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

搜索文档
你们的账户对家属完全公开吗?
集思录· 2025-07-16 22:22
证券账户对家属公开的讨论 - 部分投资者选择不向家属公开证券账户信息 以避免干扰操作或产生心理负担 例如有投资者在家庭聚会中刻意回避股票话题 并区分"买股票"和"炒股"的概念[1] - 有案例显示家属知晓密码后进行了不当操作 如母亲在跌停价卖出ST新潮股票 造成投资损失[1] - 部分投资者采取完全公开策略 如将夫妻所有账号密码记录在册 并计划告知子女 以确保家庭财务透明度[11] 家庭理财管理模式 - 代客理财模式被提及 建议将父母视为客户 明确管理规则 区分客户资金与自有资金[10] - 存在全权委托案例 如父亲将50万账户交由子女管理 家庭资源可自由调配 但其他成员对投资细节不感兴趣[1] - 分级账户管理方式 即建账时区分资金来源 保持账户独立性 允许查看但限制操作权限[14] 操作权限与风险控制 - 极端操作案例显示 曾有人为应对分级限购 动员全家操作20个账户 单日需完成2400次操作 最终导致家庭成员对股市产生抵触情绪[4] - 技术能力与信任度相关 有投资者通过稳定收益(2019年几千元玩转债发展到管理老丈人资金)获得家属信任 解决操作干预问题[12] - 建议设置操作缓冲区 如每年拨付10万资金供家属自主操作 既满足参与需求又控制风险敞口[12] 应急财务安排 - 部分投资者主动向亲属(如姐姐)披露账户信息 作为意外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措施[15] - 存在将全部资金存放配偶账户但保留操作权的模式 既解决配偶焦虑又保持投资灵活性[12] - 有投资者提前教会配偶账户取现操作 并建立完整的家庭财务档案以备不时之需[11]
多家银行,纷纷下架→
新华网财经· 2025-07-03 21:49
银行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原因 - 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近期集体下架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 3年期大额存单投放量也显著减少 [1] - 行业净息差处于低位 银行需通过降低负债成本稳定息差 存款作为主要负债来源成为调整重点 [1] - 5年期大额存单因期限长导致利率水平较高 下架该产品是银行主动降低负债成本的关键举措 [1] 存款利率市场变化趋势 - 2023年存贷端利率同步下行 国有六大行于5月率先下调存款利率 中长期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3] - 股份行 城商行 农商行等机构陆续跟进调整 整体呈现利率普降趋势 不同银行调整幅度存在差异 [3] - 利率下行背景下 投资者通过中长期储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渠道收窄 需转向多元化投资 [3] 低利率环境下的财富管理策略 - 建议投资者根据家庭财务与风险偏好 划分短 中 长期理财目标 短期资金优先配置高流动性产品如货币基金 [4] - "固收+"策略受推崇 可配置中短期债基 同时通过全球资产配置基金组合捕捉跨国增长机会 [4] - 高评级债券及债券型基金可作为收益稳定器 风险偏好较高者可布局权益类资产如指数基金 [4] - 需建立动态资产再平衡机制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股债等资产配比 优化风险收益结构 [4]
失业了才意识到家庭抗风险的重要性
集思录· 2025-04-27 22:56
裁员与家庭财务规划 - 员工在4月24日经历裁员流程,包括HR谈话、资产交接等,家庭存款为30多万元[1] - 家庭提前意识到抗风险能力不足,从去年开始严格控制支出,所有5000元以上支出需双方同意[1] - 为应对裁员风险,家庭放弃了公司员工促销购车机会,避免了现金大幅减少[1] - 近期开始学习投资知识,通过集思录等平台获取信息,并尝试降低消费欲望[1] - 家庭近期缩减支出,减少外出就餐,改为在家烹饪[1] 求职与职业规划 - 被裁员工计划利用一个月陪产假时间找工作,目标5月底6月初入职新公司[1] - 已联系老同事进行内推,同时进行海投,但暂未收到回复[9][10] - 优先考虑离家近的工作机会,对跨省工作机会持保留态度[9][10] - 32岁年龄仍具职业发展潜力,保持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挑战[10] 投资建议与争议 - 多位建议者强烈反对在当前家庭状况下进行投资,认为应优先保障稳定收入[3][5][6][7][8] - 建议严格预留3年家庭刚性支出资金,远离高风险投资,最多考虑1年期银行理财[3] - 部分建议认为即使投资也应控制在赔偿金的5万元以内,且需在找到稳定工作后进行[9] - 反对者指出投资需要长期实践和资金积累,新手容易成为被收割对象[8] - 支持者建议如要投资应以债性资产为主,配合少量股性资产,避免杠杆和赌博心态[4] 家庭状况与生活安排 - 妻子预产期临近,3月份已与公司协商离职,目前家庭无稳定收入来源[1] - 公司提供n+1赔偿,并继续缴纳社保和发放工资至陪产假结束[9] - 夫妻沟通良好,已就裁员情况达成共识,保持情绪稳定[9][10] - 妻子因怀孕工作时间不足一年,与公司友好协商离职并获得一个月工资赔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