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修复
搜索文档
抢筹码啊!
Datayes· 2025-10-13 19:47
地缘政治与贸易关系 -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及对记者表态中预计最终会与中国达成协议,并称“一切都会没事的”,暗示贸易紧张局势可能缓和[1] - 高盛预计最可能情景是双方在最激进政策上有所收敛,谈判将导致5月达成的关税暂停协议进一步甚至无限期延长,最终结果预计在11月10日后延长当前关税暂停期[4] - Wedbush分析师认为“雷声会远大于雨点”,相信最终会面后最新的关税威胁将被取消[4] 宏观经济数据 - 9月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8.3%,超预期6.6%,前值为4.4%;进口同比增长7.4%,前值为1.3%,贸易数据大超预期[5] - 摩根士丹利解读9月贸易亮眼表现主要因中秋节时间移至2025年10月导致工作日数量变化,叠加低基数效应[6] - 高盛预计三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维持在5%左右,2025年全年目标仍有望实现,已宣布政策如5000亿元“新融资工具”及全国性生育补贴将落实,但近期不太可能宣布新宽松措施[7] - 摩根士丹利认为中国出口凭借供应链竞争力仍具韧性,但受基数提高和全球增长放缓影响,2025年第四季度贸易同比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低于第三季度[6] 股市整体表现 - 10月13日A股三大指数大幅低开后回升,上证指数跌0.19%,深证成指跌0.93%,创业板指跌1.11%,北证50跌1.29%[8] - 沪深京三市全天成交额23745.45亿元,较上日缩量1599.53亿元,全市场超3600只个股下跌[8] - 当日73股涨停,16股封板,12股连板,最大连板数为四连板[8] 板块与题材表现 - 金属、稀土永磁、光刻机、半导体、军工装备、银行、港口航运板块涨幅居前[8] - 午后稀土永磁板块大涨掀涨停潮,中国稀土、北方稀土、银河磁体等10余股涨停[8] - 有色金属、黄金股午后大幅拉升,西部黄金、招金黄金、白银有色等多股封板,现货黄金触及4070美元/盎司,日内涨近1.5%,现货白银报51.45美元/盎司,超上周高点[8] - 半导体表现强势,华虹公司20cm涨停,灿芯股份、路维光电、江丰电子涨幅居前,“湾芯展”将于10月15-17日在深圳举行,国内外头部企业参展[8] - 港口航运、光刻机板块盘中异动,光刻胶及集成电路材料研讨会下月举行,主题“光刻突围 材聚绍兴”,助力2030年关键材料国产化超70%目标[9] 资金流向 - 主力资金净流入60.38亿元,有色金属行业净流入规模最大,包钢股份居首[22] - 净流入前五大行业为有色金属、电子、钢铁、计算机、国防军工,净流入前五大个股为包钢股份、北方稀土、中国软件、华大九天、中国稀土[22] - 净流出前五大行业为汽车、非银金融、电力设备、医药生物、传媒,净流出前五大个股为比亚迪、赛力斯、贵州茅台、宁德时代、兆易创新[22] - 北向资金总成交3261.62亿元,中兴通讯成交18.28亿元[23] 行业估值与交易热度 - 有色金属、环保、钢铁领涨,汽车、家用电器、美容护理领跌[30] - 汽车、建筑装饰、商贸零售等板块交易热度提升居前,农林牧渔、非银金融、食品饮料等板块PE处于历史百分位低位[30] 公司业绩亮点 - 炬芯科技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12.94%,第三季度销售额与净利润刷新公司单季度历史峰值[20] - 新华保险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长45%至65%[20] - 飞荣达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2.75亿元-3.00亿元,同比增长110.80%-129.96%[20] - 中石科技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2.3亿元–2.7亿元,同比增长74.16%-104.45%[20] - 楚江新材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3.5亿元–3.8亿元,同比增长2057.62%-2242.56%[20] 产业与政策方向 - “十五五”规划可能重点强调科技创新和提振内需,科技和消费板块或相对占优[14] - 科技创新重点方向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15] - 能源转型重点方向包括西部风光电基地二期、沿海核电、雅鲁藏布江水电站等项目[15] - 基础设施重点方向包括交通、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智能化改造[15] - 生态环境重点方向包括黄河全流域生态修复、长江大保护、城市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15] - 区域协调重点方向包括乡村振兴、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及互联互通等[15] -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可能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算力、人工智能、银发经济、生物制造等为细分领域[15] 商品市场 - 美国银行上调明年金、银价格预测,目标金价至5000美元/盎司,目标银价至65美元/盎司[19]
300948今日复牌!打“组合拳”易主
上海证券报· 2025-09-29 07:13
控制权变更方案 - 控股股东冠中投资分两期向深蓝财鲸转让15.5%股份 第一期转让10.5%股份共1470.33万股 第二期转让5%股份约700.16万股[2][4] - 第一期股份转让价格15元/股 较停牌前收盘价11.20元/股溢价34% 转让价款约2.21亿元[4] - 表决权放弃协议约定转让后放弃剩余4724.61万股表决权 弃权期限36个月 第二期股份交割后对应表决权恢复[5] - 交易完成后深蓝财鲸成为控股股东 靳春平成为实际控制人[2][5] 股权结构变动 - 本次权益变动前冠中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4.24% 表决权44.24%[6] - 第一期转让及表决权放弃后 转让方持股降至33.74%但表决权为0 深蓝财鲸持股10.5%且获得10.5%表决权[6] - 第二期转让完成后 深蓝财鲸持股增至15.5% 表决权15.5% 转让方持股降至28.74%且表决权保持为0[6] 新控股股东背景 - 深蓝财鲸成立于2025年7月21日 注册资本6亿元 经营范围包括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8][9] - 股权穿透显示有限合伙人沈如君持股65% 深圳市花舞科技持股34% 执行事务合伙人深蓝企服持股1%[10] - 实际控制人靳春平持有深蓝企服90%股权 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12] - 深蓝财鲸核心企业包括北京神州源科技(持股73%)和洛阳财云慧策科技(间接持股49%)[13][15] 战略规划与协同 - 深蓝财鲸计划利用人工智能财税领域核心技术为上市公司业务赋能[15] - 承诺18个月内不转让所持股份 且12个月内无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计划[16] - 冠中生态拟收购杭州精算家51%股权 标的估值不高于5.6亿元 主营智能财税产品服务[16] - 深圳市花舞科技作为杭州精算家持股超56%股东 将成为本次收购交易对象之一[16]
北京四中院:探索多元化人性化灵活化履责方案
人民网· 2025-09-26 09:30
环境资源案件审结概况 - 自2015年至今共审结环境资源民事公益诉讼案件56件 [1] - 超过30%的案件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 [1] 损害责任承担原则 - 坚持落实损害担责和全面赔偿原则 [1] - 鼓励部分侵权人根据整体修复要求履行全部修复义务 [1] - 代其他侵权人支出的修复费用可适当折抵其应承担的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赔偿金额 [1] 环境资源审判主要做法 - 通过靶向调解推动污染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责任 [2] - 前置司法防线探索预防性裁判将污染遏止于未然 [2] - 构建符合北京特点的生态修复模式并提升公众体验 [2] - 采用灵活履责方案确保受损生态环境全面修复 [2] - 推动多元共治畅通司法与行政结合的生态修复快车道 [2] -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审判成果向生态保护成果转化 [2] 典型案例修复措施 - 以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替代性修复措施折抵因超标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损失 [2] - 运用预防性裁判防止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和扩大 [2]
云南一水电开发公司擅自开闸放水致数万尾鱼死亡,赔偿268万元
新京报· 2025-08-14 17:36
案件核心事实 - 云南彝良县瑞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批准于2022年7月21日擅自开闸放水3.5小时[1] - 放水行为将柳溪电站库区内150万立方米水和库底淤泥排入白水江天然河道[1] - 该行为导致河道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浊度迅速上升,造成4万余尾鱼死亡[1] 法律诉讼与赔偿 - 检察机关对该公司提起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1] - 经司法鉴定,案涉生态环境损害所需修复费用为204万元,修复期间功能损失费用为64万元[1] - 法院通过“专家论证+补充鉴定+科研咨询”方式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2] - 该公司最终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及服务功能损失共计268万元[2] 生态修复措施 - 修复费用到位后,法院与相关部门确定放流八个鱼种共20万尾鱼苗进行生态修复[2] - 放流鱼种包括大鲵、金沙鲈鱼、云南光唇鱼、昆明裂腹鱼等适合当地水域生态的品种[2] 行业监管与政策动向 - 最高法指出环境损害评估鉴定存在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是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的难点[2] - 最高法、最高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评估鉴定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评估鉴定标准规范[2]
2025年西部能源化工与生态环境学术会议召开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09:03
行业战略背景 - 西部能源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与生态环境修复是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在“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进行[1] - 西部地区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也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带,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1][2] - 西部地区面临“富煤、贫水、生态弱”的区情,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有限等严峻挑战[1][2] 行业转型方向 - 发展绿色能源化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是西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1] - 行业需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路径依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已成为能源化工产业的必然趋势[2] - 转型关键涵盖从清洁生产工艺的突破到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从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到新能源的多元融合[2] 当前发展重点 - 西部能源化工产业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需同时起到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的“压舱石”作用和守护脆弱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2] - 行业聚焦于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面向未来的低碳变革以及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关切[3] - 学术会议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多位院士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为西部能源化工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多种路径[1][2][3]
靖江以“绿”润笔描绘长江美画卷
新华日报· 2025-07-02 07:46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马洲岛成为国际候鸟迁飞重要驿站 观测到黑脸琵鹭 黄胸鹀等世界极度濒危物种 [1] - 长江靖江段江豚频繁现身 单次观测到10多头江豚跃出江面 [5] - 马洲岛鸟类种数从2021年55种增至223种 包含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3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5] - 湿地保护率达60% 位居泰州第一 全省前列 [3] 沿江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 - 清理整治36个沿江岸线违规占用项目 清退沿江企业12家 腾退生产岸线7 1公里 [2] - 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 电镀集中区 喷涂中心等"绿岛"项目 实现中小企业"共享治污" [2] - 聚焦航空制造 金属材料 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增长"含金量" [2] - 靖江滨江风光带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区域特色资源调查试点 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点 [2] 水环境治理成果 - 长江岸线修复2 7公里 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3] - 完成47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3] - 推进生态降磷工程 通江支流水质Ⅲ类占比目标超90% [3] 生态旅游与城市发展 - 渔忆长江湿地生态公园等场所成为市民休闲热点 原工业区转型为足球场等公共设施 [2] - 打造滨江新城长江文化客厅 形成网红打卡地 [2] - "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 牧城公园等景观带展现"百里江岸"万物共荣景象 [5]
滏阳河源头成了微景观(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文旅产业与生态修复 - 峰峰矿区龙洞珠泉景区通过综合治理恢复生态活力,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文创工作室客流增长[2][3] - 工作室创作的1.6米×1米×1.5米微景观使用2万块砖头和23种材料,耗时2个月完成,细节处采用石膏雕刻工艺[2][4] - 微景观产品推动店内其他商品销量提升60%-70%,并吸引周边学校学生参观,形成青少年环保教育场景[4] 资源型城市转型 - 滏阳河从90年代工业污水直排沟经治理后恢复清澈,采煤沉陷区改造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5] - 矿区通过修复矿山、优化水生态打造"玻璃海"景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3][5] - 生态转型使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绿色名片,带动文创工作室等新兴业态发展[5] 文创产品开发 - 工作室计划将微景观开发为便携式纪念品,扩大滏阳河文化传播范围[5] - 创作者通过2000余张实地照片和十多次考察还原景观细节,仿真岩石材料迭代达7-8种[4] - 产品制作过程中采用6万多次雕刻工序,龙头等复杂部件需每日仅睡4小时的高强度手工完成[4]
最高法:去年审结环资一审案超21万,加大破坏生态犯罪惩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13: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 9万件 [1] - 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 6万件 加大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1] - 审结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5 1万件 依法追究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1] - 审结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 2万件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责 [1] - 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246件 [1] - 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 同比增长87 5% [1] 案件类型细分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 严惩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违法行为 [2] - 审结非法采矿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地矿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6 04万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 审结滥伐林木 生态破坏 渔业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6万件 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水平 [2]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 放射性污染 土地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3万件 加强生态系统司法保护 [2] 司法机构建设与创新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组织2424个 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 [3]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 6万余人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 [3] - 最高法院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 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 入库环境资源案例350余件 [3] - 发布专题典型案例8批50个及10个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 [3] - 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跨域移交执行 碳汇认购 动物野化放归 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 [3] 双碳与气候变化司法应对 - 明确司法服务双碳工作原则和要求 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2] - 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涉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 [2] - 四川法院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