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修复

搜索文档
靖江以“绿”润笔描绘长江美画卷
新华日报· 2025-07-02 07:46
生态环境修复成效 - 马洲岛成为国际候鸟迁飞重要驿站 观测到黑脸琵鹭 黄胸鹀等世界极度濒危物种 [1] - 长江靖江段江豚频繁现身 单次观测到10多头江豚跃出江面 [5] - 马洲岛鸟类种数从2021年55种增至223种 包含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和3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5] - 湿地保护率达60% 位居泰州第一 全省前列 [3] 沿江产业转型与生态治理 - 清理整治36个沿江岸线违规占用项目 清退沿江企业12家 腾退生产岸线7 1公里 [2] - 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 电镀集中区 喷涂中心等"绿岛"项目 实现中小企业"共享治污" [2] - 聚焦航空制造 金属材料 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 提升增长"含金量" [2] - 靖江滨江风光带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二批区域特色资源调查试点 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点 [2] 水环境治理成果 - 长江岸线修复2 7公里 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3] - 完成47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3] - 推进生态降磷工程 通江支流水质Ⅲ类占比目标超90% [3] 生态旅游与城市发展 - 渔忆长江湿地生态公园等场所成为市民休闲热点 原工业区转型为足球场等公共设施 [2] - 打造滨江新城长江文化客厅 形成网红打卡地 [2] - "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 牧城公园等景观带展现"百里江岸"万物共荣景象 [5]
滏阳河源头成了微景观(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文旅产业与生态修复 - 峰峰矿区龙洞珠泉景区通过综合治理恢复生态活力,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文创工作室客流增长[2][3] - 工作室创作的1.6米×1米×1.5米微景观使用2万块砖头和23种材料,耗时2个月完成,细节处采用石膏雕刻工艺[2][4] - 微景观产品推动店内其他商品销量提升60%-70%,并吸引周边学校学生参观,形成青少年环保教育场景[4] 资源型城市转型 - 滏阳河从90年代工业污水直排沟经治理后恢复清澈,采煤沉陷区改造为湿地公园,生态修复成效显著[2][5] - 矿区通过修复矿山、优化水生态打造"玻璃海"景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3][5] - 生态转型使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绿色名片,带动文创工作室等新兴业态发展[5] 文创产品开发 - 工作室计划将微景观开发为便携式纪念品,扩大滏阳河文化传播范围[5] - 创作者通过2000余张实地照片和十多次考察还原景观细节,仿真岩石材料迭代达7-8种[4] - 产品制作过程中采用6万多次雕刻工序,龙头等复杂部件需每日仅睡4小时的高强度手工完成[4]
最高法:去年审结环资一审案超21万,加大破坏生态犯罪惩治
南方都市报· 2025-06-05 13:03
环境资源审判案件数据 - 2024年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1 9万件 [1] - 审结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2 6万件 加大对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1] - 审结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15 1万件 依法追究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行为人的民事责任 [1] - 审结环境资源行政一审案件4 2万件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及时履行监管职责 [1] - 审结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4168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审案件246件 [1] - 判令责任主体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共计96亿元 同比增长87 5% [1] 案件类型细分 - 审结污染环境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4900余件 严惩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违法行为 [2] - 审结非法采矿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地矿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6 04万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 审结滥伐林木 生态破坏 渔业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6万件 提升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水平 [2] - 审结破坏自然保护地 放射性污染 土地等刑事 民事 行政一审案件2 3万件 加强生态系统司法保护 [2] 司法机构建设与创新 - 截至2024年底 全国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 组织2424个 增设合肥环境资源法庭 [3] - 从事环境资源审判的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1 6万余人 1700余家法院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 [3] - 最高法院研究起草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 矿产资源纠纷等司法解释 入库环境资源案例350余件 [3] - 发布专题典型案例8批50个及10个十年环境资源审判有重大影响力案件 [3] - 探索生态环境修复资金跨域移交执行 碳汇认购 动物野化放归 人工鱼巢建设等修复执行方式 [3] 双碳与气候变化司法应对 - 明确司法服务双碳工作原则和要求 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2] - 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召开涉碳排放权交易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 [2] - 四川法院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