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经纬江苏——方寸球衣上的产业制造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3
产业升级与材料创新 - 球衣材质从纯棉演变为高科技化纤材料,实现从传统纺织向高科技产业的能级跃迁 [2]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发布智能聚酯纤维T恤,其纤维可根据环境温湿度变化调控微结构,实现“越运动、越出汗、越透气”的效果 [3] - 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凭借完整产业链,可将国际赛事球衣订单的20天交付期缩短至15天完成 [2] - 淮安洪泽区形成纤维新材料等“3+1”主导产业,三联新材料以“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精准对接市场,佩浦科技攻关“生物酶解PET”技术突破纺织品循环瓶颈 [3] - 江苏扎实推进“1650”产业体系建设,纳米新材料、先进碳材料等5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态势良好 [4]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斜拉索用盘条,材料强度相当于一根直径7毫米钢丝吊起7辆小汽车,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第一 [4]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 江苏发展策略进入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新阶段,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格局 [6][7] - 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江苏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 [6] - 苏南地区扮演“前锋”:苏州1至7月新增Ⅰ类创新药6款占全国14%,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常州吸引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中的4家布局 [8] - 苏中地区承担“中场发动机”角色:南通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启东送出国内最大吨位新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扬州2025年第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4%位列江苏第一;泰州“中国医药城”成为生物医药引擎 [9] - 苏北地区成为“新生力量”:徐州徐工集团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十四五”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 [10] 产业链协同与集群效应 -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等整车生产基地及沿江八市零部件生产基地 [12] -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一辆新能源汽车30%的核心件来自常州本地,每40秒有一辆车下线,公司推进“近地化战略”形成紧密协同的产业圈层 [12] - 无锡半导体产业链配套完备形成闭环,新洁能附近分布华虹宏力制造基地及英飞凌、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 [13] - 中国(南京)软件谷拥有36万软件从业人员和数千家企业,诚迈科技与附近汽车、手机领域大客户研发中心合作紧密 [13] - 传统纺织企业与扬州、连云港等地高新科技企业合作,向新材料和智能可穿戴转型 [13] - 苏州与宿迁探索“研发在苏州、生产在宿迁”模式,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项目生产基地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入驻苏州“科创飞地” [13]
经纬江苏——方寸球衣上的制造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0
产业升级与材料创新 - 球衣材质从纯棉演变为高科技化纤,体现材料科技创新,涤纶、锦纶成为主流并持续升级 [4] - 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凭借完整产业链,国际订单交付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展示高效供应链能力 [4]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发布智能聚酯纤维T恤,可实现根据环境温湿度自动调节透气性,突破传统聚酯纤维闷热印象 [5] - 淮安洪泽区聚焦纤维新材料产业,三联新材料采用"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佩浦科技攻关生物酶解PET循环技术,台华新材发展化学法再生尼龙技术 [7]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盘条,材料强度可支持单根7毫米钢丝吊起7辆汽车,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第一 [8]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江苏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格局,13个设区市实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 [10][12] - 苏南地区作为创新前锋:苏州1-7月新增6款Ⅰ类创新药(占全国14%),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常州吸引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中4家布局 [13] - 苏中地区承担中场引擎功能:南通海工装备规模占全国约25%,启东发出国内最大吨位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扬州工业投资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4.4%;泰州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15] - 苏北地区实现弯道超车:徐州徐工集团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盐城拥有江苏近一半、全国约五分之一海上风电规模,"十四五"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 [16] 产业链深度融合 -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整车生产基地及沿江八市零部件基地 [18] -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每4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30%核心件本地供应,推行"近地化战略"构建长三角产业圈层 [18] - 无锡半导体产业链形成闭环配套,新洁能周边布局华虹宏力12英寸制造基地、英飞凌、SK海力士等企业,覆盖设计、材料、设备、晶圆制造、封测全环节 [20] - 传统纺织业与新兴产业融合,苏州企业频繁与扬州、连云港高科技企业合作,转型为新材料及智能可穿戴公司 [20] - 苏州与宿迁探索"科创飞地"模式,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等项目实现研发总部在苏州、生产基地在宿迁的协同布局 [20]
揭榜:最新全国100强城市排行
虎嗅APP· 2025-06-14 17:26
城市GDP竞争格局 - 2024年内地GDP百强市门槛提升至3600亿元,较10年前翻倍[5] - 万亿城市扩容至27个,唐山成为河北首个万亿城市[8][9] - 2万亿正成为城市竞争新起点,长三角占9席万亿城市,广东占4席[10] - 50强城市门槛突破6000亿,普通地级市占比近50%,部分超越中西部省会[13][14] - 百强市守门员从安徽阜阳变为河南新乡,3000-5000亿区间竞争激烈[18] 区域经济分布特征 - 东部8省(苏鲁粤浙闽京沪津)占据百强市半壁江山及2/3万亿城市席位[21][24] - 江苏13市全部跻身百强,最低GDP的连云港(4000亿+)超多个中西部省会[26][28] - 广东仅10市入围百强,珠三角集中广深佛莞4个万亿城市,粤东西北人均GDP低于全国[31][37] - 中部地区江西5市入围百强,数量超湖北(3市)、安徽(4市),因区域均衡及有色资源产业优势[41][44][51] - 西部15个百强市多为"省会+副中心/资源型城市"组合,如四川成都+绵阳/宜宾,内蒙古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57][63][65] 东北及特殊区域表现 - 东北仅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4个副省级市入围百强,普通地级市全军覆没[76][77] - 大连、沈阳GDP突破9000亿,2025年有望实现东北首个万亿城市突破[12][83] - 青海、宁夏、西藏、海南4省区无百强市[21][70] 城市发展驱动因素 - 省会首位度影响省域竞争力,武汉首位度35.2%居万亿省会前列,南昌仅22.8%[46][49] - 特色产业助推地级市突围:赣州(稀土)、上饶(铜矿)、宜春(锂电)、遵义(白酒)[52][69] - 区域协同效应显著,江西地市借力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中部省会联合打造交通第五极[53][54]
太湖三姐妹,火了
投资界· 2025-06-08 15:38
苏超现象与区域经济联动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开赛20天内吸引超18万现场观众,单场观众超2万,门票溢价超60倍,热度比肩同期欧冠决赛 [5] - 赛事带动江苏文旅预订量同比增长305%,并引发A股足球概念股上涨 [5] -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虽积分垫底被戏称"太湖三姐妹",但承接大量流量,常州端午接待扬州游客超15万人次,其"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推动萝卜干线上销量翻倍 [8][10] 苏锡常产业经济实力 - 苏州、无锡、常州2024年人均GDP分别达20.6万、21.68万、20.1万元,远超全国(9.57万)和江苏省(16.07万)平均水平 [15] - 苏州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为核心产业,无锡聚焦"465"产业集群(含物联网、集成电路等),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超千亿,获国家大基金投资超百亿 [14] - 常州新能源产业逆袭,聚集3400余家产业链企业(含江苏时代、理想汽车等),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 [15] 江苏区域经济特征 - 2024年江苏省GDP13.7万亿元全国第二,增量第一,下辖13市GDP均居全国百强,形成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万亿城市绵延带 [17] - 股权投资市场活跃度全国领先:2024年江苏以1603起案例居首,苏州、无锡、常州投资活跃度分列全国第4、第9、第13位 [12][13] - 区域产业协同显著:苏南(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苏中(船舶海工)、苏北(新能源/现代农业)梯度发展,全省上市公司突破700家 [18] 苏超模式难以复制的底层逻辑 - 地理与交通优势:13市直线距离均在300公里内,高铁1-2小时通达 [17] - 经济均衡性:各市GDP差距小(连云港4663亿仍超部分省会),无需依赖省会反哺 [17][18] - 文化竞争基因:吴文化、江淮文化、楚汉文化长期并存形成"十三太保"互竞生态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