具身认知

搜索文档
感觉捕手
36氪· 2025-07-08 17:04
人工智能与感知智能 - 当前AI系统擅长语言处理但缺乏对物理世界的理解 语言大模型通过词序列共现概率捕捉语义 但无法理解三维空间[21][22] - 世界模型是AI突破方向 通过多视角感知重建三维场景 预测遮挡与运动轨迹 实现物理推理和交互[23][24][27] - 语言大模型与世界模型互补 前者解析意图 后者执行物理操作 二者结合实现"说得明白+做得到"的完整智能[32][34] 智能的本质与进化 - 生物智能通过演化形成高效解决方案 如狗本能选择最优路径 棒球手使用凝视启发法接球 体现"具身认知"原理[41][44][45] - 预测性大脑理论认为智能是大脑-身体-环境统一体 通过最小化预测误差实现优化 不依赖显式计算[47][48][49] - 感知智能具有整体性、预测性、具身性和进化性特征 是超越符号操作的高级认知形式[52][53] 教育理念与认知发展 - 具身学习强调通过身体活动与环境互动培养理解力 挑战传统抽象知识灌输模式[78][79][80] - Taste是高维认知能力 表现为对事物本质的直觉判断 如杨振宁对物理学的鉴赏力 乔布斯的跨领域洞察[54][56][62] - 人类智能的独特性可能被AI超越 但具身体验形成的Taste仍是当前核心优势[71][74][81] 技术前沿与行业趋势 - 神经辐射场(NeRF)等3D视觉技术使AI具备场景重建能力 推动世界模型发展[27] - 多模态Transformer整合文本与3D潜变量 实现语义与空间控制的统一[32] - 莫拉维克悖论揭示感知运动智能的复杂性 是世界模型需攻克的核心难关[75][76]
心智×算法 如何“共舞”(瞰前沿·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科研范式)
人民日报· 2025-06-14 05:43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融合 - 全球AI for Science论文发表年均增长率达27.2%(2019-2023年)[1] - 心理学原理如条件反射和强化学习启发了AI技术(如AlphaGo的强化学习机制)[2] - 认知心理学的注意力机制被应用于AI模型(如ChatGPT的注意力权重分配)[2]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通过社交媒体和可穿戴设备捕获10亿级行为数据流,心理学研究进入"数据海洋"时代[2] - AI自动评估人格的相关系数达0.5,显著高于传统问卷效率[3] - 情感计算技术通过声波震颤识别孤独指数,深度学习框架分析口语特征以筛查抑郁[3] 研究范式革新 - 大型语言模型开发自助心理支持工具,采用"零样本学习"和"思维链提示"策略提升情感互动能力[5] - AI生成大规模危机文本训练数据,突破敏感数据获取瓶颈,模型识别微弱求助信号的能力增强[5] - 谷歌DeepMind通过"心智进化"实验模拟自然选择,AI推理任务表现超越传统算法[6] 未来发展方向 - 心理学启发的决策机制将提升AI在开放环境中的判断力,多模态整合能力适应复杂情境[7] - 具身智能仿真平台(如"格物")采用进化式学习算法,机器人训练周期从数周压缩至分钟级[6] - AI情感慰藉可能改善人类心理状态,需重新定义情感边界并制定伦理规范[8]
观鸟、“打野”、赏花,年轻人为何从旷野得到快乐
中国青年报· 2025-04-28 07:41
新型社交方式 - 年轻人将春日户外活动如观鸟、赏花、"打野"等发展为新型社交方式,形成"春天快乐型人格" [1] - "打野"(挖野菜)和"打鸟"(拍摄鸟类)成为年轻人社交新媒介,带动线下聚会和线上攻略分享 [1][2] - 95后群体通过集体户外活动告别冬日,开启全年生命力旺盛的开端 [1] 消费趋势 - "打野"热潮推动锄头、小铁锹等装备销量快速提升,形成新消费趋势 [2] - 自然主题文创产品如鸟类毛绒挂件、"鸟类身份证"等成为高销量商品 [8] - 文创品牌"菲羽文创"通过鸟类主题设计吸引手账爱好者、博物馆爱好者及儿童群体 [8] 心理动机 - "具身认知"理论解释年轻人通过生理体验(如挖野菜、观鸟)激活心理放松感 [5] - 户外活动满足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成为人际交流的新话题 [2][4] - 年轻人追求"松弛感",通过自然接触平衡工作与生活压力 [6] 社交与商业结合 - 观鸟社群规模达300多人,成员从学生到教师,线下活动频繁并衍生恋爱关系 [5][6] - 公益与商业结合,如"爱鸟周"活动设计趣味机制吸引打卡,提升公众参与度 [8] - 艺术创作与生态保护结合,如鸟类表情包、科普海报等实现广泛传播 [8] 行业创新 - 高校社团(如北京林业大学观鸟协会)推动民间观鸟交流,形成专业化社群 [5] - 设计师创立"菲羽文创"品牌,开辟自然艺术创业路径,产品覆盖线上线下 [8] - 观鸟活动衍生科普教育,如防鸟撞行动网络,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