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审判

搜索文档
非法捕鸟承担刑责 还须赔偿生态损失(以案说法)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巍巍贺兰山和九曲黄河之间,就是鼎鼎大名的"塞上江南"。近年来,随着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持续向 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鸟儿,选择在黄河上游如宁夏等地的湿地构筑家园,繁衍生息。然而,一些 犯罪分子也因此盯上了这里的鸟儿。 2021年至2023年期间,罗某某多次到宁夏收购野生鸟类幼鸟及蛋卵,在自己租用的养殖场孵化饲养,而 后出售获利。 于是,当地的杨某、李某等人就屡屡借着夜色的掩护,深入黄河湿地,在宁夏星海湖和内蒙古乌梁素海 等处通过网捕、掏窝等方式猎获野生苍鹭、灰雁等幼鸟及蛋卵,出售给罗某某。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一次,罗某某在运输被猎鸟类途经宁夏银川时,被公安机关截获。经过调查,罗 某某共收购出售苍鹭、灰雁等幼鸟1000多只、蛋卵6000多枚。这其中,甚至还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疣 鼻天鹅。 很快,银川铁路运输检察院以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狩猎罪等,对罗某某等5人向银川铁路 运输法院提起公诉。 "罗某某等人非法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 用方法狩猎等行为,理应构成相应犯罪,承担刑事责任。"银川铁路运输法院副院长朱武表示,对这样 一起涉及野生珍稀鸟类保护的案件 ...
人民法院2024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近22万件
新华社· 2025-06-05 15:01
新华财经北京6月5日电(记者冯家顺、罗沙)记者5日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2024年人民法院依法公正 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9万件,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 246件,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 最高法5日发布的《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4)》显示,人民法院严格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以及大气、 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法,依法严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审结污染环境刑事、民 事、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同时,人民法院践行预防性、恢复性司法理念,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 保护水平,审结滥伐林木、生态破坏、渔业等刑事、民事、行政一审案件2.6万件。 报告介绍,人民法院扎实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 判机构、组织2424个,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6万余人,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 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工作协同,联合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 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工作,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携手提升系统保护水 平。 最高法当日还发 ...
最高法发布2024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
新京报· 2025-06-05 15:00
此外,人民法院妥善化解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积极促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 型;关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矛盾纠纷解决。 在"某牧业公司与某生物质能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某生物质能公司以场地改造施工为由拒绝收货, 造成某牧业公司供应的7000余吨牛粪露天堆积。人民法院贯彻落实民法典绿色原则、绿色条款,在处理 案涉合同纠纷中综合考虑企业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投入、后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府院联动实质性化 解矛盾纠纷,通过添加发酵菌剂编制牛用铺垫、肥力还田、与生物质燃料公司合作制作生物质颗粒等方 式,促推露天堆积的7000余吨牛粪再利用。 在"某养殖合作社、张某伦污染环境案"中,被告人多次非法排放养殖污水,污染饮用水水源,导致周边 村镇生产生活用水停供。法院认定,某养殖合作社、主管人员张某伦构成污染环境罪,依法判处某养殖 合作社罚金40万元,张某伦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最高法表示,人民法院依法严惩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跨区域运输倾倒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等 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在"某检测公司、石某涛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中,被告单位以"包合 ...
有公司出具222份假报告被判刑,最高法:严惩环境监测造假
第一财经· 2025-06-05 13:43
这些报告涉及陕西省西安市、榆林市、宝鸡市、渭南市、咸阳市等五个地市44家委托单位,涵盖能 源、化工、钢铁、机电、汽修、医疗、餐饮及科研院所等多领域、多部门,涉及废气、废水、土壤、 饮食业油烟等多个监测项目,违法所得76万余元。 人民法院经审理,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对该公司和责任人员一并定罪判刑,判决某检测公司犯提供 虚假证明文件罪,判处罚金20万元;石某涛等6人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 个月至九个月不等,并禁止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三年内从事环境监测及相关职业。一审判决已生 效。 最高法在阐述上述案例典型意义时指出,人民法院依法惩处被告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并对实施数据造 假的相关人员采取行业禁入措施,对其他环境监测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起到强有力的警示作用。同 时,人民法院结合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经营乱象,向行政主管机关发出司法建 议,助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2025.06. 05 本文字数:1243,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安然然 2025年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今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4)》及 2024年度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 ...
有公司出具222份假报告被判刑,最高法:严惩环境监测造假
第一财经· 2025-06-05 13:31
最高法在阐述上述案例典型意义时指出,人民法院依法惩处被告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并对实施数据造假 的相关人员采取行业禁入措施,对其他环境监测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起到强有力的警示作用。同时,人 民法院结合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经营乱象,向行政主管机关发出司法建议,助力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人民法院坚持依法严惩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犯罪。据《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4)》,最高法 会同最高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深入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 题专项整治工作,专题发布3个生态环境领域第三方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各地法院联合生态环 境等部门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近年来,人民法院扎实推进环境资源专业化审判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 机构、组织2424个,其中30个高级人民法院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解放军军事法院及 201个中级人 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6700多人,审判辅助人员9400多人。 2024年底,全国已有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或民事、行政案件归口 审理。各地法院不断优化环 ...
最高法:去年审结环资一审案超21万,加大破坏生态犯罪惩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13: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 9万件 [1] - 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 6万件 加大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1] - 审结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5 1万件 依法追究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1] - 审结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 2万件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责 [1] - 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246件 [1] - 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 同比增长87 5% [1] 案件类型细分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 严惩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违法行为 [2] - 审结非法采矿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地矿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6 04万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 审结滥伐林木 生态破坏 渔业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6万件 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水平 [2]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 放射性污染 土地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3万件 加强生态系统司法保护 [2] 司法机构建设与创新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组织2424个 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 [3]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 6万余人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 [3] - 最高法院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 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 入库环境资源案例350余件 [3] - 发布专题典型案例8批50个及10个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 [3] - 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跨域移交执行 碳汇认购 动物野化放归 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 [3] 双碳与气候变化司法应对 - 明确司法服务双碳工作原则和要求 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2] - 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涉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 [2] - 四川法院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 [2]
连续三年下降,去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4.5万余件
新京报· 2025-06-05 13: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4.5万余件,审结21.9万余件,受理量和审结量连续三年下降[1] - 受理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8万余件,审结近2.6万件[3] - 受理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6.7万件,审结15.1万余件[3] - 受理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5万件,审结4.2万余件[3] - 受理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822件,审结4168件[3] - 受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346件,审结246件,判令赔偿资金96亿元,同比增长87.5%[3] 环境资源审判成效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民事、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4] - 审结非法采矿、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地矿等案件6.04万件[4] - 审结滥伐林木、生态破坏、渔业等案件2.6万件[4]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放射性污染、土地等案件2.3万件[4] 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建设 - 全国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2424个,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5]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6万余人[5] -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5] - 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5] - 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5] - 探索碳汇认购、动物野化放归、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5]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交审议:有何亮点?如何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南方都市报· 2025-04-27 17:41
我国第二部法典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迎来新进展。4月27日,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共1188条,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 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整体提请审议。 据悉,法典编纂适当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法治需求,就此作出原 则性、引领性规定,体现其时代性、前瞻性。 此外,此次审议整体的法典草案后,将分拆为若干单元"滚动"审议并修改完善。 我国现行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律有30多部,就法典生态环境法典如何整合现有法律的问题,4月25日召开 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记者会上,发言人黄海华回应了南都记者的提问。 法典共1188条分5编,突出系统保护理念 据人民日报报道,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共1188条,分为5编,包括总则编、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 色低碳发展编、法律责任和附则编,整体提请审议。 据介绍,草案对生态环境领域的通用性制度规范作了提炼归纳,以总则编为统领,规定了生态环境领域 的重要法律原则和基础性、综合性、普遍性法律制度,如生态环境领域规划、标准、影响评价、突发事 件应对等。草案将现行法律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