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利益共享
icon
搜索文档
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发声
第一财经· 2025-07-02 17:13
经销商经营困境 - 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普遍面临库存高企、市场竞争失序、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等问题,主机厂变相强制经销商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新车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3] - 经销商库存压力突破警戒线,主机厂持续压库现象突出,车价倒挂普遍,现金流危机加剧[3] - 6月起长三角银行业暂停汽车贷款业务导致订单流失,银行返利政策骤降(部分降幅达11%),高息高返模式终止加剧车价倒挂[3] - 日均到店客户量锐减,成交率下降超30%,场地租金占比超行业警戒线,人力与营销成本居高不下[3] 行业问题分析 - 主机厂目标制定失衡、返利体系畸形、价格体系崩坏、配套服务受创是经销商行业四大突出问题[3] - 供需失衡导致经销商难以消化库存,高价进车、低价卖车成为常态,新车价格倒挂明显[4] - 2025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6%,环比上升3.9个百分点,行业景气度下降[4] - 上半年仅27.5%的4S店完成销量计划,72.5%未达目标,其中16.3%接近完成(90%-100%区间)[5] 市场动态与策略 - 6月乘用车终端销量预计接近200万辆,但经销商库存压力未减缓,"以价换量"加剧资金紧张[4][5] - 主销车型80%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返利延迟兑现导致经销商额外垫资[8] - 7月市场需求预计环比下降,厂家批售量持续加码将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9] 行业协同建议 - 四大协会呼吁主机厂建立产销协同机制,取消"一刀切"销量目标,允许经销商自主申报库存上限(建议≤1.5系数)[7] - 优化返利定价政策,简化规则并缩短兑现周期至30天内,建立价格预警机制禁止恶意压价[7] - 主机厂应协助清理滞销库存,提供置换补贴或金融贴息支持,共建市场信息共享平台[7] - 取消直营品牌与经销商体系的差异化政策倾斜,对困难经销商提供延缓还款等帮扶[8] 长期发展目标 - 四大协会提出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厂商共建"机制,推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效模式[1][8] - 通过政策联动与资源整合增强长三角汽车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与政策协同效率[1][8]
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发声,敦请主机厂共同改善经销商经营困境
第一财经· 2025-07-02 15:53
汽车厂商与经销商是休戚与共的合作关系,多方应拿出切实措施共建健康行业生态。 从汽车市场来看,今年6月乘用车市场将继续冲高,预计终端销量接近200万,市场持续回暖。不过,经 销商库存压力并未减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 2025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6%,环比上升3.9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 上,汽车流通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 为了冲击半年度任务目标,经销商库存水平被动上升,"以价换量"现象持续,进一步加剧资金紧张问 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期调查显示,上半年仅有27.5%的4S店完成或超额完成销量计划,剩余72.5% 未达目标,其中16.3%接近完成(90%-100%区间),显示大部分经销商上半年销量承压,库存积压风 险显著攀升。 "经销商库存上涨,因为6月份是冲击半年度销量目标的关键月份,为了尽可能把返利拿全,经销商会有 主动补库行为,加大6月份的促销力度,这使经销商6月份的经营状况呈现下行趋势。"中国汽车流通协 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记者表示,整个市场成交的价格仍继续下探,不是大幅度降价,相对来说是稳中有 近日,上海市汽销行业协会、江苏 ...
打破行政壁垒、税收产值分成,云南力推园区经济利益共享
第一财经· 2025-06-26 22:26
园区合作双方可以协商分享协作带来的税费收入和经济指标。 园区是云南经济的主战场,经过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之后,云南今年开始积极推动园区探索利益共享机 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各类开放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6月23日,云南省印发了《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6 月24日,云南召开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6月25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云南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 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新闻发布会。 5月26日-5月28日,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了云南省人 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园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云南园区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园区规划不合理,与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体制机制不完 善,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偏弱,发展质效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 弱;部分要素保障存在瓶颈制约,要素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此次出台的《通知》目的就是建立园区共享机制,打破地域壁垒、激活发展动能,推动园区产业集聚, 解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形成协作发展合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 云南省发 ...
零售业40%损耗来自“家贼”?家贼不妨,企业必亡
36氪· 2025-06-12 12:46
在餐饮界有句顺口溜叫"厨子不偷,五谷不收",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餐饮领域独有。 两年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2 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报告》里的一个数据格外触动人:全国便利店平均毛利率 20.1%,但损耗率连续三年突 破 1.8%,其中员工监守自盗占比超过 40%。 这个藏在增长背后的黑色数字,就像一条隐秘的蛀虫,正悄悄啃食着零售行业的根基。从繁华都市的连锁卖场到边疆小城的超市百货,近十年间,无数企 业倒在 "自己人" 的枪口下,上演着一幕幕商业信任的崩塌大戏。 草原上一家超市的崩塌 2021 年深冬,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振兴大街上,曾经门庭若市的大福源购物中心挂出 "停业整顿" 的告示。这家拥有 1800 平方米营业面积的本地龙头超 市,在短短半年内被 16 名员工联手偷垮,最终以亏损 200 万元宣告倒闭。 当地法院判决书还原了这场触目惊心的集体盗窃:生鲜区理货员王某霞每天凌晨 5 点打开消防通道,让婆婆用买菜车运走整箱牛奶和冻肉;收银员刘某凤 发明 "1 元通关术",丈夫推着价值 1700 元的商品结账时,她偷偷将扫码枪对准贴在收银台角落的 1 元特价标签;最荒诞的是店长刘某,竟然勾结蔬菜供 应商,将 ...
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7
帮扶产业现状与成效 - 全国832个脱贫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至2024年的17522元,帮扶产业贡献显著 [1] - 帮扶产业通过培育生态农业、休闲文旅等融合业态,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成为乡村振兴核心抓手 [1] - 贵州省扶持茶叶、刺梨等特色种植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陕西省开发苹果全产业链形成可复制模式 [1] 产业帮扶现存问题 - 规划精准性不足导致项目与资源禀赋错配,存在低效投入现象 [2] - 科技特派员培育机制不完善、数字基建覆盖率不足,职业农民技能与产业升级需求错位 [2] - 订单农业履约保障不足,生态资源转化成果难以持续提升农户收益 [2] 产业提质增效措施 - 传统种养业重点布局区域性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保障 [2] - 精深加工产业整合驻村工作队与龙头企业资源,打造"种业研发—非遗融合—品牌营销"垂直链条 [2] - 低效产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嵌入生产全流程,构建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预警等数字化管控体系 [2] 要素激活与机制创新 - 高附加值产业强化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县域人才驿站推动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渗透 [3] - 开发"理论授课+田间实操+电商运营"复合课程,提升监测户质量管控与市场对接能力 [3] - 推行"保底收购+二次分红"契约框架,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构建透明分配机制 [3] - 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双绑"分级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合作社绑农户),明确风险补偿条款 [3]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促进园区产学研协同
证券时报· 2025-05-13 01:43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发展 - 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已成长为国家产业高地,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列 [1] - 当地重点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领域,成功应对国内城市竞争 [1] - 园区培育了6家中国科学院体系机构,推动纳微科技、南大光电等链主企业设立创新联合体 [1] - 经过18年发展,园区形成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相结合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 纳米企业生态与协同发展 - 园区涌现出18家主板、科创板上市纳米企业,20多家企业处于上市通道或梯队序列 [2] - 苏州纳米城促进企业间产业链协同,形成半导体企业庞大市场需求 [2] - 胜科纳米等芯片分析公司为园区半导体企业提供测试、研发支撑服务,同时获得业务来源 [2] - 纳米公司搭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筛选、评估、验证科研成果并向企业推广 [2] - 建立科研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双向挂职锻炼与培训 [2] 产学研合作与纳米技术应用 - 园区建议在产学研合作中明确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方式,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 [3] - 纳米技术具有跨领域应用潜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生产力质变 [3] - 纳米技术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3]
联化科技2024年净利增长122% 谋划技术+全球化驱动转型
全景网· 2025-04-28 12:19
在全球化工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联化科技交出了一份颇具韧性的2024年成绩单。尽管营业收入同比 下滑11.88%至56.77亿元,但公司通过战略调整与精益管理,实现了利润端的强势反弹——利润总额同 比增长159.94%至2.41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122.17%至1.03亿元,成功扭转了此前亏损局面。 这份"减收增利"的财报背后,折射出公司在细分领域的战略定力和转型成效。 联化科技是一家领先的化学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致力于服务全球农药、医药、功能化学品以及设备 与工程技术等领域。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贯穿其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创新型一体化服务及技术解决方 案。 公司紧紧围绕"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学与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愿景,坚持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贯 彻"专注、前瞻、联盟"的战略方针,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 分业务来看,植保板块仍是联化科技的核心支柱,2024年贡献收入35.90亿元,占总营收的63.25%。作 为全球植保CDMO的先行者,公司通过中国、英国、马来西亚三大生产基地的协同布局,构建了覆盖产 品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体系。马来西亚基地的差异化定位尤其关键,既规避了单一区域的地缘政治风 险,又能灵活响 ...
占据多个行业重要地位,印企靠“低端创新”经营非洲市场
环球时报· 2025-04-28 06:54
文章核心观点 印度商人在非洲多国金融、制药、电信、零售等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其采取家族式连续经营、团结协作、文化嫁接、低端创新等经营理念和模式,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攻击驱逐、垄断反噬、项目推进效率低等争议和挑战,未来或从“家族闭环”转向“利益共享” [1][3][11] 印度商人在非洲的经营模式和优势 家族式连续经营 - 印度人在非洲制药等行业注重家族式连续经营,家族成员紧密合作,保证企业稳定性和传承性,建立人脉和口碑 [3] - 多数印度家族企业坚持长期经营,如帕特尔商店坚持20年平价供应抗疟药,建立社区信任 [5] 团结协作 - 印度参展商在博览会上互动频繁,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强大合力 [4] 文化嫁接 - 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印度教寺庙与本地基督教社区联合举办慈善活动,强化当地社会认同 [6] 低端创新 - 印度农业公司UPL太阳能滴灌设备成本仅为欧洲方案的1/3,适合缺电农村;仿制药企业西普拉压低抗艾滋病药价格,占非洲市场60%份额;零售家族超市通过“赊销 - 秋收结账”模式绑定农民消费群 [7] 忍受低利润率 - 与欧美企业相比,印度商人追求10%的稳定回报,而非50%的高风险收益 [8] 重视政商关系 - 在莫桑比克,印度商人普拉亚肯与当地政府合作密切,其公司业务多样 [8] 印度商人在非洲的发展现状 商业渗透广泛 - 印度裔在非洲经济各领域广泛渗透,从小生意到基建,从制药到高科技,从农业到服务业均有涉及 [10] - 印度企业主要投资金融、矿业、农业、基建、电信等领域 [10] 市场份额高 - 在东非,印度裔掌握70%的制造业和零售业;在乌干达坎帕拉,印度商人包揽80%的矿泉水标签印刷业务 [5] - 南非德班印度商人掌控80%的零售业 [12] 贸易额增长 - 2024年印非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印度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12] 印度商人在非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历史遭遇 - 1972年乌干达要求亚洲人限期离境,多数为印度裔;普通非洲人认为印裔奸诈狡猾,部分印裔商人放高利贷声名狼藉 [11] 商业争议 - 印度商人要求独家代理,引发“经济控制”争议,如南非德班抵制印度商铺游行,莫桑比克农民指控印度农业公司强占土地 [12] 企业短板 - 印度企业项目推进效率不高、交付时间经常延误,如埃塞俄比亚Fincha糖厂交付晚两年多 [12] 政府战略缺失 -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非投资无明确战略,投资项目规模小,企业经营资质混杂 [13] 信任危机 - 新冠疫情期间,印度血清研究所退出向非洲供应新冠疫苗谈判,引发当地对印度制造商不信任 [13] 负面影响 - 印度商人形成行业垄断,阻碍非洲经济多元化转型;企业利润外流,制约非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文化冲突和就业歧视问题 [14] 印度商人在非洲的未来发展方向 - 从“家族闭环”转向“利益共享”,如帕特尔劝说新商户让渡股份给本地合伙人,内罗毕印度商会外手机店推出“学徒计划” [13]
把握关键抓手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4-24 07:13
区域产业协作的战略意义 -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分工、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东北地区通过对口合作吸收先进产业发展理念,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特色制造基地(如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包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 - 区域产业协作可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2] 区域产业协作的驱动因素 - 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差异形成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赋能创造动态协作机会(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发展数据产业) [2] -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新型储能)拓展协作广度深度,东部科技企业可开发中西部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推动协作方式向数实融合转变 [3] - 应对国际产业外迁压力需深化国内协作,利用区域发展梯度解决产业链布局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4] 区域产业协作的实施路径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科创基地,推动低效园区转型 [6] - 数智赋能协作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提高跨区域合作效率,营造创新环境驱动场景创新 [6] -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属地征收、横向兑付),建立能源资源区际补偿机制吸引高载能产业西移 [7]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资质跨区域互认,促进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要素流动 [7] 当前区域产业协作的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合作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问题未理顺 [5]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区追求全产业链独享收益,不愿分享发展机会 [5] - 产业同质化竞争:盲目投资热门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如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