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享

搜索文档
第二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批 2只产品差异化设置升降档阈值
证券日报· 2025-07-25 00:11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批 - 第二批12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集体获批 包括华泰柏瑞制造业主题混合、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QDII)、国泰优质核心混合等产品 [1] - 与首批产品相比 此轮获批基金不仅包括全市场选股产品 还纳入了高端装备、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主题产品 [1] - 本次获批的12只基金采用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 管理费率根据业绩表现与基准对比适用基准档(1.2%)、升档(1.5%)或降档(0.6%) [1] 基金管理人情况 - 国泰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摩根资产管理、建信基金、中银基金等5家机构为首次申报 [1] - 中欧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等7家机构曾参与首批新模式产品 此次为第二次申报 [1] 费率机制创新 - 华泰柏瑞基金和东方红资产管理对旗下2只产品的管理费率升降档阈值进行差异化设置 将降档阈值上调为跑输业绩基准2个百分点 [2] -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将费率细化至"单客户、单份额"维度 实现"千人千面"差异化收费 [2] - 新模式将持有人收益率提升到核心位置 把管理费率与投资者实际获得的长期收益直接挂钩 [2] 产品策略拓展 - 本轮获批产品中有4只为聚焦行业或主题的基金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从全市场选股策略向更细分主题型策略拓展 [2] - 华泰柏瑞制造业主题混合代表中国制造业投资机会 受益于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大制造板块或具较大发展潜力 [3] 投资者选择建议 - 建议投资者综合考量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投资实力和投资理念 [3] - 需关注基金合同中管理费收取细则、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范围、投资者盈亏情况披露等信息 [3]
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发声,敦请主机厂共同改善经销商经营困境
第一财经· 2025-07-02 15:5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普遍面临库存高企、市场竞争失序、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等严峻挑战,部分主机厂变相强制经销商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新车,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2] - 经销商库存压力突破警戒线,主机厂持续压库现象突出,车价倒挂现象普遍,6月长三角地区银行业暂停汽车贷款业务导致订单流失严重,银行返利政策降幅达11%[2] - 经销商销量断崖式下滑,日均到店客户量锐减,成交率下降超30%,场地租金占比超行业警戒线,人力及营销成本居高不下[2] - 2025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6%,环比上升3.9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之上,行业景气度下降[3] - 上半年仅27.5%的4S店完成销量计划,72.5%未达目标,其中16.3%接近完成(90%-100%区间),库存积压风险显著攀升[4] 供需与价格问题 -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供需失衡导致经销商难以消化过高库存,高价进车、低价卖车成为常态,新车价格倒挂现象明显[3] - 主销车型80%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经销商需额外垫付大量资金[7] - 6月乘用车终端销量接近200万辆,市场持续回暖,但经销商库存压力未减缓[3] - 促销力度加强但成交效果低于预期,成交率较5月份略有下降,价格继续稳中有降[4][5] 主机厂与经销商矛盾 - 主机厂目标制定失衡、返利体系畸形、价格体系崩坏、配套服务受创是经销商行业四大突出问题[2] - 主机厂单方面制定捆绑式返利考核、模糊返利政策,供应链账期较长,经销商资金压力加剧[3] - 主机厂强制频繁更换试驾车和工作车,强制搭售、配件外卖等非理性考核加重经销商负担[6] 政策与行业倡议 - 四大协会呼吁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厂商共建"机制,推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模式,增强长三角汽车产业竞争力[1][6] - 建议主机厂取消"一刀切"销量目标,动态调整批售计划,允许经销商自主申报库存上限(系数≤1.5)[6] - 优化返利定价政策,简化返利规则,缩短兑现周期至30天内,建立价格预警机制,禁止跨区域窜货与恶意压价[6] - 建议主机厂调整批售节奏,协助清理滞销库存,提供置换补贴或金融贴息支持,共建市场信息共享平台[6] - 呼吁取消直营品牌与经销商体系的差异化政策倾斜,对经营困难经销商提供延缓还款、利息补贴等帮扶[6] 未来市场展望 - 7月汽车市场需求预计环比下降,受需求透支、恶劣天气及传统淡季影响,厂家批售量持续加码将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8] - 部分品牌新车上市及地区车展活动或推动销量回升,但综合预计7月市场销量环比小幅下降[8] - 建议经销商理性预估市场需求,强化"以旧换新"政策宣传,降本增效并防范经营风险[8]
零售业40%损耗来自“家贼”?家贼不妨,企业必亡
36氪· 2025-06-12 12:46
行业现状 - 全国便利店平均毛利率20.1%,但损耗率连续三年突破1.8%,其中员工监守自盗占比超过40%[1] - 零售行业普遍存在员工监守自盗现象,从连锁卖场到小城超市均受影响[1] - 员工盗窃行为从个体作案逐渐演变为有组织的犯罪网络[4] 典型案例分析 - 内蒙古大福源购物中心因16名员工联手盗窃半年内亏损200万元倒闭,审计显示87万元商品被盗[2][4] - 某连锁超市防损员张某两年内盗窃86箱名酒,涉案127万元[5] - 电商员工李某利用系统漏洞盗取73部iPhone,涉案48万元[7] - 山姆会员店前员工张某冒领550万元名酒,伪造协议套现[8] - 珠宝店店长吴某某盗窃1029.91克黄金饰品,价值50万元[9] - 乌鲁木齐珠宝销售胡惠三年盗取几十公斤黄金首饰,变现1894万元[9] 作案手法 - 生鲜区员工利用消防通道转移商品[2] - 收银员使用"1元通关术"低价结算高价商品[2] - 店长勾结供应商伪造进货损耗报表[2] - 利用系统漏洞修改退货记录[7] - 滥用商品调价权限低价自购转卖[7] - 利用未注销的系统权限冒领货物[8] 企业应对措施 - 苏宁易购投入3亿元升级AI监控系统,内部盗窃案下降62%[17] - 荷兰Jumbo超市将员工最低工资提高20%并设立5%利润奖金池,盗窃率下降18%[17] - 沃尔玛中国引入EAP员工帮助计划,提供心理咨询和经济援助[17] 员工福利与管理 - 某企业提供底薪3500元+绩效1500元+岗位补贴500元的基础薪资结构[18] - 包含五险一金、重大疾病保险、员工餐折扣等福利[18] - 设立结婚贺金、生育贺金、育儿补贴等关怀福利[18] - 每年带薪休假40天,婚假产假等假期制度完善[18] - 设立委屈奖5000-8000元,老员工贡献奖等特殊待遇[18] 行业反思 - 技术防控如AI监控只能治标,需关注员工心理需求[17] - 提高员工待遇和归属感是降低盗窃率的有效手段[17][20] - 商业本质是信任,企业需真正把员工当家人[20] - 员工尊严感和归属感是防范监守自盗的核心[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