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应对人口老龄化
icon
搜索文档
【省民政厅】陕西省高龄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发放办法12月起施行
陕西日报· 2025-11-24 06:55
11月21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为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省民政厅、省财政 厅、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今年7月印发的《陕西省高龄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发放办法》将于12月1日 起施行。 新办法在高龄补贴标准上进一步优化。70周岁至7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0元补贴;80周岁至 89周岁老年人的补贴提升至每月100元;90周岁至99周岁老年人每月补贴为200元;100周岁及以上的老 年人每月可领取300元补贴。 在申请流程上,手续极大简化。老年人申请高龄补贴时,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原件即可 办理。申请渠道也更加多元,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申请。此外,补贴补发机制更为灵活,取消此 前最多补发12个月的限制。同时,将"高龄补贴"复审和"养老待遇领取"认证合并,减轻认证负担。 在优待服务政策方面,年满60周岁及65周岁的老年人可享受相应福利,提升生活品质。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民政厅目前与省司法厅正在对《陕西省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进行修 订,待审议通过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的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持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 感。(记者:杨小玲 见习记者:李畅) ...
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力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1 10:54
兜底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 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 [2]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2] - 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 [3] 养老服务发展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 [4] - 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日服务超300万老年人 [4] - 高龄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15.6% [4] - 全国登记注册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5] 慈善事业进展 - 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至目前的1.6万多家 [7] - "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 [7] - 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并制修订4个相关部门规章 [6] 地名管理与服务 - 修订施行《地名管理条例》及实施办法,民政部网站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 [7] - 持续建设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地名数据1480万条,调用总量近7亿次 [8] - 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已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 [8]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力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1 08:08
民政事业发展总体成就 - 各级民政部门着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好发挥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职能作用 [2] 兜底民生保障 - 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困难群众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 [3]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3]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3] - 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开通部省市县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3771条 [4] - 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4] 养老服务与老年人保障 - 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 [5] - 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就餐点就餐 [5] - 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类津补贴惠及4945万老年人 [5] -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的15.6% [6] -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到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6] 慈善事业发展 - 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1.6万多家 [8] - “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社会各界捐赠资金200多亿元 [8] 地名管理与服务 - 修订施行《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民政部网站已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 [8] - 持续建设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各类地名数据1480万条,调用总量近7亿次 [9] - 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9] - 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已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采集上图兴趣点993万条 [9]
努力谱写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0 21:27
核心观点 - “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在兜底民生保障、老龄工作与养老服务、专项社会服务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就,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困难群众 [1] 兜底民生保障 -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 [2] -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26%、32%和31% [2]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1190万人和1648万人 [2] - 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 - “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截至2024年底共投入16.87亿元支持孤儿接受中高等教育 [2] -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十四五”期间分别提高31.9%和22.5% [3] -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覆盖89.4%的区县,1万多个康复机构服务精神障碍患者达126万人 [3] 老龄工作与养老服务 - 截至2024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2亿,占总人口15.6% [4] - 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 [4] - 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每天有300多万老年人在就餐点就餐 [4] - 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惠及4945万老年人 [4] - 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达5358万人,服务总时长16.4亿小时 [5] 专项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 - 累计办理“全国通办”婚姻登记26.3万对 [7] - 建成3350个公益性骨灰堂以及1.68万个公益性公墓 [7] - 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将6.8万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7] - 民政部公告新命名地名60多万个,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收录地名数据1480万条,调用总量近7亿次 [7] - 创新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71万条,设置地名标志62万块 [7] - 全国登记社会组织达86.5万个,2.4万家社会组织活跃在科技创新领域 [8] - 推进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7.5万家,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8000余个 [8] - 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从2020年底的9400多家增至目前16000多家,增长70% [8] - “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每年支出1500亿元,主要用于“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教育医疗、就业增收等方面 [8]
湖北启动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0:35
政策启动 - 湖北省四部门联合印发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 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1] - 试点聚焦住院患者照护需求 首批确定18家三级医院参与 覆盖武汉/宜昌/十堰/襄阳等城市 [1] - 试点医院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 [1] 服务内容 - 重点为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住院患者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生活照护服务 [1] - 服务以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为前提 由护士或医疗护理员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基础生活照料 [1] - 医疗护理员须在护士指导下开展工作 严禁从事输液/给药等医疗专业技术操作 [1] 实施标准 - 试点医院按不低于0.6:1的护床比例配备护士 护理人力不足时可由医疗护理员协助服务 [1] - 优先在老年医学科/神经科/心血管科/普外科/骨科等一级护理需求集中的病区推进试点 [1] - 将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 确保照护队伍专业能力达标 [2] 推进计划 - 试点工作分三阶段实施 2025年8月启动部署 9月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2026年4月至6月开展总结评估 [2] - 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2] -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实践 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医疗服务供给的关键举措 [2]
韩国经济学家呼吁新政府优先推动产业升级发掘未来增长动力
商务部网站· 2025-08-09 01:30
韩国经济学家对新政府经济政策的建议 - 绝大多数受访经济学家认为新一届政府的首要经济任务是提升潜在增长率、优化产业结构、发掘和培育未来增长动力 [1] - 次要经济任务包括改善就业质量、改革劳动市场结构以及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1] - 71%的受访者指出韩国经济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生产率放缓、技术创新停滞和新增长动力缺乏 [1] - 受访者强调新政府上任初期应优先支持产业应对快速技术变革 [1]
民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民政部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通知 旨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科学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1] - 规划重点围绕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推动养老服务布局优化 引导设施向需求集中区域配置 提升设施利用效能 预留发展空间 促进养老服务扩容提质 [1] - 本轮规划编制期至2035年 近期目标至2030年 强调结合未来5-15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失能老年人增长形势 [3] 规划编制要求 - 省级民政与自然资源部门需加强市县规划指导和监督 可制定省级编制导则 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优先开展规划 [2] - 规划需与医疗卫生、教育、公园绿地、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有效衔接 空间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 - 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方式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 按全体老年人中一定比例入住养老机构的规模预测设施需求量 [3] 设施布局技术标准 - 老年人口密度较高地区作为养老服务设施重点配置区域 设施单体规模应集约紧凑 设计预留扩建空间 [3] - 鼓励通过复合功能用地方式设立设施 但不宜与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混合设置 且禁止安排在地下层、半地下层和夹层 [3] - 针对保留类、新建类、改建类、扩建类等不同建设类型提出差异化要求 强调区位、交通、环境、设施等选址布局标准 [3] 实施与监督机制 - 要求各地民政与自然资源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和协同观念 在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密切配合 [4] - 民政部门需成为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 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开展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 [4] - 加强规划与土地政策衔接 为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提供支撑 [4]
海南各级民政部门助力答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民生答卷”
海南日报· 2025-05-06 09:10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 采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方式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6] - 城市和农村低保月标准分别达到770元和750元,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的97%,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月标准达1010元 [9] - 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8.4万人,特困人员2.7万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4.9万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0.7万人,低保对象人数较上年增长3.3% [10] - 深入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打破户籍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 [10] - 2025年计划推动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城乡一体化 [12] 儿童与残疾人福利保障 -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为519名孤儿、2730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741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3498.79万元 [10] - 将流动儿童群体整体纳入保障范围,制定包含生活、教育、医疗等43项关爱服务的基础清单 [10] - 向16.5万名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和生活补贴,并推行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和补贴申请“全程网办” [11] - 连续三年将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纳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率先在全国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县(区)全覆盖 [11]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末,海南省60岁及以上人口183.0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17.4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4.03万人,占11.83% [14] - 共建成养老机构134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3家、长者食堂118家 [15] - 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19万人次,开展经济困难老年人失能评估服务5万余名,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800余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900余张 [15] - 2025年计划为不少于21万户籍高龄老年人提供失能等级评估服务,打造7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2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15] - 积极探索“养老+”多业态服务模式,与北京等10余个省市签订旅居养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养老领域相关标准省际互认 [16] 社会服务改革 - 通过“乡村著名行动”新命名乡村地名1178个,设置三维码地名标志634块,认定1个古镇、5个古村落地名及51个红色地名 [19] - 全面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建成21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设有婚姻家庭辅导室31个、颁证室31个 [20] - 推行结婚落户“一件事”,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简化群众办事流程 [20] - 大力推进殡葬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减少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优化服务流程 [20] 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 - 在超强台风“摩羯”赈灾中,全省参与赈灾社会组织222家,参与志愿服务人数7903人,直接服务群众12.7万余人,接受社会捐赠慈善款1.13亿元,接收物资48万件 [21] - 2024年开展“公益海南”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落地62个公益创投项目,开展“百社联百村·携手共富”行动使125家社会组织同209个乡村结对,100万名群众直接受益 [21] - 开展“政社联动促招商引商”活动,签订落地项目资金20余亿元 [21] - 在全国率先推动旅游业等重点产业领域行业组织赋权,270家社会组织制定自律公约,发布行业标准358项,42家省级行业组织成立调解机构,调解矛盾纠纷6200多起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