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建造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深汕站新进展: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00:23
项目概况 - 深汕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1] - 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5.6万平方米,站房面积4.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5台13线,设计最高聚集人数3500人,最大时发送量约7000人[1] - 项目采用"东站西城"规划理念,东侧为交通枢纽综合体,西侧为城市商业综合体,通过"深汕之桥"连接[1] 技术应用 - 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以BIM技术为核心,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2] - 施工阶段利用BIM模型进行图纸深化设计,结合4D进度模拟技术实现关键工序可视化交底[2] - 投入全自动数控钢筋加工设备提升效率,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进行实时施工监测[2] 交通功能 - 深汕站是广汕高铁与深汕高铁的交会节点,广汕高铁全线重要站点,深汕高铁起始点[1] - 建成后将实现25分钟直达深圳西丽站、40分钟通达广州东站[3] 区域经济影响 - 项目将促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主城区的同城化进程[2] -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地区的经济联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27
西十高铁西岭隧道工程概况 - 西岭隧道是西安至十堰高铁控制性工程,双线总长36.115公里,为全国高铁已贯通项目中施工长度最长的Ⅰ级高风险隧道 [4][5][12] - 隧道横向/纵向/高程贯通精度分别达±1.7毫米、±3.1毫米、±5.6毫米,为无砟轨道施工奠定基础 [4] - 采用4座斜井开辟20个工作面同步施工,协调2000余名建设者24小时作业 [12] 地质复杂度与施工挑战 - 穿越6类围岩、2处大型断层、8处褶皱、5公里软岩大变形及10处浅埋段,面临岩溶、突涌水等12项高风险地质问题 [5][12] - 浅埋段覆土薄如"蛋壳",采用智能压力传感悬臂掘进机实现"零扰动施工",喷射混凝土超耗率降低40% [6] - 2022年突涌水事件中,全链条应急机制实现12分钟紧急撤离,600立方米/小时排水系统保障进度 [10] 智能建造技术创新 - 应用BIM建模+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厘米级数字隧道模型,投入智能衬砌台车、焊接机器人等装备 [5] - 3D激光扫描仪60米范围断面数据采集效率提升,取点间距20厘米,时间缩短至10分钟 [8] - "三位一体"智能探测体系包含地质雷达超前预报、TSP地震波CT扫描及动态监测平台,可识别0.1毫米变形 [8][9] 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 - 创新"全导线网"测量方案使相对闭合差达1/256800,获国家专利及省级工法 [9] - 通风系统采用智能风机+流体力学模型,斜井段运行功率仅为普通风机1/4且降噪 [6][7] - 累计形成2篇技术论文、4项国家专利及2项省级工法,开创复杂线型隧道测量新范式 [7][9] 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 - 2025年4月贯通后预计2026年6月通车,西安至十堰通行时间缩短至1小时,武汉至西安压缩至2.5小时 [13] - 将促进沿线山货流通、教育资源互通,改变原有10小时翻山越岭的交通格局 [11][13]
289.9米,城北一幢超高层建筑封顶
长沙晚报· 2025-06-13 17:46
项目概况 - 长沙北辰新河三角洲项目A2区1栋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高度达289.9米,共57层,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 [1]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包含7个单体建筑,涵盖高端公寓式办公、精品商业及江景住宅等功能 [3] - 1栋为核心建筑,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主题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体现长沙城市精神 [3] 施工技术 - 项目采用"劲性柱+框架核心筒"结构,深基坑近17米,顶部有45米高钢结构塔冠,施工难度大 [3] - 自主研发"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顶部可调高度操作平台",通过遥控器实时调节防护高度,解决楼层高度变化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 [5][7] - 应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解决复杂节点深化、施工模拟、物资管理等难题 [7] - 使用激光找平机器人提升地面施工密实度均匀性,施工效率提高20% [7] - 引入云检实测机器人,实测实量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质量验收效率提升4倍 [7] 建设进展 - 项目团队正加速施工,预计2027年6月全面交付 [7]
我国电气化铁路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经济日报· 2025-06-12 05:59
高铁技术发展 - 渝厦高铁重庆段试运行期间列车跑出385公里/小时的试验目标速度值 开通后重庆主城区至黔江区旅行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小时内 带动沿线7个区县融入"1小时经济圈" [1] - 我国电气化铁路总里程跃升世界第一 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6.2万公里 其中高铁4.8万公里 电化率达75.8% 电气化铁路里程逾12万公里 [1] - 四电系统作为铁路的动力来源和神经中枢 是现代化铁路发展的关键 [1] 技术自主创新 - 公司全面掌握高速电气化铁路设计 施工技术体系 系统集成管理体系 高铁牵引供电系统关键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 [2] - 公司主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150余项 开发工法700余项 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00余项 [2] - 接触网恒张力放线车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制造成本降低43% 接触线张力控制精度达0.05毫米以内 高于时速350公里高铁0.1毫米的验收标准 [2] 智能技术应用 - 智慧运维大数据平台实现"四个20%"优势 牵引供电设备管理降低运维成本20% 设备大修期延长20% 牵引供电设备故障率降低20% 接触网零部件寿命延长20% [3] - 高速铁路4C视觉智能分析系统采用智能识别 工业算法 知识图谱等技术 实现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取价值信息 提升高铁运行安全 [3] - 4C系统实现接触网1300余种隐患缺陷的高精度检出 与传统方式相比发现有效隐患数量提升10倍 分析效率提升80倍以上 总分析里程超55万公里 [4]
济南地铁6号线东山区间双线贯通
齐鲁晚报· 2025-05-23 15:53
工程建设进展 - 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至山东大学站区间实现双线贯通 较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 [1] - 该区间全长996.6米 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需穿越中风化闪长岩、辉长岩等全断面硬岩及上软下硬地层 岩石强度高达90兆帕以上 [4] - 区间地势低洼 处于高水压、富水地层之中 施工面临"硬岩+富水"双重挑战 堪称全国罕见 [4] 技术创新与施工效率 - 采用"高压磨料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技术 硬岩掘进效率提升30% 施工噪音与振动降低50% [7] - 配备双螺旋防喷涌系统 通过智能控制形成"土塞效应" 有效抑制螺旋机喷涌风险 [7] - 单日单线实现18环(27米)掘进 单日双线达28环(42米) 日均掘进5环(7.5米) 刷新全国同类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效率纪录 [7] 项目意义与后续计划 - 东山区间的双线贯通标志着济南地铁6号线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 [13] - 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经验 [13] - 将持续深化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以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 推进6号线建设任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