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搜索文档
深圳明确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
南方都市报· 2025-06-25 10:49
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核心内容 - 深圳市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立体城市全球典范目标,将地下空间作为支撑城市绿色低碳健康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 空间布局结构 - 构建"一网、四片、多点"总体结构:以轨道交通网络为骨架,形成四个集中成片发展区和48个重点开发区域[2] - "一网"指轨道交通网络,"四片"指四大集中开发片区,"多点"对应城市功能中心和轨道枢纽区域[2] 重点区域分布 - 全市48个重点开发区域分布:南山区最多达10个,福田区8个,宝安区8个,龙岗区7个,其他区域1-4个不等[3] - 南山区包含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0个重点片区,福田区涵盖福田中心区等8个片区,宝安区涉及机场枢纽等8个区域[4] 开发规划要求 - 以轨道枢纽和城市功能中心为核心推进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通过新建/城市更新/土地整备等方式实施[5] - 重点发展地下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商业服务业设施,推动变电站/水质净化厂等市政设施地下化[5] - 鼓励轨道站点与商业/文体/医疗用地形成立体步行网络,实现片区地下停车资源共享[5]
深度|地产存量时代,建筑类大学生的机会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6-17 20:14
行业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 -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行业从过热回归理性并开始转型,城乡规划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1] - 增量开发时期90%规划师需求为"出方案""画图纸",存量微更新时代需求转向治理,工作复杂性和收入下降[1] - 城镇现有房屋总量662亿平方米,按每年2%更新速度测算可带动7亿平方米/年更新规模,涉及700余万套房屋[3] - 传统规划人才过剩与新规划人才稀缺并存,知识更新快的毕业生将率先进入就业蓝海[4]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住建部召开高校座谈会研讨土建类专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政策为学科发展创造广阔空间[2] - 全国249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部分院校撤销或整合专业,头部院校毕业生认可度仍高[7] - 传统工科培养模式滞后于实践需求,城市更新需要综合财政/公共卫生/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4] - "建筑老八校"将学制从5年改为4年,地方院校保持5年制,体现人才培养差异化趋势[8] 就业市场多元化 - 规划毕业生去向从80%集中规划院转变为不足半数,就业领域扩展至水利/海洋/交通/互联网等[5] - 毕业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分析等非传统领域,显示规划价值获广泛认可[6] - 中西部建筑类院校扩招定向培养当地更新/乡村振兴人才,成都实现乡村规划师"一镇一师"全覆盖[6] 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 - 规划学科需平衡多学科身份与核心价值,国土空间规划扩展导致知识体系性降低[9] - 硕士报考者中跨专业背景学生增多,包括景观/管理学/社会学等,体现学科包容性[9] - 存量更新时代需要建筑/地理/生态环境/管理类院校形成人才"矩阵",加强专业间互动[10]
缙云洋潭头片区城市设计竞赛向国内外征集山水公园城市建设方案
新华网· 2025-06-04 15:30
缙云洋潭头片区城市设计竞赛启动 -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人民政府主办"缙云县洋潭头片区城市设计竞赛",向国内外机构征集设计方案,旨在打造缙云山水公园城市名片、浙江典范和中国样板 [1] - 竞赛以洋潭头片区为核心设计范围,面向具备相关设计经验的国内外机构开放报名,接受独立法人企业或机构及联合体形式参赛 [2] 缙云县城市规划背景 - 缙云县作为丽水市"北大门",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态格局,是典型生态山城 [1] - 缙云县已启动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将"山水公园城市"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焕发城市活力的重要发力点 [1] - 洋潭头片区是缙云县中心城区重要片区,拥有良好自然生态基础和人文历史积淀,好溪穿越后陈山、紫薇山形成山水环抱滨水空间 [1] 项目定位与目标 - 项目旨在挖掘片区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构建山水、人文、城市和谐共生的空间格局 [2] - 目标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山水公园城市"新标杆 [2] - 洋潭头片区串联老城区历史文化与新城区现代活力,承担连接城市功能板块、统筹空间协调发展的关键作用 [1]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17
城市发展转型战略 - 西安常住人口净增8.94万人,再度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主城区开发强度接近饱和,GDP过万亿元[3][4] - 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单极增长"转向"全域共生"、"传统治理"转向"数智赋能"的发展逻辑重构[3] - 2025年重点工作包括"深化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机制改革",以提升功能品质为重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 智慧城市与交通建设 - 西安公安交警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可视化精准感知,三环内应急处警时间缩短至5-10分钟[8] - 地铁8号线开通后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贯穿5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10] - 完成108条城市道路智慧化改造,城区通行效率提升15%,整理可盘活用地39.2万亩[10] 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12] - 建成370余栋超5000平方米商务楼宇,诞生数十栋税收"亿元楼",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生态圈[14] - 盘活废弃铁路改造为城市公园,市人民体育场等老建筑实现功能焕新[15]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8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20] - 规上工业总产值9692.78亿元,增加值增长6.5%,闪存芯片和单晶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第一[20] - 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4,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20] 民生工程与公共服务 - 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8个,雨污分流改造684个,建成公共停车位1.1万个[18] -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2.3万个,建成三级养老服务设施90个[19] -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10个国家试点和98个市级项目惠及群众[18]
江苏探索城市更新“新解法”
新华日报· 2025-06-02 05:54
城市更新进展 - 江苏省已启动南京、盐城、南通、淮安、扬州、常州、镇江7市的市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1] - 全省累计确定80个省级试点项目 [1] - 形成南京"梧桐语"、昆山"昆小薇"等更新改造品牌 [1] - 无锡、常州、苏州多个项目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案例 [1] 未来规划方向 - 江苏省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城市更新实施规划 [1] - 2024年系统制定任务清单 [1] - 一体化推动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 [1] - 构建城市规划体系 [1] - 搭建省市联动项目库 [1] - 形成政策"工具包" [1] 资金与参与模式 - 苏南地区吸引社会资本聚焦产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更新 [2] - 南京、无锡等地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2] - 中国经济发达城市正从3.0阶段(重质量)迈向4.0阶段(智能化、可持续) [2] 行业协同发展 - 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破解空间治理与城市更新难题 [2] -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联合三大协会举办创新大会 [2] - 江苏规划行业拥有110余家甲乙级资质单位 [2] - 2000余名注册规划师提供专业支撑 [2] 技术创新 - 国土空间规划向绿色宜居、安全韧性、精细管理转型 [2] - 深化产权制度与规划融合研究 [2] - 创新编制方法 [2] - 强化政策协同 [2] - 推动城镇集约绿色发展 [2] - 成立"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2]
上海为城市发展规划创制性立法,“解渴管用”如何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5-28 15:24
上海市发展规划条例核心内容 - 这是一部全新的创制性立法,对推进上海市统一规划体系建设、规范规划编制、保障实施及发挥战略导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 《条例》将于2025年7月1日施行,强化人大对规划审查批准和实施情况的监督 [1] - 制度层面固化实践经验并解决实际问题,突出战略导向作用 [1][2] 条例结构与特点 - 共六章40条,全体系构建统一规划体系,全周期明确管理要求,全方位汇聚各方智慧 [2] - 第二章第八至十二条详细规定规划体系与协同机制,第九条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需强化衔接落实 [2] - 系统规定规划编制流程(前期研究至总结评估)及实施保障机制,包括专家咨询论证(第二十二条)和公众参与(第二十一、三十三条) [2] 十五五规划落地实践 - 将"十五五"规划编制作为《条例》最佳实践场景,前期开展56项重大课题研究并吸纳成果 [3] - 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规划科学性,开展2个系列9项行动收集科学家、企业家及市民意见 [3] - 加强规划衔接,包括上下衔接(国家战略、市级专项规划等)和左右衔接(长三角省市协同机制) [4] 规划实施机制 - 构建全流程推进机制,规划《纲要》发布后制定任务分解方案(第二十六条),专项规划同步建立责任清单 [5] - 年度计划落实发展目标(第二十七条),促进财政、土地等政策协同保障要素资源配置(第二十八、二十九条) [5] - 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第三十至三十二条) [6] 监督与评估执行 - "十四五"规划总结评估中,对20项重大指标、93项重大项目、259项重大任务逐一审查 [7] - 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依法监督,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各区各部门履职参考 [7] - 明确违法责任追究,单位和个人可对规划问题提出建议 [7]
【省发展改革委】陕西今年从7个方面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
陕西日报· 2025-05-28 06:55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 - 推进创新协同共享:以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总牵引,推动西安科研仪器平台向咸阳开放,联合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协同开展技术攻关 [1] - 强化产业双向联动:支持两市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文旅宣传活动,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共享跨境电商综试区线上平台通关服务等功能 [1] - 加强生态联保共治:实施两市统一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协同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 [1] - 提升交通互联水平:推进机场、地铁、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 [1] - 加快城市更新建设: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推进供水、公园绿地等项目进度 [1] - 深化公共服务共享:推动两市各40所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探索推进"三甲"医院检验结果互认,开通异地贷款提取还贷业务线上办理渠道 [1] - 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制定《"十五五"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健全重大项目配套建设用地制度 [1] 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成效 - 2024年"两市一区"发展态势良好:西安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咸阳经济增速全省第一,西咸新区各项指标增速居西安前列 [2] - 工作重点:发挥西安领头作用和辐射功能,增强咸阳主体作用和承接功能,凸显西咸新区纽带作用和缝合功能 [2] - 未来方向: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通堵点难点,全面落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2]
发展民宿后,北京环球度假区旁边的村子迎来蜕变
新京报· 2025-05-26 13:26
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展 - 梨园镇成为副中心第一个花园街区建设试点片区 2023年清华同衡团队参与规划 2025年云景东路花园式示范街区将竣工 打造"老幼友好型"共享空间和"一树梨花一溪月"主题景观 [1] - 中仓社区通过改造废弃锅炉房建成3500平方米家园中心 集养老驿站 托幼空间 医疗站于一体 已运营三年 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和青少年活动 [2] - 唐大庄村借助环球度假区区位优势发展民宿经济 6-7分钟可达景区 已改造108座院落 签约98座 运营87家民宿 提供600余间客房 [2][3] 经济发展成效 - 唐大庄村民宿产业带动租金收益大幅增长 每户年均租金从1-2万元增至11.2万元 创造130余个就业岗位 月薪4000-6000元 [3] - 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带动房车 露营 夜市等配套产业发展 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达6万元 [3] - 副中心"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和普惠性 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3]
在规划中看见“吴越名城·幸福临安”
杭州日报· 2025-05-22 11:19
临安发展规划 战略定位与空间格局 - 临安定位为杭州六大"辅城"之一 承担疏解主城功能 类似上海松江新城 [6] - 构建"山林环抱 田园镶嵌 一城两圈 魅力轴带"空间格局 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发保护体系 [7] - 四大发展定位:杭州都市新城区 创新策源集聚区 吴越文化魅力区 生态富美示范区 [7] 产业布局与创新驱动 - 划定超23平方公里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 [8] - 形成"一个策源地 两个产业副中心 一个主承接平台"产业布局 青山湖创新圈为核心引擎 [8][9] - 2024年腾拓产业空间2345亩 盘活"三块地"6587亩 推动工业上楼和产业高精尖化 [9] - 粤浦科技主体结顶 工创园暾澜南区投用 新增高端产业载体 [9] 交通体系升级 - 329国道玲珑至於潜段通车 全长31.48千米 促进东西区域协同 [10] - 规划"一横三纵"交通廊道 新增杭临绩高铁 杭徽复线高速 合温高速 [11] - 构建"两高两快四主三次"跨区道路网 强化与杭州主城衔接 [11] 公共服务配套 - 规划新增4所高中 在青山湖科技城等区域补充基础教育设施 [12] - 新建青山湖科技城综合医院 预留多处医疗用地 [12] - 建设青山湖文体中心 艺术活动中心等区级文化设施 [12] - 加密公园绿地网络 实现300米见绿 500米见园标准 [13] 城乡协同发展 - 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7宗30.4亩 成交金额1841万元 [17] - 天目未来谷项目划定475亩开发边界 带动农创客和民宿发展 [16] - 探索集体土地入市 通过多田套合等路径优化乡村资源配置 [16] 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 - 落实64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 打造生态富美示范区 [15] - 建设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 保护净土寺遗址等历史遗存 [14]
用AI再造一个未来新城!首个AI未来城市设计大赛启动征集
36氪· 2025-05-21 09:49
AI技术发展 - AI技术正迅速渗透各领域,成为重塑行业形态的重要力量,涵盖AI芯片、AI Agent及AI+万物等方向 [1] - AI技术已上升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资源,同时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及生活质量提升方面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1] - AI应用场景广泛,从智能家居(如智能音响、灯光控制)到出行路线规划、新闻推荐、智能办公助手等日常生活场景 [1] - 在产业层面,AI赋能交通(红绿灯优化、新能源汽车驾驶)、医疗(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及物流配送、环境监测等领域 [1] 团泊AI未来城市大赛 - 大赛以"科技与人文并举的AI未来城市"为主题,选址天津团泊健康城东区9487亩地块,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 [3] - 团泊健康城位于津雄廊道,是天津对接京津冀的重要节点,且拥有华北生态安全"双肾"之一的湿地资源 [3][4][6] - 设计范围分为9487亩整体概念规划区(北至独流减河南路,东至荣乌高速)和818亩起步区(含4个街区) [14][16] - 研究范围扩展至团泊健康城全域211.37平方公里,需考虑湖区风貌协调及交通游线等整体规划 [18] 大赛设计要求 - 需构建AI未来城市体系架构,整合AI+交通、社区、公共设施、产业生态、绿色能源及智慧基础设施等系统 [9][10] - 探索AI驱动的空间开发范式,强调多功能混合使用(居住/商业/办公融合)、弹性产业形态及生态保护(湿地/绿地融合) [11] - 需研发未来生活场景,如VR/AR文化体验空间、智能商业街区、数字化社交空间等创新业态 [12] - 设计需结合团泊"退海之地"地理特色,避免填平开发,统筹湿地保护与低密度建设 [13] 大赛组织与评审 -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AI未来城市产业分会等机构指导,天津市静海区政府及多家企业联合主办 [21] - 评委会由杨保军(住建部原总经济师)任主席,黄晶涛(天津大学教授)任执行主席,含腾讯、清华、同济等专家 [22] - 参赛者需通过官网报名,提交电子作品,截止时间为2025年7月15日(报名)和8月15日(作品提交)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