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搜索文档
城市规划师“重塑”沉湖湿地
长江日报· 2025-08-22 08:56
七万字规划文本逐句推敲,127天沉湖边上创新突围——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院) 总体规划所这支技术铁军,正以"工匠精神"书写着武汉城市规划的精彩篇章。 8月20日,蔡甸区桐湖办事处沉湖国际小镇建设现场,"折纸飞鸟"造型的永久会址屋面 雏形已现,与现代湿地景观共生融合。 从宏伟蓝图到生动实践,沉湖国际重要湿地小镇的蝶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 院)第二党支部书记、总体规划所所长林建伟心潮澎湃。 26昼夜攻坚 七万字里的极致匠心 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这是武汉 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多规合一"改革以来武汉首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该规划不仅 明确了城市的功能定位,更绘就了直至2035年的发展路径,标志着武汉正式迈入"后总规时 代",实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关键转变。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交通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交流合作,围绕产业 研究、低空经济、数字赋能及历史文化保护等议题,共谋合作新方向。 通讯员丁文越 摄 今年1月2日,林建伟带领专班成员赶赴北京,开展报批前的最后攻坚。26天里,团队对 七万余字的规划文本逐句推敲。前后方高效协 ...
统筹保护发展 建设人民城市 苏州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研究相关事项
苏州日报· 2025-08-09 07:27
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常熟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山 水 城融为一体的独特格局和空间形态 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2] - 《规划》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要求 基于"续 多 新"的核心内涵 系统梳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发展 利用 弘扬等工作 构建"见文见景 产城融合"的实施框架 [2] - 会议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关系 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对历史城区进行更新利用 保留城市温度 延续文明根脉 [2] - 会议要求坚持规划引领 优化空间布局 功能分区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2] - 规划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深入挖掘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精神内涵 保护好"七溪流水皆通海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总体格局 [2] - 会议强调要系统排查整治地质灾害 城市内涝 消防安全等隐患风险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 [2] 会议参与情况 - 市委副书记 市长吴庆文主持会议 [1] - 副市长施嘉泓 市政府党组成员徐本等参加会议 [4]
武汉有能力承担起公园城市建设示范
长江日报· 2025-08-07 11:57
武汉公园城市建设 - 武汉正从"300米见绿、500米入园"向"公园20分钟效应"升级,逐步形成网络化整体布局 [2] - 公园城市建设需与文化、教育融合形成完整生态系统,武汉正探索将文化教育融入绿色空间 [2] - 武汉环境改善带动社会心态变化,市民更加宽容创新且与自然和谐共处 [2] 绿色经济转化 - 武汉在电子、商业等学科研究优势明显,需加速向绿色经济、生态经济转化 [2] - 武汉的绿色经济探索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期待产生标杆案例 [2] 城市发展评价 - 专家认为武汉具备承担中国公园城市建设示范的能力 [1] - 过去30年武汉实现环境与人文双重提升,形成"环境美-人心美"正向循环 [2]
如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海口“清凉城市”建设实践值得借鉴
中国环境报· 2025-07-28 07:18
生态筑基 - 海口通过"湿地+"模式构建全域冷源网络,包括美舍河"湿地+水体治理"、五源河"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潭丰洋"湿地+土地整治"、东寨港"湿地+红树林保护"等多元化治理模式 [3] - 截至2024年,海口湿地总面积超过3.2万公顷,湿地率为13.32%,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座国家湿地公园、5座省级湿地公园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 [3] -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形成1300公顷生态空间,夏季气温比市中心低3℃—5℃,相对湿度提高15% [3] - 通过"见缝插绿"策略将城市边角地转化为174个"口袋公园",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达2639.31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1平方米 [4] - 城市道路绿化选用琼崖海棠、秋枫等本土树种,截至2024年林荫道覆盖率达89%,376.63公里高绿化覆盖率的人行道与自行车道 [4] 空间再造 - 《海口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先保护南渡江、五源河等重要水体,修复城市内河湿地,构建全域生态冷源网络 [5] - 强化通风廊道建设,预留海陆通透的自然风道,确保海风顺畅进入城市核心区 [5] - 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借鉴传统园林造园理念,建筑呈院落式半围合分布,主入口位于上风侧,与开敞空间联通形成通风廊道 [5] - 上邦百汇城—友谊阳光城项目通过1.3公里清凉漫游路径串联商圈,将通风廊道、绿化景观与遮阳设施有机融合 [5] 科技赋能 -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采用中庭中空设计利用"烟囱效应"促进自然循环,垂直绿化覆盖超1万平方米 [6] - 海南省委党校新校区70%以上的建筑外墙、屋顶及道路反射系数不低于0.4,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吸收 [6] - 国贸片区友谊国贸城通过"三改"策略实现转型,改造后客流量增长35%,空调能耗下降20% [6] 系统治理 - 海口将分散的降温措施整合为"湿地—绿地—通风廊道—建筑"的全域冷源网络系统工程 [7] - 将气候因素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标准、生态保护制度等全流程,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建设持续性 [7] -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使"清凉"成为群众可感知、可共享的发展成果 [7] - 以"清凉"为抓手撬动城市能源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系统性转型,为"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 [8]
北京对城市副中心立法,支持副中心承接符合发展定位的央属资源
新京报· 2025-07-24 13:38
区域协同与京津冀发展 - 引导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迁入城市副中心,支持承接央属、市属资源和总部企业 [1] - 与雄安新区健全多层级工作对接机制,实现错位发展,共同形成服务首都发展的新两翼 [1] - 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控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1][8][9] 土地利用与城市更新 - 创新存量用地盘活利用路径,探索低效土地盘活利用机制 [2] - 制定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完善工作组织和协调机制,鼓励市场化方式推动城市更新 [2] - 优化农用地转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定和更新基准地价,细化战略留白用地管理规则 [2] 交通体系与智慧城市 - 构建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力,优化交通网络 [3] -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重点区域交通综合治理 [3] - 推进智慧信控、智慧交通大脑建设,提升交通智慧化水平,推行绿色出行 [3] 产业定位与布局 - 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 [4] - 支持培育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4] - 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同步试点 [4] 绿色发展 - 设立"绿色发展"专章,推动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5][6] - 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动光伏发电广泛应用 [7] - 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引导绿色出行,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购买碳配额 [6] 公共服务与产业协作 -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9] - 鼓励产业园区对接合作,搭建产业项目推介洽谈平台,形成梯次布局的区域产业新模式 [9] - 加快布局未来健康医疗服务场景,推进医产协同,建设新型特色消费圈 [4]
苏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苏州日报· 2025-07-19 07:58
城市发展战略 - 核心观点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1] - 强调以人为核心推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尊重历史、规律、科学和民意 [1] - 要求深入领会城市工作总体要求,准确把握阶段性特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1] 重点任务部署 -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推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服务"1+3"重点功能区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和县城城镇化 [2] - 建设创新城市:立足地方特色发展先进产能,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焕新深度融合 [2] - 建设宜居城市:优化空间布局,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提升公共服务 [2] - 建设美丽城市: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2] - 建设韧性城市: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房屋安全,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社会治安防控 [2] - 建设文明城市: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2] - 建设智慧城市:创新驱动城市治理,提高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2] 实施保障 - 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树立正确政绩观 [3] - 提高城市工作队伍素质能力,精准解决发展痛点堵点 [3] - 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中探索地方经验 [3]
把握历史方位,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论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7-17 08:34
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两个转向"重大判断,强调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需坚持内涵式发展[1] - 内涵式发展理念涵盖经济、城市治理、高等教育、高新科技园区等多个领域,需针对性提升城市发展质量[1] - 城市发展需实现"五个转变、五个更加":理念转向以人为本、方式转向集约高效、动力转向特色发展、重心转向治理投入、方法转向统筹协调[2] 城镇化进程与转型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49年10.6%提升至2024年67%,经历世界最快城镇化进程[3] - 当前城镇化面临房屋老化、基础设施失衡等问题,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阶段[3] - 雄安新区采用"三城协同"规划模式,上海推进紧凑空间更新,示范集约高效发展路径[3] 城市特色发展案例 - 哈尔滨以冰雪文化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纽带[4] - 合肥通过要素集成优化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4] - 各地需根据资源禀赋实现错位发展,避免"千城一面"和产业同质化问题[4] 城市发展方法论 - "五个转变、五个更加"体现城市发展规律认识深化,是城市工作的辩证法[4] - 需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4]
省政府批复《佛山市南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建湾区智创蓝海 筑岭南活力都会
广州日报· 2025-07-16 16:11
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 - 强化南海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山水人文活力区等职能,建设湾区智创蓝海、岭南活力都会 [1] - 到2035年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形成广佛全域同城样板,全面建成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1] - 到2050年全面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成为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绿色低碳的湾区智创蓝海和岭南活力都会 [1] 空间规划与布局 - 构建"一主一副、两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主中心包括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和广佛湾,副中心包括博爱湖、佛山西站和仙湖片区 [2] - 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面积约222平方公里,形成"三核、两轴、一带、多片"结构,三核包括千灯湖服务核、枢纽新城商务核、三龙湾创新核 [2] - 划定1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控制线和42个工业集聚区,引导产业空间集聚提质 [6] 区域协同发展 - 深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形成大湾区核心极点之一 [3] - 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强化佛山西站作为大湾区西部枢纽门户功能 [3] - 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形成"纵贯南北、一带链接,联动东西、融湾同城"格局,重点建设"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围"先导区等试验区 [4] 产业与创新布局 - 建立"全球科技+港深研发+南海中试、制造+全球市场"的创新链网格局,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资源 [3] - 为佛北战新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和佛山国家高新区南海园等产业平台提供空间支撑 [7] -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先导区 [7] 生态与土地管控 - 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95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88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631.84平方公里以内 [5] - 构筑"一山三江、一环多园"生态安全格局,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6] -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7] 文化与公共服务 - 保护西樵镇、松塘村等历史文化空间,加强桑园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6] - 构建均衡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以15分钟城乡生活圈为基本单元配置民生设施 [6] - 塑造"一山映塘、三江画廊、九脉秀城"的总体城乡景观风貌 [6]
深度|地产存量时代,建筑类大学生的机会是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6-17 20:14
行业转型与人才需求变化 -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行业从过热回归理性并开始转型,城乡规划面临历史性机遇与挑战[1] - 增量开发时期90%规划师需求为"出方案""画图纸",存量微更新时代需求转向治理,工作复杂性和收入下降[1] - 城镇现有房屋总量662亿平方米,按每年2%更新速度测算可带动7亿平方米/年更新规模,涉及700余万套房屋[3] - 传统规划人才过剩与新规划人才稀缺并存,知识更新快的毕业生将率先进入就业蓝海[4]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住建部召开高校座谈会研讨土建类专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政策为学科发展创造广阔空间[2] - 全国249所院校开设城乡规划专业,部分院校撤销或整合专业,头部院校毕业生认可度仍高[7] - 传统工科培养模式滞后于实践需求,城市更新需要综合财政/公共卫生/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4] - "建筑老八校"将学制从5年改为4年,地方院校保持5年制,体现人才培养差异化趋势[8] 就业市场多元化 - 规划毕业生去向从80%集中规划院转变为不足半数,就业领域扩展至水利/海洋/交通/互联网等[5] - 毕业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分析等非传统领域,显示规划价值获广泛认可[6] - 中西部建筑类院校扩招定向培养当地更新/乡村振兴人才,成都实现乡村规划师"一镇一师"全覆盖[6] 学科交叉与教育创新 - 规划学科需平衡多学科身份与核心价值,国土空间规划扩展导致知识体系性降低[9] - 硕士报考者中跨专业背景学生增多,包括景观/管理学/社会学等,体现学科包容性[9] - 存量更新时代需要建筑/地理/生态环境/管理类院校形成人才"矩阵",加强专业间互动[10]
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17
城市发展转型战略 - 西安常住人口净增8.94万人,再度成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主城区开发强度接近饱和,GDP过万亿元[3][4] - 提出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单极增长"转向"全域共生"、"传统治理"转向"数智赋能"的发展逻辑重构[3] - 2025年重点工作包括"深化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机制改革",以提升功能品质为重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5] 智慧城市与交通建设 - 西安公安交警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可视化精准感知,三环内应急处警时间缩短至5-10分钟[8] - 地铁8号线开通后运营总里程突破400公里,贯穿5个行政区和4个开发区[10] - 完成108条城市道路智慧化改造,城区通行效率提升15%,整理可盘活用地39.2万亩[10] 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战略[12] - 建成370余栋超5000平方米商务楼宇,诞生数十栋税收"亿元楼",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生态圈[14] - 盘活废弃铁路改造为城市公园,市人民体育场等老建筑实现功能焕新[15]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8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万家[20] - 规上工业总产值9692.78亿元,增加值增长6.5%,闪存芯片和单晶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第一[20] - 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4,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20] 民生工程与公共服务 - 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8个,雨污分流改造684个,建成公共停车位1.1万个[18] -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新增学位2.3万个,建成三级养老服务设施90个[19] - 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110个国家试点和98个市级项目惠及群众[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