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升级

搜索文档
2024-25年度中国量化投资白皮书
2025-09-01 00:2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量化投资行业 公司包括量化私募机构(如九坤投资 幻方量化 灵均投资)公募基金(如博道基金 国金基金 景顺长城)及技术平台(如BigQuant)[1][6][10][13][79] **核心观点与论据** *监管升级与行业重塑* - 监管成为2024年最核心影响因素 "监管"一词出现频率超50次 覆盖私募新规 程序化交易限制等[13] - 监管政策评分提升幅度最大(+0.30) 看好比例从41.31%升至44.50%[13] - 宁波灵均因1分钟内抛售25亿元股票被处罚 成为程序化交易新规后首个重大案例[79] - 量化私募规模从2023年末1.21万亿元降至2024Q4的8370亿元 DMA规模从超3500亿元跌至约880亿元[100][102] *市场波动与策略挑战* - 2024年经历"二波四折"极端行情:2月小微盘崩盘 5月流动性缩减(8月末成交额同比缩减超40%) 9.24行情等[42][51][52][53] - 中性策略收益创六年新低(4.47% 较2020年峰值25.94%下降21.47%)[13][68] - 量化超额衰减归因:策略同质化与供需失衡(占比42.11%) 监管收紧(11.96%) 市场效率提升(13.40%)[14] - A股成交额8000亿为高频策略超额收益分水岭:低成交环境周平均超额收益率0.02% 高成交环境达0.28%[52] *策略演进与技术迭代* - 行业重心向中低频迁移 呈现"总体降频 中频强化 高频收缩"特征[15] - 25.84%机构增加宏观数据使用权重 31.10%机构进行全球宏观政策研究[15] - 择时成为战略重点:49家机构将其列入2025年优先级能力建设(排名第四) 仅13.88%机构完全不择时[16] - AI在能力建设优先级中综合得分最高(5.03) 29.69%机构将其列第一位[20] - Python以97.12%比例成为主流技术栈 自研工具在回测(60.43%) 风控(49.64%)等环节占比高[22][23] *出海与多资产拓展* - 六成机构拥有出海计划 但仅21.53%真正迈出步伐 仅1.91%策略成熟并开启募资[18] - 出海最大障碍:市场规则与数据结构差异(51.59%) 策略水土不服(42.06%) 人才(41.27%)[19] - 多资产参与率上升:股票 期货 期权 债券分别上升7.80% 13.44% 3.88% 3.27%[17] *风险控制与应对* - 极端风控位列能力建设第三优先级[27] - 2月危机后 51.18%机构调整因子权重 49.41%调整杠杆比率 48.82%调整交易执行[27] - 中长期优化:收紧风格因子约束(36.69%) 加强流动性风控(26.62%) 收紧成分股约束(25.90%)[27] **其他重要内容** *数据与样本* - 调研回收问卷293份 有效问卷209份 参与机构管理规模差异大 存在幸存者偏差[36] - 参与者职位:量化研究员(41.15%) 投资经理(31.58%) 量化开发工程师(12.44%)[39] *产品表现* - 2024年CTA策略终迎"大年" 管理期货平均收益26.29%[68][73] - 主观股票策略收益高(29.57%)但波动率最高(34.45%) TOP10%产品平均收益579.08% 显著高于中位数4.59%[68] - 期权策略最大回撤35.84%全品类最高 但索提诺比率达106.84[68] *技术细节* - 高频交易占比由2020年10%上升至2024年20% 但2024年略降[80] - 数据库使用:MySQL(60%) PostgreSQL(35%) DolphinDB(26%时序专用)[23][25] - 机器学习传统方法主导 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49%) TensorFlow(32%)[26]
新加坡被骗子“围猎”
虎嗅APP· 2025-06-17 18:55
新加坡诈骗现状 - 新加坡每10人中有6人遭遇过诈骗,近一半诈骗案件来自Meta平台(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5] - 2024年新加坡报告51,501起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5] - 2025年1-4月新加坡已报告超过13,000起诈骗案件,受害者损失超过3.137亿美元[6] - 2023年新加坡人人均损失4,031美元,是全球损失金额最高的国家[5] 高净值人群受骗案例 - 新加坡演员Mike被菲律宾女子诈骗投资4万新币(3万美元)加密货币[8] - 中国企业主赴新加坡签合约被骗,至少10人受骗,总金额逾250万新元[9] - 金融总监被Deepfake技术假冒CEO诈骗49.9万新元[9] - 财经理财顾问被"反诈骗中心"冒充者骗走120万新元[9] - 黄玉志通过虚假镍金属交易项目诈骗近300名高净值受害者,涉及金额15亿新元[10] - 中国富豪钟仁海指控四名前雇员窃取7,400万新元(约4亿人民币)[10] 机构受骗案例 - 淡马锡因投资FTX和eFishery失败,决定三年内将对早期公司投资削减88%[12] - FTX投资导致淡马锡损失百万元,占其2023财年投资组合0.1%[13][14] - eFishery被曝伪造销售和利润数据[14] - 2023财年淡马锡净亏损73亿美元[14] 诈骗手法分析 - 诈骗类型包括网络钓鱼、投资骗局、冒充诈骗、电子商务诈骗等16种[16] - 冒充专业顾问(律所代表、家族办公室顾问、审计专家等)[16] - 包装"合规身份",伪造公司注册信息、银行合作证明[17] - 建立长期信任闭环,通过社交圈、慈善活动塑造形象[17] - 利用AI生成视频、语音模仿、ChatGPT等新技术工具[17] 家族办公室风险 - 截至2024年底新加坡共有超过2,000个家族办公室落户[20] - 信息闭环、关系导向导致风险评估依赖信任而非专业调查[20] - 过度信任"新加坡标签"(金管局备案项目等)[21] - 追求"高保密+高回报"的心理容易被利用[21] - "子女代管"误区导致缺乏直接参与和警觉[21] 新加坡成为诈骗目标的原因 - 金融中心资金进出便利,资本流动高度自由[23] - 税制宽松,金融隐私保护强(信托、家族办公室制度成熟)[23] - 投资移民制度曾较宽松,获取"合法身份"容易[23] - 社会稳定、执法制度信任度高,容易营造"高净值人士"外表[23] - 国际资金大量涌入导致审查压力大,难以一一审查[23] - 对"表面合规"接受度高,不深究实质性问题[24] - 跨国执法协作难度大,诈骗行为与资金停留地分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