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服务
搜索文档
很遗憾,“AI不会成为治疗者” 生成式AI让心理健康服务更普惠,但暂时难堪大任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5 21:23
至少60年前,人类就已经尝到了与"数字心理医生"对话的滋味。 每经记者|可杨 每经编辑|董兴生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瑟夫•魏泽鲍姆(Joseph Weizenbaum)教授模拟了一个心理医生ELIZA,通过简 单的语言模式与用户对话,让患者自己暴露内心、获得情感抚慰。不过,ELIZA并不能真正理解情绪,而是通过 算法将对话引向特定模式。 时光荏苒,人工智能浪潮几起几落,"数字心理医生"也从最初的算法规则匹配,发展到如今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多 模态应用,人们致力于让机器与人类"共情"。 AI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个体的心灵。然而,如何平衡普惠化应用与伦理安全,成为摆在科技与医疗交叉口的一道 时代命题。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邢 国良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AI要真正成为"心理健康的基础设施",仍需跨越伦理、安全与技 术等多重挑战。他直言,AI不会成为治疗者,但可以成为陪伴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实践中,更深层的挑战并不在于"陪伴"的缺口,而在于"诊断"的复杂性。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 ...
心迷艺术展“自由之心”万人共创画作揭幕 京东健康携手名医名院守护心理健康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2 18:40
据悉,10月6日,心理周期"心迷艺术展"开启后,上万名参观者前来打卡,并参与现场"泼画"活动,自 由地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泼洒在画布上。 本报讯 (记者袁传玺)10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为期五天的心理周期"心迷艺术 展"接近尾声。 未来,京东健康将继续与医疗机构深化合作,重点在"名医名院"科普矩阵共建、"艺术疗愈"服务内涵拓 展、"学术引领"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共同推动行业创新,继续做心理健康事业的坚定推动者,让 更多"自由之心"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 张昕)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疗业务负责人在活动中表示,感谢每一位参与"自由之心"创作的市民,每一滴泼洒的 色彩,都是对"人人享有心理健康"这一愿景的真挚回应。这次活动通过各方的紧密合作,探索出了一 条"艺术破圈、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创新路径,打造了民众可理解、可接受、可负担的心理健康服务 新模式。 一直以来,京东健康致力于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深耕。京东互联网医院精神心理中心由6000余位名医名 院精神专科医生和2000多位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组成,已实现线上心理筛查、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 询、精神疾病诊疗、康复随访等全周期服务,服务场景包含职 ...
全省近1500家医疗机构守护心理健康 广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开设精防门诊
广州日报· 2025-10-11 15:43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开设了精防门诊,社区心理援助服务站基本建成,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指标持续提升。今年,"阳光穗心"心理健康护航行动纳入广州卫 生健康十件民生实事,将建立市、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各区至少有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设精神 心理门诊。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 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持续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心理科门诊的服务能 力。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昨天,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主办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系列活动。据活动消息,近年来广东省持续加大 精神卫生工作投入,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省构建了以省精神卫生中 心为龙头、市级专科医院为骨干、县级综合医院精神科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三级防治网 络。 目前,全省共有1468家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心理服务,设立心理门诊462个、睡眠门诊131个。在队伍建设 方面,精神科医师、护士数量已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一支近3000人 ...
关注世界精神卫生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人民网· 2025-10-10 18:42
让我们跟随镜头,聆听医生们的专业见解,一同探寻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与深远价值。 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丁亦鑫)10月10日,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举 行,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党组成员郑哲出席活动并致辞。活 动以宣传片、主题宣讲、舞台剧表演等形式开展,并发布了"用支持消除偏见,用服务传递温暖"主题倡 议。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发布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43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管理标准》 适用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机构对成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 自2026年3月1日起施行 [1] 设备配置要求 - 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配备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身高体重计和软尺 血压计应定期校准 [1]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还需配备血常规分析仪、尿常规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等设备 [1] 药物保障要求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至少配备5大类降压药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1] 筛查与预防管理 - 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社区筛查等途径筛查高血压患者 [1] - 18岁及以上成人每年门诊首诊均需测量血压 [1] 患者管理与治疗 - 对确诊患者给予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戒烟戒酒等 [2] - 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目标在3个月内达到血压平稳控制 [2] - 适宜患者可应用或联合有临床研究证据的中药或中医适宜技术协同降压 [2]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虎嗅APP· 2025-08-11 08:14
抑郁症现状与影响 - 中国约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其中抑郁症占比3.4% [4][5] - 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5] - 仅36%的国民自评心理健康良好,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健康危机 [4][6] 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 香港抑郁症患病率最高(每10万人3431.7人),天津最低(每10万人2341.3人) [8] - 区域经济状况、医疗服务可及性、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 [8] - 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因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更快,精神健康风险更高 [8] 抑郁症诱因分析 - 近九成患者由抑郁情绪压力引发,亲子关系是第二大诱因,占比超过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 [10][11] - 负面情绪积累和“慢性消耗”是主要压力源,家庭环境可能成为抑郁情绪的风暴中心 [11] 心理健康服务缺口 - 中国内地精神科医生仅6.4万人,医患比例达1:1487,资源集中在大城市 [17] - 系统心理治疗资质人才稀缺,注册心理师不足5000人,每百万人口仅2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美国为1000人) [19] - 心理咨询费用高昂,每小时300-2000元,68.89%的受访者将经济成本视为就医阻碍 [21][25][26] 政策与改善措施 - 国家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提供24小时服务 [27] - 教育部要求2025年95%学校配备心理教师,高校按1:4000比例配备专职教师 [27] - 四川省要求常住人口超30万的县设置精神科,30万以下设心理门诊 [27]
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在沉默地肆虐
虎嗅· 2025-08-07 14:09
抑郁症患病规模与特征 - 中国抑郁症患者约9500万人 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10.6% 其中确诊抑郁症占比3.4% [1][5] - 全球约10亿人受精神障碍困扰 中低收入国家自杀人数占全球77% 每40秒有1人死于自杀 [4] - 仅36%国民自评心理健康良好 抑郁症伴随持续情绪低谷 兴趣减退 睡眠障碍等症状 [1][5][16] 区域分布差异与诱因 - 香港抑郁症患病率最高达3431.7/10万人 浙江 山东紧随其后 天津最低为2341.3/10万人 [9] - 区域差异受经济状况 医疗服务可及性 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多重因素影响 [10][11] - 亲子关系是第二大诱因 影响远超亲密关系与职业发展 家庭环境可能成为抑郁风暴中心 [14] 心理健康服务缺口 - 精神科医生仅6.4万人 占全国医师总数1.49% 医患比例达1:1487 [20] - 每百万人口仅20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美国为1000人 系统资质心理治疗师不足1万人 [23][24] - 68.89%受访者认为经济成本是就医阻碍 咨询费用每小时300-2000元 药物辅助治疗费用更高 [27][28] 资源分布与政策举措 - 全国5936家精神卫生机构 80万张床位集中分布于省会及东部地区 上海独占近万张床位 [21] - 教育部要求2025年95%学校配备心理教师 高校按1:4000配专职教师 中小学每校至少1名 [33] - 四川省要求30万以上人口县设置精神科 30万以下设心理门诊 全国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 [33]
苏州市领导调研“12356”心理援助热线运行情况
苏州日报· 2025-08-04 08:31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 苏州市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 提供全天候免费心理健康服务 包括心理咨询 情绪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 [2] - 市委书记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提供专业便捷温馨暖心的心理健康服务 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1] - 调研中提出科学谋划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建强心理援助热线 心理咨询门诊和心理健康中心等服务阵地 [3] 服务内容与设施 - 市心理咨询中心(平江中心)提供心理咨询门诊服务 满足群众多样化心理健康需求 [2] - 功能区域包括接听室 家庭咨询室和沙盘治疗室等专业设施 [3] - 建设心理健康服务数智化平台 加强数据归集和技术赋能 [3] 工作机制与发展规划 - 建立会商协调和热线联通机制 发挥学校 社区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构建心理大健康工作格局 [3] -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 健全心理健康评估 诊疗 监测和应急援助服务体系 [3] - 明确部门职责清单化落实任务 推动心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3] 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 - 加强学科研究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健全心理健康服务监督机制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3] - 完善法规政策和服务保障机制 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3] 预防宣传与公众教育 - 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推动问题早预防 早发现 早干预和早康复 [3] - 加大宣传力度科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推动服务进企业 进农村 进社区 进学校和进家庭 [3] - 提高"12356"心理援助热线知晓率 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3]
苏州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中心启用 24小时治“心病” 特设苏州话服务
苏州日报· 2025-05-01 08:25
苏州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中心启用 - 苏州市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中心于4月30日正式启用,构建"1+4+5"服务模式,整合团市委、教育等多部门资源,实现24小时集约化心理援助服务 [1] - 热线中心设在苏州人民商场新平江商业广场三楼,与苏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平江中心同址,全市共建有18个接听席位,其中8个设在该中心,其余10个分布在县级市(区) [1] - 热线中心配备茶水间、值班室等设施,为7×24小时服务的接线员和志愿者提供休息区 [1] "1+4+5"立体服务网络 - "1+4+5"模式由市广济医院负责总运行,整合团市委、教育、妇联、文明办等部门热线资源 [2] - 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等5个县级市(区)分别建设接听点,实现热线支持系统全覆盖 [2] - 采用"市级专家指导+区级统筹+街道落地"三级服务模式,统一督导培训 [2] 服务数据与老年群体关注 - 截至4月28日,热线累计接听来电6015人次,目前每日平均接听110人次 [3] - 老年市民拨打量直线上升,已增长3倍,主要因孤独感、退休后"无用感"和"衰老焦虑" [3] - 特别配置苏州话接线员开展"银发关爱"行动,提高老年市民拨打意愿和服务效果 [3] 专业团队与联动机制 - 配备20余名专职接线员和超过200名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志愿者,采用"老带新"方式参与接听 [4] - 与公安110、消防119、医疗120系统双向实时联动,试运行期间已成功化解44例高危来电,其中14例通过多部门协作处置 [4] - 定期开展接线员专业培训、案例督导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 未来发展规划 - 将构建统一调度平台,深化"数据驱动"心理服务模式,开展精准心理健康援助 [4] - 加大宣传力度,结合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活动,将热线打造成为市民"心灵驿站" [4] - 热线号码为全国统一的12356,提供7×24小时情绪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 [5]
国家心理健康宣传周启动,深兰科技两款AI产品亮相现场
贝壳财经· 2025-04-29 15:50
核心观点 - 深兰科技作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受邀展示AI心理援助热线和AI数字伙伴两款产品 体现AI技术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能力 [1] 产品技术特点 - AI心理援助热线搭载AI系统可实时识别咨询者心理状态 提供个性化情绪疏导 并在危机情况下秒级转接人工干预 将大幅提升心理援助响应效率和热线接通率 [5] - AI数字伙伴融合海量青少年语料 心理学知识图谱及危机干预案例 通过多模态交互引导青少年深度思考 缓解负面情绪 可实时分析情绪倾向并生成四级心理风险预警 [9] - 基于AI问诊助手生成的电子病历和随访系统已在武汉三甲医院试点 未来计划推广至全国基层医疗机构 [12] 市场应用与认可 - AI心理援助热线具备智能化分级处理机制 能缓解咨询师压力并确保高危案例及时干预 为医疗机构提供可复制技术范本 [8] - AI数字伙伴产品已在武汉 上海等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及多所学校落地 并荣获2024世界计算大会专题展优秀成果奖 [9] - 活动吸引新华社 人民网 光明网 健康报等权威媒体深度关注 并获北京化工大学师生 和平街道干部职工 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团队等多方嘉宾高度评价 [6][11] 研发与合作体系 - 公司2023年与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等共建心理健康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 联合攻关国家级课题并培养专业人才 [11] - 2024年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医工交叉研发基地 推动AI技术与临床经验深度融合 [12] - 2025年DeepBlue-MR-v1医疗大模型以复杂医学推理评测第一成绩领跑MedBench医疗大模型榜单 技术从心理健康向医疗健康多个领域拓展 [12] 战略定位 - 公司持续升级大模型算法 拓展AI在心理健康筛查 危机预警及康复支持等场景应用 [12] - 心理健康服务定位从治疗走向预防和普惠 期待与更多机构合作让人工智能成为守护大众心理健康的温暖力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