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战略

搜索文档
奇安信: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现金流优化提质增效,四轮驱动战略攻坚2025-20250515
浙商证券· 2025-05-15 15:4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行业需求结构调整冲击盈利,公司坚定现金流优先战略优化运营提质效,虽短期收入承压,但现金流优化为长期经营韧性奠定基础,未来计划聚焦高价值客户、优化业务结构平衡收入规模与盈利能力矛盾 [2] - 降本增效三费管控显效,但营收波动推升占比,随着对费用精细化管理深化,2025年利润有望获得一定修复 [3] - 公司提出“四个聚焦”战略升级以实现2025年收入稳步增长目标,AI布局有望借力开源大模型技术深化应用 [4] - 考虑下游预算恢复节奏略慢于预期,调整盈利预测,虽短期业绩承压,但经营质量和现金流水平提升,长期有较高业绩弹性,维持“买入”评级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3.49亿元,同比下降32.49%,归母净利润亏损13.79亿元,业绩下滑受宏观经济波动、客户IT预算缩减及行业需求结构调整影响 [2][9] - 分业务看,网络安全产品业务营收26.53亿元,同比下降44.03%;网络安全服务营收8.55亿元,同比微增9.79%;硬件及其他业务营收8.23亿元,同比下降8.10% [2] -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16.39亿元,同比下降40.55%;归母净利润-2.03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09亿元,均由盈转亏 [9]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6亿元,同比下降2.65%;归母净利润-4.18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1亿元,均实现亏损缩窄 [9] 现金流情况 - 2024年执行“现金流优先”战略,严控项目回款质量,全年收现比达109.4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42亿元,同比改善4.36亿元,创上市以来最优水平 [2] 费用情况 - 2024年三费合计同比下降12.66%,其中销售费用14.92亿元,同比下降19.33%;管理费用5.12亿元,同比下降10.98%;研发费用14.11亿元,同比下降4.99%,但收入端波动致费用占比被动上升 [3] 战略升级 - 聚焦核心产品,推动终端安全、边界安全等四大场景产品AI化,加速主力产品AI赋能 [4] - 聚焦核心客户和有效市场,向头部大客户集中,向直签模式集中,实现能力下沉拉动营收增长 [4] - 聚焦经销商体系效能提升,释放高价值客户资源,强化与产业伙伴合作 [4] - 聚焦海外市场,加速拓展重点国家,提升海外收入占比 [4] AI布局 - 借力DeepSeek开源大模型技术,深化AI在威胁检测、安全运营等场景应用 [4] - 持续优化自主研发的QNA威胁检测引擎性能,提升对网络威胁处理能力 [4] - 与北京银行、人保科技合作“AI+代码卫士”项目,持续优化AI驱动能力 [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4.35、46.08、48.49亿元,归母净利润-3.09、-0.19、1.09亿元 [10] 财务摘要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4,349.25|4,434.79|4,608.47|4,848.60| |(+/-) (%)|-32.49%|1.97%|3.92%|5.21%|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379.37|-309.11|-18.91|108.69| |每股收益(元)|-2.01|-0.45|-0.03|0.16| |P/E|/|/|/|201.04|[12] 三大报表预测值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项目在2024 - 2027年有相应预测数据,如流动资产、营业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等 [13] - 主要财务比率包括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在各年有相应预测值 [13] - 每股指标和估值比率在各年也有相应预测值 [13]
奇安信(688561):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现金流优化提质增效,四轮驱动战略攻坚2025
浙商证券· 2025-05-15 15:1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行业需求结构调整冲击盈利,公司坚定现金流优先战略优化运营提质效,虽短期收入承压,但现金流优化为长期经营韧性奠定基础,未来计划聚焦高价值客户、优化业务结构平衡收入规模与盈利能力矛盾 [2] - 降本增效三费管控显效,但营收波动推升占比,随着对费用精细化管理深化,2025年利润有望获得一定修复 [3] - 公司提出“四个聚焦”战略升级以实现2025年收入稳步增长目标,AI布局有望借力开源大模型技术深化应用 [4] - 考虑下游预算恢复节奏略慢于预期,调整盈利预测,虽短期业绩承压,但经营质量和现金流水平提升,长期有较高业绩弹性,维持“买入”评级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3.49亿元,同比下降32.49%,归母净利润亏损13.79亿元,业绩下滑受宏观经济波动、客户IT预算缩减及行业需求结构调整影响 [2][9] - 2024年网络安全产品业务营收26.53亿元,同比下降44.03%;网络安全服务营收8.55亿元,同比微增9.79%;硬件及其他业务营收8.23亿元,同比下降8.10% [2] - 2024Q4实现营业收入16.39亿元,同比下降40.55%;归母净利润 -2.03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3.09亿元,均由盈转亏 [9]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86亿元,同比下降2.65%;归母净利润 -4.18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1亿元,均实现亏损缩窄 [9] 现金流与战略 - 2024年执行“现金流优先”战略,收现比达109.4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3.42亿元,同比改善4.36亿元,创上市以来最优水平 [2] - 2025年提出“四个聚焦”战略升级,包括聚焦核心产品推动AI化、聚焦核心客户和有效市场、聚焦经销商体系效能提升、聚焦海外市场 [4] 费用管控 - 2024年三费合计同比下降12.66%,其中销售费用14.92亿元,同比下降19.33%;管理费用5.12亿元,同比下降10.98%;研发费用14.11亿元,同比下降4.99%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为44.35、46.08、48.49亿元,归母净利润 -3.09、 -0.19、1.09亿元 [10] 财务摘要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4,349.25|4,434.79|4,608.47|4,848.60| |(+/-) (%)|-32.49%|1.97%|3.92%|5.21%|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1,379.37|-309.11|-18.91|108.69| |每股收益(元)|-2.01|-0.45|-0.03|0.16| |P/E|/|/|/|201.04|[12] 三大报表预测值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各项目在2024 - 2027年有相应预测数据,如流动资产、营业收入、经营活动现金流等 [13] - 主要财务比率包括成长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在2024 - 2027年有相应预测数据 [13]
山西汾酒的稳健灵活:青花系列节前新旧替换覆盖网点超6成,成立青花40工作小组聚焦销量提升
财经网· 2025-04-30 20:52
产品策略与结构优化 - 青花系列完成新旧产品替换预计在2024年二季度末完成 当前新品对旧品的终端覆盖已接近60%以上 青花20旧品价格回升100元/瓶 [3] - 公司实施"四轮驱动"战略 青花30 青花20 老白汾 玻汾按1:1:1:0.5分配资源 老白汾增速快于其他产品 [4] - 青花26卡位600元价格带空档 与青花30联动打造 目标成为同价位盈利水平和渠道信心最足的产品 [4][5] - 腰部产品老白汾是2024年发力重点 预计增速20%+ 低端玻汾以培育消费群体和控量顺价为主 [4] 财务表现与产品收入 - 2024年公司营收增长12 79%至360 11亿元 归属净利提升17 29%至122 43亿元 [2] - 中高价酒类(130元/升及以上)收入增长14 35%至265 32亿元 其他酒类(130元/升以下)收入提升9 40%至93 42亿元 [2] - 分季度看 中高价酒类Q1-Q3收入增速分别为25% 1 5% 6 7% 其他酒类增速为10% 58 3% 25 6% 差异明显 [2] 区域市场与渠道拓展 - 2024年省内收入增长11 72%至135亿元 省外收入增加13 81%至223 74亿元 [6] - 省外经销商数量从2019年1847个增至2024年3718个 单个经销商平均贡献营收从320万元提升至601 8万元 [7] - 计划2024年在华东华南县级市场新增经销商400+个 初步完成全国地级市渗透 预计长江以南增速高于平均 [7] - 省内市场推出开瓶率评比激励 考核结合发货量和开瓶率 并针对重点区域开展消费者定向红包活动 [8] 营销与费用管理 - 按品类划分区域市场并审核费用 相比以往按区域划分更精准高效 [6] - 成立青花40工作小组聚焦北京 山西市场提升销量 以增强费用支撑能力 [6] - 营销数字化管理体系目标三年内实现行业"追赶/超越/领先"三步跨越 [8][9] 经销商体系优化 - 2022-2024年亿元级别大商从41家增至51家 5000万-1亿元规模大商从67家增至76家 [7] - 3000万-5000万规模大商从70家增至86家 1000万-3000万体量大商从376家增至492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