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房价波动
icon
搜索文档
花千万买豪宅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维权了
36氪· 2025-08-16 21:35
以下文章来源于每日人物 ,作者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 轻商业,懂生活。 房价波动下,豪宅真的扛跌吗? 文 | 王潇 编辑 | 西打 来源|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传统认知里,豪宅大多与"老钱"相配,但如今,涌入一线城市豪宅市场的面孔,正变得越来越年轻。 有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在深圳主流豪宅片区深圳湾板块,90后买家占比达到30%,00后也成了豪宅买家的生力军,最低买房年龄下探到了20岁。而在 上海,一些上千万元级别的楼盘交易中,95后"新贵"的认购占比甚至达到了5成以上。 在楼市整体低迷的当下,花大价钱在超一线城市买下更贵的房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和几位花1000多万甚至两三千万买房的年轻人,聊了聊他们的经 历。有人通过父母一代获得财富,像开盲盒一样打开豪宅大门;还有人踩中了时代风口,乘着行业东风实现阶层跃升,从农村的自建房住进深圳豪宅。 更多的年轻人发现,开发商口中的豪宅很多时候要打上一个引号,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怀揣着对豪宅的期待,付出了不菲的价格,很容易产生 失望甚至被背刺的感觉。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100多万的差价我来出, 别贱卖了" 金金 ...
十年经历三重打击 燕郊楼市故事
搜狐财经· 2025-06-26 18:40
燕郊楼市概况 - 燕郊位于河北廊坊三河市,与北京通州仅一河之隔,因限购和高房价成为"北京睡城",其楼市波动与北京政策高度关联[1][13] 房价波动案例 - 案例1:2014年70万元购入的二手房,2017年估值达190万元(+171%),2021年缩水至105万元(-45%),最终平仓脱手[3] - 案例2:2017年300万元购入的130平房产(首付100万+月供1.3万),五年后贬值超100万元,租金仅2000元/月[7] - 案例3:2018年120万元全款购入的商住房,因地铁改线规划,五年后挂牌价腰斩至60万元(-50%)[7] 市场周期特征 - 2014-2016年房价飙升,部分房源涨幅近3倍,显著高于全国二线城市水平[11] - 2017年最严限购令导致房价腰斩,三年疫情加剧断供现象,二手房挂牌量持续攀升[11][12] - 当前房价回落至1万元/平,较峰值3万元/平下跌67%,相当于2012年水平[13] 购房者群体分析 - 主要购房群体为北漂族,目标是通过燕郊房产作为进入北京的跳板,但多数面临资产缩水和通勤压力[13] - 部分投资者因规划变动(如地铁改线)遭受重大损失,商住房流动性问题突出[7] 区域发展矛盾 - 地理邻近北京但行政归属河北,导致政策红利与基础设施投入存在落差[11][13] - 当前市场呈现"闭环"特征,购房者资产经历完整涨跌周期后回归原点[13]
亏到姥姥家了!从单价26179元跌至8694元,南京这个楼盘缩水68%…
搜狐财经· 2025-06-23 23:29
南京楼市现状分析 房价下跌情况 - 天润城第十一街区楼盘2017年成交单价高达26179元/平,2025年成交单价普遍在10000元左右,最低跌至8694元/平,市值缩水66.8%,每套房跌145万 [4][5][8][11] - 南京江北某购房者2020年以310万购入商品房,2025年以222.7万出售,亏损170万(含房价、利息、装修等) [15][16] - 南京二手房价格近期小幅下滑,目前单价维持在24000元以上,新房单价稳定在30000元左右 [19][21] 市场供需与成交动态 - 高盛预测中国未来几年新住房需求将下降75% [4] - 南京二手房市场6月20日单日成交85套,环比上涨4.9% [16][19] - 当前南京楼市呈现"以价换量"趋势,二手房交易活跃但价格承压 [21] 购房者心态与市场预期 - 部分网友认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房价下跌有限,周边中产阶层可能接盘 [11] - 另有观点指出社会还贷压力大,前期过度借贷导致当前市场调整 [11] - 购房者案例显示高位接盘者面临严重亏损,部分选择割肉离场以缓解压力 [15][16] 行业趋势 - 商品房价格波动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南京楼市整体处于稳定震荡状态 [23] - 当前价格水平可能为刚需购房者提供机会,但需谨慎评估长期还款能力 [23]
房价起伏中的“利益纠葛”:谁不希望房价下跌?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24
房地产行业现状 - 某龙头房企2023年土地储备成本同比暴涨42% 但预售均价逆势上调15% 显示开发商通过控制推盘节奏转嫁成本[3] - 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形成利益联盟 地方政府推高地价 开发商制造虚假稀缺 雇佣经济学家鼓吹"城市化红利"[3] - 开发商与中介合谋炮制"日光盘"神话 雇佣自媒体渲染"学区房焦虑" 制造市场恐慌情绪[3][4] 金融系统风险 - 某国有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达34.2% 银行考核指标与房贷业务深度捆绑[6] - 信托、理财、ABS等金融工具将房贷资产包层层嵌套 衍生出数十倍杠杆的金融产品[6] - 房地产相关贷款占GDP比重已达40% 若房价下跌20% 次级房贷违约率将飙升300%[6] 市场畸形现象 - 深圳湾某豪宅项目摇号需冻结800万诚意金 杭州法拍房溢价率曾达120%[3] - 投资客普遍配置70%以上资产在房产 组建炒房团操控二手房挂牌价[3] - 某投资公司用127个身份证件操控小区房价 将居住属性异化为金融筹码[4] 行业影响链条 - 开发商通过债务杠杆撬动万亿项目 将经营风险传导给建筑商、材料商 最终形成银行坏账[3] - 房价波动导致消费萎缩、创新乏力、人口危机等连锁反应[7] - 房地产市场僵局影响相关产业发展 交易活跃度下降形成恶性循环[8] 国际经验借鉴 - 新加坡组屋制度证明住房去金融化可行性 德国规范租房市场优先保障居住权[7] - 雄安新区"职住平衡"规划理念和房地产税"累进制"设计思路显示政策调整方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