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
搜索文档
中国造船业交出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7:33
行业订单表现 - 中国船舶订单饱满,排期已至2028年底,部分已到2029年 [1] - 截至2025年6月底的“十四五”期间,全球新船订单64.2%被中国造船业拿下,市场份额比“十三五”期间高出15.1个百分点,并连续16年稳居世界第一 [3]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业在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上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3.8%、67.3%和65.2% [3] 市场认可与突破 - 新西兰政府取消韩企项目,将两艘大型渡轮订单交给中国船企,体现国际市场的直接认可 [3] - 中国已掌握航空母舰、大型邮轮、大型LNG运输船这三颗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实现高端船型的技术突围 [5] 出口业绩与前景 - 2025年前三季度船舶出口金额超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 [5] - 全年出口额超越2024年的433.8亿美元已无悬念,并有望挑战韩国在2011年创下的541亿美元出口纪录 [5] 绿色转型优势 - 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8.5%,并实现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 [6] - 国际海事组织提出2050年前后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的目标,中国造船业已提前布局绿色船舶 [6] 产业链竞争力 - 船舶制造涉及上百万个零部件,中国已形成覆盖原材料、核心部件到总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6] - 以LNG船为例,135家相关配套企业聚集在10个省份,上海、江苏两地占117家,形成高效产业集群 [6] - 从船用止裂钢到智能航行系统,国产化替代全面推进,保障了成本优势和交付稳定性 [6] 产业辐射效应 - 邮轮建造端1元投资能带动14元的产业链产出,国产大型邮轮项目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岗位 [7] - “建一艘船、兴一个链”的效应使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形成闭环 [7]
印度“梭哈”造船业,还找上了日韩
虎嗅APP· 2025-10-03 21:15
文章核心观点 - 印度政府宣布总额为6972.5亿卢比(约80亿美元)的造船业扶持计划,目标是使印度在2030年进入世界造船业前十、在2047年进入前五 [4] - 该计划意图通过财政援助、融资支持、技术升级和法律保障等措施提振印度造船能力,但面临技术水平落后、研发投资不足等巨大挑战,实现目标概率较低 [10][16][18] 印度造船业历史与现状 - 印度造船业在本世纪最初十年曾经历发展,船舶出口总额从不到1亿美元增至11亿美元,但其全球市场份额在2011年达到顶峰时也仅有3.7%,此后逐渐下降 [7] - 2024年,印度本土持有的全球造船业订单仅占全球总量的不到0.2%,远低于中、韩、日等造船强国 [7] - 在民用船舶领域技术水平低,仅能建造散货船、渔船等低技术船型,缺乏建造15万吨级以上巨型油轮、LNG船、深海工作船、豪华邮轮的能力 [7] - 印度自行建造的大型油轮(VLCC)吨位不足10万吨 [7] 造船业扶持计划具体内容 - 计划核心是通过改善长期融资渠道、支持新建船厂、提升技术能力和构筑法律保障来提振造船能力 [10] - **船舶建造财政援助计划(SBFAS)**:总额2473.6亿卢比(约198亿元人民币),执行至2036年3月,对价值低于100亿卢比的船舶提供15%补贴,超过此门槛的船舶提供20%补贴,环保型船舶若包含30%本土附加值可获得25%补贴 [11] - **海事发展基金(MDF)**:包括2000亿卢比(约160亿元人民币)的海事投资基金和500亿卢比(约40亿元人民币)的利息激励基金,旨在提供融资渠道并降低债务成本 [11] - **造船业发展计划(SbDS)**:总额1998.9亿卢比(约160亿元人民币),旨在将国内船舶建造能力扩充至450万载重吨,建设大型船舶建造集群并建立船舶技术中心 [12] - 成立国家造船中心以统筹计划推进,完善法律框架 [12] - 计划预计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吸引4.5万亿卢比资金进入海事领域 [13] 印度造船业的优势与挑战 - **优势**:印度人口平均年龄仅28岁,劳动力年轻,单位载重吨造船成本为3500美元,低于越南和菲律宾的4500美元以及美国和欧洲的11000美元 [16] - **挑战**: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建造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关键分系统如柴油机、航海设备完全依赖进口 [16][17] - **挑战**:研发投资严重不足,计划总额相对于产业发展需求杯水车薪;作为对比,中国上海市仅针对船舶动力研发,计划到2025年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17][18] - 印度政府意图通过引进日、韩技术来提升水平,但相关洽谈尚处于早期阶段 [13]
印度“梭哈”造船业,还找上了日韩
虎嗅· 2025-10-02 17:56
文章核心观点 - 印度政府宣布一项总额6972.5亿卢比(约80亿美元)的造船业扶持计划,目标是在2030年进入世界造船业前十、在2047年进入前五 [1] - 该计划意图通过财政援助、融资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和法律保障来提振印度造船能力,但面临技术水平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巨大挑战,实现目标的概率较低 [7][12][15] 印度造船业历史与现状 - 印度造船业在本世纪最初十年曾经历发展,船舶出口总额从不到1亿美元增长到11亿美元,但其全球市场份额在2011年达到峰值3.7%后开始下降 [3] - 2024年,印度本土持有的全球造船业订单量占比不到0.2%,远低于中、韩、日等造船强国 [4] - 在船舶品类上,印度在军用舰艇领域具备一定能力,但在民用领域技术低下,缺乏建造15万吨级以上巨型油轮、LNG船、深海工作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船型的能力,目前自行建造的大型油轮吨位不足10万吨 [4] 扶持计划具体内容 - **船舶建造财政援助计划**:总额2473.6亿卢比(约198亿元人民币),执行至2036年3月,为价值低于100亿卢比的船舶提供15%补贴,超过此门槛的船舶提供20%补贴,对包含30%本土附加值的环保型船舶补贴高达25% [8] - **海事发展基金**:总额2500亿卢比(约200亿元人民币),包括2000亿卢比的海事投资基金和500亿卢比的利息激励基金,旨在提供融资渠道并降低债务成本 [8] - **造船业发展计划**:总额1998.9亿卢比(约160亿元人民币),目标是将国内船舶建造能力扩充到450万载重吨,建设大型船舶建造集群,并依托印度海事大学建立船舶技术中心 [9] - **法律和制度保障**:计划成立国家造船中心,以统筹计划推进并完善法律框架 [9] 计划面临的挑战与差距 - **比较优势单一**:印度主要依赖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其单位载重吨造船成本为3500美元,低于越南和菲律宾的4500美元及美欧的11000美元,但此优势难以撼动技术领先的造船大国地位 [12] - **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建造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关键分系统如柴油机、航海设备等完全依赖进口,带来供应链安全、交付进度和成本的不确定性 [13] - **研发投资严重不足**:计划用于全国造船基地升级的1998.9亿卢比(约160亿元人民币)资金,与上海计划仅用于船舶动力研发的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投入相比,显得杯水车薪 [13][14][15] 政府目标与预期影响 - 该扶持计划预计将创造300万个就业岗位,并吸引4.5万亿卢比资金进入海事领域 [10] - 印度政府试图复制“马鲁蒂-铃木”式的印资-外资合作机制,并已向日本、韩国抛出橄榄枝,希望引入其船企落户及转让技术,但目前洽谈尚处于早期阶段 [1][10]
全球终于意识到:难怪中国工业无法复制!重工业才是最大秘密
搜狐财经· 2025-09-29 20:21
全球制造业格局与“中国制造”的基石 - 全球制造业版图正在重新洗牌,但将制造中心迁往越南、印度等地的尝试未能成功替代中国 [1] - 支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并非人口或工资,而是一整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这是全球制造业无法忽视的底层逻辑 [1] - 越南制造业中超过60%的中间品来自中国,缺乏独立的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体系,使其只能从事组装环节 [5] - 印度制造业面临文盲率高、电力短缺、基础设施落后及重工业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工业占GDP比重依然低迷 [7] 中国重工业体系的形成与现状 - 中国通过几十年自力更生的建设,建立了涵盖钢铁、煤炭、电力、石化及有色金属等领域的完整重工业基础 [11][13] -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独立闭环 [15] - 中国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电力产量及稀土储量与冶炼能力均位居世界第一,装备制造能力在高铁、光伏、核电等领域全面领先 [15] - 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其综合成本比美国低40% [22] 外部压力下的产业韧性与全球依赖 -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芯片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在EDA软件、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 [17] - 高端产业的突破依赖于重工业体系的托底,没有机床、材料、电力等基础,芯片和新能源产业无从谈起 [17] - 越南和印度在制造业上的发展反而加深了对中国中间品和供应链的依赖,越南60%以上的中间品需从中国进口 [19] - 欧洲的能源转型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光伏产品及电动车供应链,德国汽车、法国化工等行业也无法脱离中国市场 [20] 重工业的核心地位与不可复制性 - 制造业的心脏是重工业,没有重工业体系的支撑,任何制造业活动都如同“空中楼阁” [9] - 中国制造业的奇迹根植于“重工业红利”,这是几十年历史积累形成的体系性优势,无法通过市场逻辑简单复制 [24][26] - 试图寻找“下一个中国”的努力均告失败,结论是缺乏重工业基础就无法复制中国的制造业成功 [26] - 未来的全球制造业格局不是“去中国化”,而是更深层次地依附于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26]
中国动真格反制,美国又一行业遭受重创,美军核航母生产或将停摆
搜狐财经· 2025-09-29 19:24
中国为何能在全球造船业中独占鳌头?美国的市场地位为何一落千丈?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以53%的全球订单占比稳居造船业龙头,美国市场份额不足1%。 不仅如此,美国最大军用船制造商之一——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近期因中国制裁,关键零部件供应受 限,这就导致美国的造船行业再遭重创。 全球订单过半,中国造船业制胜 2025年1月至8月,中国以53%的订单占比主导全球造船市场,而美国的订单量仅占全球0.5%。中国不仅 在数量上遥遥领先,更在高技术船型领域加速追赶,包括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 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完善的造船产业链,从钢材供应到零部件生产,再到劳动力资源,中国都能够在国内 实现闭环生产。 中国这种深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确保了交付效率。一艘大型货轮在中国 的平均交付周期为20个月,而美国可能需要30个月甚至更久。 造船业的核心成本主要包括钢材、劳动力和融资成本,而中国在这三方面均占据显著优势。 造船所用的钢材AH36,中国宝武集团的出厂价为650美元/吨,到岸价仅710美元/吨。韩国浦项制铁出厂 价为690美元/吨,到岸价770美元/吨。日本新日铁和比利时米塔尔的到 ...
“阅兵激发了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更大热爱”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05 15:18
阅兵展示军事发展成就 - 阅兵展示自主研发先进武器能力 包括弹道导弹 东风导弹系列和航空母舰等 [1] - 军事实力从一穷白发展到世界先列 具备强大能力维护领土完整 [1] - 阅兵仅展示部分实力 已震慑美日等国政客 [2] 阅兵激发民族凝聚力 - 阅兵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凝聚力 特别对年轻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2] - 激励年轻人投身各自岗位 忠诚为国家恪尽职守和争光 [2] - 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强大感到自豪和热爱 [1][3] 中国和平发展理念 - 阅兵展现中国热爱和平 维护和平的决心和力量 成为世界和平定海神针 [2] - 通过外交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如俄乌冲突和泰国柬埔寨等地区冲突 [2] - 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但绝不侵略别人 不干涉他国内政 只是维护世界和平基石 [2] 台湾问题立场 - 中国有能力解放台湾但不愿同室操戈 坚持和平统一共同发展 [2] - 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台湾企图 [2] 国际地位提升 - 强大军事力量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获得尊敬和重视 [3] - 特殊地理位置见证地区冲突后 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真理 [3]
上海船舶产业画像:“钢铁巨鲸”变身“零碳舰队”
证券日报· 2025-07-05 00:09
行业地位与历史 - 上海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摇篮,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启中国近代造船业先河 [2] - 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和外高桥造船均跻身全球十大船厂 [2] - 上海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航空母舰、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建造能力的城市,被称为"全球船舶第一城" [2] 产业集群与规模 - 上海长兴岛形成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聚区,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央企带动超7000家配套企业 [3][5] - 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产业主要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 [3] - 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分别增长19%和70% [3] 技术突破与订单 - 2023年11月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 [2] - 2024年4月沪东中华签订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订单,创全球单笔订单金额纪录 [2] - 2024年5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2] 产业规划与重组 - 上海计划2030年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大型LNG船本土化率85%以上 [4] - 2024年9月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启动合并重组,合并后公司总资产近4000亿元,年收入超1200亿元 [5] - 合并重组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审议通过,将提升军船协同效率和民船海外市场开拓能力 [5][6] 绿色转型与创新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前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2030年零/近零排放技术占比需达5%-10% [6] - 2024年全球替代燃料动力船舶订单占比37.19%,其中LNG动力船舶订单占比从2023年50.98%升至71.56% [6] - 2025年6月外高桥造船交付全球首艘风帆助推成品油轮和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7] 设计能力与布局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是国内最大民用船舶设计机构,上海航盛在基建类船舶设计市场占有率约70% [5] - 上海设计能力辐射全国,江苏等地船舶大部分源自上海设计 [5] - 浦东新区建设邮轮小镇,临港新片区聚焦船舶动力及深远海装备 [5]
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摘要(上会稿)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24
交易方案概述 -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00150)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1989),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1][5] - 交易采用市场法估值,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换股比例为1:0.1339 [11][12] - 存续公司将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及人员,总股本预计增至752,562.13万股 [24] 交易背景与目的 - 交易旨在落实深化国企改革政策要求,消除两家上市公司在船舶制造领域的同业竞争 [9][16] - 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占全球57.01%、76.96%和66.54%,行业处于景气上升周期 [47][48] - 通过整合将优化船舶制造产业布局,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品牌溢价 [17][18] 财务影响分析 - 交易后存续公司总资产将从1,819.77亿元增至4,036.39亿元,营业收入从785.84亿元增至1,333.51亿元 [25]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024年为48.60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从0.81元摊薄至0.65元 [25] - 存续公司2024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338.48亿元,占总资产比例8.39%,存在减值风险 [44] 股东结构变化 - 交易前中国船舶总股本44.72亿股,中国重工228.02亿股,换股后存续公司总股本增至75.26亿股 [18][24] - 中船工业集团持股比例从44.47%降至26.71%,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控制49.29%股权 [22][24] - 中船重工集团及其关联方将通过换股获得存续公司13.98%股权 [22][2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从2020年125点上涨至2024年189.16点,涨幅超50% [47] - 船队老龄化明显,集装箱船平均船龄达13.85年,接近历史峰值,更新需求迫切 [47] - 政策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竞争力 [49][50]
利好来了!上海,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6-25 12:39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核心观点 - 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目标2030年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 大型LNG运输船本土化率提升至85%以上 [1][4] - 构建两大海洋产业发展核 长兴岛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 临港新片区发展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海洋新能源等 [3] - 2035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目标700亿元 建成国际影响力领先的产业集群 [4] - 海洋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布局 包括核心技术攻坚/数字基建/应用场景牵引 [3] 海洋经济市场规模与增长 - OECD预测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价值将超3万亿美元 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规模 [1][6]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占GDP比重达7.8% [6] - 海洋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电力业增速超9% "深海科技"相关行业累计增加值1.28万亿元 占海洋经济12% [6] -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 同比增5.7% 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7.2% [1][6] 重点发展领域 - 智能装备领域 重点开发水下机器人/两栖智能机器人/潜水器等跨域多平台系统 [4] - 现代航运服务业 目标2030年增加值1800亿元 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 推动绿色转型与数智化 [4] - 深海科技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支持推动探测能力提升与新兴领域发展 [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拟出台《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 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统筹布局 [5] - 财税金融支持加码 通过集团化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5] 行业投资机会 -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受政策密集推动 特别是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智能机器人领域 [8]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属高端制造 技术资金门槛高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集聚 [7]
上海:长兴岛船海装备产业规模到2027年将超1200亿元
快讯· 2025-06-21 07:59
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 到2027年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将超1200亿元占全市比重70% [1] - 上海市印发《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及配套支持政策 [1] - 目标建成大型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三大明珠"齐耀的世界级造船基地 [1] 产业定位与战略目标 - 长兴岛将建设五大世界级高地引领上海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规划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体系能力突出"大国重器长兴制造"定位 [1] - 沪东中华供应商大会同步召开显示产业链协同发展意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