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养生

搜索文档
夏至节气 一粥一菜加一茶
北京青年报· 2025-06-24 09:12
夏至养生药膳食谱 - 荷叶莲子粥配方:鲜荷叶半张(或干荷叶10g)、莲子15g、粳米50g、冰糖适量,具有清热解暑、补益心脾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暑热夹湿症状[2] - 沙参玉竹老鸭汤配方:老鸭一只配北沙参、玉竹、生姜,小火煲1.5小时,能益气养阴生津,改善夏季食欲不振[3] - 清暑祛湿茶配方:藿香、佩兰、薄荷各3克冲泡,每日3-5杯,可芳香化湿解暑,适合湿热气候饮用[4] 夏至养生核心原则 - 重点方向:清心泻火消暑热与健脾和胃化湿邪相结合,应对高温多雨导致的气阴耗伤和湿邪困脾[5] - 饮食调理:苦瓜、莲子心可清心除烦,茯苓山药健运中焦,麦冬乌梅酸甘化阴[6][7][8] - 食材选择:薏米赤小豆利湿,莲子百合安神,绿豆西瓜解暑但忌过度贪凉[9][10][11] 夏至起居建议 - 运动时间:选择清晨或傍晚锻炼,避免大汗导致气津耗伤[12] - 防护措施:需避免烈日暴晒并及时补水,保持情绪平和[11][12]
夏至已至,一年养生正当时 做好这几点,让你整个夏天元气满满
每日商报· 2025-06-23 10:05
夏至养生核心观点 - 夏至是阳气最旺盛、阴气最衰弱的时期,养生重点是健脾祛湿和保护阳气 [1] - 夏至过后天气炎热潮湿,人体易受暑邪、湿邪侵袭,需注意饮食和运动调节 [1] - 养心安神是夏季养生重点,需保持情绪稳定以防心火过旺 [2] 饮食养生 - 饮食应尽量清淡,可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苣、芥兰等以增长心气,但不宜过量 [1] - 多吃新鲜蔬果如西瓜、乌梅、绿豆汤等消暑,但应常温食用避免损伤胃肠 [1] - 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 [1] - 梅雨时节湿气较旺,可食用健脾祛湿食物如薏仁、芡实、茯苓、荷叶等 [1] 运动养生 - 选择清晨(不宜早于6时)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舒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 [1] - 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切勿立即用冷水洗澡 [1] - 运动后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补充水分和盐分 [1] 阳气保护 - 避免过度贪凉如长时间吹空调、风扇,大量饮用冷饮或吃寒凉食物以免损伤阳气 [2] - 可通过适当晒太阳、艾灸等方式补充阳气 [2] 情绪调节 - 夏季与心相应,需重视养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烦躁不安 [2] - 可通过听轻音乐、静坐、练瑜伽、闭目养神等方法调适心情以防心脑血管疾病 [2]
夏至时节,健康养生注意啥?
新华社· 2025-06-21 11:23
夏至养生核心观点 - 夏至养生需顺应暑气盛的天气特征,从饮食、起居、运动三方面调和身心 [1] - 专家强调养生需因人而异,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格外注意高温防护 [2] 饮食建议 - 饮食原则为"增酸减苦",酸能敛汗生津,推荐饮用乌梅、山楂制作的酸梅汤 [1] - 减少苦寒之品以养胃气,但户外工作者可饮用苦瓜莲子汤清热泻火 [1] - 忌冰饮冷食,推荐常温绿豆汤、冬瓜荷叶茶替代冷饮补充津液与电解质 [1] - 夏季胃肠道疾病多发,饮食需洁而温 [1] 起居与运动 - 起居宜早睡早起,午间适当午休可宁心安神 [1] - 空调温度以26℃为宜,避免过低 [1] - 运动忌烈日下剧烈活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微汗即止,运动后忌冷水冲身 [1] 特殊人群与疾病预防 - 老人、儿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高温时段需减少外出 [2] - 皮肤过敏者宜少入花丛,外出戴纱帽遮护 [1] - 出现持续高热、心慌气短、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2] 情绪管理 - 情绪调节是养生重点,可通过听轻音乐、冥想避免"情绪中暑" [2]
夏至来临!“吃对、动好、不花钱”的养生攻略请查收
央视新闻· 2025-06-21 01:49
夏至养生饮食 - 清淡饮食原则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1] - 哈密瓜含水量高达91% 是补水效果显著的水果[1] - 冷藏哈密瓜可提升果糖甜度[3] - 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功效 可制作西芹炒百合等菜品[5] - 荷莲类食物中荷叶清心除烦 莲子健脾安神 莲藕生津开胃[7] - 西红柿具有消渴散热作用 适合夏季食用[9] 高温适宜运动 - 夏季肌肉弹性提升30% 运动受伤风险降低[11] - 游泳可增强心肺功能 水中关节压力减少50%[11] - 瑜伽通过呼吸练习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焦虑效果显著[14] - 太极拳通过缓慢动作调节中枢神经 改善睡眠质量[15] - 建议选择清晨/傍晚运动 需避开高温时段并做好防晒[17] 零成本养生法 - 按摩神门穴与劳宫穴可调养身心 补益气血[18] - 避免贪凉行为:空调使用不宜超2小时 冷饮摄入需节制[20] - 情绪管理需戒躁戒怒 保持愉悦以降心火[21] - 午休30分钟可有效缓解疲劳 提升午后精力[22] 养生策略整合 - 综合方案包含果蔬降温+运动焕活+穴位静心+情绪平衡四大模块[22]
夏至时节暑湿盛 养阳静心护脾胃
新华网· 2025-06-20 18:57
夏至养生要点 - 夏至时节气温高、湿度大,易引发中暑、消化不良、湿疹等疾病,养生重点为顺时养阳、清热祛湿、宁心护阴 [1] - 人体阳气外浮导致脾胃阳气薄弱,过度贪凉易损伤脾阳,引发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4] - 湿邪内生可能导致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等症状,需注重健脾化湿 [4] 饮食建议 - 饮食应健脾化湿,推荐食用山药、茯苓、莲子、冬瓜,薏苡仁可煮粥或煲汤 [4] - 滋养心阴、预防心火亢盛可选用百合、麦冬、银耳、乌梅,适当食用苦瓜、苦菊 [4] - 忌生冷寒凉、肥甘厚味及过咸过燥的食物 [4] 生活习惯调整 - 建议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小憩 [4] - 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直吹身体,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4] - 运动避开正午烈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忌剧烈运动及运动后骤冷 [4] 情绪管理 - 高温易引发心火亢盛,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舌生疮,需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急躁发怒 [4] 中医外治法 - 夏至是"冬病夏治"的重要窗口期,可运用中医外治法扶阳固本、祛湿解暑、调和气血 [5] - "三伏灸"常从夏至后启动,借助自然界阳气驱散体内积寒,强壮脾肾阳气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