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诈骗
icon
搜索文档
女校长诈骗案二审 充值网易旗下游戏3000万还是700万
中国经济网· 2025-07-09 14:41
案件背景 - 四川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29名原告诉被告童某荣、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一案 [1] - 童敏涉嫌诈骗金额近5000万元 其中3000万元左右用于充值网络游戏《大唐无双》 [2] - 童敏通过11个实名账号向网易公司充值700余万元 [1] 涉案公司 -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被告之一涉及资金流转环节 [1] - 广州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作为游戏运营商涉及大额游戏充值 旗下《大唐无双》游戏涉案金额达3000万元 [1][2] 游戏行业相关 - 网易公司2014年推出对战游戏《大唐无双》 玩家可招募战将群体作战 [2] - 2017年8月至2021年5月期间 单个用户通过多账号在网易游戏累计充值超700万元 [1]
“反诈大使”朱时茂2天遭遇2次诈骗
券商中国· 2025-07-06 13:11
责编:刘珺宇 校对:杨立林 百万用户都在看 突发警告!刚刚,美国传出大动作 刚刚!特朗普,签了! 重大进展!特朗普,传来大消息! 突发!超10万人爆仓!一则利空,突然引爆! 午后,突发!直线飙升,发生了什么? "我还是反诈大使,以为自己不可能被骗,有时候诈骗让你防不胜防,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轻信。凡是有钱 的事,脑子里一定多一根弦。" 朱时茂称。 有网友调侃, 朱时茂可以把"2天遭遇2次诈骗"这段经历改成小品。 来源: 中国青年报、钱江晚报等 7月4日,演员朱时茂发视频称自己遇到2次诈骗。 其称,自己昨天接到一个认识的人的电话, 因"侄子结婚没有现金",急用钱跟朱时茂借2000元,朱时茂 就给转过去了。 朱时茂称,第二天,"刘金山"也要加微信,加上微信后"刘金山"称其在呼伦贝尔拍戏,发来二维码让朱时 茂转5000元。而"刘金山"对朱时茂的 称呼 "老哥"让他心生怀疑,打电话给刘金山核实后,发现自己果 然遇到了诈骗。 朱时茂表示,其去查了一下此前借2000元的人,个人信息和"刘金山"关联的是同一个人。 集体大涨!特朗普,新计划曝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
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假冒申万宏源证券及员工名义开展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 (2025年第6号)
非法金融活动警示 - 近期发现有不法分子冒用公司及员工"苏晨"等名义进行非法金融活动 具体表现为以赠送话费为诱饵诱导投资者加微信并下载"密枢云"APP 随后拉入假冒的"申万宏源内部群"开展非法荐股 [1] - 假冒活动中使用非官方交易软件"申万e泓发" 声称群内"老师"会定期分享高收益牛股并发布买卖指令 承诺签署"包赔协议"对3万元内亏损进行兜底赔付 已涉嫌诈骗 [1] - 公司提供官方信息发布渠道及软件下载地址 强调投资者应通过www.swhysc.com等官方渠道获取信息 防止受骗 [2][4] 官方信息渠道 - 官方网站为www.swhysc.com 官方电话95523 官方微信服务号"申万宏源财富管理"(swhy95523) 订阅号"申万宏源证券"(swhysc95523) [4] - 证券经纪业务对外展业信息系统公示可通过https://www.swhysc.com/swhysc/publicChannel?channel=00010002000100080017查询 [2] - 官方软件下载地址为https://www.swhysc.com/swhysc/serve/download [2][4] 法律声明 - 假冒行为严重侵害投资者权益及公司声誉 公司保留对相关机构或个人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2] - 提醒投资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不依据非法信息进行投资 发现诈骗线索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2]
防诈关键词丨“百万保障”不关就扣钱?有人险些被骗300万
央视新闻· 2025-06-19 09:37
支付平台安全服务 - 微信、支付宝、抖音等支付平台提供的"百万保障"服务是完全免费的保险服务 当用户支付账户被盗导致资金损失时 按损失金额承诺不限次赔付 每年累计赔付金额最高为100万元 [9][10][12] - 该保障措施自动开启 无需续保 长期有效 用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 [10][12] - 平台已就"百万保障"发表官方声明 强调其完全免费的性质 [12] 诈骗手法分析 - 诈骗分子利用"百万保障到期续保"等虚假话术 谎称服务将开始扣费 诱导用户下载第三方App [2][3][6] - 诈骗分子会要求用户下载"银联会议"等远程操控软件 通过屏幕共享实时监控手机操作 窃取银行卡号和验证码 [6][13] - 诈骗分子可能引导用户向"安全账户"转账或直接操控手机划扣资金 [13] 防范措施 - 对"百万保障"相关业务有疑问应直接联系平台客服 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 [15] - 任何陌生来电以关闭"百万保障"为由引导操作的均为诈骗行为 [15] - 切勿下载诈骗分子诱导的远程操控App 这些软件可能导致账户余额被盗刷一空 [13][15]
新加坡被骗子“围猎”
虎嗅APP· 2025-06-17 18:55
新加坡诈骗现状 - 新加坡每10人中有6人遭遇过诈骗,近一半诈骗案件来自Meta平台(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5] - 2024年新加坡报告51,501起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过1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5] - 2025年1-4月新加坡已报告超过13,000起诈骗案件,受害者损失超过3.137亿美元[6] - 2023年新加坡人人均损失4,031美元,是全球损失金额最高的国家[5] 高净值人群受骗案例 - 新加坡演员Mike被菲律宾女子诈骗投资4万新币(3万美元)加密货币[8] - 中国企业主赴新加坡签合约被骗,至少10人受骗,总金额逾250万新元[9] - 金融总监被Deepfake技术假冒CEO诈骗49.9万新元[9] - 财经理财顾问被"反诈骗中心"冒充者骗走120万新元[9] - 黄玉志通过虚假镍金属交易项目诈骗近300名高净值受害者,涉及金额15亿新元[10] - 中国富豪钟仁海指控四名前雇员窃取7,400万新元(约4亿人民币)[10] 机构受骗案例 - 淡马锡因投资FTX和eFishery失败,决定三年内将对早期公司投资削减88%[12] - FTX投资导致淡马锡损失百万元,占其2023财年投资组合0.1%[13][14] - eFishery被曝伪造销售和利润数据[14] - 2023财年淡马锡净亏损73亿美元[14] 诈骗手法分析 - 诈骗类型包括网络钓鱼、投资骗局、冒充诈骗、电子商务诈骗等16种[16] - 冒充专业顾问(律所代表、家族办公室顾问、审计专家等)[16] - 包装"合规身份",伪造公司注册信息、银行合作证明[17] - 建立长期信任闭环,通过社交圈、慈善活动塑造形象[17] - 利用AI生成视频、语音模仿、ChatGPT等新技术工具[17] 家族办公室风险 - 截至2024年底新加坡共有超过2,000个家族办公室落户[20] - 信息闭环、关系导向导致风险评估依赖信任而非专业调查[20] - 过度信任"新加坡标签"(金管局备案项目等)[21] - 追求"高保密+高回报"的心理容易被利用[21] - "子女代管"误区导致缺乏直接参与和警觉[21] 新加坡成为诈骗目标的原因 - 金融中心资金进出便利,资本流动高度自由[23] - 税制宽松,金融隐私保护强(信托、家族办公室制度成熟)[23] - 投资移民制度曾较宽松,获取"合法身份"容易[23] - 社会稳定、执法制度信任度高,容易营造"高净值人士"外表[23] - 国际资金大量涌入导致审查压力大,难以一一审查[23] - 对"表面合规"接受度高,不深究实质性问题[24] - 跨国执法协作难度大,诈骗行为与资金停留地分离[24]
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 涉医疗领域“量身定做”串通投标行为
经济观察报· 2025-05-23 16:52
案件概述 - 湖南省新宁县某医院原院长李某琼因受贿、串通投标、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62万元 [1][2] - 案件涉及医疗设备采购中的串通投标行为 合同标的额823万元 [1] - 李某琼总受贿金额891万元 其中35万元与核磁共振设备采购相关 [1][2] - 诈骗金额844万元 [2] 串通投标手法 - 李某琼与投标人周某斌共谋 通过设定特殊设备参数排斥其他投标者 [1][3] - 安排招投标代理公司制定量身定制的招投标公告 [1] - 周某斌控制三家公司参与围标 最终其实际控制的上海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中标 [1] 司法认定 - 法院认定串通投标行为与受贿行为系两个独立犯罪行为 [3] - 数罪并罚体现对医疗领域串通投标行为的全面法律评价 [2][3] - 追缴违法所得505万元 不足部分继续追缴 [2] 行业影响 - 案例反映医疗领域腐败与招投标乱象交织问题突出 [3] - 量身定制招标参数行为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3] - 司法机关通过典型案例强化对医疗采购领域的监管力度 [3]
利用“亲属卡”洗钱!30人被抓,涉资超300万
证券时报· 2025-03-29 17:55
新型洗钱犯罪模式 - 上海警方捣毁利用社交软件"亲属卡"功能转移涉诈资金的犯罪团伙,抓获30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超300万元[1] - 犯罪团伙通过虚假招聘信息诱骗社会闲散人员参与洗钱,提供每单3%-5%的高额返点利诱[3] - 诈骗分子伪装成"投资顾问",以"资质验证""风控审核"等话术诱导被害人转账并绑定"亲属卡"[3] 犯罪团伙运作架构 - 团伙呈现三级管理架构:核心层对接境外犯罪集团,中间层负责群组管理及任务分派,执行层实施高频资金流转[4] - 3名首要分子已被批准逮捕,其他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 - 犯罪团伙自2024年3月起开始运作,利用"亲属卡"支付特性绕过平台风控监测[3][4] 诈骗高危场景 - 投资理财类诈骗:伪装"资深投资顾问",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导绑定亲属卡转移资金至境外账户[6] - 刷单类诈骗:以"点赞返利"等虚假兼职广告诱骗受害人,要求绑定亲属卡实施刷单操作[6] - 冒充公检法诈骗:虚构"涉案洗钱"等罪名,要求绑定亲属卡作为"资金验证工具"[6] - 交友类诈骗:通过长期感情经营建立信任后,以"突发急病"等理由要求开通亲属卡功能[7] - "误操作"诈骗:利用公众认知盲区,以"误赠亲属卡"为借口要求绑定同等额度亲属卡进行"资金退还"[7] 行业影响与应对 - 警方建议相关平台对"亲属卡"功能采取强化交易场景验证、增设风险提示等优化措施[4] - 社交软件支付功能的安全性和风控能力面临挑战,需提升对异常资金流转的识别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