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革命

搜索文档
好博会 | 为腰疾父亲研发温暖……一群外行人,掀起"春装冬穿"的科技革命
新浪财经· 2025-06-24 08:54
核心观点 - 中科海势通过新材料SYCORE-TEX颠覆传统保暖材料市场,主打"春装冬穿"概念,目标实现进口替代并成为国际标杆 [3][5][10] - SYCORE-TEX材料具备超低热导率、柔弹性和轻薄特性,1-2毫米厚度等效5-10毫米羽绒服保暖性能,厚度比羽绒减少30%以上 [5][7] - 创始人段宇晶以解决用户痛点(如老年人冬季穿衣难题)为研发初衷,团队凭借跨行业背景推动材料革命 [3][5][8] 产品技术 - 第三代拓扑柔凝胶材料中文名"毸酷",取自《说文解字》体现轻盈特性,可与任意纺织面料复合 [5] - 已应用于户外运动服(登山/滑雪)、日常服饰、家居用品三大领域,显著减轻负重并提升时尚性 [9] - 真丝风衣内衬0.5毫米SYCORE-TEX材料可在零度环境保暖,员工冬季仅需拉链衫+打底衫即可御寒 [8] 市场进展 - 安徽、广州建立全资工厂和中试基地,国际订单达每年几十万米,欧美日韩潜在订单超百万米,当前供不应求 [9] - 正进行新一轮融资用于厂房扩建,计划在日本、德国设分支机构拓展海外市场 [10] - 将亮相首届美好生活博览会,该展会由新浪财经联合四大电商平台主办,首创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模式 [3][12] 行业影响 - 打破传统羽绒服品牌50年市场惯性,以"外行颠覆者"姿态重构冬季服装认知 [3][7] - 材料性能指标直接对标进口产品,战略定位为"有国际话语权的中国材料商" [10] - 通过自动化工艺解决面料复合难题,吸引纺织行业资深人士加盟完善产业链 [9]
最新议程+参会名单 | 固态电池+硅基负极大会(7月3-5日宁波)
DT新材料· 2025-06-16 23:41
大会概况 - 2025第四届固态电池大会暨硅基负极产业创新大会将于7月3-5日在宁波召开,主题为"聚产业链升级 助商业化加速",聚焦固态电池和硅基负极两大领域[1] - 论坛邀请邹如强、周豪慎等知名学者及吉利汽车、广汽埃安、国轩高科等产业链头部企业参与[1] - 会议包含开幕式、分论坛报告、车企参观等环节,设置固态电池和硅基负极两个平行会场[4] 技术专题 人工智能与新能源 - 广汽埃安采用多尺度模拟仿真结合AI驱动手段实现固态电池自动化设计,提升研发效率[7] - 四川赛科通过AI驱动的表征技术建立三维数模,研究电池内部电流/电位等状态[8] 电芯与设备仪器 - 安徽儒特分享固态电解质湿法制备工艺,岛津展示微小力试验机用于材料硬度测试[9] - 清华大学开发流化床多孔炭制备技术,实现连续化生产并联产碳纳米管[9] 材料开发 - 北京大学提出氯氮化物非晶电解质体系及界面调控措施提升固态电池稳定性[11] - 中科院物理所吴凡分析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问题及国际研究进展[12] - 江苏固芯能源开发纯硅固态电池,西北工业大学研究薄层聚合物电解质匹配硅负极[13] 新材料应用 - 东风汽车剖析固态电池在整车领域产业化应用的技术挑战[23] - 孚能科技研究eVTOL用固态电池关键技术,金羽新能源探索无人机等低空经济应用[24][25] 创新成果 - 北航杨树斌团队利用MXene材料实现35mAh/cm²深充深放性能的无枝晶锂负极[21] - 四川华宜清开发硅碳负极一步法制备技术,比容量达1500mAh/g且循环保持率超80%[17] - 中科院过程所通过电致热冲击技术将废硅粉再生为硅纳米线,实现光伏废料高值化利用[20] 参与机构 - 产业链涵盖广汽埃安、孚能科技等整车及电池企业,北大、南大等科研机构,以及岛津、OCSiAl等材料设备供应商[27][29][32] - 支持单位包括吉利循环产业中心、中车新能源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26]
2025中国复合材料创新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在沪召开
新华网· 2025-06-07 08:32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复合材料创新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将于2025年6月9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 [1] - 大会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企业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主办,国际复合材料交流联盟ICCA赞助支持 [1] - 大会主题为"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涵盖政策解读、企业软实力提升、市场需求分析等多维度内容 [1] 行业背景 - 复合材料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年增长率超过12% [1] - 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海上风电巨型叶片等领域 [1] - 新材料革命成为大国竞争新赛道,全球产业格局因"双碳"目标而重塑 [1] 展览展示 - 15家精选参展商将搭建展位,形成贯穿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的"微缩生态圈" [2] - 展区涵盖原材料供应商、终端应用厂商、设备制造商等全产业链环节 [2] - 大会提供"会+展+产业"的一站式深度体验,促进产业协同 [2]
融资超2亿,苏州跑出未来独角兽:3D打印鞋子,年销200万双|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6-05 08:01
核心观点 - 3D打印材料技术突破推动行业从原型制造走向批量化生产,尤其在鞋类领域实现商业化破局 [6][7][31] - 新材料体系通过分子结构设计解决传统3D打印材料速度慢、性能差、成本高的痛点,实现性能与成型性的平衡 [17][20][21] - 3D打印鞋具备透气缓震、柔性生产、复杂结构等优势,2023年产量突破200万双,目标渗透率10%(对应24亿双市场规模) [35][42][44] 公司概况 - 苏州博理新材料成立于2017年,定位为3D打印材料及设备研发商,业务覆盖材料研发、设备制造、云工厂建设及批量生产服务 [5] - 核心产品包括3D打印一体鞋、运动装备、工业零部件及医疗健康产品,其中鞋类产品实现从鞋中底到整鞋的技术跨越 [5][30][31] - 完成4轮融资,2023年5月获超2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泸州航发集团、知来投资等 [6] 技术突破 - 历时3年研发新型光敏树脂材料,通过材料-设备同步开发实现"原子弹级"突破,打印速度提升数十倍 [17][19][21] - 材料成本降至传统3D打印的1/6,批量化生产能力使单件生产成本接近传统制造 [27][41] - 独创"一体成型"工艺,摆脱对模具和供应链的依赖,实现72小时从设计到成品的生产周期 [29][39][40] 商业化路径 - 选择鞋类作为首要商业化场景,因全球年需求240亿双且传统供应链存在柔性不足、库存压力等痛点 [35][39] - 产品差异化聚焦"透气缓震"功能特性,通过扫描数据实现个性化定制,打破传统鞋码单一维度 [37][38] - 已合作品牌覆盖高端奢侈品到大众消费领域,2023年产能达200万双,为3D打印行业最大规模量产案例 [42][43] 行业前景 - 3D打印鞋仅占全球市场0.01%,10%渗透率目标将创造超过现有3D打印行业总产值的市场规模 [43][44] - 技术可扩展至头盔、床垫、人形机器人等20+行业,核心逻辑是复用"透气缓震"功能特性 [45][46] - 长期看可能重构制造业生态,但未来20年内仍将作为传统制造的补充而非替代 [47]
人形机器人专题:2025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及安全威胁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05 04:55
具身智能产业概述 - 具身智能定义为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强调智能行为是身体与环境动态交互的结果[12] - 区别于传统AI,具身智能具备物理交互性、环境适应性和生产力型技能三大特征[13][14] - 主要形态包括类人机器人(如特斯拉Optimus)、仿生机器人(如波士顿动力Spot)和环境嵌入式系统(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15] 技术体系 - 核心技术框架为"感知-决策-行动-反馈"闭环: - 感知模块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数据,采用CNN等算法实现环境解析[19][20] - 决策模块依托GPT/RT-2等大模型进行任务规划,采用分层或端到端模型架构[21][22] - 行动模块结合机器人学与仿生学技术实现精密运动控制[22][23] - 反馈模块通过强化学习与物联网技术持续优化行为策略[23][24] 全球市场发展 - 2024年市场规模25.335亿美元,预计2033年达87.565亿美元(CAGR 15%)[35] - 美国主导技术生态(特斯拉/英伟达等),欧盟侧重伦理治理,日韩聚焦产业协同[1][37] - 商业模式包括软硬结合整机销售(特斯拉)、API接口收费(英伟达)和垂直领域解决方案(ABB)[36] 中国产业现状 - 2023年市场规模4186亿元,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分层布局(北京/上海/深圳)[1] - 华为/优必选等企业在大模型和机器人本体领域取得突破[1] - 核心挑战包括高端伺服电机国产化率不足60%、数据采集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1] 技术发展趋势 - 多模态融合与数据生态标准化加速技术泛化[29] - 仿真平台(如"慧思开物")重塑研发模式[30] - 场景商业化分阶段推进:工业优先(机械臂)、家庭长期培育(服务机器人)[30] - 材料革命推动柔性电子皮肤等新型产品形态[31] 产业链构成 - 上游: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25] - 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与系统集成[25] - 下游:工业/医疗/物流/家庭等应用场景[25] 安全挑战 - 数实融合攻击可能引发物理系统破坏[32] - 多维度数据采集存在隐私泄露风险[32] - 自主决策事故责任界定困难[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