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共担

搜索文档
第二批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批 2只产品差异化设置升降档阈值
证券日报· 2025-07-25 00:11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获批 - 第二批12只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集体获批 包括华泰柏瑞制造业主题混合、东方红医疗创新混合(QDII)、国泰优质核心混合等产品 [1] - 与首批产品相比 此轮获批基金不仅包括全市场选股产品 还纳入了高端装备、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主题产品 [1] - 本次获批的12只基金采用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 管理费率根据业绩表现与基准对比适用基准档(1.2%)、升档(1.5%)或降档(0.6%) [1] 基金管理人情况 - 国泰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摩根资产管理、建信基金、中银基金等5家机构为首次申报 [1] - 中欧基金、东方红资产管理等7家机构曾参与首批新模式产品 此次为第二次申报 [1] 费率机制创新 - 华泰柏瑞基金和东方红资产管理对旗下2只产品的管理费率升降档阈值进行差异化设置 将降档阈值上调为跑输业绩基准2个百分点 [2] -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将费率细化至"单客户、单份额"维度 实现"千人千面"差异化收费 [2] - 新模式将持有人收益率提升到核心位置 把管理费率与投资者实际获得的长期收益直接挂钩 [2] 产品策略拓展 - 本轮获批产品中有4只为聚焦行业或主题的基金 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率基金从全市场选股策略向更细分主题型策略拓展 [2] - 华泰柏瑞制造业主题混合代表中国制造业投资机会 受益于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大制造板块或具较大发展潜力 [3] 投资者选择建议 - 建议投资者综合考量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投资实力和投资理念 [3] - 需关注基金合同中管理费收取细则、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范围、投资者盈亏情况披露等信息 [3]
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累计发放贷款1511亿元
快讯· 2025-07-02 21:22
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成效 - 广州市科技局三大科技金融创新举措入选广东省典型案例 显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1] - 通过"信用评估+资金池"双保障机制 有效促进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投放 [1] - 截至5月底 资金池撬动28家合作银行累计为14235家科技企业提供2534亿元授信 实际发放贷款1511亿元 [1] 科技金融创新机制 - 建立科技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完善政府与市场协同的风险共担长效机制 [1] - 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模式显著降低银行放贷风险 提升科技企业融资可获得性 [1]
长三角四大协会联合发声,敦请主机厂共同改善经销商经营困境
第一财经· 2025-07-02 15:5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普遍面临库存高企、市场竞争失序、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等严峻挑战,部分主机厂变相强制经销商以低于成本价销售新车,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2] - 经销商库存压力突破警戒线,主机厂持续压库现象突出,车价倒挂现象普遍,6月长三角地区银行业暂停汽车贷款业务导致订单流失严重,银行返利政策降幅达11%[2] - 经销商销量断崖式下滑,日均到店客户量锐减,成交率下降超30%,场地租金占比超行业警戒线,人力及营销成本居高不下[2] - 2025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6%,环比上升3.9个百分点,位于荣枯线之上,行业景气度下降[3] - 上半年仅27.5%的4S店完成销量计划,72.5%未达目标,其中16.3%接近完成(90%-100%区间),库存积压风险显著攀升[4] 供需与价格问题 - 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供需失衡导致经销商难以消化过高库存,高价进车、低价卖车成为常态,新车价格倒挂现象明显[3] - 主销车型80%存在价格倒挂问题,倒挂金额普遍超过20%,经销商需额外垫付大量资金[7] - 6月乘用车终端销量接近200万辆,市场持续回暖,但经销商库存压力未减缓[3] - 促销力度加强但成交效果低于预期,成交率较5月份略有下降,价格继续稳中有降[4][5] 主机厂与经销商矛盾 - 主机厂目标制定失衡、返利体系畸形、价格体系崩坏、配套服务受创是经销商行业四大突出问题[2] - 主机厂单方面制定捆绑式返利考核、模糊返利政策,供应链账期较长,经销商资金压力加剧[3] - 主机厂强制频繁更换试驾车和工作车,强制搭售、配件外卖等非理性考核加重经销商负担[6] 政策与行业倡议 - 四大协会呼吁建立"政府引导、行业协同、厂商共建"机制,推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模式,增强长三角汽车产业竞争力[1][6] - 建议主机厂取消"一刀切"销量目标,动态调整批售计划,允许经销商自主申报库存上限(系数≤1.5)[6] - 优化返利定价政策,简化返利规则,缩短兑现周期至30天内,建立价格预警机制,禁止跨区域窜货与恶意压价[6] - 建议主机厂调整批售节奏,协助清理滞销库存,提供置换补贴或金融贴息支持,共建市场信息共享平台[6] - 呼吁取消直营品牌与经销商体系的差异化政策倾斜,对经营困难经销商提供延缓还款、利息补贴等帮扶[6] 未来市场展望 - 7月汽车市场需求预计环比下降,受需求透支、恶劣天气及传统淡季影响,厂家批售量持续加码将进一步加剧库存压力[8] - 部分品牌新车上市及地区车展活动或推动销量回升,但综合预计7月市场销量环比小幅下降[8] - 建议经销商理性预估市场需求,强化"以旧换新"政策宣传,降本增效并防范经营风险[8]
发行利率1.85%!东方富海成功发行科创债券 发债成本大幅降低
证券时报网· 2025-06-17 19:29
债券发行概况 - 东方富海成功发行2025年度第一期定向科技创新债券25东方富海PPN001(科创债),注册总规模15亿元,首期发行4亿元,期限10年(5+3+2),为首批同类型项目中金额最大、期限最长的债券 [1] - 该债券为全国首单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债券,具有三重"首单"属性:首单挂网、首单亮相资本市场、首单簿记发行,同时也是债券市场"科技板"设立后首个获央行风险分担工具直接支持的项目 [1] - 发行利率1.85%,获17家机构6.3倍超额认购,由国信证券牵头主承销,中债信用增进提供全额担保,深高新投提供反担保,形成"央地双保险"增信机制 [1] 政策背景与机制创新 - 项目响应《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要求,成为深圳落实该政策的首批实践成果,通过三大机制优化科技企业融资生态 [2] - 创新机制包括:1)债权股权融资协同,形成"债股联动"支持链 2)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构建金融赋能闭环 3)首创"央地协同、风险共担"双重增信模式,由中债信用增进和深高新投分别提供担保与反担保 [2] 市场主体价值解读 - 东方富海突破民营创投评级壁垒,通过灵活分期发行和以科创属性替代资产规模指标的设计,系统性降低发债成本,缓解融资难题,同时引导资金聚焦关键技术领域 [3] - 深高新投通过"央地双保"模式为债券注入信用新动能,该机制能降低创投机构发债成本,活跃科创债市场,并将长期低成本资金引入科技创新领域培育"耐心资本" [4] 行业示范意义 - 项目开创科创企业融资新模式,央地协同增信机制有效降低融资风险,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为科技企业提供稳定长期资金 [5] - 形成可复制的"深圳经验",体现政策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对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助力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5]
agilon health (AGL)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5-15 02:0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疗保健行业 - 公司:Agilon Health(AGL)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业务模式 - 核心观点:与初级保健医生(PCP)建立长期独家合作关系,将医生、患者和健康计划从按服务收费模式转变为全球风险模式,管理总医疗成本和质量 [2][3] - 论据:PCP 平均与患者有超过 10 年的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有助于管理成本和质量 医疗成本趋势 - 核心观点:2025 年第一季度,两年以上市场的成本趋势为 5.5%,调整后接近 7%,与过去两年大致相同 [6] - 论据:2024 年和 2023 年的成本趋势约为 7% 盈利策略 - 核心观点:2025 年是转型年,采取一系列纪律行动以提高盈利能力,包括退出部分合作、减少 Part D 风险、获取质量激励、推出临床项目和控制增长速度 [9][10] - 论据:2023 年和 2024 年新成员数量较多,2025 年新成员数量大幅减少至 20,000 人 最终费率通知 - 核心观点:最终费率通知对 2026 年的利润率是一个积极因素,但具体影响取决于支付方投标情况 [14] - 论据:假设成本趋势与过去几年相似,预计最终费率通知将带来净顺风 Part D 风险 - 核心观点:目标是在转型年减少 Part D 风险,将成员暴露比例从约 70% 降至 2025 年的不到 30% [17] - 论据:PCP 不负责大部分 Part D 处方,公司对处方集和制造商回扣缺乏控制和可见性 激励计划 - 核心观点:质量是公司的优势领域,大多数市场的星级评级超过 4 分,预计 2026 年质量激励收入将显著增长 [27][28] - 论据:2025 年已获得 2500 万美元的增量激励 临床项目 - 核心观点:推出姑息治疗、心力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项目,有望改善患者体验和质量结果,减少医院天数 [33][35][36] - 论据:姑息治疗项目的注册人数显著增加,参与项目的患者每千日住院天数显著减少 数据和预测项目 - 核心观点:第一季度推出新的数据和预测项目,提高了医疗成本趋势的可见性和预测能力 [39][42] - 论据:新的财务数据管道提供了成员级别的收入细节,有助于改进索赔储备流程 风险共享 - 核心观点:2025 年采用无下行风险的护理管理费用模式,为 20,000 名成员进入全面风险模式做准备,合作伙伴反应良好 [50] - 论据:合作伙伴看到了该模式的经济优势,预计 2026 年将有更多成员进入全面风险模式 ACO REACH 项目 - 核心观点:ACO REACH 项目是公司的成功案例,最近报告期内实现了 13% 的成本节约,约 1.5 亿美元的总节约 [56][59] - 论据:该项目是医疗保险按服务收费计划中唯一的全面风险项目,公司一直在游说扩大该项目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补充福利方面,2025 年 1 月 1 日,97% 的会员根据支付方投标在补充福利方面的风险敞口有所下降 [26] - 数据和预测项目的财务数据管道并非所有支付方都已接入,Q2 和 Q3 将继续推进接入工作,目前 85% 的会员已纳入该管道 [44][45] - 2026 年新成员数量预计为 30,000 - 45,000 人,且更倾向于在现有地理区域内扩展 [50]
以合聚力 为外贸企业织密风险共担“安全网”
金融时报· 2025-05-14 11:11
国际贸易环境 - 全球经济深度交融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冲突持续冲击国际经济秩序 [1] - 外贸企业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面临挑战 [1] 风险共担机制 -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风险共担机制是提升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 [1] - 出口信用保险是重要工具,可赔偿买家破产、拖欠货款或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 [1] - 需整合银行、保险、担保机构等资源形成协同效应缓解企业压力 [1][4] 出口信用保险优化 - 需简化投保流程,开发线上平台实现快速核保 [2] - 应降低保费门槛,根据企业信用记录和经营状况制定灵活费率体系 [2] - 对开拓新兴市场的企业可通过政府补贴或机构让利减轻保费负担 [2] 定制化保险产品创新 - 大型外贸企业需覆盖项目全周期的综合保险方案(投标保证、工程保险、运输保险等) [3] - 中小外贸企业适合普惠型综合贸易保险产品打包常见风险 [3] - 跨境电商专属产品需涵盖货物丢失、知识产权侵权等风险 [3] 银保合作模式 - "保险+银行+担保"联动模式可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协同效应 [4] - 银行依据保险风险评估确定融资条件,保险公司调整产品匹配融资情况 [4] - 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风险实时监测与预警 [4] 行业协同发展 - 多方协同举措(保险推广、产品创新、银保合作)可提升外贸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5] - 风险共担安全网是促进外贸稳健发展的核心保障 [5]
【头条评论】 公募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挂钩势在必行
证券时报· 2025-05-13 01:42
公募基金薪酬改革核心观点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深度绑定,改变原有与规模挂钩的"旱涝保收"模式 [1] - 2022-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整体亏损近2万亿元,但仍收取超2700亿元管理费,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在业绩亏损下仍获千万年薪,凸显利益失衡问题 [1] - 改革借鉴美国"基础管理费+业绩提成"模式,结合本土特点创新,旨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4] 国际薪酬模式对比 - 西方职业经理人薪酬以"根据业绩付薪酬"(pay for performance)为核心,固定薪酬低(如乔布斯、扎克伯格年薪仅1美元),注重超额利润分成 [2] - 基金经理能力不足导致业绩持续亏损或跑输基准时,将失去行业立足点和投资者信任 [2] 改革具体措施 风险共担机制 - 要求主动型基金经理以个人财富一定比例"跟投"所管产品并设置锁定期,形成利益共同体 [3] - 建议产品年度业绩低于基准或亏损时,免除投资者持有1年赎回的管理费、赎回费,探索申购费返还机制 [3] 考核与奖惩优化 - 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得低于80% [3] - 3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比较基准超10个百分点时,绩效薪酬应显著下降;显著跑赢基准者可合理涨薪 [3] - 当前大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年薪普遍在200-400万元,但薪酬与投资者净值增长脱节 [3] 信息披露透明化 - 修订主动权益类基金信披模板,强制展示中长期业绩、基准对比、投资者亏损、换手率、综合费率及实收管理费等关键数据 [4] - 通过信息对称化提升投资者对管理费与业绩匹配度的公平性判断能力 [4]
前4月百强房企拿地总额同比增超两成;深铁置业与万科泊寓达成战略合作 | 房产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6 07:27
百强房企销售表现 - 前4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11198.6亿元,同比下降10.2%,降幅较前3月持平 [1] - 4月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16.9%,降幅较3月扩大 [1] - 前4月销售超百亿房企25家,同比减少3家,权益销售额7959.9亿元,权益面积4070.9万平米 [1] - 市场处于政策显效前的观望期,核心城市高端项目入市及促销或成局部回暖催化剂 [1] 房企拿地动态 - TOP100房企前4月拿地总额3608亿元,同比增长26.6% [2] - 绿城中国、中国金茂、保利发展新增货值位列前三,分别为642亿元、590亿元、501亿元 [2] - 全国22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同比增长超40%,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现高溢价地块 [2] - 房企转向"以销定产"模式,聚焦核心城市高端项目修复毛利率 [2] 企业合作与战略 - 深铁置业与万科泊寓签署租赁运营协议,整合资产与运营优势发展长租公寓 [4] - 中国金茂向滨江集团提供11.22亿元借款,年利率1.55%,合作开发杭州滨江地块 [5] - 合作模式体现资源互补趋势,中国金茂获取优质土储,滨江集团缓解资金压力 [6] 企业监管事件 - 金科股份因2021年存货跌价准备披露不准确被重庆证监局责令改正并记入诚信档案 [3] - 公司董事长、总裁、财务负责人需接受监管谈话,事件暴露内控与财务管理缺陷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