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 - 产业 - 资本良性循环
icon
搜索文档
上交所举办 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座谈会
金融时报· 2025-08-08 16:00
科创板政策与人工智能行业支持 - 上交所联合徐汇区政府举办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座谈会 旨在加速构建适配人工智能科创新时代的良好生态[1] - 科创板改革"1+6"政策为优质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上市发展机遇和强力政策支撑[1] - 政策有望加速人工智能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完善[1] 行业发展现状与企业诉求 - 全球人工智能博弈进入深水区 亟需构建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1] - 企业呼吁培育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本土领军企业 带动应用场景到产业生态的整体跃升[1] -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1] 资本市场改革进程 - "1+6"政策是继去年"科创板八条"后证监会第二年推出的制度改革 具有更高包容性和适应性[1] - 改革标志着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后的新征程启动[1] - 交易所鼓励科技企业把握资本市场机遇 用足政策工具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1]
跑出创新“加速度”
上海证券报· 2025-07-22 03:58
科创板改革成效 - 科创板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速产业链整合,资本更高效赋能科技攻坚[1] - 科创板超六成上市公司创始团队为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超七成公司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2] - 科创板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风气,九成公司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一级市场投资总额约4500亿元,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3] 企业融资案例 - 迪哲医药成为科创板首单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标准完成再融资的未盈利企业,募资17.96亿元用于核心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2] - 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两家国产GPU企业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体现科创板支持未盈利企业的定位[4] - 禾元生物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审核,成为该标准重启后首批受益企业[5] 制度创新方向 - 科创板推出"1+6"改革措施,"1"为设立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标准上市,"6"包括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5] - 科创板加强科创成长层风险揭示、未盈利企业信息披露要求,压实证券公司责任[6] - 科创板财务指标"市研率"正成为比营收和利润更重要的投资衡量标准[3] 产业生态影响 - 科创板带动资源配置生态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鼓励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2] - 投资逻辑从关注报表转向技术底层内核,"卡脖子"领域关键赛道成为投资重点[3] - 科创板畅通创投退出机制,增强资本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3]
对话交大高金李楠:科创企业应“宽进严出”,期待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0 12:40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支持589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 [4] - 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4] - 包容性上市制度覆盖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及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摘U" [4] 制度优化方向 - 建议采用"宽进严出"模式,参考纳斯达克经验:上市条件放宽但严格执行退市规则 [4]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举措,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及IPO预先审阅机制 [5] - 审核环节聚焦信息披露真实性,由专业投资者判断企业成长潜力,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优质企业 [6] 市场生态建设 - 需完善一二级市场循环:一级市场需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而非直接参与投资,二级市场需公平环境吸引长期资本 [8] - "1+N"政策体系释放改革信号,需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化调节机制 [8] - 政策应着力降低金融市场"摩擦",减少交易成本与壁垒,提升资金融通效率 [7] 科技创新现状 - 中国在超重型机械制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领域具备技术落地优势 [7] - 高端芯片、光刻机等领域仍需长期技术突破 [7] 监管价值观 - 监管需明确"裁判者"角色,保持政策前瞻性与执行一致性,避免松紧不一 [3] - 通过严格执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增强长期投资者信心 [9]
上交所,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7-05 13:29
科创板改革"1+6"政策市场宣贯 - 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期在上海、北京等地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入交流,旨在加快推动科创板改革落地见效[1] - 股权投资机构是科创板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在上市前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和支持[1] 政策市场反响 - 与会机构表示科创板"1+6"政策提振了股权投资机构的信心,增强了科技型企业家的信心,将更有效促进"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1] - 科创成长层、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新政策举措使科创板制度相较于境外成熟市场更具中国特色,对创投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吸引力很大[1] - 近期多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获受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IPO过会,这些案例彰显了改革决心,稳定了市场预期[1] 政策对股权投资机构的影响 - "1+6"政策进一步打通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循环,坚定了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的信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更有底气[2] - 股权投资机构将协同做好被投企业的政策培训,帮助科技型企业全面了解"1+6"政策各项举措[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上交所将与股权投资机构加强沟通,完善常态化交流机制,引导机构把握政策机遇,发挥支持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和专业把关能力[2] - 共同做好"1+6"政策的宣传、落实和案例推动,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2]
陆家嘴论坛发布多项重磅金融举措,国新证券解读政策亮点
环球网· 2025-06-19 09:43
金融开放举措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 包括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 发展自贸离岸债 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设立个人征信机构等内容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鼓励上海在科技金融 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 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支持探索不动产 未上市股权等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上海模式 [1] - 中国证监会强调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 优化QFII制度安排 将更多产品纳入外资交易范围 增强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 [1] 资本市场改革 - 证监会以"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为主线 通过制度包容性改革 耐心资本培育 高水平开放及强监管 构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资本市场生态 [2] - 科创板加力服务优质科技企业 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迎来新突破 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和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市场生态 [1]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 88万亿元 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一半以上 拥有专利数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 金融治理与开放合作 - 央行聚焦全球经济变局下的金融治理与开放合作 对内强化上海金融枢纽功能 试点数字人民币 离岸债等前沿领域 对外推动国际货币多极化 跨境支付数字化 [2]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以制度型开放 营商环境优化 国际规则对接"三位一体"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2] - 金融主管部门释放出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 科技金融全链条改革 人民币国际化攻坚 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破冰 安全底线强化等系统性政策动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