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丽城市
icon
搜索文档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
人民网· 2025-09-02 09:00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核心方向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定位 [1] -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导思想 [1] - 涵盖六个相互关联方面 形成系统性目标布局 [8] 创新城市建设 - 将创新置于城市发展多维目标首位 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 [2] - 加强科技与产业协同布局 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精心培育创新生态 [2] - 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 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 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 [2] 宜居城市建设 -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 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 [3]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 [3] - 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 美丽城市建设 - 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 [4] - 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4] -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快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4] 韧性城市建设 - 把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5] -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 [5] - 构建完善城市安全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 提升城市应对风险的抵抗力、适应力和恢复力 [5] 文明城市建设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协同联动 [6] -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6] -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6] 智慧城市建设 - 推动治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 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7] - 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的治理体系 [7] - 积极布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科技水平 [7] 系统化实施路径 - 运用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 推动各环节有机衔接相互赋能 [8] - 促进城市空间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 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 [8] - 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建设成效最终评判标准 [8]
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美丽城市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7-10 09:44
美丽城市建设与"无废城市"的协同关系 - 美丽城市建设的"五美"目标与"无废城市"理念高度契合 包括绿色低碳 环境优美 生态宜居 安全健康 智慧高效 共同指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城市发展图景 [1] -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美丽城市的重要路径 需将"无废"理念融入城市规划 建设与管理全流程 [1] 源头减量与绿色转型 - 压实多部门职责 推动跨区域固体废物处理协同与减污降碳协同 [1] - 加快工业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硬性约束固体废物产生强度 推动制造业"无废"系统升级 锻造产业链与供应链 [1] - 推广生活垃圾阶梯式计费等政策工具 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全链条治理 [1] 资源循环与设施融合 - 构建城乡"多网融合"体系 整合生活垃圾 工业固体废物 建筑垃圾 园林垃圾等收运系统 [2] - 推进固体废物清洁全量焚烧 加快餐厨垃圾全资源化处理终端设施建设 [2] - 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 构建"报废—回收—拆解—再生—再制造—资源化"循环生态链 [2] - 落实国家"两新"政策 打造全品类 全地域 一体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2] 风险防控与智慧监管 - 提高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覆盖率 实现定位 追溯 信息共享与计量核算 [3] - 推动退役动力电池 废旧光伏组件及风电叶片等新兴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 [3] - 强化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 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3] - 运用卫星技术提升固体废物监管"智治"水平 实现绿色闭环管控 [3] "无废"实践与价值转化 - 实施"无废细胞"工程 打造"无废街区""无废商圈""无废校园"等示范主体 [4] - 培育"无废园区""无废集团"示范标杆 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 [4] - 构建绿色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扩大"无废"产业绿色保险 融资担保等产品供给 [4] - 聚焦再生产品碳减排效益 将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转化为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