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测序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持续督导工作概述 - 中信证券作为保荐人制定了持续督导工作制度并明确现场检查要求 与华大智造签订保荐协议并报备上海证券交易所[1] - 持续督导职责包括查阅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资金往来文件、募集资金管理文件 进行高管访谈及公开信息查询等[2] 问题及整改情况 - 保荐人未发现公司存在重大问题[3] 重大风险事项 业绩风险 - 因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费用高 若遇国际关系紧张、法规不利变化或需求低迷 可能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4] 核心竞争力风险 - 技术更新快且研发投入高 新产品可能面临投资回报率低风险 需应对法律法规变化[5][6] -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导致研发停滞或技术泄露 行业人才竞争加剧此风险[6] - 与Illumina的知识产权诉讼已结案 但公司在德国、英国等地的业务仍受承诺协议限制 可能影响海外销售业绩[7] 经营风险 - 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竞争激烈 Illumina和Thermo Fisher占超80%市场份额 公司面临地缘政治、集采降价及出海成本增加等挑战[8][9] - 新业务拓展受法规、设备替换周期及数据安全政策制约 临床市场依赖检测试剂盒批准和医保审批[10] - 关联交易占比高 若关联方采购下降且第三方收入未增长 将影响业绩[11] 财务风险 - 2025年上半年因调整价格策略及产品结构变化 毛利率同比下滑[12] - 应收账款存在坏账风险 已加强信用管理和催收力度[13] - 存货规模较高 若需求下滑或价格下跌可能计提减值损失[14] - 海外业务以外币结算 汇率波动影响汇兑损益[15] - 地缘政治风险加剧 公司被美国列入"涉军企业"清单 可能面临贸易限制及客户信任度下降[15] - 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 境外子公司技术受管制影响[16] 财务指标变动 - 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亏65.28% 因降本增效措施见效[16] - 基本每股收益亏损减少65.28% 因亏损同比减少[16] 核心竞争力 - 拥有短读长和长读长测序技术 构建"全读长"产品矩阵 为全球首个同时商业量产两类产品的企业[18][20] - DNBSEQ核心技术包括DNA单链环化、纳米球制备及双色测序技术 提高测序效率和可靠性[19] - 实验室智能自动化业务通过AI技术重构 开发纳升级移液技术并构建全流程AI解决方案[21][22] - 合作伙伴生态覆盖科研、临床、公卫及健康领域 全球已建设30座DCS Lab及32家认证服务商[24][25] - 全球布局9大研发中心、7大生产中心及13个客户体验中心 产品获多国资质认证[26] - 拥有境内外专利1,080项 国内临床测序仪中59%基于公司技术[27] - 研发团队665人(占员工总数29.2%) 60.6%为硕士及以上学历[28] 研发进展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同比增加11.83个百分点[30] 募集资金使用 - 募集资金使用符合制度要求 决策程序及信息披露合规 进度与原计划一致[32] 持股情况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高管持股无质押、冻结及减持情况[34]
华大智造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中国经济网· 2025-08-26 10: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4亿元 同比下降7.9% [1]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1.04亿元 较上年同期-2.98亿元收窄亏损 [1]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2.03亿元 较上年同期-3.24亿元有所改善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50亿元 [1] 历史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30.13亿元 较2023年29.11亿元增长3.48% [2] - 2024年归母净利润-6.01亿元 较2023年-6.07亿元亏损小幅收窄 [2][4] - 2024年扣非净利润-6.53亿元 较2023年-6.83亿元有所改善 [2][4] 上市及募资情况 - 2022年9月9日科创板上市 发行价87.18元/股 目前处于破发状态 [2] - 实际募集资金净额32.85亿元 较原计划25.28亿元多募7.57亿元 [3] - 发行费用总额3.18亿元 其中承销保荐费2.72亿元 [3] - 募投项目包括智能制造基地、半导体技术基因测序仪研发等六大方向 [3] 业务收入构成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29.57亿元 较2023年28.67亿元增长3.13% [2]
QSI Gears Up to Post Q2 Earnings: What's in Store for the Stock?
ZACKS· 2025-08-05 00:41
公司业绩预告 - QuantumSi Incorporated (QSI) 计划于2025年8月5日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1] - 第二季度收入共识预期为152万美元 同比增长1452% [1] - 每股亏损共识预期为16美分 与去年同期持平 [1] 历史业绩表现 - 过去四个季度中有三个季度盈利超出预期 平均超出幅度为1835% [2] - 有一次季度盈利与预期持平 [2] 业务发展驱动因素 - 第一季度全球业务快速扩张 国际分销合作伙伴达23家 60%设备安装在美国以外地区 [3] - 制药和政府领域产品采用率可能提升 稳定研发投入和Platinum Pro系统持续采用将推动收入增长 [4] - 计划推出Version 4测序试剂盒和Version 3文库制备试剂盒 扩展应用场景 [5] - Proteus平台预计2025年推出原型 2026年下半年商业化 将提高通量和蛋白质组学覆盖范围 [5] 市场推广活动 - 在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世界大会和美国人类遗传学学会会议等主要行业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6] - 通过学术交流提升Platinum平台知名度和可信度 [6] 市场挑战 - 受NIH资金不确定性和美国学术市场疲软影响 新仪器采购速度放缓 [6] 其他公司业绩预告 - Arista Networks (ANET) 预计第二季度盈利超出概率高 年内股价上涨55% [8][10] - Bumble (BMBL) 盈利超出概率高 但年内股价下跌68% [10] - Yum! Brands (YUM) 盈利超出概率较高 年内股价上涨94% [10][11]
硬核支撑基孔肯雅热防控!华大智造T1+测序仪破译病毒全貌
新浪证券· 2025-07-30 09:49
基因测序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 华大智造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快速病毒溯源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其长短读长测序平台形成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 [1] - 自主研发的短读长测序仪DNBSEQ-T1+和长读长测序平台CycloneSEQ G100-ER分别在疾控实验室与海关口岸场景中发挥核心作用 [1] - 近400台华大智造全读长系列测序仪已部署于全国各地疾控和海关系统 [1] - "T1+"测序仪完成4例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者样本的全基因组测序,覆盖度均超99.9% [1] - 针对1例极低载量样本,该平台通过宏转录组测序技术仍获取完整病毒序列 [1] - "T1+"是全球首款24小时产出Tb级数据的桌面测序仪,SE50测序最快仅需7小时 [1] - CycloneSEQ平台在海关口岸应用,仅需20分钟产生的数据即可达到100%的基因组覆盖度 [2] 华大智造的技术积累与成功案例 - 2024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联合华大智造利用MGISEQ-2000测序仪成功实现对一例极低载量基孔肯雅输入病例的高效溯源 [2] - 公司是全球首个且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大规模商业量产级短读长与长读长测序产品的企业 [3] - 2024年全国共有37款基因测序仪获NMPA批准用于临床检测,其中23款基于华大智造DNBSEQ技术,占国内总获证数量的62% [3] 华大智造的市场表现与业务布局 - 截至2024年末,华大智造全球基因测序仪累计销售装机总数已超4500台 [3] - 占全球新增销售装机市场份额约28.2%,较2023年显著提升9.5个百分点 [3] - 业务布局已从核心的基因测序仪和实验室自动化,拓展至生物样本库、细胞组学、时空组学等在内的多组学综合工具 [3] - 在司法、动物疫病等领域积极拓展,并与法国研究基金会合作推动微生物研究 [3] 未来发展前景 - 临床、农业、疾控、海关等多场景需求的爆发与放量为公司未来业绩提供坚实驱动力 [3] - 公司有望依托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持续扩大市场份额 [3] - 将持续为病原微生物监测与防控提供多元化、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3]
华大智造T1+助力多地疾控破译病毒全貌
证券时报网· 2025-07-24 20:22
基孔肯雅热疫情与华大智造测序技术应用 -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发出基孔肯雅热警报,强调防蚊灭蚊、锁定源头和控制传播是关键防控措施 [1] - 华大智造全读长(SEQALL)系列测序平台被多地疾控中心用于基孔肯雅病毒测序,其中T1+基因测序仪表现突出 [1] - 深圳疾控—华大智造联合实验室使用T1+对4例感染者测序,覆盖度均高于99.9% [1] 华大智造T1+基因测序仪技术优势 - T1+是全球日生产速度最快的桌面式Tb级测序仪,24小时内可产出Tb级别数据 [2] - 该设备具备一键自动化操作优势,集成DNB制备与生信分析模块,实现"测序—分析一体化"全流程闭环 [2] - 可24小时内完成DNA文库PE150测序任务,SE50测序最快仅需7小时 [2] - 提供从样本提取到生成生信报告的全程自动化解决方案,满足公共卫生领域"精准、快速、简易"需求 [2] 华大智造测序平台在海关检疫中的应用 - CycloneSEQ平台被多地海关用于基孔肯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G100-ER测序覆盖度可达100% [3] - 纳米孔测序技术可实时快速监测高密度入境样本,高效识别传染源 [3] - 公司同时拥有短读长(DNBSEQ)和长读长(CycloneSEQ)测序产品,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3] 华大智造测序技术组合优势 - T1+等DNBSEQ平台支持大规模样本测序和溯源监测变异 [3] - 公司是全球首个同时拥有大规模商业量产级短读长和长读长测序产品的企业 [3] - 可提供病原微生物监测与防控的完整测序解决方案 [3]
打破欧美国家垄断!我国研制出系列牛用基因芯片,能让奶牛生产出优质牛奶【附基因测序技术分析】
前瞻网· 2025-07-22 17:27
奶牛育种技术突破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奶牛种用胚胎基因组遗传评估芯片和功能强化基因组预测芯片 填补国内基因芯片检测遗传评估技术空白 [2] - 新基因芯片检测效率较传统全基因组测序提升4倍以上 成本仅为1/5 能够高效检测与奶牛生产性能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信息 [2] - 技术依托全国96座规模化牧场和60余万头奶牛育种大数据平台 集成机器学习与算法模型 解析世界优良奶牛品种与中国区域牛群的遗传指纹 [2] 基因芯片技术特点 - 基因芯片基于微阵列技术 可快速检测与奶牛生产性能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信息 此前长期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 [2] - 新芯片确保检测奶牛能生产"高蛋白 优脂肪 低体细胞数 低菌落总数"的优质牛奶 为培育本土化高产奶牛新品系提供技术支撑 [2] - 基因芯片按分类标准可分为无机片基/有机合成片基芯片 表达谱/诊断/检测芯片 原位合成/合成后交联芯片 cDNA/寡核苷酸芯片等 [4] 基因测序市场发展 - 中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从2016年不足百亿元跃升至2022年240亿元以上 年复合增长率超20% [4] - 全球基因测序仪技术壁垒高 仅Illumina Thermo Fisher和华大智造等少数企业具备量产能力 华大智造是国内唯一实现临床级测序仪自主量产的厂商 [5] - 基因测序为基因芯片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形成"测序仪-基因芯片-育种应用"完整产业链闭环 [4][5] 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计划推出系列功能强化基因检测芯片 兼顾奶牛繁育 产奶与健康性指标 [9] - 未来将挖掘低碳排放 抗热应激 特色风味等遗传基因 开发针对性基因芯片 推动奶牛育种精细化和个性化发展 [9]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4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日报· 2025-05-27 06:40
持续督导工作概述 - 保荐人中信证券制定了持续督导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明确了现场检查要求 [2] - 保荐人与公司签订保荐协议并报备交易所,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 - 2025年5月19日完成现场检查,核查内容包括公司治理、财务内控、募集资金使用等8个方面 [2] 财务表现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295,688.50万元,其中基因测序仪业务收入234,787.72万元(+2.47%),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收入20,936.91万元(+36.69%),新业务收入39,963.86万元(+57.05%) [19] - 研发投入占比同比下降4.34个百分点,因实施效率优化措施 [19][29] 核心竞争力 - 全球首个同时拥有短读长(DNBSEQ系列)与长读长(CycloneSEQ/G400)测序产品的企业,构建"全读长"工具矩阵 [19][21] - 拥有988项境内外专利(境内553项/境外435项),DNBSEQ技术具备准确性高、重复序列低等优势 [20] - 全球布局9大研发中心、7大生产中心、13个客户体验中心,覆盖90多个地区市场 [25] - 研发团队812人(占员工总数31.2%),60.5%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跨学科覆盖12个专业领域 [26][28]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被Illumina(活跃设备2.2万台)和Thermo Fisher垄断超80%份额 [8] - 公司在中国及部分海外市场实现装机量快速增加,但欧美市场面临用户习惯和地缘政治挑战 [8][17] 研发进展 - 发布中通量纳米孔测序仪CycloneSEQ-WT02及高通量G400-ER,完成长短读长技术布局 [19] - 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升级为GLI智能系统,提供AI驱动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22] 风险因素 - 国际诉讼风险:与Illumina在德/英/瑞/瑞典受和解协议约束,涉诉产品业务受限 [7] - 供应链风险:境外原材料采购占比8.75%(10,279.95万元),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供应 [18] - 汇率风险: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结算涉及美元/日元/欧元等多币种 [14][16] 战略布局 - 被认定为广东省基因测序仪产业链"链主"企业,推动上游原材料国产化 [26] - 与全球500+机构合作,包括崖州湾实验室、临港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吉因加等临床企业 [24] - 在农业、脑科学等领域落地DCS Lab示范项目,拓展多组学应用场景 [24]
融资近亿元!基因测序完成B++轮
思宇MedTech· 2025-03-04 11:52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2025年3月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 由国生资本领投 川创投跟投 资金将用于加速单碱基纳米孔测序(SNS)技术平台的商业化落地 [2] - 2024年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 由华创资本领投 红杉中国 国药资本等跟投 [8] - 此前完成凯风创投独投的天使轮和苇渡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 [8]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公司成立于2017年 总部位于成都 目标为开发"人人用得起的基因测序仪" 核心团队包括留美博士 诺奖工作参与者及纳米孔测序专家 [3] - 核心技术基于蛋白纳米孔和核酸碱基相互作用的特征电流信号 实现高通量测序 单次准确率99.9% 校正后达99.99% 每Gbp成本低于5元 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可降至数百元 [4] - 测序时间从几天缩短至几小时 深度改造生化系统消除虚假信号 [4] 市场拓展与商业化进展 - 临床领域与头部企业合作推动血液肿瘤等诊断应用 科研服务为机构提供高精度低成本方案 2025年Q1测序平台进入海外市场并完成客户验收 [4] - 2024年启动成都产业化基地建设 预计2025年3月投产 年产能1000台测序仪及120万人份试剂 [5] 产品规划与全球战略 - 2025年计划推出高通量测序平台G-seq1K 直测RNA试剂盒和甲基化试剂盒 [5] - 推进全球化战略 与海外合作伙伴拓展标杆客户 [5] 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基因测序分析市场规模达80.3亿美元 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为247亿元人民币 [6] - 基因测序技术从第一代Sanger发展到第四代纳米孔测序 持续优化速度 成本与准确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