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公关
icon
搜索文档
西贝公关小作文被骂惨,始祖鸟绷不住了!
新浪财经· 2025-09-26 01:16
公司公关策略分析 - 公司在负面风波后未选择低调淡出,而是通过旗下公众号发布名为《7 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推文进行持续公关输出,试图以“忠实用户力挺”的角度修复形象 [2][3] - 公关内容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展开,强调“毛毛与西贝的约定”和家长对品牌的信任,旨在凸显公司在儿童餐赛道的特殊地位 [5] - 公司后续又发布文章《为什么一聊到这些顾客,她就眼含热泪?》,文中包含三代同堂就餐、顾客送西瓜、非就餐充值等被网友认为“离谱”的案例,试图扩大温情叙事范围 [10][12][14] 公关内容的具体问题 - 公众号文章中出现多处与常识不符的细节,例如描述“7 岁的毛毛身高只到服务员的大腿”远落后于同龄儿童正常发育水平,且视频中店员提到“毛毛还在上幼儿园”与7岁儿童常规年龄不符 [8] - 文章用“哭着闹着”、“死死抵住诱惑”来形容孩子对餐厅的执念,其夸张的依赖性和煽情文风被网友广泛吐槽,并戏称为“西贝文学” [9][25][26] - 文章评论区出现用户身份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例如有人“四天前还是西贝的顾客,十三小时前就成了西贝的员工”,引发对内容真实性的质疑 [22] 行业背景与市场反应 - 公司在去年年底完成品牌升级,用“家有宝贝,就吃西贝”取代经典口号“I LOVE 莜”,此次突然转向“儿童情怀杀”的公关策略被指与品牌转型时间不符,显得突兀 [7] - 公关内容被网友评价为模仿《知音》、《故事会》等刊物的老套文风,并引发关于其风格的“大型 battle”,最终“西贝文学”成为互联网流行梗,公司随后悄悄删除相关文章 [26] - 营销圈普遍认为,在始祖鸟烟花秀等新热点分散舆论注意力的情况下,公司本可借机低调整改,但其公关策略选择失误,主动将品牌重新推回风口浪尖 [2][34][35] 公司对核心争议的立场 - 公司始终认定其产品“不是预制菜”,并认为公众的指责源于“品牌与消费者的认知错位”,其逻辑是“中央厨房配送 + 门店简单加工”属于行业普遍的标准化操作,不应被归类为预制菜 [27][28] - 在9月15日的道歉信中,公司创始人虽表达歉意,但通过为“虐”字添加双引号等细节,被解读为将自身置于“舆论受害者”位置,此次温情公关被视为该立场的延续 [27][28] - 公司的公关策略本质是希望通过“消费者教育”扭转口碑,并将温情故事作为“教育素材”,但这被批评为“自上而下的自我感动”,未能获得市场认可 [28] 公司面临的舆论环境与潜在机会 - 此前与公司“死磕”的网红主播罗永浩近期态度转变,发文宣布将测评预制菜并表示“不反对餐饮预制菜,反而要支持预制菜透明化”,这为陷入争议的公司提供了借势公开流程、提升透明度的机会 [29][30] - 绿捷实业校园餐食安危机事件爆发后,部分上海家长在社交平台表示“相比之下西贝至少敢公示食材”、“孩子吃西贝反而更放心”,使公司此前被诟病的“标准化操作”在食品安全焦虑下反而显现相对优势 [31][34] - 行业热点替换定律本可为公司提供低调整改的窗口期,但公司未能利用始祖鸟烟花秀等事件分流舆论的机会,其主动的公关输出抵消了潜在的舆论缓和空间 [34][35]
西贝贾国龙,别PUA员工和顾客了
新浪财经· 2025-09-24 20:22
品牌声誉危机根源 - 罗永浩引发的预制菜风波以及公司后续在道歉和致顾客信上的失误,正在削弱品牌根基 [2] - 公司被暴露出的经营理念与消费者期望存在冲突,消费者希望吃到新鲜现做的菜品,但实际情况存在差距,让消费者感觉被欺骗 [4] - 与老乡鸡大方标明每道菜是否预制、海底捞为食材配备溯源标签相比,公司却藏着掖着,导致在消费者信任上失分严重 [4] 创始人角色与影响 - 创始人贾国龙在舆情中的表现起到关键作用,多次发布情绪化言论如坚称“100%没有预制菜”、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等,还公布消费者就餐隐私,这些行为不断激化矛盾 [5] - 创始人将个人形象与品牌紧密捆绑,使得品牌陷入被动,若其依旧“坚持自我”不尊重专业意见,公关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 - 公司近期的宣传内容充满员工“感激、信任老板”的说辞,被指有PUA员工的味道,并可能由创始人亲自抓品牌宣传,导致事情越描越黑 [6][9][10][19] 公关与品牌管理问题 - 公司正在招聘“品牌传播主管”月薪10-13K和“法务主管”月薪11-16K,暗示可能更换现有团队 [4] - 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经营模式与菜品品质,仅更换公关团队而经营模式不改变,无法消除危机根源 [4] - 很多传统行业企业缺乏基本公关认知和储备,尤其在规模扩大后,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舆情扩散和年轻客群需求变化,会因缺乏系统性经验而陷入被动 [20] 行业对比与借鉴 - 餐饮行业中很多品牌都被舆论“毒打”过,例如海底捞已形成相对成型的机制和成熟的公关团队 [21] - 传统餐饮品牌在规模未扩大时,品牌宣传核心是“维系人情信任”,而非进行正规和规模化的管理 [20] - 品牌要形成良性循环,需要一位表达欲相对不强且愿意将业务放手给专业团队做的老板 [23]
面对罗永浩,回应就输,西贝应该怎么办?
虎嗅· 2025-09-13 08:50
公关危机应对策略 - 面对负面指责时,品牌选择正面回应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回应行为本身会放大负面信息的传播,从而强化负面联想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1][25][28] - 负面信息的传播不依赖于逻辑真实性,而是依靠其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煽动力,例如麦当劳被指控在生产中添加“粉色不明物质”或“肯德基的鸡有6条腿”这类谣言,即使内容荒谬,也能迅速引发公众的恐惧和不信任 [11][12][14][15] - 品牌应对危机的关键在于避免陷入与指责方的公开争论,不应反复辩驳具体指控(如“不是预制菜”),因为这反而会加深负面标签与品牌的关联 [36][37][38] 品牌形象重塑方法 - 有效的策略不是“擦除脏水”,而是“注入清水”,即通过大规模传播正面、健康、阳光的品牌内容来覆盖负面联想,例如麦当劳通过展示其农场、散养鸡和天然工艺来重建“健康”形象 [32][33][34] - 品牌应主动构建“品牌连接组”,即通过重复呈现与目标用户积极情绪相关的符号(如特定人物、故事、自然元素),使产品与正面情感建立牢固联系 [50][52][53][77][78] - 具体案例包括西贝早年成功运用“张爷爷”形象(来自《舌尖上的中国》)建立手工制作、健康美味的正面联想,以及新消费品牌山下有松通过选用自然风代言人、暖色调画面和自然元素(土壤、岩石、树木)来传递松弛、接纳的情绪价值 [43][44][71][72][73][74] 消费者决策心理基础 - 消费者购买决策并非完全理性,品牌需同时与用户的理性和感性层面对话,理性层面可通过讲述工艺、功能来实现,而感性层面则需通过情绪价值的植入来影响 [47][48][49] - 情绪价值的载体可以是具有情感共鸣的符号(如一句电影咒语、一个故事场景),这些符号能唤起用户已有的积极记忆和情感,从而提升产品的情感吸引力 [61][62][63][64][67] - 建立正面情绪联想的最终效果是冲淡负面印象,甚至在无危机时也能增强用户对产品情绪价值的感知,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75][76][79][80][81]
光速解约、全网审判!“最快女护士”天塌了
新浪财经· 2025-09-05 06:15
事件概述 - 马拉松冠军护士张水华因赛后采访言论引发舆论争议 导致品牌方361°迅速解约 [2][3][9] - 争议焦点为"哭求调休"言论被指将个人爱好成本转嫁同事 触发职场资源分配敏感议题 [6][18][22] - 361°在24小时内通过直播间公告及官方声明完成解约 并删除相关合作标识 [11][12][13] 品牌公关应对 - 361°采用直播间实体公告牌及屏幕字幕双重形式公示解约决定 标注"已解约 提倡运动 更热爱生活" [11][12] - 公司官方将解约原因表述为"基于双方发展路径的调整" 未直接回应舆论压力 [13][14] - 品牌方在舆论发酵后立即切断与KOL所有关联 包括清除线上宣传材料及合作标识 [9][13] 行业运行特征 - 体育品牌与KOL合作存在高度舆情敏感性 任何公众争议均可引发品牌连锁危机 [14][16] - 当前商业环境下品牌方对KOL采用"低容错"管理策略 争议事件中优先选择割席自保 [14][23] - 运动品牌签约运动员时除竞技成绩外 需综合评估其公众表达及舆情风险管控能力 [9][14] 职场生态背景 - 中国护士群体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 91%每日工作超8小时 超三分之一经常加班至10小时以上 [19] - 医疗行业调休涉及复杂人力调度 需协调15人团队中4个周末值班岗位的替班安排 [19][22] - 结构性资源紧张导致个体需求易引发集体焦虑 成为舆论冲突根源 [18][22]
“眯眯眼”海报引众怒,Swatch的道歉网友不买账
观察者网· 2025-08-20 19:25
事件复盘 - 8月15日微博网友发现Swatch Essentials全球广告中亚裔男模做出手指拉眼角、眯眼咧嘴动作 该动作为国际公认的种族歧视符号[1] - 48小时内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2亿次 负面舆情占比超过60%[3] - 品牌在中日韩站点下架争议海报 但欧美官网继续展示相同内容[3] 道歉声明分析 - Swatch官方微博发布87字致歉声明 未承认动作涉及歧视 未公布具体整改措施[3] - 英文声明称"已第一时间在全球范围内移除所有相关材料" 但实际仅针对部分区域进行调整[15][17][19] - 声明将事件定性为"审美争议" 而非种族歧视问题[19] 舆论反应 - 中国消费者指责品牌采取差别化对待策略 质疑其道歉诚意[6][8] - 网友批评品牌未建立文化合规流程 缺乏内部调查与责任追究机制[19] - 对比Dior、Gucci等品牌类似事件后的处理方式 Swatch未提出第三方审查、员工培训或公益基金等补救措施[19]
乐高阿信代言风波:品牌公关的危机与反思
经济观察报· 2025-06-01 17:09
品牌与明星合作的市场策略 - 品牌与明星合作成为普遍且重要的市场营销策略,旨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份额并增加产品销量 [1] - 乐高官宣五月天主唱阿信为品牌首席造乐官,通过情怀文案展现品牌与代言人精神契合,吸引粉丝关注 [1] 品牌公关危机事件 - 乐高因对KOL背景调查不严谨陷入公关危机,涉事博主曾发表对阿信不友好言论,引发粉丝强烈不满 [2] - 粉丝要求乐高和博主道歉,甚至发起抵制乐高产品行动,对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造成冲击 [2] - 乐高虽第一时间终止合作,但后续回应过于简单笼统,未能满足粉丝情感需求,导致信任度下降 [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品牌通常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KOL背景调查,但实际工作中难以全面审查KOL过往内容 [3] - 品牌传播人员精力有限,部分品牌过于注重短期数据效果,忽视KOL内容质量与价值观匹配 [3] 品牌传播优化建议 - 品牌应预留充足时间要求媒介公司或MCN机构对KOL进行尽职调查,考察其过往言论与品牌调性匹配 [5] - 品牌传播人员应亲自翻阅粉丝量级超过10万的KOL日常内容,运用关键词检索判断数据真实性和内容调性 [5] - 品牌需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负面事件中艺人和品牌的应对措施,以化解危机挽回声誉 [6] 艺人合作与危机应对 - 阿信在危机中展现出极高素养和公关智慧,通过得体回应安抚粉丝并维护品牌形象 [6] - 品牌选择代言人时需关注其危机应对能力和态度,与有担当的艺人共同维护合作关系 [6] 经验教训与总结 - 乐高事件为品牌传播和公关领域提供经验教训,强调细节管理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7] - 品牌需加强合作方审查和管理,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以维护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