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本土化转型

搜索文档
哈根达斯中国业务或将被出售
36氪· 2025-06-13 07:33
哈根达斯中国业务潜在出售 - 通用磨坊正与顾问就哈根达斯中国业务潜在出售进行早期谈判 初步估值达数亿美元 相关流程可能于2025年启动 但最终可能放弃出售 [1] - 公司以"不予置评"回应传闻 该传闻与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独立上市形成行业战略对比 反映外资品牌在华战略收缩趋势 [2] 通用磨坊财务与经营表现 - 2025财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48亿美元(约3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 净利润6 26亿美元(约45 3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 未达投资者预期 [2] - 中国所在国际市场净销售额同比下降3% 主因系中国与巴西市场收入下滑 哈根达斯中国门店客流量连续多季度两位数下降 [2][3] - 线下门店固定成本高企 利润率承压 零售渠道扩张难以弥补体验店收入缺口 公司CEO指出经济环境与消费者缩减开支是主因 [3] 中国市场挑战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秋期间哈根达斯冰淇淋月饼销售额同比骤降约90% 同期盒马 叮咚买菜等自有品牌表现亮眼 [5] - 本土品牌如钟薛高 茅台冰淇淋通过文化联名 国潮营销及10-50元价格带布局抢占份额 国际品牌如雀巢 DQ以性价比吸引中产群体 [5] - 消费观念转向"质价比" 哈根达斯58元单客消费与蜜雪冰城10元以下产品形成两极分化 高端市场增长乏力 [5][8] 品牌历史与战略调整 - 哈根达斯1996年进入中国 以"极品餐饮冰淇淋"定位 单球售价25元(当时人均月收入约500元) 通过阶层营销与场景化体验塑造高端形象 [9] - 2005年后加速本土化创新 推出冰淇淋月饼 中式口味 拓展商超零售与酒店渠道 但当前面临"质价比"趋势与本土品牌冲击 [9] - 若出售完成 新投资者或借鉴麦当劳中国"中信模式" 引入本土资本优化决策 开发茶味 白酒风味等产品 渗透下沉市场 [11] 行业趋势与潜在影响 - 星巴克 迪卡侬等外资品牌在华策略性收缩成趋势 私募基金(如KKR 方源资本)及本土消费巨头(如华润 复星)或参与整合 [11] - 品牌易主可能短期影响供应链与就业 但通用磨坊在华4个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可缓冲调整 零售渠道扩张或抵消终端收缩 [12] - 行业将加速洗牌 哈根达斯需在维持高端调性同时下沉市场 优化性价比 强化可持续发展 以应对"质价比时代"挑战 [12]
Tims中国盈利能力大幅修复,加拿大国民咖啡又能打了?
观察者网· 2025-05-20 11:13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10.8%至13.91亿元,净利润亏损同比减少53.15%至-4.09亿元,盈利能力有所修复但亏损规模仍显著 [1][3] - 公司总资产15.64亿元,总负债23.97亿元,资不抵债状况明显 [3] - 2024年7月获得创始股东笛卡尔资本与RBI集团共计6500万美元融资,包括500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和1500万美元Popeyes业务出售款项 [3][5] 市场定位与竞争环境 - 中国咖啡产业规模以17.14%年均复合增长率扩张至2654亿元,但公司面临星巴克(市值900亿美元以上)、瑞幸、库迪等万店级别对手的挤压 [1][6] - 产品定位夹在星巴克高端与瑞幸高性价比之间,下沉市场拓展受限于品牌影响力和低价策略对利润的侵蚀 [8][9] - "咖啡+暖食"差异化策略面临星巴克、麦当劳等巨头的模仿竞争,暖食订单占比超50%但毛利率低于咖啡,拖累整体利润 [10] 门店扩张与运营策略 - 2024年关闭部分一二线城市高成本直营店,调整后EBITDA首次转正,但加盟店占比提升至446家(总门店1022家) [6][7] - 推出县域加盟计划并压缩单店面积,但千店目标延迟一年达成,且规模扩张与单店盈利矛盾突出 [6][8] - 通过涨价(贝果类1-2元)和9.9元套餐组合平衡利润,但引发消费者对性价比标签的质疑 [9][10] 资本市场反应与母公司关系 - 股价长期横盘2-3美元,市值从巅峰14亿美元缩水至不足1亿美元,市场对其增长故事信心流失 [1][11] - RBI集团表态将深度参与运营决策,但持续输血意愿存疑,2025年若同店销售无改善可能触发股权重组 [11] - 进入中国以来累计获腾讯、红杉等融资超1.945亿美元,但长期依赖外部注资维持运营 [5][12] 行业趋势与公司挑战 - 外资品牌本土化难度加大,暖食模式壁垒低且易被复制,需重新平衡规模与盈利、创新与成本的关系 [12] - 咖啡赛道内卷化加剧,公司既无法对标星巴克品牌溢价,又难以在下沉市场与瑞幸、库迪比拼规模效应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