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感知无锡”调研行 | 触摸产业发展脉搏 助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新华财经· 2025-11-04 12:53
10月29日—31日,"科技遇见产业创新双向赋能——国家高端智库及主流财经媒体'感知无锡'调研行"活 动(以下简称"调研行活动")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此次活动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无锡市委宣传 部联合策划,调研团三十余人相聚江南腹地、太湖之滨,实地探访无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最新实 践,共话产业未来趋势方向,助力无锡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座谈探讨:智库专家把脉无锡高质量创新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 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无锡,被誉为太湖明珠,也是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排头兵,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在 这里双向奔赴。近年来,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领跑江苏全省,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断增 强,"465"现代产业集群培育深化,"5+X"未来产业布局提速。 调研行活动期间,调研团走进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 院、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空间(江苏)航天动力有  ...
 江海奔流,“苏”写新篇——从“苏超”现象探寻江苏高质量发展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3
 宏观经济实力 - 江苏省以全国1%的陆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GDP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二 [1] - 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量为全国第一 [3] - 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约占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的14% [3]   工业与制造业规模 - 2024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比全国增速高1个百分点 [3] - 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91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 [7] - 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 [9]   产业结构与新兴产业 - 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3]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在2024年首次突破50%达50.7%,并于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1.8% [3] - 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100家,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3]   产业集群与区域协同 - 累计培育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 [5] - 盐城、常州、宿迁、淮安四市构建起完整度超90%的光伏产业链,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区域发展均衡 [5]   企业案例与产业升级 - 蜂巢能源今年1-7月装机总量同比增长97.1%,增速居全球第一,总量跻身全球前十 [7] -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具备1600万吨年加工原油能力,为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 [7] - 南钢通过联合华为研发“元冶·钢铁大模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并有效压降综合成本 [9]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诚迈科技近二十年专注于基础软件,从引入安卓系统到参与鸿蒙生态,致力于国产信创 [14] - 吉贝尔药业历经十余年投入,抗抑郁新药即将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抗肿瘤新药正在开展IIa期临床试验 [14] - 泛亚微透的CMD产品投向市场后历时7年达到8000万元年营收规模,现已被越来越多主机厂和车灯厂采纳 [10]   资本市场与金融支持 - 江苏省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第三、北交所与科创板公司数量第一的省份 [16] - 2024年6月启动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截至2024年8月已组建三批共41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达1069亿元 [17] - 基金集群已投资93个项目,其中英诺赛科、正力新能成功上市 [17]   出海与内销战略 - 森萱医药2024年上半年实现出口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长13.3% [15] - 海伦哲2024年上半年新签海外订单3000万元,大幅超去年全年总额 [15] - 天工国际以外贸销售为主(占比超六成),正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加快布局国内数百亿元市场 [16]
 江海奔流,“苏”写新篇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4:17
 宏观经济规模与结构 - 2024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13.7万亿元,增量为全国第一[2] - 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约占全国制造业的14%[2] - 2024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4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突破50%达50.7%,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1.8%[2]   产业集群与区域协同 - 已累计培育1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全覆盖[3] - 苏南与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已缩小到1.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到1.80,区域发展均衡[3] - 以光伏产业为例,盐城、常州、宿迁、淮安四市构建了完整度超90%的产业链[3]   产业门类与供应链 - 制造业覆盖31个大类、191个中类、500多个小类,是全国制造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4] - 着力构建"1650"产业体系,即发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4] - 蜂巢能源案例显示,其方圆9公里内可采购绝大部分上游材料,极大降低运输成本并增强供应链稳定性[4]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自202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累计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5.6万余个[5] - 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1%,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9.1%,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5] - 近三年来累计实施单个项目投入超500万元的老旧设备更新改造重点项目超过2000个[6]   新兴及未来产业布局 - 未来产业核心企业总数超3100家,营收规模超7500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2] -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物联网等多个新兴产业全国领跑,并加速布局商业航天、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2] - 以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为例,2024年底产业链企业超600家,产值达2512亿元,构建了从设计、制造、封测到材料设备的全链产业集群[8]   民营企业与创新生态 - 民营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许多企业在细分赛道做到行业头部并积累大量核心技术[7] - 政府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营造发展环境[7] - 典型案例包括泛亚微透的CMD产品历时7年做到8000万元年营收规模,并被越来越多主机厂和车灯厂采纳[7]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企业坚持长期研发投入,例如吉贝尔砍掉所有仿制药研发,全力转向新药研发,抗抑郁新药即将完成III期临床试验[10] - 诚迈科技近二十年坚守基础软件,以软硬件结合破解国产信创电脑应用痛点[10] - 当前正锚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发力"从0到1"的原始创新[10]   市场拓展与出海战略 - 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例如森萱医药2025年上半年实现出口收入超8000万元,同比增长13.3%[11] - 部分企业从商品出海迈向产能出海,例如澳弘电子在泰国投建的生产基地正式封顶,沪光股份在欧洲设工程中心、建德国子公司、落地罗马尼亚工厂[11] - 外向型企业也积极挖掘内需潜力,例如天工国际以高端精密刀具为突破口加快布局国内数百亿元市场[11]   金融支持与资本市场 - 作为全国上市公司数量第三、北交所与科创板公司数量第一的省份,已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体系[12] - 2024年6月总规模500亿元的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启动运行,截至2025年8月已组建三批共41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1069亿元,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12] - 该基金集群已投资93个项目,其中英诺赛科、正力新能成功上市[12]
 石化行业未来两年稳增长目标锁定
 中国能源报· 2025-10-13 11:35
 行业增长目标与现状 - 行业锁定未来两年增长目标为2025至2026年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1][3] - 2024年石化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4.9%,行业增速达6.6% [3] - 炼油、乙烯等20多类基础化学品产能位居世界首位 [3]   行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 行业面临基础有机原料市场竞争加剧与高端精细化学品供给不足的矛盾 [3] - 国内需求增速放缓与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制约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3] - 结构性矛盾倒逼全行业寻求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平衡路径 [3]   政策方案的核心举措 - 政策旨在统筹推进稳增长和促转型,坚持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相结合 [4] -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与提升有效供给能力是首要任务 [6] -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科学调控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投放节奏 [6] - 加力推进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实施"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 [6] - 组织开展化工园区竞争力与智慧化水平分级评价,引导园区对标改造 [6]   政策对市场与产业的预期影响 - 政策重心转向精细化调控,要求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 [8] - 期货市场化工板块期货品种的影响将呈现分化特征,交易逻辑转向政策与产业深度结合 [8] - 对于乙烯、对二甲苯、甲醇等品种,长期产能扩张受限将抬升远期合约估值中枢 [8] - 政策引导下,未来新增供给将更有序,开拓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有望提振需求 [8] -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下,行业正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迈向更绿色、智能、高效的发展阶段 [9]
 江苏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技术图谱 122项重点技术破解行业转型难题
 江南时报· 2025-09-29 15:25
 技术图谱发布背景与目标 - 江苏省首次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全链条技术进行全景式梳理,旨在破解行业转型难题,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2] - 行业背景为全省城镇化率达75.5%,进入稳定发展平台期,大规模增量建设模式难以为继,大量2000年前建成的房屋建筑集中进入更新改造或拆除重建窗口期 [2] - “十四五”以来,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新增150家高新技术企业 [2]   技术图谱涵盖的重点领域与技术 - 技术图谱最终遴选出122项重点技术,涵盖高品质建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三大领域 [3] - 高品质建筑领域设14个子类共46项技术,例如通过红外/激光探测、物联网实现远程控制的智能家居技术 [3] -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领域聚焦6个子类23项技术,包括BIM+数字一体化应用、建筑机器人等,企业研发的建筑机器人已能在腻子喷涂等简单重复劳动中替代人工 [3] - 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领域筛选28个子类53项技术,例如依托物联网感知与AI预测技术的内涝智慧防控系统 [3]   技术图谱的主要特色 - 技术图谱注重全景呈现,覆盖房地产、建筑业等全行业及设计、施工等全环节,采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展示 [4] - 技术图谱聚焦前沿,瞄准未来5-10年高潜力技术,并结合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 [4] - 技术图谱突出产业发展,不仅研究技术本身,还涵盖产业规模、优势企业等内容,助力产业视角下的技术应用 [4]   技术图谱的未来应用与规划 - 技术图谱将用于促进关键技术研发,为高校、科研院所确定研究方向,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科技攻关目录提供参考 [5] - 技术图谱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帮助企业选择技术方向,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投资准确性与回报率 [5] - 技术图谱将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支持地方政府建立招商热力图,开展精准招商,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并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5]
 八部门,重磅发布!
 第一财经· 2025-09-29 09:47
 政策发布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3] - 方案围绕保资源、优供给、促转型、拓消费、强合作等5方面提出10项工作举措[4] - 旨在推动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4]   行业现状 - 2024年规上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较工业平均增速高3.1个百分点[5] - 2024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7919万吨 同比增长4.3%[5] - 2024年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6.5%[5] - 2025年1-6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032万吨 同比增长2.9%[5] - 2025年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5]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万亿元 利润2178.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5.0%[5]   发展目标 - 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6] - 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6] - 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6] - 铜、铝、锂等国内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6]   重点任务 - 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加强铜、铝、锂、镍、钴、锡等资源调查与勘探[7] - 2025年研制发布找矿突破重要急需标准20-25项[7] - 2026年研制发布找矿突破重要急需标准20-25项[7] - 推动超高纯金属、铜合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贵金属功能材料、高端稀土新材料等攻关突破[7] - 支持有色金属新材料、低碳冶炼工艺等中试平台建设[7]   应用前景 - 高性能、特种合金及复合材料将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8] - 制造业对有色金属材料和制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产业预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8]
 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有色金属行业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
 央视新闻· 2025-09-28 16:09
 政策目标与行业增长预期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 [1] - 方案提出2025—2026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经济效益保持向好 [1] - 2025—2026年目标包括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铜、铝、锂等国内资源开发取得进展 [1]   当前行业表现与基础 - 2024年1—6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032万吨,同比增长2.9% [2] - 2024年1—6月,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较全国工业投资增幅高5.8个百分点 [2] - 2024年1—6月,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8万亿元,利润217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和15.0% [2]   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行业面临资源保障压力大的问题,部分战略矿种外采率高 [3] - 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影响高端产品的稳定供给 [3] - 国际贸易形势复杂为行业发展带来挑战 [3]   政策提出的主要措施与方向 - 提升资源安全保障能力,通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攻关绿色采选冶技术、发展再生金属产业来强化国内资源供给基础 [1][5] -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提升高端材料性能,加快中试平台建设,以创新驱动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1][5] - 科学调控产能,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进绿色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 [5] - 扩大铝、铜等大宗金属应用,培育稀有金属新兴消费场景 [5] - 支持企业应对贸易壁垒,推动高端产品与技术标准出海 [5]
 七部门发布: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拓展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及复材、电池材料等应用
 DT新材料· 2025-09-27 00:05
 行业总体目标 - 石化化工行业在2025至2026年期间增加值年均增长目标设定为5%以上 [2] - 行业目标包括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高性能膜材料等关键产品攻关 [3] - 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并加快布局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3] - 优化化肥生产保供,支持煤炭、磷矿石、天然气等原料供应企业与化肥生产企业签订长协 [3] - 中试基地内项目可打捆办理手续,单个中试项目试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4]   扩大有效投资与转型升级 -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5] - 重点支持石化老旧装置改造和现有炼化企业“减油增化”项目 [5] -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5] -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训练建设行业大模型 [6] - 开展重点用能、用水设备更新以及磷石膏等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改造 [6]   拓展市场需求 - 推动合成树脂、涂料、轮胎等生产企业与建筑、汽车、船舶等下游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8] - 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等应用 [8] - 推进绿氨、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加快完善绿色产品认证 [8]   壮大发展载体 - 实施化工园区竞争力评价导则和智慧化评价导则,全面开展分级评价 [9] - 推动化工园区聚焦主导产业引进强链、补链项目,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龙头企业 [9]   深化开放合作 - 用好自贸协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稳妥推进海外油气、钾等资源开发利用 [10] - 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加强精细化工、绿色低碳等领域交流合作 [10]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方案落地 今明两年年均增长5%以上
 第一财经· 2025-09-26 23:03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正在密集落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供销合作 总社等7部门26日对外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下称《工作方 案》)。 聚焦石化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工作方案》围绕强创新、提效益、拓需求、优载体、 促合作等5方面部署10项重点任务。 工信部表示,出台《工作方案》,旨在统筹推进稳增长和促转型,坚持培育行业增长新动能和更新旧动 能相结合、供给质量提升与内外需求拓展相结合、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着力实现石化化工行业 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事关工业稳定增 长、经济平稳运行。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化化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占工 业的14.9%,增加值增速6.6%,较工业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炼油、乙烯、合成树脂等20多类基础化 学品产品产能居世界首位,有效发挥稳定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 工信部表示,但也要看到,当前石化化工行业面 ...
 利好来了!七部门集体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26 20:43
 核心观点 - 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旨在促进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 [1] - 方案设定了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的目标,并围绕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有效投资等提出10条举措 [2][12] - 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包括产业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化肥保供、数字化转型及高端精细化学品发展等 [3][5][6][8]   主要目标 - 2025—2026年,石化化工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 [2][12] - 经济效益企稳回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2] - 精细化延伸、数字赋能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明显 [12] - 化工园区由规范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2]   强化产业科技创新 - 增强高端化供给,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需求,支持电子化学品、高端聚烯烃等关键产品攻关 [13] - 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布局高端精细化学品等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材料中试平台 [13] - 优化重点化肥生产企业最低生产计划管理,确保煤炭、磷矿石等原料稳定供应,推动高效化、专用化肥料创新发展 [5][13] - 优化中试项目管理,中试基地内项目可打捆办理手续,单个项目试验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14]   扩大有效投资与促进转型升级 - 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合理确定乙烯、对二甲苯新增产能规模和投放节奏 [4][17] - 石化领域严格执行新建炼油项目产能减量置换,重点支持老旧装置改造和“减油增化”项目 [4][17] - 现代煤化工领域适度布局煤制油气、煤制化学品项目,开展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等示范 [4][17] -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 [17]   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 - 开展“人工智能+石化化工”行动,加快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训练建设行业大模型 [6][18] - 部署针对分离、蒸馏等典型单元操作的场景模型,培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和标杆工厂 [18] - 支持企业加大节能、节水和减污降碳改造力度,推动产品向低VOCs含量方向转型 [18] - 谋划实施减污降碳协同重大工程,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标杆企业 [18]   标准引领与质量提升 - 加快研制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产品标准,化肥等重点产品质量追溯标准,合成橡胶等基础产品质量分级标准 [7][19] - 制修订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涂料挥发性有机物限量等强制性国家标准 [7][19] - 开展绿电—绿氢—石化/煤化工耦合等标准预研,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 [19]   拓展市场需求 - 组织供需对接活动,推动合成树脂、涂料等生产企业与建筑、汽车等下游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0] - 围绕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积极拓展新能源电池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应用 [8][20] - 推进绿氨、绿醇在船用燃料市场应用,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0]   政策与资金支持 - 统筹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现有政策渠道,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对产业科技创新支持 [3][24] - 将石化化工行业纳入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政策重点支持领域 [3][24] -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产业布局和产能调控方向,落实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 [3][24] - 加强土地、能耗、环评等要素保障,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