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IM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金 螳 螂(002081) - 2025年7月2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23 08:56
业务经营情况 - 2025 年第一季度新签订单规模达 62.03 亿元,同比增长 2.53%,酒店类、公共空间类及公共交通类项目贡献显著增量 [2] - 2025 年第一季度海外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达 20% [8] 技术应用与创新 - 自主研发的 BIM 技术构建三维数字化平台,年均实施项目超百个,应用于超高层地标及大型文旅项目 [2][3] - 2024 年设立专业 AI 研发部门,将 AI 技术整合至设计全流程,推进 AI 工作流研发等 [5] 业务板块优势与布局 - 洁净室业务覆盖高端制造领域,构建“设计 - 施工 - 运维”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未来加大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研发投入 [4] - 公装业务占比近 90%,前期地产商风险敞口基本出清,受住宅类地产行业波动影响有限 [9] - 酒店业务因收购 HBA 构建全球领先设计能力,作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有装配式技术应用先发优势 [10] 激励与回报机制 - 构建包含限制性股票激励(2018 年)和员工持股计划(2015 年、2024 年)的多层次激励体系,年度分红比例稳定 [6] 海外市场布局 - 2013 年收购 HBA 公司,重点发力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采用“国内专业团队 + 当地施工力量”模式 [7] 未来战略部署 - 以“科技引领、全球布局、产业升级”为导向,推进深耕新兴领域、加速数字化与技术创新、推进全球化战略、把握投资并购机遇四大方向 [11][12]
“青年文明号”团队助力建筑智能科技从“云端”走向“一线”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16:36
核心观点 - 中国能建建筑集团在安徽淮南的平圩电厂四期和洛河电厂四期项目中,通过AI、BIM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安全生产和高效管理,青年团队在技术创新和现场应用中发挥关键作用 [1][3][5][7][9]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平圩电厂项目采用升级版人脸识别系统,结合AI实时检测工人安全装备佩戴情况,并通过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门禁记录、移动巡检和预警功能 [3] - 数字全景塔机集控驾驶舱实时展示施工全景和塔吊作业实况,驾驶员可全方位监控施工安全 [3] - 集团总部和项目两级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40余项智慧工地模块,包括AI视频监控、实名制、安质环等,实现对人员、机械、材料、环境的动态管理 [5] - 行业级航测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AI识别技术,用于隐蔽人员识别和安全巡检,并生成三维实景模型提升管理效率 [5][7] 项目工程亮点 - 平圩电厂冷却塔为世界首台双机组合并配水的超大型全混凝土结构,塔高238.9米、直径181.7米,是世界最高、体量最大的全混凝土结构冷却塔 [5] - 洛河电厂四期项目在狭小空间(2500平方米)通过智能建造与三维数字策划样板优化布局,提前排除施工冲突问题 [9] - 青年团队利用BIM技术对烟囱和冷却塔关键部位进行模拟演练,为主体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9] 青年团队贡献 - 青年突击队和技术骨干主导航测无人机、三维建模等技术的现场应用 [5][7] - "青年文明号"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马谦提到航拍技术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安全预警能力 [7] - 洛河电厂项目负责人田源强调青年团队通过智能建造和BIM技术提升施工科学性和美观度 [9]
满满含新量!杭州市智能建造创新周有花头
杭州日报· 2025-06-27 11:16
智能建造技术展示 - 建筑机器人展示区集中亮相几十种机器人 包括整平机器人 喷涂机器人 四足机器人等 其中整平机器人施工效率达每小时350平方米 是人工2倍 喷涂机器人效率达每小时130平方米 [9][10] - 机器人实现人机协同作业 如喷涂机器人完成大面积施工后人工辅助边角处理 四足机器人可在-20°C至55°C环境作业 突破施工场景限制 [10] - 智能顶升平台覆盖2000平方米作业面 使单层施工周期从10天缩短至8天 节省40%人工成本 并集成振捣 整平等多类机器人协同作业 [13][14]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住建部发布《智能建造技术导则》明确将建筑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作为转型核心抓手 杭州市建委推动建筑机器人在"危繁脏重"场景应用 [11] - 行业正经历从设计到运维的全链条变革 预计未来机器人将更智能 与人工协同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 [11][20] - 杭州试点项目已验证智能建造技术可推广性 如钱江新城二期项目应用基坑监测系统 扬尘控制系统等智能化设备 [12] 技术应用案例 - 中天建设项目通过BIM技术实现实时动态监测 中建八局"天蝉"系统集成智能装备 形成空中自动化建筑工厂 [12][13][14] - 紫金准乾项目采用BIM正向设计实现96.8%装配率 德寿宫项目通过BIM+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数智化管理 [17] - 东南绿建智能生产线实现"零人搬运" 焊接精度达±0.2毫米 奥体中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智能运维 [18][19] 产业链升级 - BIM技术成为数字化转型核心 贯穿设计 生产 施工 运维全周期 如参数化设计创造竹林肌理立面 [17][20] - 装配式构件生产采用BIM数据驱动 智能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产能与能效数据实时可视化 [17][18] - 行业向工业化 数字化 绿色化转型 形成设计 生产 施工 运维一体化的新型建造方式 [8][20]
杭州市智能建造创新周6月23日启动
杭州日报· 2025-06-23 10:05
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 杭州在萧政储出【2021】33号地块二期项目中应用"天工"空中造楼机,实现215米高塔楼封闭式一体化施工,提升效率 [3] - BIM技术在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项目中解决2.8万吨钢结构受力模拟难题,确保施工稳定性 [4] - 科技文化中心项目采用BIM智能支吊架设计,实现工厂预制与现场组装,缩短施工时间 [5] 智能建造试点与成果 - 杭州首批3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涵盖医疗、交通等多领域,7个项目入选浙江省试点,11项技术产品入选省案例,数量全省第一 [3] - 浙江建工、中电建华东院、东南网架获评浙江省首批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占全省15家中的3家 [6] - 中电建华东院鸾图协同平台提升设计效率25%,错误率降低60%,实现100%国产化替代;东南网架AI+BIM系统提升生产效率25% [6]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发展 - 杭州工地应用5G无人塔吊、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设备,具备高质量、高安全性优势 [8] - 浙江建投智能建造工程公司成立,聚焦建筑机器人研发,已部署35项自动化设备如升降机、测量机器人等 [8] - 计划推广"机器人+BIM+数字化"作业模式,突破传统建造局限 [9] 行业活动与未来规划 - 2025杭州市智能建造创新周将于6月23日启动,展示新工艺、装备及模式,并设机器人互动区 [2][8] - 活动包括科普观摩与项目实地参观,覆盖白马湖会展中心及多个代表项目 [10] - 杭州将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 [7][9]
289.9米,城北一幢超高层建筑封顶
长沙晚报· 2025-06-13 17:46
项目概况 - 长沙北辰新河三角洲项目A2区1栋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高度达289.9米,共57层,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成 [1] -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6万平方米,包含7个单体建筑,涵盖高端公寓式办公、精品商业及江景住宅等功能 [3] - 1栋为核心建筑,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主题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体现长沙城市精神 [3] 施工技术 - 项目采用"劲性柱+框架核心筒"结构,深基坑近17米,顶部有45米高钢结构塔冠,施工难度大 [3] - 自主研发"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顶部可调高度操作平台",通过遥控器实时调节防护高度,解决楼层高度变化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 [5][7] - 应用BIM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解决复杂节点深化、施工模拟、物资管理等难题 [7] - 使用激光找平机器人提升地面施工密实度均匀性,施工效率提高20% [7] - 引入云检实测机器人,实测实量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质量验收效率提升4倍 [7] 建设进展 - 项目团队正加速施工,预计2027年6月全面交付 [7]
BIM应用领军者分享:前瞻探索基于 DeepSeek 的BIM与人工智能融合新机遇
财富在线· 2025-06-03 11:40
行业动态 - 第三届BIM创新应用与数字化建造技术交流会在长沙举办,聚焦智能建造,推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汇集160余位行业代表 [1] - 会议探讨BIM与数字化建造前沿技术、最新趋势及数智化应用实践,重点关注BIM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2] - 行业正加速推进BIM、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 [1] 技术创新 - 薛翔团队在淮南金融广场项目实现BIM技术深度应用,项目总建筑面积28万m2,总造价7.13亿元,工期1200天,包含10栋单体建筑,最高119.8m [3] - 项目采用分层建模方式搭建建筑和结构模型,机电模型分专业分系统搭建,施工前进行方案模拟论证 [5] - 通过BIM技术实现三维场地布置、图纸会审、可视化技术交底等10项常规应用,以及机房安装指导和信息化平台开发2项创新应用 [5] - 项目应用BIM技术发出预警信息200多条,上传质量安全问题89条,节省工期1个多月,产生经济效益65余万元 [5] 项目成果 - 淮南金融广场项目荣获第十四届BIM联盟"斯维尔杯"全国优秀工程应用大赛特等奖 [6] - 项目成为BIM技术提升精细化管理应用的典范,斩获多个全国及区域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项 [6] - 项目为复杂工程管理提供可借鉴经验,特别是大基坑数字化实践树立行业典范 [6] 人才培养 -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训课程、案例分析、模拟投标等活动培养专业人才 [6] - 培养的人才已成为企业核心骨干和行业领军人物,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7] - 积极组织行业交流活动,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沟通桥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7] 未来展望 - 探索BIM与AI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建筑质量,降低人工错误 [7] - 推动建筑施工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7] - 为BIM技术多元化应用开辟新路径,期待更多行业先锋加入技术融合探索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