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城市

搜索文档
儋州这座新地标融入降温“小巧思”
海南日报· 2025-06-23 09:46
项目概况 - 儋州环湾新区邻里中心项目已施工完毕并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将成为集度假、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3] - 项目定位为环湾新城"新地标",旨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3] 建筑设计特点 - 采用被动式设计理念,通过建筑构造而非机械设备降低照明、采暖及空调能耗 [4] - 通过合理建筑朝向、宽大挑檐和通风廊道设计促进自然通风 [3] - 主体楼栋与附楼交错建设形成架空层,遮挡阳光直射创造清凉空间 [3] - 离海较近的地理位置使建筑能引入清凉海风 [4] 生态降温措施 - 周边种植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构建多层次绿化景观,吸收热量并缓解热岛效应 [5] - 幕墙采用垂直绿化设计,通过植物生长增强降温效果 [5] - 未来规划引入更多水系增加蓝色空间以提升环境舒适度 [6] 城市规划战略 - 项目是儋州打造"清凉城市"的示范案例,通过科学建筑形态与绿植布局活化地面层空间 [6] - "清凉城市"建设目标为增加城市人气、激发消费活力并带动经济发展 [6]
看海南降温“十八式”
海南日报· 2025-06-20 09:20
海南"清凉城市"建设规划 - 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清凉城市"建设 并出台《海南省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试行)》为各地建设提供规范参考 [7] - 海口 三亚 儋州等地已开展试点工作 打造兼具热带风情与宜居体验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样板 [15] - 计划到2026年底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 形成可复制经验在全省推广 提高城市宜居度 [25] 海南气候特点与旅游开发 - 海南并非全国最热之地 受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影响 夏季少有极端高温 中南部山区雨林腹地常年保持22℃左右 [9] - 海南年日照时数超2000小时 影响户外活动热情 对夏季旅游业产生一定影响 [10] - 海南省旅文厅发布《清凉海岛 海南夏季旅游攻略》 涵盖四大主题旅游资源 提供多种"清凉海南"玩法 [11] 建筑设计与城市降温措施 - 海口骑楼老街"上楼下廊"建筑形态 为行人提供遮阳避雨空间 这种"加盖"方式是东南亚国家常用降温措施 [16] - 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通过钢联桥连接楼宇 形成不间断"遮阳伞" 阴影区成为居民户外活动好去处 [17] - 儋州环湾新区邻里中心项目通过建筑朝向 挑檐和通风廊道设计 实现自然风在建筑内部流动 [18]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采用有效自然通风系统 使建筑物内部保持凉爽 [19] 绿化系统与城市降温 - 三亚海棠湾超级绿道通过多层次热带植物 为市民游客提供遮阳空间 [20] - 儋州环湾新区邻里中心项目周边种植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 构建多层次绿化景观吸收热量 [20] - 海口2024年建设12个口袋公园 截至2024年底累计达174个 为城市添绿降温 [21][20] - 海口计划新建改建更多林荫道 形成"城市绿廊"体系 林荫道比无树道路平均气温低3℃-6℃ [24] 政策支持与规划导则 - 《海南省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针对6大应用场景制定24项措施 74个工具 [22] - 住宅建筑底层架空层和风雨连廊不计入计容面积 鼓励企业建设公共开放空间 [25] - 城市更新政策允许加装连廊 电梯等配套设施 地上停车库"下改上"不计容积率 [25] - 三亚市公布《绿色宜居城市规划》 借鉴新加坡"凉都"经验 修建有盖步行空间与绿道结合 [24]
海口江东新区打造清凉城市“样板间” 区域“凉感小气候” 穿行楼栋有凉意
海南日报· 2025-06-18 09:30
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生态设计 - 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定位为"生态总部CBD",采用"立体+复合"绿化手法,包括屋顶花园、露台花园、垂直绿化等形态,提高建筑绿化覆盖率并形成区域"凉感小气候" [1] - 江东天地项目融入清凉城市设计理念,中心广场南北贯通形成穿堂峡谷,利用自然风力增加空气流通 [1] - 项目借鉴新加坡"凉都"理念,设置退让内廊、下沉街区、地面遮阳张拉膜、天桥遮阳篷等清凉元素 [2] 江东新区清凉城市智慧措施 - 江东发展大厦采用集中供冷系统,利用夜间用电低谷蓄电制冰,白天统一供冷,每年可减少5.8万吨碳排放 [3] - 集中供冷大幅降低区域能耗指标,减少建筑空调热排放,从源头缓解热岛效应 [3] - 未来将通过智慧化方式进一步优化集中供冷的节能降耗效果 [3] 江东新区城市生态规划 - 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打造蓝绿交融、水城互融的清凉城市"样板间" [3] - 清凉设计细节包括玻璃水幕、雾森系统、直饮水取水点等,提升市民游客体验 [2] - 创造生态有机的田园城市发展途径,为大空间格局下清凉城市奠定生态基础 [3]
城市24小时 | 经济第一大省,力捧“顶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3 00:04
影视+文旅+新消费联动效应 -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热播带动广东荔枝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60%,并联动文旅景点形成主题旅游线路[1] - 剧集通过"大剧助农"模式实现影视IP与农产品销售的深度绑定,推动"大唐荔枝乡"等剧集相关景点游客打卡量显著提升[1] - 该案例验证"影视+文旅+新消费"模式对特色农产品品牌溢价的有效性,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新路径[1] 广东荔枝产业升级战略 - 广东荔枝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180万人,2025年预计产量达160万吨,占全国主导地位[2] - 实施"12221"市场体系: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平台+双队伍+双市场+双活动,目标实现品牌溢价与农民增收[3] - 全省组建中荔集团打造出口示范基地,21个品种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名录,占全国总量的68%[3]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 - 广东启动"百县千镇万村工程"破解区强县弱困境,覆盖122个县区+1613个乡镇+2.65万行政村[2] - 通过荔枝产业示范带动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茂名/增城/东莞荔枝种植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3] - 计划2027年实现农产品市场体系初见成效,2035年完成县域经济根本性转型[3] 区域经济合作动态 - 长三角与中部9省签署数字素养共建协议,覆盖沪苏浙皖晋赣豫鄂湘,构建跨区域数字人才培养体系[9] - 海洋经济竞争力榜单显示:上海/天津/青岛居前三,广东7城入围前50强(广州第4/深圳第5/珠海27)[12][13] - "粤车南下"政策推进粤港澳交通互联,预计年内实现广东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免配额赴港[7] 就业市场趋势 - 2025年本科绿牌专业榜单显示:电气工程/微电子等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持续霸榜[11] - 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近五年3次上榜,反映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缺口[11] - 车辆工程首次进入绿牌专业,预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人才需求激增[11]
盛夏来临,海南城市如何消暑纳凉?
海南日报· 2025-06-10 09:05
海南"清凉城市"建设规划 - 2024年海南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等市县开展"清凉城市"建设试点,通过生态系统化思维优化城市热环境 [1] - 采用生态空间布局、建筑形态调整等策略,结合风雨连廊、地下通道等设施提升城市宜居性 [1] - 计划到2025年底建设一批示范性项目,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并在全省推广 [6] 城市热环境优化措施 - 专家组制定《"清凉城市"规划技术导则》,重点解决冷源不完善、风廊不畅导致的"热岛效应" [2] - 通过疏浚江河湿地、构建通风廊道(如三亚河两岸廊道)降低热量积蓄,五源河湿地公园周边居民体感温度显著降低 [2] - 三亚基于风环境模拟明确清凉廊道范围,优化滨水植被并贯通慢行碧道 [2] 街区微改造与场景应用 - 设计清凉居住社区、公建街区等四大典型场景,友谊国贸城通过骑楼式顶棚和廊桥构建遮荫步行空间 [3][4] - 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湿地驳岸修复形成城市通风廊道 [4] - 政策支持住宅架空层、加装连廊等不计入容积率,鼓励"清凉城市"理念融入建设项目 [4] 绿色低碳技术应用 -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双层呼吸式幕墙系统,热量降低62.4%,超白玻璃透光率达91.5% [5] - 2024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 [5] - 新能源汽车推广12.2万辆(同比+17.7%),市场渗透率全国第一 [5] 国际经验与实施路径 - 借鉴新加坡、纽约等地经验,结合海南气候特点推进建设 [6] - 目标通过示范项目提升街区活力与城市形象,降低炎热气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6]
海口打造生态宜居公共空间
海南日报· 2025-06-03 09:29
城市生态空间建设 - 海口通过建设半户外连廊、垂直绿化和智能温控系统打造商业与公共绿地融合的"清凉空间",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1] - 龙华区坡博路闲置地块改造为"清凉园",配备遮阳连廊、水雾喷淋系统和卡通彩绘,成为居民休闲场所 [2] - 海口已建成超170个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进园"的市民生活场景 [2] 林荫道体系规划 - 海口秀英区港华街的小叶榄仁树冠形成天然绿色屏障,白天可降温3℃—6℃并降低紫外线伤害 [3] - 海达路、海甸六东路等林荫道成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 海口计划今年完成40条林荫道新建改建工作,构建"城市绿廊"体系 [3] 清凉城市创新实践 - 商业空间与公共绿地融合的半户外连廊结合智能温控系统,提升市民户外舒适度 [1] - "公园+文化"和"公园+科技"融合模式的口袋公园成为全龄化休闲场所 [2] - 林荫道建设被列为城市降温创新实践的核心措施之一 [3]
儋州推动“清凉城市”建设,改善户外热舒适度
海南日报· 2025-05-29 09:56
儋州"清凉城市"建设规划 - 儋州通过建筑布局、绿化设计等多维度干预改善户外热舒适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5] - 规划借鉴新加坡"怡人微气候"理念,聚焦城市中心区、社区服务空间、公园等三大空间[5] - 采用强化蓝绿空间、建筑表面绿化、通风设计、遮阴网络四大策略[5] - 将"清凉城市"理念植入《环新英湾地区风貌管控导则》等规划文件[5] 具体项目案例 - 洋浦产城融合安居工程采用连廊设计和通风建筑布局,提供全天候遮阳空间[3] - 环湾新区邻里中心项目通过建筑朝向、挑檐设计和通风廊道提升自然通风效果[4] - 项目周边种植高大乔木与低矮灌木,构建多层次绿化景观降低周边温度[4]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项目设计"中德之链"连桥和退台建筑提供遮阴[6] - 该校保留废弃矿坑改造为湖泊,增加校园蓝绿空间[6] 政策支持与发展方向 - 海南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清凉城市"建设,计划开展多场景试点[6] - 将打造清凉商业街区、旅游业态,推动"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6] - 儋州计划引入更多水系增加蓝色空间,提升城市舒适度[7] - 未来将综合运用绿植、有盖空间、科学建筑形态等手段持续优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