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产重估

搜索文档
港股估值关注度提升,凌雄科技(02436.HK)业务模式引市场观察
格隆汇· 2025-06-26 11:19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主线行情 - 2024年"924行情"以来港股成为中国核心资产价值发现主战场,科技资产重估成为市场主线 [1] - 互联网大厂到硬科技企业均面临价值重估,凌雄科技因独特业务模式进入观察名单 [1] 技术壁垒与科技价值重估 - 凌雄科技作为DaaS行业头部服务商,通过IT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2] - 业务各环节融合大数据、AI技术,提升设备周转率与利用率,数字化能力形成竞争壁垒 [2] - 牵头制定《办公电脑回收再使用规范》等4项行业/国家标准,技术话语权获官方认证 [3][4] - 中国DaaS市场复合增长率超30%,2025年规模将破千亿元,AI与循环经济重构行业价值逻辑 [3] 规模效应与盈利结构优化 -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具备规模效应:采购量增长带来议价优势,单位设备运营成本递减 [4] - 2024年设备回收客户平均贡献收入6.92万元(同比+6.5%),客户资源共享提升单客价值 [5] - 折旧到期设备账面价值下降但使用价值存续,2024年设备租赁毛利率提升至24.6%,IT技术服务毛利率达59.7% [5] ESG溢价与估值潜力 - 业务模式天然契合ESG:2024年净碳减排量8.37万吨,设备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 [6] - DaaS模式降低企业设备采购成本70%以上,助力数字化转型同时创造社会就业机会 [6] - 碳中和政策推动碳资产价值凸显,公司潜在碳资产尚未充分反映在估值中 [7]
捕捉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机遇,长城恒生科技指数QDII正在发行中
新浪基金· 2025-06-11 15:16
全球AI革命与中国科技资产 - 全球AI革命进入临界点 国产大模型如DeepSeek凭借低成本高性能优势推动全球AI竞争多极化格局 [1] - AI革命催化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 形成技术突破 政策红利与资本流动三重共振 [1] - 恒生科技指数作为中国科技资产风向标 凭借低估值高成长特性持续吸引全球关注 [1] 恒生科技指数概况 - 恒生科技指数由30家市值最大的香港上市科技企业组成 非必需性消费占比54.3% 资讯科技业占比40.7% [1] - 成份股多为互联网科技平台型公司及新消费领域企业 代表中国科技核心资产集群 [1] - 成份股与A股科技资产形成差异化互补 深度参与AI产业链上下游 覆盖芯片 云厂商 大模型等热门领域 [2] 指数业绩表现 - 2024年成份股营业收入增速中位数达11.29% 归属净利润增速中位数32.94% 平均净利润172亿元 [2] - 近一年涨幅40.09% 跑赢恒生指数(28.82%)和沪深300(7.27%) 展现更高弹性 [3] - 2020-2024年历年涨幅分别为78.71% -32.70% -27.19% -8.83% 18.70% [3] 估值与投资机会 - 当前TTM市盈率20.87倍 处于近十年13.04%分位点 低位布局意义明显 [3] - 高成长+低估值组合为价值回归提供广阔空间 [3] - 长城基金发行恒生科技指数QDII产品(A类024148 C类024149) 提供一键布局港股科技核心资产机会 [1][3]
科技资产大重估,小米的野心与筹码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5-29 21:40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 - 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巨头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叙事,2025年初全球对冲基金快速涌入中国股市[1] - 小米股价在5个月内涨幅超过52%,贝莱德持股比例从4.90%提升至5.06%[1][2] - 2025年Q1小米营收同比增长47.4%至111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107亿元同比增长64.5%,远超苹果同期11%的增速[3] 高端化战略成果 - 小米全球智能手机ASP达1211元创历史新高,4000元及以上价位段中国市占率达9.6%[7] - 小米15 Ultra首销月销量同比增长超90%,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达25%提升3.3个百分点[7] - 小米SU7 Ultra上市3天大定订单突破1.9万台,刷新中国50万元以上车型销售纪录[9] - 定价3万元的中央空调Ultra系列上市不到两个月即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2] 生态布局优势 - 2025年Q1小米中国智能手机市占率从13%跃升至19%,超越苹果的15%[15] - 小米AI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9.44亿,智能电动汽车及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21][22] - SU7系列Q1交付75869台,空调冰箱出货量分别超110万台和88万台同比增长65%[21][23] - 构建了比特斯拉更多生活场景、比苹果更强造车能力、比谷歌更强协同性的生态体系[24] 研发投入与技术突破 - 2025年Q1研发支出67亿元同比增长30.1%,未来5年计划投入2000亿研发费用[27] - 首款自研3nm旗舰SoC芯片"玄戒O1"亮相,集成10核CPU与16核GPU[27] - 开源首个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展现高效轻量可用的技术路径[28] 市场认可与增长预期 - 高盛看好小米AIoT全球最大生态系统,摩根士丹利视SU7 Ultra为豪车序幕开启[33] - 技术积累、产业穿透与资本验证形成共振,推动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33]
港股通50ETF(159712)涨近0.9%,科技资产重估或提振港股配置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15:27
注:指数/基金短期涨跌幅及历史表现仅供分析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市场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 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文中提及指数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对基金业绩 的预测和保证。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选择与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中信建投指出,香港资本市场已形成完整且发达的金融体系,金融、地产、科技、消费等行业占据较大 权重。受益于全球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及国家政策支持,港股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战 略要地。伴随香港上市规则18A、18C及"科企专线"等政策优化,中国优质科技企业加速赴港上市,推 动市场进入中资科技时代。南向资金持续流入,2025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基金港股配置比例创近五年新 高,科技板块日益成为布局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入口。香港市场流动性改善,叠加中美博弈下中概股回 流趋势,科技行业权重显著提升,半导体、新能源、云计算等核心领域龙头企业汇聚,凸显港股在科技 领域的战略地位。 港股通50ETF(159712)跟踪的是港股通50(港币)指数(930931),该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编制,其样 本覆盖金融、科技、消费等多个行业领域,旨在综合反映港股通范 ...
中信证券秦培景:中国科技资产重估 全球定价权将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4-11 02:12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资产巨震,中国资产韧性凸显,多家机构看好科技主线,中国科技资产重估处于早期,未来将沿三重路径展开,市场定价体系将重构,投资港股互联网及AI科技板块或是更优选择 [1][4][5][8]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现状 - 2月以来港股率先起势,虽有波动但仍被认为有空间,“东升西落”叙事增多,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风险偏好提升 [2] - 截至4月10日,香港恒生指数动态市盈率约位于2010年以来的56.06%分位,沪深300指数约位于43.64%分位,中国资产当前估值不贵 [4] - A股科技板块经历阶段性估值扩张后进入分化调整期,人工智能等高景气赛道市盈率突破历史中枢;港股市场因流动性折价与地缘因素压制处于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深度折价与盈利预测上修错配 [4]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逻辑 - 核心逻辑是“科技价值发现 + 产业升级验证”,科技和制造需同时发展,是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范式转换 [2][3] - 短期看,中国AI技术突破打破“中美科技代差”悲观预期,推动全球资金对中国科技资产再配置;长期看,中国通过“新质生产力 + 并购重组”重构产业链附加值 [2] 中国科技资产重估路径 - 中长期将沿着“技术突破兑现—政策乘数释放—产业链价值重塑”三重路径展开 [1][5] - A股需通过AI与智能驾驶、低空经济等产业融合实现技术溢价向盈利增量转化;港股受益于国际资本再配置与中概股回归红利,估值修复动能将随离岸市场风险偏好改善释放 [5] 未来科技定价核心逻辑变化 - 未来3 - 5年核心驱动围绕技术突破、政策赋能与产业链重构三重维度展开 [6] - 技术上,人形机器人和商业航天领域预计2025年迎来规模化量产拐点;政策上,央国企通过并购重组等提升市值管理能力;产业链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突破窗口打开 [6] - “研发正估值”将成未来市场对科技定价核心逻辑,估值体系转向“主业PE + 创新业务PS”双轨模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业务转化效率成关键指标 [6] 投资建议 - 投资者可采取“杠铃策略”平滑波动,更看好港股互联网和AI科技板块 [8] - 4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港股355.8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中长期港股对南向资金吸引力将强化 [8][9] - 未来A股和港股分化将沿资金属性、产业映射、政策弹性三条轴线深化,两地市场将形成双循环格局建立新动态平衡 [9]
中国叙事正在变
投资界· 2025-02-25 15:36
叙事之变 - 外资投行研报转向全面看多中国经济与科技 德银报告将中国类比为1980年的日本而非1989年 强调中国工业机器人占全球70%且持续增长[6] - 高盛预计2025年MSCI中国和沪深300指数上涨20% 摩根士丹利指出DeepSeek引发全球对中国科技股价值重估[6] - 恒生科技指数年初至2月21日累计上涨34% 中国"科技十姐妹"平均涨幅27.5% 美股"七巨头"仅涨1.3%[6][7] 事实之证 - DeepSeek崛起成为宏观事件 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成本为美国1/3至1/5 速度比美国快2-3倍[9] - 2024年跨国药企授权交易1/3来自中国 较两年前12%大幅提升 绿氢产能占全球半数以上[9][10] - 低空经济快速落地 电解槽成为中国新能源出口"第四样" 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已实现全球市场主导[9] 力量之源 - DeepSeek和《哪吒2》体现中国创新主体性 后者10秒特效镜头耗时1年制作 使用600块碎肉控制器[12][14] - 基础设施优势支撑产业发展 如电网弹性保障AI算力需求 政府代建厂房降低企业初创成本[15] - "国民共进"模式显著 中船80%技术创新有民企参与 文旅产业通过政府专班实现高效服务[15] 冷静之心 - 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11381亿元但逆差达16118亿元 进口单价0.702美元高于出口0.535美元[18] - 警惕"国产替代"项目内卷现象 部分项目钻政策空子未解决卡脖子问题[18] - 需保持政策连续性 民企融资难/账款拖欠/乱收费等问题仍需机制化解决[18] 未来之途 - 产业飞轮已形成内生进化能力 需在前沿科技领域构建通用化创新范式[20][21] - 中国正从技术追赶转向思想引领 朱松纯提出AGI需突破西方叙事框架 融合"心与理"的智能体系[21] - 原创性觉醒推动新商业文明 通过好产品回答"中国对世界贡献"命题[21]
中国医药七巨头
投资界· 2025-02-24 15:56
马云俨然是行走的信号发射塔,重新露面,叠加着中国科技资产重估的宏大叙事。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基米德Biotech ,作者阿基米德君 瑞银给出一份中 美科技股对标名单:寒武纪对标英伟达,小米对标特斯拉,中芯国际对标台积电,腾讯对标Meta,阿里巴巴则对标 亚马逊,百度对标谷歌,中兴通讯对标思科。 阿基米德Biotech . 创新药永远有奇迹。 作者 | 阿基米德君 来源 | 阿基米德Biotech (ID:ArchimedesBiotech) 新旧动能转换,体现在标志人物命运变迁上。当王石开始探店带货养家时,已经无人在意过去两年梁文锋还扛着量化大镰刀。 生物医药第三方独立观察,客观中立,深入浅出,松弛愉悦,写作纯为兴趣,不接广告 瑞银的本意应该是引导西方投资者,更准确理解中国科技公司的业务模式和潜力。 华泰证券给出一份中国科技股七巨头名单:以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Meta、特斯拉、英伟达为代表的科技七巨头 (Magnificent 7),已成为美股科技核心资产,展望未来,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有望成为中国 科技核心资产。 争议最大的是联想(AI端侧落地核心公司)。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
欢迎美元基金
投资界· 2025-02-20 15:03
政策动态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加大对上市公司、境外基金和投资机构的宣介力度,引导优质外资长期投资中国上市公司 [2][5] - 方案部署20项重点任务,其中8项聚焦提高投资促进水平,包括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开展境外投资促进活动、制定差异化引资策略等 [6] - 优化外商投资性公司相关规定,取消其使用境内贷款限制,允许开展股权投资,并在外汇管理、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提供便利 [7] 外资并购与产业引导 - 修订外资并购规则,优化交易程序,降低跨境换股门槛,便利外国投资者在华实施并购投资 [8] -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重点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领域、现代服务业及中西部/东北地区,支持外资参与新型工业化 [8] - 明确鼓励外资进入畜牧业(养殖设备、饲料兽药)、服务业(养老、文旅、医疗、金融等)领域并享受国民待遇 [8] 美元基金现状与转型 - 2024年外币基金募资规模559.12亿元人民币(39只基金),创近十年新低,同比降幅达48.6%;投资额900亿元,同比下降17.6% [12][14] - 美元基金积极求变:转向中东募资、加速本土化,同时国外LP仍将中国视为必选项,如启明创投美元基金LP参会人数创新高 [14] - DeepSeek爆红带动外资重估中国科技资产,贝莱德等机构看多人形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 [15] 行业趋势 - 外资机构认为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已成趋势,黑石CEO苏世民强调中国是全球投资的"必修课" [15] - 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与外资企业开展融资对接,鼓励基金参与外资企业股权投资合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