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光子学

搜索文档
VCSEL,还有新机会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5 09:37
光学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趋势 - 光学技术从长距离通信向数据中心短距离应用延伸,光纤正从机架间通信向封装层面渗透 [2] - 铜线仍是机架内主流连接方式,光纤替代存在发展空间 [2] - 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已支持短光纤链路,行业正探索通过波导实现更高密度连接 [2] 激光器集成技术发展 - 线性可插拔光学器件(LPO)和共封装光学器件(CPO)可能取代传统可插拔格式,但仍处开发阶段 [4] - 激光器集成需解决可靠性(故障率)、温度敏感性(波长精度)和能耗(阈值电流)三大核心问题 [4] - 当前激光器可靠性显著提升,阈值电流直接影响运行功耗,行业聚焦开发低阈值高稳定性产品 [4][17] 主流激光器技术对比 - 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FB)在中短距离表现优异,阈值电流处于中低毫安级,支持C波段(1550nm)和O波段(1310nm) [6] - DFB单模特性使其适用于相干通信和波分复用系统,但成本较高 [6] - VCSEL成本优势显著(850nm波长成熟),适合多模光纤短距连接,但直接调制速度较慢且输出功率较低 [14][16] - O波段VCSEL近年取得突破,结合PAM4调制技术可替代部分DFB应用场景 [15] 温度控制与封装方案 - 激光器需±1℃甚至±0.1℃的精密温控,温度波动会导致PAM4/PAM16信号失效 [8] - 多数方案倾向将激光器外置封装以隔离处理器热源,但需权衡光耦合损耗问题 [9][12] - 硅光子学推动III-V族半导体集成研究,包括腔体嵌入、外延生长等技术路径 [12] - 量子点激光器温度敏感性低但功率输出受限,目前主要应用于显示领域 [12] VCSEL技术进展与挑战 - VCSEL阈值电流仅数百微安,显著低于DFB的毫安级需求 [17] - 垂直发射特性简化波导集成,可通过反射镜实现光路转向 [16] - 1550nm波长VCSEL尚未成熟,980nm新品已出现,O波段产品良率仍是瓶颈 [14][15] - 多模/极化特性限制其在短距点对点连接中的应用价值 [16]
CPO,大有可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1 09:22
硅光子学与共封装光学技术发展 - 嵌入式或集成半导体光学模块(OBO、NPO、CPO)出货量预计到2033年将以5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2] - 集成解决方案在AI系统中显著提升传输容量和处理能力,提供更高带宽、更低功耗,并支持AI集群扩展所需的高带宽结构 [2] - CPO技术将引领AI计算领域的代际转变,NVIDIA、英特尔、Marvell和Broadcom是当前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4] 技术演进与性能提升 - 从OBO到NPO再到CPO的演进过程中,铜的使用大幅减少,性能有望实现80倍飞跃,3D CPO性能可能比现有解决方案高80倍 [7] - CPO通过光速吞吐量实现GPU与加速器间的超高速、低延迟通信,大幅扩展带宽并降低功耗 [5] - 光纤替代铜线可提供AI集群扩展所需的高速、高带宽数据传输,推动AI超级计算能力的规模化和民主化 [7] 市场前景与收入预测 - 到2027年,NPO和CPO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综合收入同比增长达三位数,总出货容量占比将达两位数 [4] - 到2033年,超过50%的收入和出货容量将来自集成半导体光学I/O解决方案 [4] - Applied Optoelectronics等公司的OBO产品将在2023年得到更广泛应用,但CPO被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技术 [4]
这类芯片,全球首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0 12:06
量子技术集成芯片突破 - 跨学科学术团队成功将量子光源和控制电子设备集成到单个硅芯片上,采用标准45纳米半导体工艺制造 [3] - 该芯片能产生连续的相关光子对流,这是量子应用的基本组成部分,标志着"量子光工厂"芯片大规模生产的重要一步 [4] - 芯片包含12个可并行操作的量子光源,每个谐振器必须与入射激光保持同步,克服温度漂移和干扰 [6] 技术细节与创新 - 通过集成光电二极管监测入射激光对准度并保持量子光产生,片上加热器和控制逻辑不断调整谐振频率 [7] - 采用内置反馈稳定每个光源,使性能在温度和制造工艺变化下保持可预测性 [7] - 芯片采用商用45纳米CMOS芯片平台制造,由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格芯和Ayar Labs合作开发 [7] 行业影响与前景 - 该技术不仅可用于AI和超级计算的光互连,还能在硅平台上实现复杂量子光子系统 [7] - 随着量子光子系统规模和复杂性进步,该芯片可能成为安全通信网络、先进传感和量子计算基础设施的基石 [8] - 多位研究生作者已加入PsiQuantum、Ayar Labs、Aurora和Google X等公司,推动硅光子学和量子技术发展 [8] 研究背景与支持 - 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电子学》杂志,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帕卡德科学与工程奖学金和催化剂基金会支持 [9] - 芯片制造由Ayar Labs和GlobalFoundries提供 [9]
这个国家,成芯片重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3 11:25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台湾半导体企业在新加坡建设22纳米代工厂,计划2025年4月启用,月产3万片晶圆,主要制造手机显示芯片及物联网高效能芯片,创造700个工作岗位 [2] - 半导体对新加坡GDP贡献从2014年2.8%增至2022年5.6%,产值从489亿新币增长至1567亿新币,全球10%芯片产自新加坡 [3] - 新加坡吸引半导体企业优势包括国际化环境、优质生活条件、稳定经济环境及强大基础设施 [3] 新加坡半导体产业历史与全球地位 - 1968年美国国家半导体制造公司率先在新加坡建厂,随后仙童、德州仪器、英飞凌等跨国公司进驻 [10] -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成为美国半导体外包制造主要受益者,80年代向上游发展成立特许半导体制造公司 [11] - 2023年半导体行业占新加坡GDP近6%,雇佣超3.5万名员工,过去两年吸引超180亿新元研发制造投资 [9] 半导体技术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推动高性能存储芯片和处理器需求,需先进封装技术集成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15] - 硅光子技术成为未来关键,可解决长距离数据传输能耗问题,预计市场从2023年9500万美元增至2029年8.63亿美元 [17][18] - 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24.2亿美元扩大到2026年86.9亿美元 [18] 新加坡半导体企业动态 - 联华电子投资50亿美元在新加坡建22纳米晶圆厂,2024年4月投入运营 [14] - 美光科技投资70亿美元建先进封装工厂,格芯投资40亿美元扩建制造厂,世创电子投资30亿新元建第三晶圆厂 [21] - 本地初创企业AMF专注硅光子技术,年收入不足2000万新元但100%聚焦该领域 [17][18] 东南亚半导体产业布局 - 新加坡政府计划投资10亿新币建半导体研发中心,马来西亚未来10年投入53亿美元培养人才 [5] - 东南亚各国发挥优势:越南稀土资源、菲律宾廉价劳动力、泰国汽车制造、印尼电动车原料 [5] - 地缘政治促使企业分散风险,中国台湾和荷兰企业合资105亿新元在新加坡建12英寸晶圆厂,2027年量产 [9] 半导体市场需求与机遇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06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70%增长来自汽车、计算存储及无线通信 [20] - 电动汽车市场提供稳定性,本地企业MPics Innovations专注驱动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设计 [19] - 模拟和射频芯片需求强劲,应用于汽车、物联网、5G及工业自动化 [20]
光芯片,台积电的豪赌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27 09:25
全光AI数据中心技术合作 - 半导体制造巨头台积电宣布与初创公司Avicena合作生产基于MicroLED的互连产品 旨在用光学连接取代电连接 满足AI数据中心GPU间通信的低成本、节能需求 [1] - 技术核心是通过蓝色MicroLED和成像型光纤传输数据 模块化LightBundle平台避免激光器带来的可靠性、成本和功耗问题 适合短距离应用 [1] 传统光互连技术瓶颈 - 当前光纤连接依赖可插拔模块进行电光转换 能效低下 共封装光学器件(CPO)正在向GPU领域推进 但基于激光的设计面临可靠性、制造和成本挑战 [3] - 多波长激光需复杂解析 计算开销大 而铜线在AI数据中心机架内连接处理器和内存时已无法满足带宽、延迟需求 [3] Avicena技术创新优势 - LightBundle技术通过多芯成像光纤(每通道10GB/s)连接数百个MicroLED 单链路可延伸10米以上 净传输速率达3Tb/s 功耗低于铜线 [4] - 采用成熟LED和摄像头技术 无需开发新组件 仅需对现有技术微调 台积电因此签约生产其光电探测器阵列 [6][7] - 原型演示亚皮焦/比特能耗 显著优于其他光学方法的5皮焦/比特 具备成本优势和冗余设计潜力 [7] 技术应用前景 - 该方案针对机架内及10米距离场景 LED功率足够且成本更低 有望快速规模化 [7] - 硅光子学需开发环形谐振器等新组件 成熟周期长 而Avicena方案依托显示产业成熟供应链 [6][7]
英伟达CPO,掀起新大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26 09:09
共封装光学技术(CPO)概述 - 共封装光学器件(CPO)通过将光/电转换靠近交换芯片,显著提高带宽并降低功耗,简化了组件结构并减少电子信号传输距离 [2] - 该技术采用先进封装,用硅光收发器芯片包围网络芯片,光纤直接连接封装,仅激光器保持外部,每八个数据链路仅需一个激光器 [2] - 行业专家认为CPO是"酝酿已久"的技术,但此前因缺乏标准化和工程复杂性未获广泛采用 [3][4] 技术优势与行业需求 - 传统可插拔光收发器功耗达20W-40W/模块,在40万GPU的数据中心中消耗总GPU功耗的10%(40兆瓦),其中24兆瓦仅用于激光器供电 [4] - Nvidia的1.6T CPO端口功耗仅9W,较传统30W可插拔方案降低70%,功率效率提升3.5倍 [5][17] - CPO可减少63倍信号传输延迟,提高10倍网络抗中断能力,并加速30%数据中心部署速度 [18] 封装技术路径 - **2D集成**:PIC与EIC并置PCB,成本低但寄生电感高,限制带宽 [6] - **2.5D集成**:通过TSV中介层连接,提升I/O密度但成本增加,寄生效应仍存 [7] - **3D集成**:采用TSV/混合键合堆叠EIC与PIC,显著降低寄生效应但散热挑战大 [9][10] - **3D单片集成**:光子与电子元件同芯片集成,简化封装但受限于旧工艺节点 [11] Nvidia的CPO解决方案 - 基于微环调制器(MRM)技术,台积电COUPE工艺制造,单封装集成18个硅光子引擎,实现324光连接/288数据链路,总吞吐4.8Tb/s [16] - 合作伙伴包括台积电、Lumentum等11家企业,采用液冷设计,2024下半年推出Quantum-X交换机,2026年推出Spectrum-X [17][18] - Quantum-X提供144个800Gb/s端口,Spectrum-X支持128/512端口,总带宽达100Tb/s/400Tb/s [18][19] 竞品对比与行业动态 - Broadcom采用Mach-Zender调制器推出51.2T CPO交换机,功耗降低50%,但技术路线较保守 [22][23] - Nvidia的MRM方案更紧凑但对温度敏感,Broadcom的MZM更成熟但体积大、光损耗高 [24] - 初创公司如Ayar Labs正探索将光学互连集成至GPU封装,Lightmatter研发3D堆叠光子基板 [28] 未来发展趋势 - CPO将成为百万级GPU数据中心的必备技术,Nvidia计划2028年实现NVLink光学互连 [29] - 现有硅调制器可能限制在400Gb/s以下,铌酸锂等新材料有望突破速率瓶颈 [26] - 行业需解决异构集成成本、热管理及标准化问题,可插拔光学器件仍将持续迭代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