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站城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深汕站新进展: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00:23
项目概况 - 深汕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1] - 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5.6万平方米,站房面积4.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5台13线,设计最高聚集人数3500人,最大时发送量约7000人[1] - 项目采用"东站西城"规划理念,东侧为交通枢纽综合体,西侧为城市商业综合体,通过"深汕之桥"连接[1] 技术应用 - 中铁建工集团项目团队以BIM技术为核心,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2] - 施工阶段利用BIM模型进行图纸深化设计,结合4D进度模拟技术实现关键工序可视化交底[2] - 投入全自动数控钢筋加工设备提升效率,引入三维激光扫描机器人进行实时施工监测[2] 交通功能 - 深汕站是广汕高铁与深汕高铁的交会节点,广汕高铁全线重要站点,深汕高铁起始点[1] - 建成后将实现25分钟直达深圳西丽站、40分钟通达广州东站[3] 区域经济影响 - 项目将促进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主城区的同城化进程[2] - 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地区的经济联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
杭州古老文物修复技艺吸引老挝研学团
杭州日报· 2025-07-18 10:39
文化交流与文物保护 - 杭州西站李家塘遗址文物展厅陈列127件南宋青瓷与泥窑真品,采用"原址保护+动态展示"创新模式[2] -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精心修复文物,将考古现场转化为历史课堂,老挝研学团参与互动体验[2] - "我在西站修文物"活动让老挝学生体验拼对、黏接、配补到打磨的完整修复流程,感受中国古陶瓷修复技艺[2][3] 城市发展与站城融合 - 杭州西站作为全国首个长期嵌入文物展的交通枢纽,兼具商业、文化、休闲功能,体现"站城融合"设计理念[3] - 老挝学生评价杭州西站为"立体文明教科书",既展示现代化交通设施,又提供触手可及的文化体验[3] - 杭州西站的综合空间设计让国际访客直观感受到中国在基建领域的领先水平[3] 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 中国古陶瓷修复被描述为"传统技艺薪火相传与现代科学创新探索"的结合体[2][3] -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胡利红指出修复技术将向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3] - 文物修复过程被学员比喻为"破解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凸显文化教育的深度互动性[2][3]
周红波在浦口区调研时强调
南京日报· 2025-07-02 09:48
浦口区产业发展 - 浦口区作为江北新主城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强市支撑,正全面加快与江北新区一体化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强支点 [1] - 当前以"四大行动"(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研产贯通/招商引资)为抓手建设产业强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力强 [1] - 芯爱科技作为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将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产业生态优化,需提升园区专业化配套和服务水平 [1] 南京北站枢纽建设 - 南京北站是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关键项目,建设强调百年大计标准,需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智能化低碳化 [2] - 项目注重站城融合,需协调车站与城市功能、枢纽经济区与毗邻产业布局,强化要素集聚转化功能 [2] - 高里货运枢纽作为配套工程,规划设计方案需进一步细化完善 [2]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浦口区依托生态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已打造响堂村等文旅名片,特色咖啡店/乡村讲习所/机车驿站等业态初具规模 [2] - 未来将重点挖掘乡土文化魅力,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建设高品质休闲度假目的地 [2] 区域一体化规划 - 浦口区与江北新区推进"三个一体化":总体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空间/产业空间,目标共建现代国际化的江北新主城 [3]
地产经纬丨引入社会资本“活水”,上海15宗涉住宅地块瞄准TOD及“城中村”改造
新华财经· 2025-06-16 15:41
上海市新一批重点项目清单 -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发布41个面向社会资本推介的重点项目,覆盖城市建设、科技产业与社会民生三大领域,其中15宗含住宅开发的地块项目成为亮点 [1] - 这些项目聚焦TOD模式或"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载体和推动产城深度融合的关键落子 [1] TOD模式开发 - TOD模式成为涉宅地块开发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在东方枢纽引领的"站城一体开发"及轨交上盖驱动的城市立体化开发中 [2] -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片区推出5个地块项目,包括智能化总部与生态化商务园区(总建筑面积超19万平方米,容积率2.8)、文化设施与商业配套(总投资18.8亿元)以及文商旅展综合体等 [2] - 浦东航头停车场上盖项目规划21.5万平方米商品住宅与8.5万平方米租赁住宅,配建5.35万平方米商业体,总投资95亿元 [3] - 宝山区19号线铁山路停车场TOD项目占地249亩,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6.67万平方米 [3] - 浦东金桥元中心项目一期规划170米办公塔楼与100米销售住宅,二期拟建330米超高层酒店办公综合体和200米超高层销售及租赁型住宅,两期总投资超183亿元 [3] TOD模式特点 - 项目体现"垂直集约"与"功能嵌套"特点,如元中心项目通过超高层建筑群集成多元功能,航头项目实现"盖上盖下同步开发" [4] - 依托上海近900公里的轨交里程,在站点半径800-1000米内形成"15分钟步行生活圈",提升土地"亩产效益" [4] "城中村"改造 - 2025年上海部署"城中村"改造工作,计划到2026年底全面启动整体改造项目,到2027年基本完成 [5] - 本次推介清单涉及11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土地资源高效盘活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 [5] - 青浦徐泾镇三大项目合计占地接近2600亩,规划商品住宅超76万平方米、租赁住宅近15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依次为180亿元、186.5亿元和133.2亿元 [6] - 嘉定区马陆镇彭赵村项目规划居住类计容面积38.6万平方米,徐行镇徐行老街地块融合住宅、科研与商业功能 [6] - 松江洞泾镇项目采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361亩土地上布局13.6万平方米住宅及产业空间 [6] 社会资本退出路径 - 社会资本退出路径包括资产证券化(公募REITs、CMBS等)、一级开发中的金融资本固定收益分成及二级开发中的住宅销售、园区管理等轻资产服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 [7]
实干:大吴淞加速规划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5-15 15:39
大吴淞规划战略 - 《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正式落地,覆盖宝山、浦东、静安、杨浦四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是上海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 [2] - 规划着力推动大吴淞地区建设成为生态基底品质优越、创新创造功能集聚、滨水空间魅力彰显的上海产业转型示范区、智能智造的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区 [2] - 规划形成"一核三带五组团、绿色开放韧性融合型"的总体布局,蓝绿空间占比超1/3 [2] 高铁宝山站项目 - 高铁宝山站周边配套项目一期规划配置商业服务业、商务办公、住宅等多种业态,规划建设规模达34.39万平方米 [6] - 项目由金茂、宝冶、杨行城建联合体摘得,住宅产品"棠前"开放验资当天即吸引超2000组客户到访 [11] - 项目预计2027年与高铁宝山站同步建成,将实现26分钟直达南通、30分钟连接浦东机场的"半小时经济圈" [14] 18号线TOD项目 - 18号线通南路站周边淞南镇N12-0402单元K1-11地块土地出让面积5.67公顷,规划用途为三类住宅组团、商业,由金茂、招商蛇口联合体摘得,溢价率达16.03% [15] - 18号线长江西路站周边淞南镇N12-0402单元D1-04地块土地出让面积3.46公顷,规划用途为三类住宅,由招商蛇口、金茂联合体摘得,溢价率达14.86% [15] - K1-11地块江湾金茂府项目展厅开放十日即吸引超千组客户,日均接待量稳定在近百组 [19] 商业配套发展 - 合生创展集团旗下高端商业品牌"合生汇"正式签下高铁上海宝山站商业运营管理权 [19] - 未来将推出江杨南路双轨交项目、TOD钢铁公园一期、吴淞艺术实践教育中心等项目 [21]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假期施工忙
新华网· 2025-05-05 05:52
项目概况 - 东方枢纽上海东站是集国家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及机场捷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总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 [1] - 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距离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约5公里,计划2027年7月开通运营,2035年到发客流量规划达6000万人次 [1] - 站前广场A3-01项目采用立体交通组织系统模式,实现旅客出站5分钟内完成地铁、出租车、公交车等换乘 [1] 建设进展 - 项目桩基和围护工程已完成95%,4月28日完成地下室土方开挖关键节点 [2] - 2025年1月1日正式开工后,累计投入各类机械200余台、人员800余人,采用倒排工期方式推进建设 [2] - 2024年建设重点为地下室土方及主体结构施工 [2] 开发理念 - 项目秉承集约用地、立体城市、站城融合理念,在高铁客站区域上方实施城市综合开发 [1] - 中建八局承建的站城空间核心部分串联地铁、出租车、公交车等城市配套交通设施 [1]
打造“花园站区”,北京三大火车站年内将完成18项优化提升
新京报· 2025-04-28 14:29
北京市重点站区2025年优化提升工作方案 - 方案聚焦疏堵、治乱、消隐、扮靓四个方面,提升北京火车站地区出行环境 [1] - 重点针对"一南一北一中心"(北京南站、北京北站、北京西站)进行品质提升 [1] - 计划年内完成18项提升项目,包括南站系统优化、西站亮出北广场、北站打造无围栏花园站区等 [1] 交通疏堵改造 - 北京南站日均到发客流近30万人,占全市火车站到发总量33.5% [2] - 南站东落客平台完成改造,洋桥南滨河路恢复通行功能,缓解南三环及南站路交通压力 [2] - 西站南广场广莲路落客区打通"断头路",车辆通行能力提升40%以上 [2] - 北站完成375公交场站腾退,建设落客区后违停抓拍数据由每月4000余起降至40余起 [3] 公交出行优化 - 南站公交出行比例由规划30%降至不足5%,个性化出行比例由20%提升至40%以上 [4] - 南站调整公交场站功能,出租车蓄车能力提高一倍以上,日均保障旅客1.8万人次 [4] - 西站北广场公交场站腾退两条车道用作社会车辆和网约车接驳区 [6] - 计划将莲花池东路桥下空间改造为社会停车场和网约车接驳区,增加300个停车位 [6] 站区环境提升 - 南站拆除1354米非必要护栏,开放北广场4000余平方米区域 [7] - 西站北广场拆除4700米护栏和300米隔离墩,拆除180米平台护栏 [8] - 北站设计紫藤长廊,拆除传统护栏改为造型花箱,增加休憩场所 [9] - 各站区推进"花园城市"建设,通过增绿补植、焕新家具等方式提升景观 [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