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产业 - 资本良性循环

搜索文档
跑出创新“加速度”
上海证券报· 2025-07-22 03:58
(上接1版) "科创板的改革探索充分考虑行业特性和企业需求,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加速了产业链整合。"华泰联 合证券董事长江禹说,这让资本能够更高效赋能科技攻坚,助力"硬科技"企业不断取得突破。 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今年4月,迪哲医药顺利完成定增融资,成为科创板首单适用"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完成再融 资的未盈利企业。17.96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加速核心产品研发和布局自主研发生产基地。 迪哲医药的14家定增对象名录中,涵盖了保险资管、产业基金、公募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创投机构等多种主体。 这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科创板通过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聚,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 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 "科创板带动形成的资源配置生态有助于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鼓励企业追求源头创新和核心技术突 破。"迪哲医药首席财务官吕洪斌说。 作为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科创板超六成上市公司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 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超七成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共建实验室等产学研 协同机制。 相似的改变也发生在投资端。 ...
对话交大高金李楠:科创企业应“宽进严出”,期待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0 12:40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支持589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 [4] - 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4] - 包容性上市制度覆盖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及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摘U" [4] 制度优化方向 - 建议采用"宽进严出"模式,参考纳斯达克经验:上市条件放宽但严格执行退市规则 [4]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举措,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及IPO预先审阅机制 [5] - 审核环节聚焦信息披露真实性,由专业投资者判断企业成长潜力,通过市场化机制筛选优质企业 [6] 市场生态建设 - 需完善一二级市场循环:一级市场需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而非直接参与投资,二级市场需公平环境吸引长期资本 [8] - "1+N"政策体系释放改革信号,需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化调节机制 [8] - 政策应着力降低金融市场"摩擦",减少交易成本与壁垒,提升资金融通效率 [7] 科技创新现状 - 中国在超重型机械制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及低空经济领域具备技术落地优势 [7] - 高端芯片、光刻机等领域仍需长期技术突破 [7] 监管价值观 - 监管需明确"裁判者"角色,保持政策前瞻性与执行一致性,避免松紧不一 [3] - 通过严格执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增强长期投资者信心 [9]
上交所,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7-05 13:29
科创板改革"1+6"政策市场宣贯 - 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期在上海、北京等地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与头部股权投资机构深入交流,旨在加快推动科创板改革落地见效[1] - 股权投资机构是科创板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九成在上市前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和支持[1] 政策市场反响 - 与会机构表示科创板"1+6"政策提振了股权投资机构的信心,增强了科技型企业家的信心,将更有效促进"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1] - 科创成长层、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新政策举措使科创板制度相较于境外成熟市场更具中国特色,对创投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吸引力很大[1] - 近期多家未盈利企业申报科创板IPO获受理,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IPO过会,这些案例彰显了改革决心,稳定了市场预期[1] 政策对股权投资机构的影响 - "1+6"政策进一步打通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循环,坚定了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的信心,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更有底气[2] - 股权投资机构将协同做好被投企业的政策培训,帮助科技型企业全面了解"1+6"政策各项举措[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上交所将与股权投资机构加强沟通,完善常态化交流机制,引导机构把握政策机遇,发挥支持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和专业把关能力[2] - 共同做好"1+6"政策的宣传、落实和案例推动,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2]
陆家嘴论坛发布多项重磅金融举措,国新证券解读政策亮点
环球网· 2025-06-19 09:43
市场分析指出,金融部门负责人协同释放"开放+改革+安全"的系统性政策信号,科创板加力服务优质 科技企业,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迎来新突破,加快构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和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 资本市场生态。 国新证券研报对本次论坛政策措施进行了深入梳理。研报认为,央行聚焦全球经济变局下的金融治理与 开放合作。对内,以八项开放举措强化上海金融枢纽功能,试点数字人民币、离岸债等前沿领域;对 外,推动国际货币多极化、跨境支付数字化,呼吁弥补全球监管漏洞并改革金融治理体系。其核心逻辑 是通过制度型开放+技术赋能,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同时防范系统性风险。 李云泽则透露,将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方案鼓励上海在科 技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开展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支持 探索不动产、未上市股权等非货币信托财产登记上海模式,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和 全球服务水平等。 吴清强调,要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优化QFII制度安排,将更多产品纳入 外资交易范围,增强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