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术自由
icon
搜索文档
当学术自由遭遇政治交易:美国七所顶尖大学为何对白宫说“不”
第一财经· 2025-10-21 18:25
白宫高等教育提案遭遇广泛拒绝 - 白宫于10月1日向9所美国顶尖大学发出《高等教育学术卓越契约》提案,要求在10月20日前回应,但截至期限,9所院校中已有7所明确拒绝,1所持保留态度,仅1所表示可能较快签署 [1][3][4] - 麻省理工学院率先于10月10日公开拒绝,校长指出协议原则与学校立场相左,其根本前提违背科研资助应完全基于学术价值的核心信念 [4] - 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和亚利桑那大学相继发表声明拒绝提案,亚利桑那大学校长强调必须捍卫学术自由、基于能力的科研资助与高校独立性等根本原则 [4] 协议内容与资源交换性质 - 协议核心内容为“以联邦资金换取政策一致性”,签署院校将有机会在联邦科研经费分配、间接费用支付、大额联邦拨款及白宫活动邀请中获得优先待遇 [2][3] - 作为交换条件,政府要求在招生过程中排除性别与种族因素、评估教职员工观念多样性、改革或关闭特定学术单位、实施五年学费冻结、将国际学生比例上限设为15%等,以在多个关键领域获得更大控制权 [2][3] 高校科研经费依赖与政府施压背景 - 美国大学研发支出高度依赖联邦资助,2023财年美国大学研发支出总额达1086亿美元,其中联邦资金占比55% [5] - 今年春天,特朗普政府曾突然中断或冻结针对多所顶尖大学的联邦研究拨款和资助,总额涉及数十亿美元,部分大学在资金压力下被迫与政府达成“和解协议”以恢复资金 [5] - 布朗大学曾在今年7月达成一项和解协议并调整部分校园政策后获得资助,但白宫在10月又提出新要求,被视为一种“潜移默化、步步蚕食的阴险做法” [5][6] 政府误判与后续反应 - 分析认为,春季部分大学在资金压力下的妥协让白宫误判了自身影响力,而本次提案的集体拒绝则显示出学术界的坚守 [5] - 白宫发言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拒绝后警告称,不愿承担责任进行改革的高等教育机构将失去来自政府和纳税人的支持 [6] - 加州州长表示,如果加州任何大学签署该协议,将立即扣留数十亿美元的州资金,以避免联邦政府通过资金施压干预学校政策 [6]
满屏都在羡慕日本,中国的爆发期即将到来
虎嗅APP· 2025-10-16 21:23
日本诺贝尔奖成就分析 - 日本在最近25年里已诞生2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包括三名美籍)[9] - 2025年日本学者在医学奖和化学奖梅开二度斩获殊荣[8] 日本基础研究成功因素 - 日本学术自由是基础研究突破最重要的条件 允许研究者自主决定工作计划和项目方向[22] - 日本1995年制定《科学技术基本法》后每五年制定规划 重点加强基础研究 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等领域为重点[25] - 日本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发比例达14.6%(2023年数据)显著高于中国的6.9%[26] - 日本大学高度自治 京都大学实行自由转换院系和自主选择导师的培养体系[30][31]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经费比重高达30% 以"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为核心定位[32] 中国基础研究现状与挑战 - 中国研发总支出超过6000亿美元(2024年)在绝对值上追平美国[14] - 中国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总经费比例仅为6.9%(2024年)距离2035年8%的目标仍有差距[26] - 中国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 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的论文占比仅为6.7%[38] - 中国从事原创研究的人员比例均值为16.3% 距离24.4%的理想值差距较大[38] 中国基础研究改革措施 - 政府推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破五唯"(加唯分数)政策优化评价机制[39] - 自然科学基金委职责拓展为资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并组织凝练基础研究领域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选题[39][40] - 2025年基础研发经费目标比例设定为8%以上[38] 诺贝尔奖产出预测模型 - 首创证券模型显示诺奖批量产出需同时满足总量GDP门槛2100亿美元和人均GDP门槛32000美元[42][43] - 根据该模型预测 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迎来诺贝尔奖爆发期 2035年后诺奖数量会越来越多 2050年可能超过日本[45]
满屏都在羡慕日本,中国的爆发期即将到来
虎嗅· 2025-10-15 16:21
日本政治局势 - 日本首相职位更迭频繁,石破茂任职仅一年后卸任 [1][2] - 高市早苗有望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但因公明党结束与自民党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而受阻 [3][4] - 在野党立宪民主党、日本维新会与国民民主党计划联合推出首相候选人,三党议席总数超过自民党 [5][6] - 自民党内部提出由石破茂重新担任首相、高市早苗出任自民党总裁的“党政分离”方案 [7] 日本诺贝尔奖成就与分析 - 2025年日本学者在医学奖和化学奖上获奖,近25年内日本共诞生22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含3名美籍) [9][10] - 日本学术成就归因于1995年制定实施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每五年制定一期规划,重点加强基础研究 [35][36][37] - 日本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达14.6%(2023年数据) [38] - 日本政府调整府学关系,赋予大学高度自治权,如京都大学奉行“自由的学风”,学生可自由转换院系学科 [42][44][46][47]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高达30%,其座右铭为“真正重要的发现,往往需要等待” [49][50] - 2010年后日本科技政策转向“问题解决型”思路,2025年版《科学技术创新白皮书》承认基础研究能力下降与科研人才不足问题突出 [52][54] 中国科技研发现状与挑战 - 2024年中国研发总支出超过6000亿美元,绝对值追平美国 [16] - 2024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为全球第一 [18] - 中国基础研究支出占研发总经费比例为6.9%(2024年数据),低于日本14.6% [38][39] - 中国基础研究存在四大短板:投入力度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偏少、科研环境有待优化、基础研究人员比例不足(均值16.3%,理想值24.4%) [59][60][61][62] - 中国已推出“破四唯”“破五唯”政策,并改组科技部,将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划入自然科学基金委以优化顶层设计 [64][66][67] - 2025年中国基础研发经费目标比例为8%以上 [63] 未来诺贝尔奖展望 - 诺贝尔奖评委邹晓冬指出当前科研评审标准过于注重文章和影响因子,建议科学家探索空白区域进行原创性工作 [56] - 根据“诺贝尔科学奖产出双门槛模型”,中国可能在2030年左右迎来诺贝尔奖爆发期,2035年后获奖数量将增多,2050年或超过日本 [71][72][73]
美国顶尖科研人才跑去欧洲,欧洲人乐了:多亏了特朗普
观察者网· 2025-10-01 15:12
核心观点 - 美国顶尖研究人员正加速迁往欧洲等地 欧盟科研基金项目吸引的美国申请者数量在最新一轮招标中增加了五倍 [1] - 这一趋势是对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经费、压缩学术自由环境的直接回应 [1] - 欧洲各国借助美国削减科研资金的契机 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强调学术自由来吸引人才 [1][4] 欧洲人才吸引举措 - 欧洲研究委员会(ERC)将针对希望从美国迁来的研究人员提供的额外资金从100万欧元翻倍至200万欧元 研究人员在最长5年的期限内最高可获得总计450万欧元的资助 [3] - 截至8月底的最新一轮申请中 共有114份来自美国的申请 而2024年欧盟该项目仅收到23份美国本土申请者的提案 增幅达400% [3] - 目前已有超过70项国家级和地区级举措旨在吸引研究人员 [4] - 奥地利科学院通过一项新研究人员资助计划 已有25名研究人员从美国科研机构迁往奥地利 [4] 美国人才外流表现 - 欧盟科研基金项目吸引的美国申请者数量在最新一轮招标中增加了五倍 [1] - 美国博士后与研究生申请海外职位的数量显著激增 [5] - 中国和欧洲学者申请美国研究生或博士后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陷入停滞 [5] 行业影响与专家观点 - 美国顶尖科学家警告称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已引发严重人才流失 正危及美国长期以来的科研模式及其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4] - 有专家担心美国将被国际科学界日益孤立 例如有国际会议因外国科学家不愿赴美而被迫取消 [5] - 中国等其他国家为科研生涯刚起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更稳定的职业发展 将有机会招募到全球最优秀的人才 [5]
法院下令特朗普政府恢复对加州大学部分拨款
国际金融报· 2025-09-29 18:45
事件背景与核心冲突 - 特朗普政府与加州大学因拨款问题产生激烈纷争,涉及权力、法律与学术自由的博弈 [1] - 联邦政府以加州大学涉嫌“反犹主义”、违反民权法为由,冻结数亿美元科研拨款 [1] - 冲突逐步升级,美国学术体制核心原则与联邦-州政府权力边界模糊 [1]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与行动 - 特朗普政府强调需整顿高等教育中“偏向左翼、过度政治化”现象 [1] - 利用行政命令和拨款条件试图影响大学招生政策、学术项目及言论氛围 [1] - 酝酿新联邦研究拨款制度,优先资助“政治立场符合政府价值观”的高校 [1] - 以“反犹主义”调查为切入点,指控加州大学对犹太学生保护不力 [2] - 宣布暂停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高校的5.84亿美元科研拨款 [2] - 提出和解要求,即UCLA支付10亿美元以换取资金解冻 [2] 加州大学及相关方的反击 - 加州大学在法庭提起抗辩,并在州级政治与舆论层面展开对抗 [1] - 法院已下令恢复部分拨款,但冲突未平息 [1] - 加州州长纽森强烈批评联邦政府冻结经费的做法,斥责特朗普“敲诈勒索” [2] -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美国教师联合会、加州大学教师协会理事会及多个工会起诉特朗普政府 [2] - 诉讼指控政府通过冻结资金和苛刻要求“施加意识形态控制”,举措违宪且威胁学术自由 [2] 潜在影响与行业观点 - 加州大学系统新任校长詹姆斯·米利肯警告,若失去联邦资金,需额外筹集40亿至50亿美元维持运转 [2] -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主席称此为对“威权主义接管大学”的抵抗行动 [3]
数学界“顶流”陶哲轩缺钱了!美国留不住人,中国这次能捡个大宝贝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10 17:19
陶哲轩经费危机事件 - 顶级数学家陶哲轩因其所在的UCLA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经费无法发放 团队连暑期工资都没拿到 若情况无改善研究所可能在几个月内停摆[2] - 陶哲轩被迫像初创公司老板一样四处拉赞助 甚至推迟发放自己的工资以保住研究生 未来研究经费依旧没着落[5][9] 美国科研经费政治化 - 美国政府以UCLA"没管好反犹太主义"为由冻结该校近6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 虽法院一度勒令解冻但陶哲轩所在研究所仍未拿到钱[6] - 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6财年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砍半 NSF是美国科研领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这一举措将严重影响科学家生计[6] - 科研经费分配成为政治博弈工具 导致科研环境极度不稳定 陶哲轩表示几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不稳定的情况[8] 美国科研人才流失 - 陶哲轩考虑离开美国 称以前从未想过搬家 但现在每一种可能性都必须考虑[8] - 哈佛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经费缩减而暂停博士招生 许多实验室买不起试剂 博士后拿不到薪水[11] - 从美国离开的科研人员数量近期上涨 有人去欧洲有人回亚洲 美国科研圈的吸引力正在减弱[11] - 陶哲轩指出历史上人才因动荡逃往美国 现在可能出现相反过程 其他国家开始吸纳在美国的人才[12] 中国科研环境机遇 - 中国研发投入稳步提高 建设了如中国散裂中子源等顶级科研平台 清华大学等高校设立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等一流机构招揽全球精英[14] - 中国科研环境非常稳定 对基础科学的投入是有保障的长期饭票 科学家无需天天操心经费来源[14] - 为吸引顶级人才如陶哲轩 中国需做到经费给足并设立顶尖人才专项基金简化审批流程[14] 搭建一流平台配备超级计算机等硬件设备[15] 减少行政干预保障学术自由[16] 解决科学家生活后顾之忧如人才公寓和子女教育[17]
哈佛胜诉,特朗普政府违宪
虎嗅· 2025-09-05 09:47
案件核心判决与影响 - 美国联邦地区法官裁定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大学超过26亿美元研究资金的行为违反宪法[1] - 法院认定政府的经费冻结令为报复行为并指出政府未履行《1964年民权法案》规定的法定程序[3] - 法官颁发了一项永久禁令禁止特朗普政府在重新对哈佛大学资助时附加任何违宪条件[3] - 此次判决为哈佛大学带来了重大的法律胜利彻底推翻了特朗普政府经费冻结手段的合法性[2] 案件背景与政府施压过程 - 对峙始于3月下旬联邦机构将数十亿美元多年拨款承诺与一系列先决条件挂钩[2] - 4月特朗普政府要求哈佛重组其治理、招聘和纪律程序并接受政府审计[2] - 因哈佛拒绝条件政府几小时后削减22亿美元联邦资金随后又追加数亿美元[3] - 5月特朗普宣布计划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6月政府又试图禁止哈佛招收外国学生[3] 哈佛胜诉的关键因素 - 哈佛的辩护策略抓住了学术自由的宪法权利和行政程序问题而非单纯的经费支付问题[4] - 联邦法官伯勒斯由奥巴马任命此前曾暂停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禁令[5] - 判决使哈佛无需像其他大学一样使用屈辱的和解协议如哥伦比亚大学支付2.2亿美元以恢复资助[2][3] 政府反应与后续不确定性 - 白宫发言人谴责判决宣布政府计划立即上诉并试图将案件转移至特朗普任命法官较多的联邦申诉法院[6] - 判决未解决特朗普政府对哈佛采取的其他行动包括一系列调查和阻止国际学生入学的尝试[6] - 哈佛大学仍在继续与白宫进行谈判但此次判决使哈佛在后续谈判中拥有更多筹码[6] - 哈佛更多的联邦经费能否恢复免税资格以及招收国际留学生资格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7] 行业影响与象征意义 - 此次胜诉是美国高等教育界近半年来难得的一次胜利[2] - 判决为其他机构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蓝图表明抵抗是必要的且有可能奏效[7] - 哈佛校长赞扬法院决定认为这是对高等教育核心原则和学术自由原则的捍卫[7]
哈佛赢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9-04 16:20
法律裁决 - 波士顿联邦地区法官裁决特朗普政府冻结哈佛大学26亿美元联邦资助的行为未遵循正当程序 应恢复拨款[1] - 法官裁定政府冻结并削减哈佛科研经费是因该校拒绝联邦反犹太主义工作组要求而实施的非法报复[4] - 法官强调必须保护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论自由 同时坚决打击反犹太主义[4] 大学立场 - 哈佛校长表示裁决证明学校在捍卫学术自由 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核心原则方面的立场[4] - 哈佛研究人员担心资金未必迅速恢复 因政府可能上诉或通过其他方式阻碍资金发放[5] - 哈佛曾指控政府实施报复 侵犯其第一修正案权利并违宪干预学校研究和言论自由[6] 政府行动 - 白宫对裁决表示强烈反对 称法官为"奥巴马任命的激进法官"并将立即提出上诉[5] - 政府4月11日要求哈佛在校园抗议 学术方向和招生政策上作出系统性改革 理由为纵容反犹太骚扰[6] - 政府同日冻结哈佛220亿美元科研经费 5月宣布哈佛不再有资格获得新拨款并取消大量科研合同[6] 资金影响 - 被冻结项目涉及渐冻症研究 NASA宇航员辐射检测芯片研发和新兴生物威胁研究等[6] - 特朗普政府曾要求哈佛支付不少于5亿美元高额资金以换取恢复联邦资助[6] - 哥伦比亚大学同意支付2亿美元 布朗大学支付5000万美元以结束争端并恢复资金[7]
特朗普向UCLA索要10亿美元和解金,加州州长:这是政治敲诈,不会低头
观察者网· 2025-08-10 15:15
特朗普政府与UCLA的和解争议 - 特朗普政府以UCLA支持"反犹主义"为由冻结该校5.84亿美元联邦科研资金,并提出10亿美元和解金要求以解冻资金 [2][3] - 和解协议还包括设立1.72亿美元赔偿基金用于补偿受影响的犹太学生,并取消与种族相关的奖学金及招聘多元化声明 [2][6] - 若接受和解,UCLA将成为美国高校与白宫达成的最贵和解协议,远超哥伦比亚大学2.21亿美元和布朗大学5000万美元的和解金额 [2] UCLA的财务状况与应对措施 - UCLA约11%收入依赖联邦拨款和合同,5.84亿美元资金冻结将对其运营造成重大影响 [3] - 校方表示正在审查司法部文件,并强调巨额罚金将摧毁公立大学体系,损害学生及加州民众利益 [3] - UCLA校长承诺保护师生利益并捍卫学校价值观,但未明确是否接受和解 [3][6] 美国高校行业动态 - 特朗普政府对多所高校展开"清算",要求根除"反犹主义"并废除少数族裔招生倾斜政策,哈佛大学已提起诉讼 [3][7] - 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已接受和解协议,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解未涉及罚款,哈佛仍在谈判中 [7] - 行业担忧政府行为威胁言论自由,部分团体认为对以色列政策的批评被错误归类为反犹主义 [6] 事件背景与行业影响 - 争议源于UCLA被指控默许亲巴勒斯坦抗议者阻碍犹太师生进入校园,司法部认定其存在系统性反犹 [4] - 人权组织指出中东冲突加剧校园歧视现象,但政府未对伊斯兰恐惧症展开同等调查 [6] - 事件反映联邦政策对高等教育拨款依赖性的干预风险,可能重塑高校治理结构 [3][6]
英媒:特朗普政府打击美国学术界,近300名学者申请法国高校“科学庇护”
环球网· 2025-07-06 10:53
学术人才流动趋势 - 近300名美国学者开始申请法国高校的"科学庇护"计划,以逃避特朗普政府对学术界的打压[1][3] -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发起的"科学庇护"计划是欧洲首批此类项目,承诺为约20名学者提供三年资助[3] - 进化生物学家卡罗尔·李指出,美国研究经费申请中存在一系列被视为禁用的词汇,如"多样性"、"女性"等[4] 美国学术界现状 - 美国历史学家桑德伯格表示,美国整个研究和高等教育体系正遭受攻击,包括削减经费、针对国际留学生以及将某些研究领域列为禁区[3] - 桑德伯格成为"科学庇护"计划39名入围学者之一,并称"目前美国的体系正被摧毁"[3] - 艾克斯-马赛大学已收到超过500份咨询,申请者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NASA、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机构[3] 国际学术竞争格局 - 进化生物学家卡罗尔·李提到,许多顶尖人才已经前往中国或加拿大,中国正在积极吸引国际学者[4] - 艾克斯-马赛大学校长埃里克·贝尔顿称,当前是"历史性"时刻,美国科学家正寻求法国等国家的研究自由空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