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分类管理
搜索文档
刷脸支付:是极致便捷还是多维风险
金融时报· 2025-11-03 13:10
刷脸支付的风险本质与规制挑战 - 刷脸支付的本质是将不可变更的人体生物特征转化为可存储、传输、估值和资本化的关键数据资产,这触及数据主权、身份认同及金融权力再分配的深层治理议题[1] - 其引发的挑战已超越单纯的信息泄露风险,而是个体生物特征被深度卷入金融资本循环后所引发的系统性规制困境[1] - 当前对刷脸支付的讨论存在"便捷性迷恋",对其潜在风险的剖析往往停留在技术安全与个人隐私的表层,缺乏对系统性规制挑战的深刻洞察[1] 构建科学治理体系的核心原则 - 确立预防性原则,对生物特征数据应用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和长远影响保持审慎,监管应体现前瞻性[3] - 遵循比例原则,规制措施的强度必须与刷脸支付具体应用场景所蕴含的风险等级相称,避免"一刀切"[3] - 建立协同治理原则,形成政府监管机构、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责任共担的协同共治格局[3] 关键监管工具与机制的创新方向 - 推行"监管沙盒"的升级应用,将其从单一产品测试平台升级为对数据治理规则、算法伦理标准和新型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试验的平台[4] - 建立强制性算法审计与认证制度,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对商用刷脸支付算法的准确性、公平性、鲁棒性及可解释性进行定期审计[4] - 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管理,根据交易金额、应用场景的风险差异进行精细化管理,对高风险场景强制要求采用多因子认证[4] 支撑治理落地的法律与标准基础 - 完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保护制度,在安全事件中明确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并推行"支付机构先行赔付"制度[5] - 强化行业自律与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支付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等制定高于法律一般性要求的生物信息处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与伦理公约[5] 营造科学治理的外部环境 - 提升公众数字素养与权利意识,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升用户对刷脸支付风险的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6] - 拓宽社会参与和监督渠道,在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引入公众评议、听证会等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
钢铁稳增长方案发布:2025年至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
中国经营报· 2025-09-24 15:50
政策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多部门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1] - 方案明确2025年至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为4%左右 [1] - 增长目标具备实现基础,近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速已呈现回升态势,从2022年的1.2%提升至2023年的7.1%,2024年稳定在4%,2025年1—8月达到6.1% [2] 供需平衡与行业管理 - 当前行业面临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矛盾,供需失衡是关键问题 [1] - 实现增长目标需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供给端需持续优化结构,围绕需求端变化进行匹配与升级 [2] - 方案提出通过产能减量置换、产量调控和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来管住增量、优化存量,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2] - 推进钢铁企业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引领型规范企业、规范企业和不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实施三级管理 [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政策资源将向优质标杆企业倾斜,符合规范的企业可享受政策支持,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面临约束并逐步退出市场,从而提升行业整体规范度和竞争力 [3] -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3] - 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改造,推进主体设备大型化改造及先进装备应用 [3] 市场拓展与合作 - 拓展市场需求,扩大钢结构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应用,以激发释放消费潜力 [3] - 深化开放合作,稳住外贸市场,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3] - 行业需强化与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的产业链合作,重点围绕船舶制造等领域对高强钢、轴承钢的需求开展研发,推动产品高端化转型 [4] - 通过平台提升钢结构应用透明度,促进上下游高效对接,进一步拓展钢铁需求空间,优化用钢结构 [4]
广州创新评标定标机制 探索破解招投标“三角难题”
广州日报· 2025-09-24 09:54
文章核心观点 - 广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改革的通知》,通过创新评标定标机制,旨在破解工程质量、经济、廉洁的“三角难题”,实现工程招投标领域的“三全其美” [2] 评标办法分级分类管理 - 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于小项目降低评审门槛,设置技术合格线后通过价格竞争确定中标人,使中小企业能与大企业公平竞争 [5] - 对于大型或技术复杂项目,则采用择优与竞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选取履约能力强的企业,保障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5][6] - 该方法兼顾公平与效率,规模小及技术通用的项目在技术能力合格前提下强化价格竞争,大型及技术复杂项目则优先保证质量再进行价格竞争 [6] 优化投标报价竞争机制 - 采用多种方式增加评审规则的随机性,以降低围标串标的合谋优势,解决因经济标竞争不充分导致的“精准控标”问题 [6] - 招标人可自主编制“成本警示价”,对低于此价格的投标要求书面说明合理性并提供证明材料,防止异常低价恶性竞争 [7] - 异常低价的认定需经双重程序,评标委员会不得直接否决,需评估证明材料并可能启动澄清程序,最终认定不合理方可否决投标 [7] 加强实际施工单位评审 - 将工程管理团队、专业分包单位、劳务分包团队、主要材料及设备品牌等对工程质量影响大的因素纳入评审范围,加大对企业履约能力的审查 [8] - 通过“管住人、管住单位、管住材料”这三个与履约密切相关的方面,优选实力强的企业,并对标后实际投入是否与投标承诺相符进行全程监督 [9] - 此举有助于打击非法挂靠、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使竞争更加公平 [10] 提升评标专家公正性 - 推广“暗标”评审、分散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以摒除人为干扰,预防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串通,确保专家独立评审 [11] - 2025年采用“暗标”评审方式的项目共计625个,实现评标专家“盲评”打分,杜绝“人情分” [12] - 实行评标专家对评标行为终身负责制,要求评审意见和中标候选人名单在报告中如实记录,发生评审错误需承担相应责任,破除“评完即免责”的乱象 [12] 引入AI辅助评审 - 建设招标文件合规检测系统,自动筛查限制性条款,进行合规性自动判别 自2024年11月上线以来,累计完成建设工程施工类项目检测2186个,核查检测点27万次,检测准确率达95%,单项目审核效率提升60%以上 [15] - 在规模小、技术通用的工程项目中探索依据AI辅助评审结果确定中标人 基于“e招智胜”智慧交易大模型研发的辅助评标智能体,使客观分评审用时仅需十几分钟,评审效率大幅提高 [16] - 该系统在水利水务施工类项目试行中,实现商务标、技术标智能化辅助评审准确率达95%,评审效率提升近40% [16] 市场主体反馈 - 改革使市场报价趋于理性,透明的价格竞争环境能将技术优势合理转化为价格竞争力,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8] - 加强对实际施工单位的评审减少了不规范企业的恶性竞争,凸显了自有团队管理和直接管控能力的优势 [10] - 更加公平和透明的招标环境减少了“内定”和不正当竞争现象,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信心,激励其更积极地参与投标 [19] 专家观点 - 改革体现了精准化、智能化、透明化的思路 精准化体现在对项目分类并引入合理报价竞争机制;智能化体现在推行AI辅助评审以科学筛选中标人;透明化体现在将履约内容纳入评审及推广专家终身负责制等措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