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

搜索文档
来自历史深处的MAGA人群
虎嗅APP· 2025-06-10 21:43
核心观点 - 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和对MAGA群体的动员并非历史偏离,而是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和民粹主义结合的必然结果 [1][2][3] - MAGA群体由工人、农民和小城镇居民构成,具有经济竞争和文化焦虑驱动的反移民、反精英、孤立主义特征 [1][6][12] - 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不稳定性源于其民粹主义基础,MAGA群体的意见偏好将更强烈影响第二任期对外政策 [3][4][32] - 美国自由国际主义精英框架正在瓦解,MAGA群体通过社交媒体获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表达和影响力 [23][30][31] - 当前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孤立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上升趋势,可能削弱全球战略能力 [33][36][38] 历史性MAGA群类与美国孤立主义传统 - MAGA群体社会学特征:白人基督教福音派为核心,收入和教育水平低于平均,集中于"锈带"和小城镇,排斥文化多元主义 [6][12] - 历史前身包括:19世纪杰克逊民主党人(反联邦干预、门罗主义)、1890年代反帝国主义农场主、1930年代"美国优先"运动(林德伯格集众80万人) [6][7] - 冷战初期麦卡锡支持者与MAGA高度相似:中西部/南部蓝领,反共产主义+本土主义,憎恶东部精英 [7] - 尼克松的"沉默大多数"延续反精英传统,越战后期转向战争疲劳模式 [8][9] - 学术研究佐证:林德夫妇《中镇》揭示小城镇封闭性,霍夫施塔德《反智主义》分析其情感驱动决策模式 [10][11] 孤立主义的挫折-疲累机理 - MAGA群体战争态度矛盾:初期支持惩罚性军事行动(如二战、反恐战争),但持久战易引发疲累(越战、伊拉克战争) [15][17] - 朝鲜/越南战争后形成"避免亚洲地面战争"的军事禁忌,反映基层民意对战略的制约 [17][18] - 经济民族主义与孤立主义联动:83%美国人优先国内政策,共和党仅13%支持乌克兰(民主党42%) [33][34] - 社交媒体意见领袖推动"反无休止战争"叙事,贸易保护主义优先于地缘政治(如"搞关税别派部队") [35] 精英衰落与政治框架变革 - 二战后自由国际主义框架依赖精英主导(国务院、智库、情报共同体),通过"国家安全国家"压制孤立主义 [21][24] - 权势集团裂解:越南战争后精英信誉受损,70年代"民主监督"立法打破政策封闭性 [26][27] - 当前外交团队高度非常规:第二任期仅卢比奥等少数精英留存,MAGA效忠派主导决策 [36] - 制度拆解进行中:冻结对外援助、瓦解国际开发署,反映反"深层国家"的民粹主义冲动 [38] 孤立主义的当代表现与潜在影响 - 共和党孤立主义倾向者首超国际主义者(53%对47%),66%美国人愿分享全球领导权 [34] - 政策转向:施压盟友承担防务、批评欧洲"觉醒文化"、无差别关税(涵盖中欧日韩) [36][37] - 对华态度:负面情绪未减但焦点转向贸易而非意识形态,社交媒体倾向"惩罚但避免战争" [35] - 左翼和平主义与现实主义战略收缩论可能获得更大话语空间 [39]
来自历史深处的MAGA人群
虎嗅· 2025-06-10 12:38
特朗普政治与MAGA运动 - 特朗普第二任期对外政策偏离美国常规程度远超第一任期 具有前所未有的断裂性 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1] - 特朗普政治成功源于动员历史上声音低弱 政治影响力与人口规模不匹配的群体 形成"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 [1] - MAGA人群主要由工薪阶层 农村居民构成 收入和教育水平低于平均 集中在城市外郊 小城镇和"锈带" 具有高度基督教认同 [3] - 该群体深怀爱国主义和本土主义情感 排斥都市精英及其文化多元主义价值 生活方式脱节于经济全球化和族裔多样化潮流 [3] 历史MAGA群类的特征 - 历史MAGA群类注重实际和本土偏向 关注切近事物 态度易受直觉和情感驱动 不擅长抽象原则和复杂知识 [9] - 该群体对"自由""自我依赖"和平等价值习惯性崇奉 加重对精英不信任 构造"他我之辨"方式粗疏武断 [9] - 在国际意识方面 该群体对海外世界不感兴趣 有美国例外论意识 相信美国国际行为道德纯洁性 [10] - 善恶二元对立是其自发思维模式 当提供直接理由时会快速认定国际敌人 包括此前非敌人对象 [10] 孤立主义传统与政策影响 - MAGA人群与杰克逊传统 19世纪9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优先主义者"等历史孤立主义思潮有渊源 [4] - 该群体战争态度复杂 初始阶段易生应激性战争热情 但持久战争疲累会明显降低其战争意愿 [12] -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等历史案例显示 挫折导致的国际回退情绪在该群体中反应更快更强 [13] - 2024年皮尤调查显示 83%美国人认为国内政策应优先于对外政策 共和党人支持乌克兰意愿(13%)远低于民主党人(42%) [28] 当前政策动向与趋势 - 特朗普政府人事任命高度非常规 严重排挤传统外交政策精英 由MAGA效忠派主导 [31] - 当前政策如对俄乌战争"和平"倡议 施压盟友承担更多国防负担 提高关税等 具有强烈孤立主义意味 [32] - 反"深层国家"冲动下 拆毁"国家安全国家"基础组织设施的工程已启动 可能损害美国实施"体系性对抗"能力 [33] - 芝加哥全球事务理事会调查显示 认为美国应"积极介入世界事务"的共和党支持者从2018年70%降至2023年47% [29] 社交媒体与民意变化 - 社交媒体赋予历史MAGA群体发声 集结手段 使其从"沉默大多数"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力量 [25] - 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如布塞维茨 波索比克 塔克等 强化了民粹主义 本土主义 反智主义和反精英主义的正相关性 [26] - 社交媒体常见"搞关税别派部队""底特律都烂了干吗还支持台湾"等声音 显示MAGA群体关切更偏向贸易保护而非地缘政治 [30]
书单|特朗普对哈佛禁令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新浪财经· 2025-05-31 16:12
文化背景分析 - 特朗普针对哈佛大学的限制措施引发美国社会反智主义情绪显现,部分民众支持制裁哈佛,认为其是左翼意识形态温床并挤占美国人上升空间[1][2]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主义》揭示美国社会长期存在实用主义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排斥,政客常通过嘲讽知识分子强化反智情绪[4][5] - 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指出哈佛等精英机构信奉的优绩主义导致社会分裂,成功者将天赋优势误认为个人努力结果加剧阶层对立[8][9][10] 社会经济动因 - 班纳吉与迪弗洛《好的经济学》澄清移民对经济影响的误区,实证显示低技术移民与本地劳动力多为互补关系而非竞争[13][14] - 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保守派群体存在"深层故事"叙事,认为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少数族裔和精英阶层系统性超越[17][18] - 美国铁锈地带工人阶级在产业转移中产生被剥夺感,成为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主要动员对象[19][28] 政治历史模式 - 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中的偏妄之风》提出"偏执风格"概念,历史上反共济会运动与麦卡锡主义均采用阴谋论话语体系,与特朗普"深层国家"指控高度相似[22][23][24] -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分析强人政治崛起机制,特朗普效仿波拿巴利用特定群体怨恨情绪建立非制度化权力基础[26][27][28] - 政治强人常通过历史符号(如"让美国再次伟大")凝聚共识,但政策实践往往与动员对象利益存在实质性错位[27][28]
“在垃圾的信息环境中,尽量不做一个垃圾人”丨晚点回望 2024 ①
晚点LatePost· 2024-12-25 20:17
社交媒体与数字消费 - 中国网民日均上网时间达5小时37分钟,较2018年翻倍[3] - 微信日活9亿用户,人均使用时长1小时42分钟,抖音/快手分别覆盖7亿和4亿用户,日均使用2小时[3] - 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突破1508万[14] - 微短剧市场规模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电影票房(470亿元)[14] 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 - 短剧采用"长剧短剧化"策略,每分钟设置情绪爆点,主打"银发霸总"等极端题材[15] - 平台算法导致信息递归效应,AI生成内容占比提升可能引发时间感丧失[17] - 网络民族主义内容通过算法放大点击率,形成"虚假政治极化"[31] - 社交媒体呈现"棱镜效应",极端言论因点击率高获得更多曝光[33] 技术变革与行业影响 - AI生成内容面临现实感缺失问题,需发展空间智能技术解决[22] - 下一代AI可能脱离人类数据依赖,通过自我对弈实现知识突破[22] - Sora等生成式AI技术加剧虚假信息风险,需配套判别技术[21] - AlphaGo Zero模式显示无数据训练潜力,可能重塑知识生产体系[22] 平台经济与商业逻辑 - "得抖音者得天下"成为内容行业共识,娱乐化设计提升用户粘性[3] - 流量变现催生极端内容生产,如虚构中日对立事件获取商业利益[5] - 平台采用点击量触发审核机制,但治理边界存在争议[24] - 商业文化同质化倾向明显,暴力/丑闻/名人内容占据主导[30] 用户行为与市场趋势 - 碎片化时间推动微型内容消费,文化体力下降导致深度内容需求减少[14] - "电子阳痿"现象反映用户对娱乐内容耐受度提升[16] - 青年文化呈现"抽象化"趋势,通过无意义行为对抗现实压抑[50] - 消费者媒介使用呈现补偿性特征,用于填补现实社交缺失[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