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发展中化债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规划建议学习系列(一):跨越关口的五年,“十五五”发展动能与政策路径推演
中诚信国际· 2025-11-13 17:0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面临复杂内外环境,需把握五大政策抓手,确立“宽财政、宽货币”政策基调,解决内循环堵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筑牢安全防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 [9][67][9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十五五”的历史方位 - “十五五”规划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奠基阶段,对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远景目标的要求更聚焦 [10][4] - “十五五”作用上“承前启后”,承接“十四五”为2035年远景目标赢得战略主动;任务上“攻坚落地”,面临碳达峰、改革等战略目标收官;重大历史节点汇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特殊意义 [11] “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十大判断 外部环境 - 全球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经济或进入增长放缓、潜在产出下降的深度调整期,“十五五”前半程全球经贸或处“高风险、高波动”态势,“高利率”环境拐点下探,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全球经济增长中枢或由3.5%降至2.5%左右 [14][16] - 多极化贸易体系逐渐成型,中国在全球经贸领域话语权有望提升,与非美国家合作深化,但可能伴随贸易摩擦升温,全球贸易形成以“美国 - 中国”为枢纽的多极化体系 [20][21] - 中美博弈是影响全球政经格局的核心变量,向“常态化”“复杂化”发展,科技和产业话语权争夺至关重要,“十五五”时期或从经贸摩擦演变为长期战略竞争 [31][32] - 供应链重构进入下半场,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成为全球供应链布局的主线,全球供应链形成区域化、短链化、多元化态势,“十五五”时期以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为导向的布局将成主线 [35] - 中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优势突出,且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全球资本与发展方案提供者”角色 [39][40] 内部环境 - 官方表述“4.17%”或为“十五五”最低增长目标,预计经济增长区间在4.5% - 5%左右,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经济增速平台或下移至该区间 [41] -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房地产或从底部向新周期过渡,新质生产力“挑大梁”的迫切性大增,预计房地产拖累减弱,新动能弥补旧动能下行是增长目标实现的关键 [45][47] - 人口结构向深度老龄化过渡,“未富先老”压力对养老金体系、医疗资源、养老服务提出挑战,预计2025 - 2030年老龄化率增至27.7% [53] - 改革步入“深水区”,部分改革任务落地面临阻力,如消费税改革、解决“内卷”等问题需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 [55][57] - 落实“发展中化债”,注重结构优化与效率提升,增强财政债务可持续性,当前处于第五轮化债进程,面临债务结构性问题和“债务 - 资产”转化提升问题 [61] “十五五”时期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抓手 - 科技创新与产业提质升级:“十五五”建议稿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首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传统产业“亟待转型”、高端制造“大而不强”问题,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避免新兴产业“内卷” [69][70][71] - 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十五五”建议稿更强调“扩大内需”,我国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时期,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内循环的核心堵点,预计加大居民补贴力度,扩大优质消费供给,确保投资合理增长 [77][78][80] -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民生”是高频词,我国收入分配对消费修复支撑有限,城镇化有待提升,“十五五”需落实民生改革,惠及全体人民,完善社保、就业、人口等政策 [85][87] - 持续推进反内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系统工程,重点涉及统一制度规则、整治“内卷式”竞争、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盘活国有资产可补充地方财政,“反内卷”需发挥市场作用 [91][92] - 重塑激励约束机制:“十五五”建议稿提及“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当前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存在问题,预计完善干部考核与激励体系,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95][96] “十五五”时期政策实施路径与综合建议 - 维持“宽财政、宽货币”政策组合:积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发力,增加民生支出占比,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但需注意银行净息差和非银流动性问题 [99][100] - “真金白银”提振内需:向居民发放现金或数字货币,加大民生补贴;收储商品房解决保障房问题,每年需2.8 - 4.5万亿元;提高民生支出占比,释放新市民消费潜力;扩大拖欠款清偿范围,化解存量债务 [101][103][10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价值链跃升”战略,对传统和新兴产业分类升级;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06][107] - 全面深化改革:前三年形成试点经验,后两年推动改革方案全国落地。聚焦民生福祉,推进收入分配、户籍和社保改革;聚焦经济体制改革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国企、民营经济、要素市场和财税体制改革 [108][109][110] - 筑牢安全防线:稳定扩大朋友圈,处理好中美关系;完成中西部传统制造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备份;推动“中国标准”系统化出海 [113]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2025年三季度政策回顾及展望:“化债纵深”与“转型攻坚”协同推进
中诚信国际· 2025-11-10 16:5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三季度基投行业政策在“控增化存”与“促发展”双轨思路基础上纵深发展,“一揽子化债”政策持续落实,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缓释,但基投企业经营性债务及付息压力仍需关注;未来政策将更精细化和差异化,“十五五”规划助力转型,同时需警惕转型风险及关注政企关系变化 [3][22][3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政策回顾 - 2025年三季度基投行业政策延续“控增化存”与“促发展”双轨思路,呈现“精准发力、纵深推进”特征,中央明确化债决心和路径,地方落实具体任务,同时助力基投产业化转型 [3][4] - “一揽子化债”政策纵深细化,债务管理更规范透明,如专项债务限额发行、金融化债推进、账款清欠加强、新增发债审核严格、债务管控升级、问责典型案例等 [4][5][6] - 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退平台进程加快,如超六成融资平台退出、部分省份退出或申请退出高风险省份 [7] - 专项债扩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及PPP存量项目保障政策出台,助力基投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如专项债限额提升、投向领域扩展、政策性金融工具安排、PPP项目政策支持等 [8][9][10] - 加速存量资产盘活,强化转型政策“引导”,如中央及地方出台政策引导转型、地方深化国有资产盘活 [11] 政策主要影响 - 地方政府置换债加速落地,债务风险有效缓释,专项债扩容缓解基投企业投融资压力,四季度地方债发行或继续放量 [16][17][18] - 前三季度城投债供给持续收紧,净融资缺口进一步扩大,发行总额同比下降,存量规模下降 [18] - 基投融资渠道调整,债务结构优化态势持续,信贷融资占比抬升,债券融资占比下降,非标规模和占比双压降 [19] - 基投企业风险事件数量整体减少,但未来经营性债务及付息压力仍需关注,再融资长期基本面实质性改善尚需时间 [20] - 基投企业“退平台”及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政策促进下后续转型将进一步深化和加速 [21] 行业发展预期及机遇 - “一揽子化债”政策将持续落实,但化债进度和债务风险存在区域差异,未来政策将更精细化和差异化,或调整“名单制管理”和优化地方债务率考核 [22][23][25] - 随着隐性债务逐步化解,经营性债务将成攻坚重点,“十五五”规划助力基投企业转型发展,如盘活国有资产、专项债和REITs支持基建等 [22][26][28] - 基投企业退平台及产业化转型加速,需警惕合规风险与潜在信用风险,后隐债时代需关注政企关系变化 [22][29] 结论 - 基投行业政策纵深发展,推动债务风险化解和企业转型,“一揽子化债”成效显著,但基投企业经营性债务等仍需关注 [30][31] - “十五五”规划助力转型,未来政策将更精细差异化,需警惕转型风险,关注政企关系变化 [31]
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 北大教授许云霄:推动政府债务管理从分散走向统一
搜狐财经· 2025-11-05 16:13
债务管理司的设立背景与意义 - 财政部网站机构设置更新,新成立债务管理司并纳入部机关列表[1][2] - 设立债务管理司是落实“十五五”时期构建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2][6] - 将政府债务管理从“处室级”提升为“司局级”统筹,有利于系统性、科学性地解决债务问题[6] 政府债务规模与增长情况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536,995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3.0%[4] - 截至2024年末,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6] 债务管理司的职能与组织架构 - 债务管理司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编制国债和地方债余额限额计划、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以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6] - 债务管理司下设六个处: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地方债务二处、发行兑付处和监测管理处[2][7] - 司长李大伟历任国库司副巡视员、预算司副司长等职,并曾担任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7] 设立新机构的必要性与管理优化 - 此前政府债务管理职能分散在预算司、国库司、监督监管局及债务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存在职能交叉、协调成本高的问题[5][6] - 债务管理司首次实现中央与地方、显性与隐性、内债与外债的统一管理,架构与债务“制度-限额-发行-使用-偿还-监测-问责”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思路相适应[7] - 新机构全面承接原分散职能,原单位转为提供政策建议和数据支持,确保存量项目管理衔接[7] 对后续债务管理的预期与方向 - 政策重点从应急性风险化解转向构建长效化债机制,为“发展中化债”的可持续路径提供可能性[6][8] - 将通过全国债务摸底、全口径动态监管系统建设、推动地方政府自主盘活资产等方式建立长效化债机制[8] - 强化形势研判,优化债务结构,确保资金投向发展急需的高质量领域[8] - 推动“资产—债务—现金流”联动管理,探索“以收定支、以效定债”机制[9] - 构建“中央—地方”协同治理网络,对接省级债务管理机构形成垂直管理链条[10] - 强化城投平台市场化转型,推动存量平台业务归位和债务剥离,关注其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适配性[10]
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2025年二季度政策回顾及展望:“存量优化”与“增量突破”双轮驱动
中诚信国际· 2025-08-01 15: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2025 年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业政策延续“发展中化债”思路,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债务化解措施,增强基投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动能,基投企业基本面有所改善,但短期利好与长期基本面“羸弱”冲突仍突出,下半年新投资空间或打开,需警惕转型风险及关注政企关系演变 [2][17][23] 各部分内容总结 政策回顾 - 新增专项债额度攀新高且支持范围变化,2025 年新增专项债限额提至 4.4 万亿元,发行额度增长约 12.8%,支持地产收储等多领域,“自审自发”提升发行使用效率 [3][4] -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工作纵深推进,上半年再融资债发行放量,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完成全年 2 万亿额度进度近九成,多地推进金融化债和清欠工作,强化问责 [5] - 债务风险名单管理动态优化,加速退平台和产业化转型,“99 号文”明确退出标准等,监管强化城投发债监管,推动基投企业实质性转型 [6] - 优化创新公共投资模式,国务院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强化 PPP 项目全流程监管,地方有创新实践,多地支持基础设施 REITs 试点 [7][8][9] 政策主要影响 - 大规模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落地,基投企业短期偿债压力缓解,再融资环境边际改善 [10] - 专项债投向领域扩大,释放基投企业流动性,但发行区域分化加剧,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加快 [11] - 城投债发行政策严监管,存量城投债供给收紧,借新还旧比例将保持高位、融资主体层级上移 [11][15] - 基投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整体下行,“一揽子化债”政策使融资成本下降,银行贷款等也有作用 [12] - 融资渠道优化调整,城投企业信贷融资占比抬升,债券融资占比下降,非标规模和占比双压降 [13] - 基投非标及票据舆情边际收敛,但需关注经营性债务风险暴露,上半年非标风险事件和票据逾期企业减少 [14] - 政策促使基投企业“退平台”和转型高质量提速,预计城投债借新还旧比例高位、融资主体层级上移 [15] 行业发展预期 - “一揽子化债”有阶段性成果,但短期利好与长期基本面“羸弱”冲突突出,基投企业经营性债务化解是难点,后续边际流动性改善趋势或延续 [17][18] - 基投企业退平台和产业化转型加速,需警惕传统城投“空壳化”、转型城投“形式化”“激进化”现象及区域风险共振 [19][20] - 退平台等目标推进倒逼政企关系趋于清晰化,需动态审视和评估政企关系演变,后隐债时代或出台综合解决方案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