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前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钱只有花出去才是钱,不然就是纸?
集思录· 2025-07-25 21:40
消费观念与投资行为 - 年轻一代倾向于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如贷款买车而非优先支付房租水电[1] - 部分群体坚持延迟满足策略,通过长期储蓄和投资实现财富积累,如大专三年攒6000元[7] - 消费行为具有代际差异,90年代无脑投资房产能快速拉开财富差距,而当代年轻人更注重情绪价值消费[13] 资产配置与投资选择 - 传统房产投资模式在当前债务化解周期面临挑战,不再是稳赚不赔的选择[13] - 新兴资产如BTC和优质公司股权被视为潜在投资方向,建议定投策略[13] - 投资需考虑个人发展阶段,如大学生将资金投入考研和笔记本电脑带来显著回报[15][16] 消费的社会价值 - 消费行为具有经济循环功能,过度储蓄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和失业率上升[4] - 不同消费观念应被包容,社会需要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共存[12][14] - 部分消费能创造社交资本,如1000元请客费用带来实习机会和学术资源[16] 代际财富观差异 - 老一辈更注重实物资产积累,如房产投资[1][12] - 年轻一代更看重消费带来的即时体验和情绪价值[10][13] - 教育背景影响消费观,如90年代家长普遍强调节俭[7] 投资与消费的平衡 - 延迟满足需考虑时间价值,过度延迟可能错失人生体验[6][11] - 建议建立"该花则花"原则,重点评估消费的长期回报率[15][17] - 健康投资同样重要,需平衡当下享受与未来保障[18]
我国拥有14.1亿人,存款100万的人有多少?答案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7-09 13:03
中国百万存款家庭现状分析 核心观点 - 中国拥有百万存款的家庭比例极低,仅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约140万至150万户 [3][6] - 房产价值与银行存款不等价,多数家庭资产被房产占据且背负沉重房贷 [1][4] - 居民收入偏低、房贷压力大及超前消费是导致存款稀缺的三大主因 [4] 存款分布数据 - 央行2015年统计显示99.63%储户存款不超过50万元,仅0.37%超过50万元 [3] - 银行内部划分中存款20万元可成"金卡VIP",百万以上为"钻石VIP"且数量稀少 [4] 收入与储蓄能力 - 普通家庭年收入10万元已属不易,按年储蓄5万元需20年积累百万存款 [4] - 房产占居民家庭资产77%,金融资产仅23%,38万亿个人房贷挤压存款空间 [4] 消费习惯影响 - 90后群体90%人均负债12.7万元,超前消费导致存款匮乏 [4] - 2亿"房奴"现象显示房贷严重侵蚀家庭可支配收入 [4] 数据对比与认知偏差 - 一线城市高房价易造成"百万资产普遍"的错觉,实际流动资金有限 [1] - 人均存款22.27万元(北京案例)因收入分配不均掩盖多数人真实存款水平 [1]
拥有多少存款,就已经超过98%的家庭了?内行人道出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7-09 11:03
财富自由标准 - 银行存款超过50万的人口占比仅约2%,拥有50万存款即可超过98%的家庭[1] - 公共卫生事件推动储蓄热情上升,但实际拥有可观储蓄的人群仍占极少数[1] 年轻人储蓄现状 - 多数年轻人存款远低于预期,普遍仅有几千至万元存款[4] - "月光族"现象普遍,工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销[4] - 部分年轻人收入无法覆盖支出,陷入负债漩涡[4] 消费行为分析 - 超前消费模式盛行,通过信用卡/花呗等工具透支未来收入[7] - 房产投资消耗大量家庭资金,多数家庭掏空"六个钱包"购房[7] - 高房价导致家庭负债率上升,挤压储蓄空间[7] 生活成本压力 - 房贷月供占据工资大部分,剩余资金仅够基本生活[10] - 购房后装修/家具等附加支出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10] - 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持续增长,教育费用从幼儿园到大学累计金额可观[10][11] - 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增加,进一步压缩储蓄能力[11]
我国存款总额227万亿,居全球首位,人均存款出炉,你达标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6-22 13:04
居民储蓄现状 - 中国存款总额高达227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居民存款达13221万亿元[1] - 以141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94万元三口之家平均存款2826万元[1] - 居民储蓄率长期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疫情强化了存款作为安全保障的观念[1] 财富分配结构 - 招商银行数据显示2%人口掌握80%存款其余98%人口仅分享20%[3] - 人均存款数据无法反映真实经济状况因多数人实际存款低于平均水平[1][3] 收支矛盾因素 - 多数居民月收入仅数千元面临子女教育人情往来等支出压力[3] - 收入增长缓慢与物价上涨形成对比许多家庭难以结余更无法达到人均储蓄水平[3] 消费与负债影响 - 近90%的90后负债人均负债高达127万元超前消费习惯拉低整体储蓄水平[4] - 月光族和负债族在人均存款中占比甚微[4] 房地产压力 - 居民房贷规模达39万亿元房奴月收入40%以上用于还贷挤压储蓄空间[5] - 高房价导致负债家庭存款远低于人均水平多数仅有几万元存款[5] 数据局限性 - 单纯依靠人均存款衡量国民财富水平存在偏差因社会经济分化严重[4][5]
泰国TikTok Shop超越美国,卖家却不敢轻易备货
虎嗅· 2025-06-10 18:21
TikTok Shop泰国市场表现 - TikTok Shop全球GMV在2025年Q1达到100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其中泰国站以25-30亿美元GMV和217%的季度增长超越美国站(20-25亿美元,94%增长)和印尼站(15-20亿美元,214%增长),成为首个同时获得增速与体量"双冠军"的站点 [2] - 泰国TikTok用户达5081万,占全国人口71%,日均停留时间1.8小时,是传统电商的2.3倍 [5][7] - 96.2%的16岁以上泰国受访者每周网购,比例为全球最高,社交媒体驱动的消费趋势明显,网红数量从200万增至300万,约占人口5% [4][6] 泰国电商市场特征 - 2024年东南亚电商GMV预计达1590亿美元,视频电商占比从5%提升至20%,泰国作为东南亚第二大电商市场,社交媒体渗透率高达90% [4][5] - 泰国年轻人消费能力强但储蓄率低,倾向于超前消费,客单价低于新加坡(19.77美元),高单价商品销售难度较大 [7][15] - 曼谷集中全国25%人口(2000万),物流效率高,TikTok Shop与本地物流商合作实现核心城市"次日达",支付成功率提升至98.7% [7] TikTok在泰国的战略布局 - TikTok计划五年内在泰国投资88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此前已承诺投资38亿美元用于数据托管服务,支持240万卖家及300万创作者 [11] - 泰国政府积极合作,包括旅游局发放50万泰铢推广宋干节内容,"SME泰国"计划扶持8000家企业创收2.36亿泰铢 [10] - 泰国修订《外商经营法》拟废除49%外资持股限制,对比印尼、越南等国的监管限制更宽松 [11] 泰国市场挑战与转型 - 2023年泰国出台增值税公平法案,取消1500泰铢以下跨境商品免税政策,征收7%增值税,跨境卖家需备案税号 [13] - TikTok Shop泰国站要求跨境店年销售额超180万泰铢(约36万人民币)需注册税号,本土店合规门槛较低 [15] - 泰国市场容量有限,爆品生命周期短,10万单销量可能短期内完成随后断崖下跌,需精准控制库存 [15]
美国只有3.3亿人,消费力为何超过中国14亿人?现在全“露馅”了
搜狐财经· 2025-05-23 22:53
消费总额对比 - 美国年消费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中国年消费总额为6.7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一半 [1] - 中国人口14亿,美国人口3.3亿,人均消费水平差异显著 [1] 消费观念差异 - 美国人推崇超前消费,人均负债达14.15万美元,40%人口背负债务 [3] - 中国人注重储蓄,居民存款总额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2] - 美国70%的GDP增长依赖消费,政府大力倡导超前消费 [3][5] -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2万元人民币(2020年),美国平均年薪为4.5万美元 [10] 消费结构差异 - 美国每年浪费约6000万吨粮食,价值1600亿美元,占食品消费的五分之一 [5] - 中国家庭支出集中在教育和养老,家长宁愿削减个人消费也要投资孩子教育 [8] - 美国房贷负担较轻,普通住宅价格约30万美元,月收入4000-5000美元,房贷月供超过收入三分之一可申请减免 [15] - 中国房价高企,尤其一线城市购房压力巨大,月收入大部分用于还贷 [15] 经济循环影响 - 居民消费不足导致产品滞销,影响经济发展循环 [11] - 中国仅2亿人拥有非必需品消费力,消费力集中导致整体上升缓慢 [10][11] 物价水平差异 - 美国物价较高,例如中国100元牛仔裤在美国售价40美元(约300元人民币) [17] - 美国消费总额高是人均收入、消费理念、社保制度、房价物价综合作用的结果 [17] 未来发展趋势 - 中国正努力缩小与美国收入差距,支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18] -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居民消费能力有望超越美国 [18]
欧美经济大萧条史
搜狐财经· 2025-04-28 19:26
消费信贷扩张背景 -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标配消费品包括洗衣机、浴缸、咖啡机、收音机等[1] - 美国政府及银行体系推动超前消费模式 贷款消费成为社会主流[1] - 生产力增速远超消费能力 企业通过信贷刺激消化过剩产能[3] 股市泡沫与崩盘 - 1929年8月美国贷款炒股规模创历史记录[6] - 道琼斯指数1921-1929年间增长超6倍 1929年9月3日达386点峰值[7] - 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单日股指暴跌 引发挤兑导致5000家银行倒闭[8][9] 经济大萧条影响 - 1929-1933年间美国14万家企业倒闭 1万家银行破产[10] - 失业人口达1300万 白领阶层大规模沦落至贫困线以下[12] - 纽约30万儿童失学 20%儿童患营养不良症 出现以物易物现象[14] 国际连锁反应 - 英国1929-1933年企业破产3.2万家 失业300万 贸易额从700亿降至240亿美元[14] - 法国1931年经济倒退至1911年水平 危机持续时间较美英延后两年[17][18] - 法国出口额1929-1930年达500亿法郎峰值 后遭遇物价暴涨与银行倒闭潮[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