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卫星星座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LEO抗辐射IC总体规模及主要厂商占有率和排名
QYResearch· 2025-06-30 17:52
LEO抗辐射IC行业概述 - LEO抗辐射IC是专为低地球轨道航天器设计的集成电路,通过特殊设计和工艺抵抗太空辐射环境中的高能粒子效应,确保长期可靠运行[1] - 行业随着商业航天和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而崛起,服务于低轨道卫星电子系统需求,兼顾性能稳定与成本效益[2] - 低轨卫星具备低延迟、低辐射、低成本特性,可与5G互补形成空天一体网络覆盖,需要多种抗辐射模拟IC产品[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LEO抗辐射IC市场销售额达214.25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达367.23百万美元,CAGR为8.5%(2025-2031)[8]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39.32百万美元占全球18.35%,预计2031年达75.24百万美元占比提升至20.49%[9] - 陶瓷封装产品预计2031年份额达74.62%,卫星应用2024年占比94.74%未来CAGR约8.58%[14] 市场竞争格局 - 国际前五大厂商(Texas Instruments、STMicroelectronics等)2024年占全球市场份额61.19%[10] - 中国前五大厂商(航天智装、航宇微等)2024年占国内市场份额64.95%[11] - 北美与欧洲作为传统生产中心技术积累深厚,中国企业加速国产替代[19] 行业驱动因素 - 低轨卫星通信需求增加推动抗辐射IC需求,LEO卫星提供低延迟高容量宽带连接[21] - 半导体技术进步提升抗辐射IC性能并降低成本,更多工艺和元器件可选择使用[21] - 国际标准完善和中国政策扶持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22] 技术发展趋势 - 抗辐射性能提升重点解决单粒子效应问题,需应对更高能粒子挑战[18] - 低功耗与小型化趋势明显,同步降压稳压器效率达95%,结合纳米技术缩小芯片尺寸[18] -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和技术合作强化优势,供应链向垂直整合方向发展[20] 卫星星座发展 - 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具有排他性和时效性,星座建设存在明显先发优势[16] - SpaceX已申请4.2万颗低轨资源加速部署,中国申报864颗轨道资源未来将分批发射[16] - 中国计划部署超3.8万颗低轨卫星(如千帆星座),但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19]
Why AST SpaceMobile Stock Jumped This Week
The Motley Fool· 2025-06-29 08:50
AST SpaceMobile股价表现 - AST SpaceMobile股价本周五收盘较上周上涨7.4% 同期标普500指数上涨3.4% [1] - 股价盘中一度较上周收盘价上涨16.1% 但随后因估值担忧和融资公告回落 [5] 市场环境与行业动态 - 整体市场看涨情绪浓厚 主要受地缘政治风险缓和及美联储可能降息预期推动 [2] - 国防技术类股票受资金追捧 太空产业公司的国防应用前景引发市场关注 [2][4] 公司技术进展 - 与Fairwinds Technologies合作 首次演示非地面网络(NTN)战术卫星通信能力 支持标准移动设备高速数据传输 [5] - 测试突出网络在国防相关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5] 融资与资本运作 - 公司宣布回购2.25亿美元2032年到期的4.25%可转换债券 [6] - 同步增发104万股新股 并向可转债持有人直接发售945万股新股 每股定价53.22美元 [7] - 该操作将消除2.25亿美元债务 并节省6380万美元未付利息 [7] 分析师观点 - 美国银行首次覆盖给予中性评级 目标价55美元 隐含11%上涨空间 [8] - 分析师看好BlueBird卫星星座的市场潜力 但对销售增长前景表示担忧 [8] - 公司当前估值约为今年预期销售额的191倍 显示市场已计入强劲增长预期 [8]
【建筑建材】国内低轨星座建设加速,钙钛矿或成为降本突破口——低轨卫星行业研究系列之一(孙伟风)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6-19 22:06
全球低轨卫星布局 - 全球多个国家龙头企业已公布大规模星座计划 未来几年将迎来数万颗卫星发射高峰 [3] - SpaceX在该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4年产能达每周5000个用户终端 每月120颗卫星 平均9天发射一次 [3] 国内星座建设进展 - 商业航天被定位为新兴产业 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形成 [4] - "国网"星座计划12992颗卫星 已发射46颗 2030年前完成约10%发射 之后五年内完成剩余约1万颗组网 [4] - "千帆"星座计划超1.5万颗卫星 已发射90颗 规划2025年底完成648颗 2027年底1296颗 2030年完成全部组网 [4] 卫星小型化与成本差距 - 模块化、标准化微小型卫星成为产业趋势 契合"密集发射、快速补网"需求 [5] - Starlink卫星制造成本50万美元/颗(约350万人民币) 国内同类产品成本3000万人民币/颗 差距达8.5倍 [5] - SpaceX"猎鹰9号"发射成本约2700美元/kg 国内民营火箭报价8-11万元/kg 成本显著高于国际水平 [5] 钙钛矿电池技术突破 - 卫星电源系统成本占平台成本22% 太阳能电池布设面积扩大导致成本占比提升 [6] - 当前主流砷化镓电池单位功率成本上千元人民币/W 商业化渗透率低 [6]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比功率达23W/g 较砷化镓(0.4W/g)提升显著 同等功率下重量仅需43.5公斤 降幅超98% [6]
未知机构:AI算力卫星星座专家纪要1之江实验室三体星座即将发星-20250512
未知机构· 2025-05-12 09:5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AI算力卫星星座 - 公司:SpaceX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之江实验室“三体星座”即将发星,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启动 - 论据:三体星座将传统的天数地算变成天数天算,可大幅提高太空侦察效率,如美国blacksky依托AI卫星拍摄到AI生成分析报告仅需90分钟极速响应,比传统流程快8倍;将现有通信、遥感、导航等卫星的计算能力部分交给三体星座,可大幅降本[1] - 核心观点:这是中美太空博弈的新赛道 - 论据:美国有星盾计划,旨在从根本上提升美军的通信侦察、空间态势感知和天基防御打击能力;中国推出三体星座,可以大幅提高太空侦察效率[1][2][3] - 核心观点:三体星座有明确规划 - 论据:规划不少于1000颗星,按照浙江省政府支持力度5年内可达成;短期规划不少于100颗卫星,5月份就发射1箭12星[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此次发射的卫星不是实验星而是业务星,已经有业务订单[5]
海格通信20250508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公司 海格通信[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军工主业**:2025 年保持领先,虽 2024 年采购承压但年初订单回暖,全面修复需时间,2025 年是实现利润重要年份,业务重分类为通信类、导航类和创新类,无人装备系统领域有领先优势[2][4][5] - **民用业务**:未来集中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低轨卫星星座方向,特别是智能手机和车联网市场,产品分导航类和通信功能产品,新兴市场将提升成长性[3] - **与中国移动合作**:2023 年底引入,2024 年底委任董事加强绑定,推进卫星芯片项目,预计 2026 - 2027 年显著推动公司成长[6] - **海外市场布局**:2012 年以来与保利科技签数亿海外出口订单并股权绑定,计划加快低空及卫星通信海外业务,国际事件有望改善海外需求,子公司承担项目瞄准东南亚、中东等地区[7] - **卫星互联网影响**:2026 年下半年低轨卫星组网加速将使公司终端侧全面受益,北斗相关业务因北三组网完成受益较早,关注商业合作进展[8] - **投资者关注要点**:军工主业订单修复、民用导航通信发展、战略伙伴合作、国际事件催化、低轨卫星组网进度及北斗系统商业合作进展[2][1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业务分类**:主要业务分无线通信、北斗导航、航空航天和数字生态系统,新报告重新分类为通信类、导航类和创新类[10] - **未来发展关注领域**:新报告重点关注无人装备系统,展望 2025 年下半年可能催化股价事件[11] - **无人装备系统成就**:业内比赛排名靠前,许多院所及上市公司使用海格系统[13]
这些赛道将诞生新首富?最新中国商业航天报告来了
创业邦· 2025-04-24 11:15
商业航天行业概况 - 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集中在卫星制造(有效载荷、卫星配件为主)、地面设备(用户终端设备为主)以及卫星应用(通信、遥感、导航应用为主)领域,2014-2025Q1共有561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上市企业120家 [3] - 2024年商业航天融资热度创历史新高,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 [3] - 商业航天IPO进程受阻,2023年上市企业数量同比下降50%,2024年同比下降75%,2025Q1仅有1家企业上市 [3] 大国竞争与卫星互联网 - 低轨星座成为大国竞争关键领域,美国Starlink、俄罗斯"Sphere"计划、欧盟Iris²计划、英国C-LEO计划、中国星网(GW)和千帆星座(G60)计划争夺空天话语权,预计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价值达1万亿美元 [4] - SpaceX的Starlink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截至2025Q1累计发射8094颗卫星,2024年收入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9%),活跃用户460万 [5]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机遇 - 中国在轨卫星数量约为美国的九分之一,已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5.13万颗低轨卫星,卫星制造和发射领域将首先受益 [6] - 中国星座建设每年需发射数千颗卫星(总重超1000吨),当前运力不足未来需求的1/5,火箭回收复用技术可节省80%发射成本,亟待突破 [7] 区域分布与资本动态 - 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是商业航天企业聚集地,2014-2025Q1北京融资企业最多(160家),上海、深圳、成都均超30家,西安超20家 [7] - 2024-2025Q1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融资热度最高,卫星运营和火箭制造大额融资突出(如垣信卫星获67亿元融资) [7] - 2022-2025Q1商业航天并购集中在卫星应用领域(导航应用4家、遥感应用3家),披露总额40亿元人民币 [8] 投资机构与独角兽企业 - 方正和生投资(11家)、深圳高新投(9家)、中信建投资本(9家)、中科创星(9家)是2022-2025Q1最活跃的投资机构 [11][12] - 截至2025Q1商业航天领域有12家独角兽,集中在火箭设计总装(6家)和卫星设计总装(4家)赛道,2024年新增垣信卫星、微纳星空2家独角兽 [12][13] 未来投资方向 - 卫星制造、火箭制造与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卫星运营、卫星应用是未来主要投资机会 [13]
从批量生产到全链生态: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崛起 新技术赋能产业新高度
央视网· 2025-04-13 11:50
政府政策与产业规划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重点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安徽池州依托20亿元产业基金和极简审批机制吸引商业航天项目落地,构建"火箭+卫星+材料"全产业链生态圈 [3] - 池州市发布安徽省首份市级商业航天产业链图谱,开展链式招商并推动低轨通信卫星载荷研发与制造 [7] 卫星制造与技术突破 - 江苏南通智慧工厂实现卫星批量流水线生产,企业从组建团队到完成商业交付仅用3年多时间 [1] - 企业已成功发射两代卫星,第三代"手机直连卫星"正在研制中,瞄准解决通信欠发达区域上网难题 [3] - 卫星制造技术进步推动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融合AI、大数据等技术改变空天信息产业格局 [13] 火箭研发与产业链发展 - 安徽池州火箭生产企业正在装备"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二子级动力系统,计划2025年8月首飞 [5] - 当地形成"园区+科研院所+创业团队+创投机构"推进专班模式,重点发展无人机整机及航空航天发动机特种构件 [9] 行业发展阶段与前景 - 中国商业航天处于快速健康成长阶段,"星箭场测用"链条企业逐步完成从0到1的突破 [11] - 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进入成熟期,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加速空天信息产业变革 [9][13] - 北斗导航、通信卫星、遥感卫星等应用已深入交通、通信、旅游等领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