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搜索文档
PMI回落,政策加力正当时
华西证券· 2025-10-31 19:21
制造业PMI表现 - 10月制造业PMI回落0.8个百分点至49.0%,低于预期的49.6%[1] - 生产分项是主要拖累,环比下降0.55个百分点,新订单分项下降0.27个百分点[1] - 制造业出厂价降至47.5%,为7月以来最低;新出口订单大幅回落1.9个百分点至45.9%[2] - 采购量分项环比回落2.6个百分点至49.0%荣枯线以下,进口分项降至46.8%为5月以来最低[2] 非制造业与综合表现 - 非制造业PMI微升0.1个百分点至50.1%,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反弹0.1个百分点至50.2%[1][3] - 国庆假期提振部分服务业,但服务业新订单继续回落0.7个百分点至46.0%[3] - 建筑业新订单反弹3.7个百分点至45.9%,但商务活动指数仍低于荣枯线为49.1%[4] - 10月综合PMI产出指数回落0.6个百分点至50.0%,为2023年初以来最低[5] 政策与市场展望 - 报告指出货币政策加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上升,降准和结构性降息概率较高[6] - 债市进入顺风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限或进入1.70%-1.75%区间,降息可能推动进一步下行[6] - 权益市场流动性牛市特征明显,建议关注科技、红利板块,并适时增配AI、半导体等热门题材[7] - 政策博弈阶段可能在11月下旬开启,消费和地产品种有望阶段性受益[7]
前三季度财政收入延续增长态势,卖地收入降幅收窄
搜狐财经· 2025-10-17 18:40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概况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涨幅较前8个月扩大0.2个百分点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837亿元,同比下降1.2%,降幅较前8个月收窄0.5个百分点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3,039亿元,同比增长1.8%,涨幅与前8个月持平 [1] -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涨幅与前8个月持平 [2]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008亿元,同比增长7.3% [2]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056亿元,同比增长2.4% [2] 税收与非税收入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132,664亿元,同比增长0.7%,而前8个月为微增0.02% [2] - 前三季度非税收入31,212亿元,同比下降0.4%,而前8个月为增长1.5% [2] 重点财政支出领域 - 1-9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10% [3] - 1-9月农林水支出同比增长9% [3] - 1-9月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8.8% [3]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 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17亿元,同比下降0.5% [5] - 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276亿元,同比增长0.7% [5] -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7,441亿元,同比下降0.6% [5] -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02亿元,同比下降4.2%,降幅较前8个月收窄0.5个百分点 [5] 政策工具与未来展望 - 中诚信建议加快专项债、特别国债等存量工具支出使用,并加快新一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落地 [5] - 华泰证券认为四季度追加赤字的可能性不高,政策性金融工具是核心看点,财政重心明显不止于基建 [5] - 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重点支持重大战略项目,并支持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6]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建议加快地方债支出使用
中证网· 2025-09-26 09:55
地方政府债券当前特点与趋势 - 2025年地方政府债券新增限额创历史新高,发行规模创新高,置换节奏明显前置 [2] - 专项债投向领域大幅拓宽,加大了对房地产、政府投资基金、土地储备、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住房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2] - 北京、上海、陕西、浙江等地将地方债创新用于支持政府投资基金,云南、湖南、广西等地明确用于清理拖欠账款的专项债额度 [2] 政策建议与优化方向 - 建议年内加快专项债支出使用,提前发行明年置换额度,并考虑适度提升赤字率、盘活存量专项债限额空间 [4] - 建议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落地使用,强化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工具、银行信贷等各类资金的协同配合 [4][5] - 建议优化并拓宽投向领域,结合国家战略设立“正面鼓励清单”,涵盖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 [5] - 建议有序扩大“自审自发”试点范围,探索发债主体向强实力市县下沉,支持相邻市县联合发债 [5] 长效机制与市场建设 - 建议进一步理顺央地关系,优化央地事权责任划分,加快地方税建设,动态完善转移支付机制 [3] - 建议构建长效监管制度,注重资产端管理,加强项目储备,健全债务监测和债券风险指标体系 [3] - 建议健全市场基础设施,完善发行安排、优化做市商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 [3] - 建议研究资本金领域“负面清单”可行性,完善投融资对接机制,强化专项债形成资产的管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