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价格战

搜索文档
格力电器朱磊回应“空调价格战”:最终伤害的是卷价格战的企业
贝壳财经· 2025-08-05 05:24
行业竞争态势 - 空调行业当前竞争激烈,价格战现象再次出现 [1] - 历史上曾有企业尝试生产千元机空调,但现已难觅踪迹 [1] 格力电器立场 - 公司强调空调品类需长期承受天气考验,对质量要求极高 [1] - 格力坚持质量底线,不参与价格战 [1] - 呼吁行业在价格战上保持克制态度,认为价格战会伤害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1]
空调黑马再次冲刺港股IPO,此前曾与格力电器“掐架”十年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9:48
上市进程 - 公司近期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前2023年6月完成A股上市辅导后转战港股,今年1月首次递表失效[1][2] - 公司自2016年启动上市计划,曾在新三板挂牌并于2017年摘牌,后将空调业务整合至宁波奥克斯电气筹备A股上市[6] 业务概况 - 主营家用和中央空调业务,拥有奥克斯AUX、华蒜和AUFIT奥菲特三大品牌,2024年以7.1%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大空调提供商[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经调整净利分别为14.49亿元、25.11亿元、29.35亿元[5] - 家用空调收入占比持续超87%,2025年一季度低端挂机占比达75.7%,产品结构单一化问题突出[9][10] 财务表现 - 毛利率稳定在21%左右,显著低于格力(34.91%)和美的(29.97%)[8] - 2024年净利润增速降至17%,较2023年73.3%的增速大幅放缓[9] - 资产负债率长期超78%,2025年一季度流动负债达207.75亿元,现金储备仅28.96亿元[14][15] 市场策略 - 凭借低价策略崛起,2001-2004年销量从90万台增至325万台,2023年2500元以下市场占有率达22.1%[7] - 家用空调平均售价从2022年1698元降至2024年1517元,持续强化性价比定位[7] - 线上市场份额从2018年28.57%第一跌至2025年5.02%第六,线下份额跌出前十[9] 海外业务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42.9%升至2025年一季度57.1%,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11] - ODM业务占海外收入超80%,2025年一季度ODM收入占比达48.5%,削弱品牌溢价能力[12] - 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日本设研发中心,但未披露具体ODM客户名单[11][13] 研发与纠纷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仅2%-2.4%,累计不足20亿元,低于格力(3.3%-3.49%)和美的(3.92%-3.99%)[17][18] - 核心技术依赖松下压缩机,与格力电器专利纠纷持续10年,累计赔偿超4230万元[20][21] 公司治理 - 郑坚江家族通过奥克斯控股持股96.36%,上市前突击分红37.94亿元占三年净利润55%,其中家族分得36.52亿元[15][16] - 呈现典型家族企业特征,郑坚江任董事会主席,胞弟郑江和内兄何锡万担任非执行董事[16]
格力原高管接触美博空调,业内预计空调价格下行趋势将持续
第一财经· 2025-06-06 23:57
高管变动与行业动态 - 格力电器原执行总裁黄辉传闻加盟美博空调 但美博相关人士称双方仅商谈合作可能性 [1] - 美的集团原空调事业部总裁殷必彤已加盟海信集团 任海信空气产业总裁 [1] 空调市场价格趋势 - 今年"6 18"大促期间线上渠道出现多款1000多元的"千元机"空调 价格战尤其激烈 [1] - 5月26日至6月1日线上空调销售额同比下降1% 销量降0 67% 均价2668元同比降0 33% [2] - 同期线下空调销售额微增0 23% 销量降0 76% 均价4104元同比降0 23% [2] - 奥维云网预计空调价格下行趋势在旺季将持续 [2] 品牌竞争格局 - 小米空调线上市场份额快速攀升至第三位 仅次于美的和格力 [2] - 美的子品牌华凌 海尔子品牌统帅 海信子品牌科龙等均采取低价策略应对竞争 [2] - 线上空调市场前十品牌中 其他品牌份额大部分不足1% [2]
格力原高管接触美博谈合作还是换工作?空调中小品牌谋求生存空间
第一财经· 2025-06-06 22:58
行业动态 - 2025年夏季空调市场竞争加剧,一线品牌价格下沉导致二三线品牌生存空间受挤压 [2][6] - 空调行业价格战激烈,"6.18"大促期间线上渠道出现多款1000多元的"千元机" [6] - 奥维数据显示5月26日至6月1日线上空调销售额同比下降1%,线下销售额微增0.23%,线上线下均价均同比下降约0.3% [6] - 6月是空调销售关键月份,销量通常占全年20%,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导致价格下行趋势持续 [7] 公司人事变动 - 格力电器原执行总裁黄辉2021年离职后加盟飞利浦空调任董事长,2024年离开飞利浦空调 [2][4] - 飞利浦空调法定代表人2025年5月8日由黄辉变更为徐自发,黄辉仍持有19%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4][5] - 美的集团原空调事业部总裁殷必彤加盟海信集团任空气产业总裁 [2] - 黄辉与美博空调商谈合作,可能涉及其所持飞利浦空调19%股权转让 [5] 品牌竞争格局 - 小米空调快速崛起,2025年线上市场份额升至第三位,仅次于美的和格力 [6] - 线上空调市场前十被美的(含华凌)、格力、海尔(含统帅)、小米、海信(含科龙)、TCL、奥克斯占据,其他品牌份额多不足1% [6] - 一线品牌通过技术降本和利润积累实施"大小通吃"策略,给尾部品牌带来压力 [7] 企业战略动向 - 飞利浦空调在安徽滁州建立总投资100亿元的生产研发基地,2024年获得品牌10年续约及海外经营权 [2][3] - 美博空调在广东顺德、安徽芜湖和安庆设有生产基地,2021年完成A轮融资 [5] - 海信邀请美的系高管加盟以扩大规模,美博寻求与格力系高管合作提升产品品质 [7] - 美博空调主要定位性价比产品,与黄辉的高端产品经验可能存在"水土不服"问题 [8]
谁都不想下“牌桌”小米遭反击!冲“前三”路上线下渠道成软肋,今夏空调价格战有点狠
华夏时报· 2025-05-29 16:18
小米空调业务目标与战略 - 公司提出2030年在中国大陆空调市场做到数一数二,2024年目标为公开市场销量第三,技术对标全球头部品牌[1] - 2025年空调销量目标突破1000万台,较2023年680万台增加320万台[2] - 空调智能制造工厂将于2024年内启用,此前由长虹、TCL、海信等厂商代工[2] 小米空调业务表现 - 2024年Q1空调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65%[2] - 2024年全年空调出货量超680万台,同比增长50%[4] - Q1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8%,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2] - Q1空调销售额增长超过100%,而行业整体无增长[4] 空调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2024年Q1空调内销规模2735.2万台,同比增长6.2%;出口3152.1万台,同比增长24.5%[2] - 2024年国内家用空调零售量5978万套,同比下降1.8%;零售规模2071亿元,同比下滑2.2%[4] - 格力空调年收入超1400亿元,美的暖通空调收入约1900亿元,海尔智家空调收入490亿元[5] - 2024年4月线上空调市场份额:美的25.5%、格力24%、小米14.5%;线下份额:格力33%、美的29%、小米0.26%[5] 渠道战略与扩张 - Q1新增超过1000家小米之家,总数达约1.6万家,2024年计划再增5000家[3] - 线下渠道位置和面积改善,带来更多客流和展区[3] - 目前主要依靠专卖店模式,进入传统百货连锁系统成本高且难度大[3] - 硬件综合税后利润率不超过5%,难以支撑全面线下铺开[3] 价格战与市场竞争 - 2024年4月小米空调线上均价2653元,比格力低700元,比美的低180元;线下均价3287元,比格力低1700元,比美的低1200元[6] - 美的宣布将改变策略向下走,拼成本与小米竞争[7] - 格力拓展晶弘品牌至空调品类,主攻工程机市场[7] - 618大促中,华凌空调价格低于1200元,小米同规格1279元,海尔统帅1274元,科龙/TCL低于1200元,先科低于1000元[7] 行业反应与竞争态势 - 美的已完成十几万字小米研究报告,战术上重视但战略上不惧怕[5] - 美的原副总裁殷必彤出任海信空气产业总裁,整合空调相关资源[5] - 行业认为小米目标可能落地在单品出货而非整体规模[5] - 空调行业将面临激烈价格战和渠道再分配[8]
空调库存传闻达到5000万,国内增长低微而猛跌价,出口成甘霖
搜狐财经· 2025-05-20 07:23
国内空调市场现状 - 国内空调市场销售疲软,价格战激烈但未能有效刺激销量增长,一季度销量仅增长2.8% [1][5] - 电商渠道空调均价同比下滑1.9%,部分产品价格跌幅超10%,最低价跌破千元 [3] - 空调库存量激增至5000万台,高库存压力成为行业主要风险 [5][6] 价格战动态 - 新品牌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但互联网品牌最低价仍高于传统空调强企200元 [3] - 传统空调企业(美的、格力、海尔)利润大幅增长,在价格战中保持优势 [5] - 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用以铝代铜等偷工减料手段,导致产品能效和耐用性下降 [8] 出口市场表现 - 一季度空调出口量增长超20%,成为行业重要增长点 [5] - 传统空调企业海外利润较高,出口业务为其提供国内价格战的支撑 [5] 行业竞争格局 - 传统空调企业通过电商渠道成功反击新品牌,巩固市场地位 [3] - 价格战未对三大传统空调企业造成显著冲击,其利润仍保持增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