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搜索文档
指数加速放量上涨!既怕做错又怕错过,还有哪些投资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8-18 15:37
随着二级市场行情回升,公募定增热情也逐渐升温。近三个月,16家公募旗下基金参与定增的资金超过了45亿元,参与的定增项目最高涨幅达到344%。但 本轮定增中表现踊跃的不是头部公募,而是个别长期聚焦定增策略的中小公募。下半年定增供需仍将保持良好趋势,可关注并购重组配套融资。数据显示, 年内披露的定增项目中,配套融资类预案占比超过40%,绝对数量和比例均超过去年全年,配套融资类项目成为定增项目新的增长点,这类项目投资价值值 得深度挖掘。 主力净流入行业板块前五:国产软件,军工,半导体,大金融,新能源汽车; 主力净流入概念板块前五:人工智能,华为产业链,小米概念股,国产芯 片,云计算数据中心; 主力净流入个股前十:中兴通讯、包钢股份、润和软件、天风证券、北方稀土、仕佳光子、歌尔股份、盛和资源、拓维信息、中信 证券 近期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目前,多地已陆续就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召开相关会议,以期抢抓政策红利。同时,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 专项债在内的政府债券发行也有望加快。多因素支撑下,下半年基建投资将回升,继续发挥托底经济作用。下半年开始通过基建投资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增长 的必要性有所上升。政策层面,以城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如何形成政策 “组合拳”?
搜狐财经· 2025-08-17 12:13
核心区别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由三家政策性银行运作,资金来源包括金融债券、PSL资金和中央财政利息补贴,市场化运作且政府不兜底 [4] - 专项债由地方政府发行,资金来自债券市场,2025年规模达4.4万亿元,属政府"明债" [4] - 新型工具聚焦项目前端补资本金,专项债主攻项目后端建设,实行"收益自平衡"机制 [7] 协同发力路径 - 资本金补充:新型工具可通过股权投资或借款补充资本金,注资比例最高达50%,财政贴息后融资成本低至1.2% [9] - 领域协同:专项债侧重基建民生,新型工具补强科创、消费、外贸等领域短板 [10] - 融资创新:通过PSL资金传导形成"央行→政策性银行→项目资本金→专项债放量"链条,债券市场协同拓展资金来源 [11] 申报实操要点 - 政策合规:规避负面清单项目,资金用途严格隔离,新型工具仅限"正面清单"行业 [13] - 资本金操作: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比例需≥20%,新型工具注资不得超过总资本金的60% [14] - 项目筛选:专项债项目需满足收益覆盖本息1.2倍以上,引入新型工具后需验证综合收益 [15] - 流程优化:试点地区利用"自审自发"机制提效,非试点走绿色通道 [16] - 风险管控:两类资金纳入同一监测平台,新型工具股权资金需明确5年内退出路径 [17] - 材料编制:申报材料需包含"一案两书",突出协同逻辑与合规背书 [18][19] 政策效应 - 2022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7399亿元资金补充资本金,带动社会资本杠杆比例达1:10 [7] - 2025年PSL利率下调后,融资链条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带动更多专项债项目落地 [11] - 两类工具形成"财政撬动金融、金融反哺财政"的良性循环,共同助力高质量发展 [8][20]
多部门密集部署,传递哪些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8-06 07:37
宏观政策部署 - 下半年宏观政策关键词为"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聚焦稳就业扩内需的政策预研储备[2] - 财政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以形成实物工作量,统筹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工具支持产业升级[3] -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综合运用工具维持流动性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并匹配经济目标,强化利率执行与汇率预期管理[3] 扩大内需举措 - 上半年内需贡献经济增长68.8%,下半年将强化政府投资管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两重"建设和"两新"政策[4] - 国家发展改革委拟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推动民企参与重大项目,结合新质生产力提振消费(如人工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等)[4][5] - 财政部完善养老/育幼/文旅消费政策体系,推动免税零售发展,实施消费贷款贴息并支持房地产新模式构建[5] 产业与就业支持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就业增长点,落实就业补贴与担保贷款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加密招聘活动[7] - 农业农村部聚焦粮食安全目标(全年1.4万亿斤产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单产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7] - 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能源电力保供与产业链安全,加强重点行业风险治理[8]
多部门密集部署,传递哪些信号?(锐财经)
人民日报· 2025-08-06 03:15
宏观政策部署 - 下半年宏观政策关键词为"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聚焦稳就业扩内需的政策预研储备[2] - 财政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以形成实物工作量[3] - 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通过多种工具维持流动性充裕,确保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目标匹配[3] 扩大内需措施 - 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下半年将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4]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推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4] - 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制定消费品供需适配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技术应用推广[4] - 财政部拟完善养老、育幼、旅游等消费政策体系,推动免税零售业务发展并实施消费贷款贴息[5] 产业与创新支持 - 财政政策将统筹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壮大及未来产业布局[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强调巩固工业经济基本盘,通过技术开发应用促进新型消费增长[4] 就业与民生保障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就业增长点,落实就业补贴和贷款政策[7] - 农业农村部目标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7]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稳定就业、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加强民生商品保供稳价[7]
连平等:下半年政策层面有哪些重要看点?|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04 19:05
中国经济内在复合优势 - 首次系统性提炼四大具体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5] - 制度优势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激发市场活力的统一,具有跨周期穿透力和改革弹性 [5] - 市场规模优势包括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1.2万美元人均GDP,拥有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最全工业门类 [6] - 人才优势表现为2.4亿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人才,理工科毕业生数量相当于美欧日之和 [6] - 产业体系优势在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系统性领先 [6] 宏观政策方向 - 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长5.3%,IMF将中国增速预测上调0.8个百分点至4.8% [7] - 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将加快,1-7月已发行16万亿元但净增仅4万亿元 [10] - 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可能再度降准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11] - 建议新增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5000亿用于"两新"建设,5000亿用于减税降费 [11] - 建议增加1万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撬动9倍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 [12] 内需潜力释放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消费对GDP贡献率达52% [14] - 服务消费成为新增长点,重点发展旅游、电信、医疗、养老等领域 [14] - 扣除房地产的民间投资增长5.1%,成为高端装备制造投资主力军 [15] - 下半年基建投资将继续托底,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速 [15]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创平台建设和金融支持体系 [17] -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 [17] - 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8] - 重点治理建材、钢铁、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18] 外贸外资稳定措施 - 上半年出口增长6%,净出口贡献GDP增长1.7个百分点 [20] - 预计下半年出口增速区间为小幅正增长至-7% [20] - 扩大电信、医疗领域开放试点,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 [21] - 建议设立5000亿元稳外贸发展基金,带动2万亿元社会资本 [22]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 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推动融资平台资产盘活 [24] - 2025年底前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压降不低于75% [24] - 截至2024年末约40%融资平台已退出序列 [25] 资本市场发展 - 上证指数从3040点升至3600点以上,创业板指从1756点升至2400点 [27] - 增强市场包容性,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7] - 建议扩大资本市场调节工具,降低操作门槛和再贷款利率 [28]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蓄势待发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5:12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规模预计为5000亿元 [1] - 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或牵头运作 参考2022年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模式 [1] - 投向领域包括传统基建和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2] - 央行通过PSL提供资金支持 PSL利率从2.25%降至2% [2] 政府债券发行 - 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 上半年已发行5550亿元 占全年42.69% [3] - 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6169.36亿元 创年内单月新高 [4] - 预计三季度将完成大部分新增专项债发行 [4] 基建投资前景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元预计可撬动1.5-2.5万亿元基建投资 [5] - 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6% [5]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将推动"两重"建设 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速 [5] 项目储备与资金使用 - 多地加紧推进项目储备工作 确保政策发布后能快速落地 [4]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达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 [3] - 将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多领域信号汇聚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蓄势待发
中国证券报· 2025-08-04 05:06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多地已召开相关会议部署工作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为5000亿元,由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牵头运作 [2] - 投向领域包括传统基建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2] - 央行PSL(利率从2.25%降至2%)将提供资金支持,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3] 政府债券发行 - 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上半年已发行5550亿元(占全年42.69%) [4] - 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6169.36亿元,为年内单月新高,预计三季度发行大部分额度 [5] - 财政部强调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4] 基建投资与资金使用 - "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和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 [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撬动1.5万亿-2.5万亿元基建投资,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回升至6% [6] - 多地加紧推进项目储备,确保政策落地后快速形成可实施项目 [6]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将持续推动"两重"建设及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 [6]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申请流程及审核要点
搜狐财经· 2025-07-27 12:55
宏观经济与政策背景 - 2025年上半年GDP增速达5.3% 超出全年5%目标 但下半年仍存不确定性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稳增长核心抓手 最快8月落地 通过"准财政"属性补充项目资本金 [1] - 2025年首批规模5000亿元 重点投向科技、消费、外贸 预计撬动6万亿元总投资 [25] 投向领域 - 聚焦科技创新、消费升级、外贸稳定三大方向 兼顾传统基建 [2] - 数字经济:网络基础设施、关键能力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专项 [2] - 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应用场景 [2] - 低空经济:涵盖起降设施、智能网联平台、通信导航等全链条 [2] - 消费基础设施:教育、体育、文旅、住房等领域 [2] - 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环境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2] - 交通物流:铁路、机场、水运、综合枢纽等 [3] - 市政与园区:城市更新、产业园区开发 [3] - 三家政策性银行侧重不同:农发行为乡村振兴 国开行为基建/制造业 进出口行为对外开放/制造业 [3] 运作模式 项目筛选 - 优先选择2025年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项目 [4] - 绿色通道:已获批项目直接进入备选 [4] - 上报流程:地方储备→部委审核→发改委推送银行 [4] 准入标准 - 需为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 行政审批完备 能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 [5] - 筹资方案需明确 不新增隐性债务 资本金匹配度要求50%上限 [6][7] - 股东借款/股权投资需匹配退出机制 包括股权转让、回购、资产证券化等 [8][9] 投资方式 - 通过基金公司以股权形式注资 三大行沿用2022年设立基金公司 [10] - 市场化原则:自主决策、保本微利 独立财务投资不参与运营 [10] - 融资模式:资本金入股+银行配套贷款 总撬动规模约2.5万亿元 [11] 其他要点 - 期限最长20年 重点领域资本金支持比例可提至80% [11][14] - 区域无限制 但经济大省更受青睐 广东等前十省份占优 [14] - 时间节点:6月底上报 9月底前完成投放 [13] 审核要点 项目资质 - 需符合国家重大战略 对稳增长有显著贡献 [15] - 真实性要求:建设内容与备案一致 开工时间合规 [16] - 成熟度要求:可研报告完备 审批要件齐全或承诺函有效 [16] 融资可行性 - 现金流需覆盖还本付息 避免半拉子工程 [18] - 严禁虚报投资额 老旧小区/管网项目需配套收益措施 [19] 主体合规性 - 借款人须为公司法人 非政府/事业单位 信用记录良好 [20] - 股东借款需控股股东主导 隐性债务需政府书面确认 [20] - 负面清单:禁土地储备、商业地产、楼堂馆所、隐性债务 [24] 政策影响 - 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 资本金补充比例达50% 缓解配套压力 [25] - 与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协同 形成资金拼盘 加速实物工作量落地 [25] - 杠杆效应显著 8-10倍撬动社会资本 支撑GDP增速目标 [25]
李迅雷专栏 | 下半年:还将出台哪些新政策?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23 17:41
上半年经济表现 - 上半年实际GDP同比增长5.3%,其中一季度5.4%、二季度5.2%,高于全年5%目标 [4] - 二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下降1.2%,连续9个季度负增,名义GDP仅增长3.9%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以旧换新"相关品类增长显著:家电30.7%、文化办公25.4%、通讯器材24.1%、家具22.9% [6]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其中基础设施4.6%、制造业7.5%、房地产下降11.2%,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7.3%贡献率达86% [9] - 出口同比增长5.9%,对非洲21.6%、东盟13%、欧盟6.6%增长,对美下降10.9% [13] 经济增长驱动力 - 政策靠前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能早则早",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宁早勿晚" [6] - 有效需求前置:上半年下达以旧换新资金1620亿元带动销售额1.6万亿元 [16] - 出口韧性:3月对美出口增长9.1%,6月降幅收窄18.4个百分点;4月起对东盟出口持续增长 [13] 下半年潜在风险 - 消费拉动减弱:下半年以旧换新资金1380亿元规模小于上半年,且基数抬高 [16] - 投资结构变化:设备更新资金下半年规模缩减,制造业投资可能趋谨慎 [17] - 出口压力:9月起可能回落,美对华关税30%增幅临近,对俄贸易限制或加剧 [20] - 房地产疲软:二季度销售面积下降3.5%、销售额下降5.5%,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 [21] 政策预期方向 - 财政政策:不增列赤字或国债,优化预算结构,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额度 [28] - 促消费:扩大以旧换新覆盖范围至服务消费,清理购车购房限制,出台育儿补贴 [29] - 稳投资:基建投资有望回暖,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拉动投资2个百分点 [31][32] - 房地产:聚焦城市更新和"好房子"建设,专项债收购存量房作保障房 [35] - 货币政策:四季度或降准25基点,择机降息10-15基点,推动再贷款工具落地 [36] 行业动态 - 反内卷措施:光伏、水泥、汽车行业自律行动,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 [41] - 基建重点: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工,"两重"建设项目持续推进 [31] - 新兴产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 [31]
财政发力线索探析
太平洋证券· 2025-07-05 15:35
财政政策导向 - 2025年财政政策定调“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较2024年“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更积极,强化逆周期调节[5] - 2025年预算支出强度提升、进度加快,赤字率创新高,资源向民生、消费及新质生产力倾斜[14] 债务工具情况 - 2025年新增50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行资本,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发行1.3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3000亿元[17][18] - 2025年新增专项债限额4.4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5000亿元,增幅12.8%,投向、管理等升级[21] 工具落地进度 - 1 - 5月新增专项债发行1.6万亿元,占全年限额37.1%,快于去年同期的29%,资金多投向基建,土储获更多倾斜[26][29] - 1 - 5月化债资金发行进度达67%,中央财政靠前发力,1 - 5月国债发行总额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32][37] 后续政策方向 - 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提速,前5个月进度不足40%,剩余138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月、10月分批拨付[6]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筹备中,预计规模5000亿元左右,杠杆效应5 - 15倍,有望拉动投资2.5 - 7.5万亿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