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型邮轮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中国份额下滑18.8%,韩国船厂稳居第二
搜狐财经· 2025-07-19 20:05
全球造船业景气度 - 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量显著下滑,共承接647艘,合计4678.2万载重吨(DWT),同比下滑57.9%,为2021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1] - 修正总吨(CGT)同比下降54.5%至1938.5万,新船订单金额675.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50.99亿元),同比减少47.6% [1] - 2024年全球新造船订单量达2390艘,合计1.7亿载重吨(DWT)、6555万修正总吨(CGT),创17年新高 [4] 分船型订单表现 - 集装箱船订单逆势增长,上半年成交201艘(2174.4万载重吨),同比上涨27.2%,占全部订单的46.4% [3] - LNG运输船需求疲软,仅成交23艘(93.7万载重吨),同比暴跌86.4% [3] - 散货船、原油船、成品油船、LPG船订单以载重吨计跌幅均超60% [3] 中国船厂表现 - 上半年承接订单370艘(2630.4万载重吨),占全球份额56.2%,但较去年同期75%明显下降 [6] - 中国船舶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8亿-31亿元,同比增98.25%-119.49%;中国重工预计净利润15亿-18亿元,同比增181.73%-238.08% [6] -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三大船企上半年累计交船28艘,包括全球首艘24000TEU级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等 [6] 韩国船厂表现 - 上半年承接订单113艘(1415万载重吨),市场份额30.3%,同比提升16.6个百分点 [8] - LNG船领域占据90.3%份额,包揽全部8艘大型LNG船订单;LPG船市场份额达54.2% [8] - 三大造船企业上半年营业利润预计合计突破2.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9亿元),HD韩国造船海洋增幅达228% [8] 市场份额变化 - 中国在散货船领域保持79%份额,集装箱船份额从86.1%降至63.4% [9] - 韩国在原油船份额从24.1%升至67.8%,LNG船份额从56.3%升至90.3% [9] - 日本船厂市场份额7.9%,LPG船接单占比34.1%,欧洲船企因邮轮订单增至43艘 [9]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订单下滑受美国"301调查"及船位紧张影响,但绿色动力船舶技术积累深厚 [10] - 韩日造船产能存在瓶颈,全球竞争格局不会出现颠覆性重构 [10]
中国重工: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摘要
证券之星· 2025-07-18 20:11
交易方案概述 - 中国船舶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10][11] - 换股比例为1:0.1339,即每1股中国重工股票可换得0.1339股中国船舶股票[13] - 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13] - 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总股本将增至752,562.13万股[20] 交易目的与背景 - 贯彻落实国家深化国企改革政策要求,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41] - 消除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16][46] - 抓住全球船舶工业复苏机遇,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占全球总量超50%[42] - 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44][46] 交易影响分析 - 存续公司总资产将从1819.77亿元增至4036.39亿元,营业收入从785.84亿元增至1333.51亿元[21] - 控股股东仍为中船工业集团,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20] - 存续公司将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负债及业务,消除同业竞争[17] - 交易可能导致每股收益摊薄,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从0.81元降至0.65元[21] 行业现状与前景 - 全球造船业持续复苏,新造船价格指数较2020年低点上涨超50%[42] - 船队老龄化加速更新需求,散货船等主力船型平均船龄超12年[42] - 国家政策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43] - 高附加值船型占比提升,气体船、油船、客船订单保持增长[42]
上海船舶产业画像:“钢铁巨鲸”变身“零碳舰队”
证券日报· 2025-07-05 00:09
行业地位与历史 - 上海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摇篮,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启中国近代造船业先河 [2] - 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和外高桥造船均跻身全球十大船厂 [2] - 上海是全球唯一同时拥有航空母舰、大型LNG运输船和大型邮轮建造能力的城市,被称为"全球船舶第一城" [2] 产业集群与规模 - 上海长兴岛形成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集聚区,沪东中华、江南造船等央企带动超7000家配套企业 [3][5] - 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产业主要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 [3] - 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2024年累计交船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分别增长19%和70% [3] 技术突破与订单 - 2023年11月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交付 [2] - 2024年4月沪东中华签订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订单,创全球单笔订单金额纪录 [2] - 2024年5月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开展首次航行试验 [2] 产业规划与重组 - 上海计划2030年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大型LNG船本土化率85%以上 [4] - 2024年9月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启动合并重组,合并后公司总资产近4000亿元,年收入超1200亿元 [5] - 合并重组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审议通过,将提升军船协同效率和民船海外市场开拓能力 [5][6] 绿色转型与创新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50年前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2030年零/近零排放技术占比需达5%-10% [6] - 2024年全球替代燃料动力船舶订单占比37.19%,其中LNG动力船舶订单占比从2023年50.98%升至71.56% [6] - 2025年6月外高桥造船交付全球首艘风帆助推成品油轮和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7] 设计能力与布局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是国内最大民用船舶设计机构,上海航盛在基建类船舶设计市场占有率约70% [5] - 上海设计能力辐射全国,江苏等地船舶大部分源自上海设计 [5] - 浦东新区建设邮轮小镇,临港新片区聚焦船舶动力及深远海装备 [5]
中国船舶: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摘要(上会稿)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24
交易方案概述 - 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600150)通过换股方式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1989),交易完成后中国重工将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1][5] - 交易采用市场法估值,中国船舶换股价格为37.59元/股,中国重工换股价格为5.032元/股,换股比例为1:0.1339 [11][12] - 存续公司将承继中国重工全部资产、负债、业务及人员,总股本预计增至752,562.13万股 [24] 交易背景与目的 - 交易旨在落实深化国企改革政策要求,消除两家上市公司在船舶制造领域的同业竞争 [9][16] - 2024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占全球57.01%、76.96%和66.54%,行业处于景气上升周期 [47][48] - 通过整合将优化船舶制造产业布局,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品牌溢价 [17][18] 财务影响分析 - 交易后存续公司总资产将从1,819.77亿元增至4,036.39亿元,营业收入从785.84亿元增至1,333.51亿元 [25]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024年为48.60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从0.81元摊薄至0.65元 [25] - 存续公司2024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338.48亿元,占总资产比例8.39%,存在减值风险 [44] 股东结构变化 - 交易前中国船舶总股本44.72亿股,中国重工228.02亿股,换股后存续公司总股本增至75.26亿股 [18][24] - 中船工业集团持股比例从44.47%降至26.71%,中国船舶集团合计控制49.29%股权 [22][24] - 中船重工集团及其关联方将通过换股获得存续公司13.98%股权 [22][2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从2020年125点上涨至2024年189.16点,涨幅超50% [47] - 船队老龄化明显,集装箱船平均船龄达13.85年,接近历史峰值,更新需求迫切 [47] - 政策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支持通过并购重组提升竞争力 [49][50]
利好来了!上海,重磅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6-25 12:39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核心观点 - 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目标2030年产业增加值超450亿元 大型LNG运输船本土化率提升至85%以上 [1][4] - 构建两大海洋产业发展核 长兴岛聚焦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 临港新片区发展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海洋新能源等 [3] - 2035年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增加值目标700亿元 建成国际影响力领先的产业集群 [4] - 海洋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布局 包括核心技术攻坚/数字基建/应用场景牵引 [3] 海洋经济市场规模与增长 - OECD预测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价值将超3万亿美元 相当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规模 [1][6]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占GDP比重达7.8% [6] - 海洋船舶工业/工程装备制造业/电力业增速超9% "深海科技"相关行业累计增加值1.28万亿元 占海洋经济12% [6] - 2025年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 同比增5.7% 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7.2% [1][6] 重点发展领域 - 智能装备领域 重点开发水下机器人/两栖智能机器人/潜水器等跨域多平台系统 [4] - 现代航运服务业 目标2030年增加值1800亿元 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 推动绿色转型与数智化 [4] - 深海科技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政策支持推动探测能力提升与新兴领域发展 [7] 政策与资金支持 - 拟出台《上海市海洋经济促进条例》 探索组建海洋产业发展集团统筹布局 [5] - 财税金融支持加码 通过集团化运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5] 行业投资机会 -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受政策密集推动 特别是船舶动力/深远海装备/智能机器人领域 [8]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属高端制造 技术资金门槛高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才集聚 [7]
上海:长兴岛船海装备产业规模到2027年将超1200亿元
快讯· 2025-06-21 07:59
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 到2027年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将超1200亿元占全市比重70% [1] - 上海市印发《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及配套支持政策 [1] - 目标建成大型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大型邮轮"三大明珠"齐耀的世界级造船基地 [1] 产业定位与战略目标 - 长兴岛将建设五大世界级高地引领上海建成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规划强调服务国家战略体系能力突出"大国重器长兴制造"定位 [1] - 沪东中华供应商大会同步召开显示产业链协同发展意图 [1]
中国船舶: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关于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之补充法律意见书(三)
证券之星· 2025-06-20 09:14
交易背景与必要性 - 本次交易是贯彻落实国资国企改革战略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战略重组,提升国有资产质量并培育船舶新质生产力 [3] - 交易顺应船舶行业景气周期,整合双方科研生产管理优势资源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并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4] - 中国船舶集团为解决2019年联合重组后形成的同业竞争问题,履行此前出具的五年内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在行业景气度回升、业绩改善的背景下启动本次重组 [5][7] 协同效应与整合计划 - 业务整合将统筹双方下属骨干船厂优势船型(如江南造船的LNG船、外高桥造船的邮轮、大连造船的VLCC等),优化产能调度与订单结构,释放专业化协同潜力 [11][12][23] - 研发体系深度融合可共享技术成果,加速高端船型攻关,降低研制成本,提升与日韩船企的竞争能力 [13][24] - 组织架构整合将保留双方管理经验,优化子公司管控机制,加强财务与内控体系标准化,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15][16][18] 财务影响与股东权益 - 交易后存续公司总资产达4,036.39亿元,营业收入1,333.51亿元,手持订单5,492万载重吨(538艘),规模全球领先 [20] - 2023年因中国重工民船业务历史低价订单交付及首制船成本超支导致亏损7.87亿元,但2024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3.11亿元,盈利趋势改善 [1][20] - 换股比例1:0.1339基于定价基准日前120日均价,中国重工股东每股收益从0.057元增至0.088元,但中国船舶每股收益从0.81元摊薄至0.65元 [20][21] 法律程序与风险控制 - 资产转移不涉及经营资质重新申请,中国重工21家子公司股权变更已履行优先购买权程序,无实质性法律障碍 [33][34] - 债权人公告期届满后未收到清偿或担保要求,债务处理符合《公司法》规定,不影响存续公司运营 [35][37] - 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定价为基准日均价的80%(中国船舶30.27元/股、中国重工4.04元/股),作为二级市场退出补充机制,与可比案例定价逻辑一致 [39][40]
心智观察所:14年的博弈,中国造船是如何取代韩国霸主地位的
观察者网· 2025-06-02 09:12
全球造船业格局演变 - 中国造船业2024年以74.7%的新船订单份额终结韩国20年霸主地位,改写全球造船版图 [1] - 造船业主导权更迭伴随技术、规模与国家意志碰撞,历史轨迹从英国、日本到韩国,最终转向中国 [1][3] - 2000年韩国以40%市场份额超越日本时,中国仅占4%订单量,2010年首次超过韩国进入顶级行列 [3] 中韩造船业竞争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面领先:完工量55.1%、手持订单量61.4%、新接订单量74.7%,韩国分别为25.6%、24.1%和17% [4] - 中国新接订单量达8711万载重吨(同比+51.7%),手持订单2.0872亿载重吨,韩国新接订单仅1098万修正总吨(CGT) [4] - 2024年7月韩国短暂以40%订单反超,但9月中国以90%市场份额强势回归 [4][5] 中国造船业竞争优势 - 规模效应:2024年承接全球71%CGT订单,集装箱船占83%、干散货船78%、油轮及化学品船76% [6] - 产业集群:江苏靖江2022年完工量占全球9.3%,新接订单占全球10.2%,手持订单占全球10.7% [6] - 产业链整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SC)通过设计-采购-建造闭环体系提升效率,2024年吸收中国船舶重工进一步优化资源 [6] 技术突破与高端船型进展 - LNG运输船:中国订单占比从0%升至2024年48%(韩国50%),打破韩国2018-2019年94%的垄断 [8] - 大型邮轮:2024年交付首艘自主研发"爱达·魔都号",涉及2500万零部件,技术复杂度比肩航母 [8] - 绿色船舶:中国承接全球70%以上订单,覆盖LNG双燃料、甲醇双燃料、氨燃料船等,韩国仅集中在LNG双燃料船 [8][9] 标志性技术成果 - 全球首艘LNG动力超大型原油运输船(VLCC)"远瑞洋"由大连船舶重工2022年交付 [9] - 最大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Höegh Aurora"由招商局重工江苏船厂2024年交付 [9] - 最大700标箱纯电动力集装箱船"绿华山"由江南造船2024年交付 [9][11]
中国船舶参加中船集团业绩说明会:手持订单排期至2029年 打造世界一流船企
证券日报网· 2025-05-21 14:47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中国船舶营业收入785.84亿元同比增长5.01%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4亿元同比增长22.21% [3] - 2024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58.58亿元同比增长3.8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80.99%和230.20% [3] - 2025年经营目标为完成营业收入805亿元 计划完工民品造船89艘/634.31万载重吨 修船270艘/19.35亿元 应用产业产值16.10亿元 [4] 业务发展情况 -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船舶及海工建造收入 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 [3] - 公司将布局深海科技产业 增强深海装备研制能力 构建"研发-验证-应用"闭环 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高地 [4] - 公司是全球唯一同时在建航空母舰、大型LNG船、大型邮轮的上市公司 [5] 战略重组规划 - 正在推进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交易 合并后将定位为中国船舶集团船舶总装上市平台 [4] - 重组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4] - 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4] 公司定位与使命 - 公司是中船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 承担"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责使命 [5] - 随着重大资产重组推进 公司在差异化品牌宣传和ESG工作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5]
中国船舶提质上量进行时:2025年营收剑指805亿元 着力打造深海科技产业高地
全景网· 2025-05-21 08:25
公司业绩与经营目标 - 中国船舶2025年经营目标为完成营业收入805亿元 [3] - 2025年民品造船完工计划为89艘/634.31万载重吨 修船完工270艘/19.35亿元 应用产业产值16.10亿元 [3] - 公司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 将根据交付计划和生产任务安排确定收入目标 同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争取早交船、多交船 [4] 产业布局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是全球唯一同时在建航空母舰、大型LNG船、大型邮轮的上市公司 主业优势明显、核心功能突出 [3] - 将布局深海科技产业 增强深海装备研制能力 构建"研发—验证—应用"闭环 形成科研与产业良性循环 [4] - 深海科技产业布局旨在提升技术与装备市场竞争力 打造产业高地 增加估值科技含量 开拓多元利润增长点 [4] 战略整合与发展规划 - 与中国重工合并后将定位为中船集团船舶总装上市平台 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4] - 将通过专业化整合技术、人员、生产能力等核心资源 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5] - 聚焦价值创造与经营效益提升 紧抓行业转型升级机遇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