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港股策略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策略周报-20250708
上海证券· 2025-07-08 19:02
报告核心观点 - 上周港股主要指数涨少跌多 建议关注港股高技术制造业板块 [5] 重要新闻回顾 - 6月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7%、50.5%和50.7% 比上月上升0.2个、0.2个和0.3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扩张 [6][9] - 多位专家表示 上半年中国经济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 下阶段应抓好存量政策落地显效 研究出台新的储备政策 推动经济继续稳中有进、向优向新 [9] 重要市场数据 港股指数表现 - 上周港股主要指数涨少跌多 恒生指数下跌1.52% 恒生国企指数下跌1.75% 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34% 恒生港股通指数下跌1.03% 恒生大型股指数下跌1.60% 恒生中型股指数上涨1.93% 恒生小型股指数上涨2.31% [5][10] - 恒生行业分类指数中涨幅居前的是恒生医疗保健业4.89% 跌幅居前的是恒生非必需性消费业 -2.91% [10] 估值数据 - 截至7月4日 恒生指数当前PE(TTM)为10.41倍 约处于2007年1月1日以来的55%分位数附近 [7][12] - 截至7月4日 恒生指数当前PB为1.13 处于2007年1月1日以来的40%分位数附近 [7][12] - 7月4日 恒生沪深港通AH溢价指数为130.88 处于2007年1月1日以来的52%分位数附近 [14] 资金流向 - 上周南向资金净流入138.92亿港元 比上上周减少净流入144.89亿港元 [7][14] - 上周南向资金净买入前五名的标的是中芯国际22.79亿港元、盈富基金16.74亿港元、美团 - W15.30亿港元、信达生物12.25亿港元和建设银行10.96亿港元 [7][16] - 上周南向资金净卖出前五名的标的是阿里巴巴 - W69.98亿港元、腾讯控股20.15亿港元、小米集团 - W12.74亿港元、康方生物6.41亿港元和泡泡玛特4.13亿港元 [7][16][17] 其他数据 - 7月4日HIBOR利率隔夜为0.0298% 比6月27日有所下降 7月4日HIBOR利率1周为0.3945% 比6月27日有所上升 [19] - 7月4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7.1535 比6月27日有所下降 人民币小幅升值 [19]
中金:预计今年南向资金流入约8000亿至1万亿港元 恒指料见20500点
智通财经· 2025-04-29 14:11
南向资金流入预测 - 预期2024年南向资金累计流入约8000亿至1万亿港元 [1] - 年初至4月南向净流入达6040.8亿港元,相当于去年全年8078.7亿港元的75% [1] - 内地可投港股ETF资金3月净流入234亿港元创纪录,4月至今接近350亿港元 [1] - 主动偏股型基金后续潜在流入空间约750亿至1500亿港元 [1] - 险资配置调整可能带来1500亿至2000亿港元增量资金 [1] 恒生指数情景分析 - 基准情形下恒指目标20500点(对应2018年底悲观情绪水平) [1][2] - 积极情形下恒指上看23000至24000点(需市场情绪修复至关税前水平) [1] - 悲观情形下恒指可能跌至18000至19000点(企业盈利下跌7%假设) [1] 关税影响分析 - 当前20500点已反映与2018年相当的悲观预期 [2] - 市场对关税数字逐渐"脱敏",转向关注增长实质影响 [2] - 若关税维持145%且财政对冲不足,港股盈利或下滑10个百分点至负增长7% [2] 板块配置建议 - 互联网科技板块仍是主线(具备科技支持且出口敞口小) [2] - 内需相关顺周期板块需观察财政对冲力度 [2] - 出口敏感型板块(家电/电子设备/海运)需密切关注关税进展 [2]
中金 | “固收+”基金:向港股要收益
中金点睛· 2025-03-04 07:32
投资价值 -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亮眼,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分别为18 2%和31 6%,远超沪深300指数(+0 8%)、MSCI全球指数(+1 9%)和新兴市场指数(+4 5%)[7] - 本轮港股上涨集中在科技领域,结构性特征明显,市场期待AI主题产业进展和总量政策推动顺周期板块补涨[8] - "固收+港股"策略采用"纯债资产打底+港股红利防御+科技龙头增厚"配置方案,满足个人投资者"进可攻退可守"需求[9] - 低利率环境下债券票息摊薄,高息资产稀缺,市场更关注权益端增强手段,"固收+港股"策略产品收益弹性与韧性已获市场认可[9] 市场格局 - 截至2024Q4全市场共128只"固收+港股"策略产品,同比增加50 6%,管理规模达1,29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15 2%[15] - "固收+港股"策略产品在"固收+"基金中数量占比升至7 0%,规模占比大幅抬升至8 5%附近[15] - 2024年度"固收+港股"策略产品收益中位数达7 95%,居各细分策略之首,超越"固收+红利"(7 29%)和"固收+价值"(6 93%)[17] - 截至2025年2月27日,"固收+港股"策略年初至今收益率中位数1 09%,超"固收+"基金中位收益0 42%,九成产品实现正收益[18] 配置特征 - "固收+"基金港股配置比例持续抬升,2024Q4达11 3%,而"固收+港股"策略产品港股仓位超50%[20] - "固收+港股"策略产品偏好传统周期和高分红资产,2024Q4重仓港股石油石化(12 9%)、煤炭(4 9%)和建筑材料(4 6%)行业[23] - 互联网龙头为重要持仓,2024Q4传媒行业(主要为腾讯控股)配置比例达19 3%,金融地产和通信运营商构成防御基石[23] - 持股集中度高,2024Q4腾讯控股和中国海洋石油持仓占比分别为18 8%和11 9%[27] - 2024Q4增持方向为高分红资源品(中国海洋石油+1 34pct)和低估值周期股(中国宏桥+1 04pct),减持腾讯控股2 62pct[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