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合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专论 || 张永伟: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三大件”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10:27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聚合思维特征 -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聚合思维,表现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独立技术呈现融合趋势,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 [1] - 聚合思维的本质体现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个智能产业领域在技术、产业链和应用上存在深度耦合 [1] - 聚合思维与过去以单一产业思维谋划发展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可行路径 [1] 三大智能产业领域的聚合基础 - 三大领域技术同源,底层技术均趋向统一于人工智能,形成终端产业链 [2] - 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60%,产业链大幅相通,共用环节多于个性化环节 [2] - 应用领域出现融合趋势,催生了天地一体的融合终端及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 [2] 三大件的市场潜力与替代作用 - 智能汽车零部件(智驾、座舱相关硬件软件)全球市场规模今年预计突破千亿美元,中国市场至少达500亿美元 [3] - 到“十五五”末,智能驾驶部件和系统的全球市场规模将翻倍至2000多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接近或达到千亿美元 [3] - 智能机器人产业尚处发展初期但速度极快,低空经济处于启动阶段,未来“三大件”有望成为拉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 聚合智能共用产业链的构成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个领域的聚合效应关键支撑在于共用产业链,其中超过60%的部分属于共用产业链 [4] - 汽车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电驱动、通信等部件)、中游(系统或解决方案)和下游(终端器件或整机) [4] 感知领域的成本下降与通用性 - 感知领域是聚合领域最具通用性的产业环节,车用激光雷达价格从2019年的10万元降至如今的800元,性能成倍提升 [5] - 激光雷达计价标准从过去一束线束1万元降至一束4元,智能汽车有力推动了感知环节成本的工业化下降 [5] - 将汽车感知领域的制造体系延伸至机器人和低空经济领域,能实现新兴领域硬件成本持续降低和性能提升 [5] 计算领域的核心与趋同 - 计算领域核心是芯片和操作系统,搭载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汽车需要约300到400颗芯片,推动移动终端芯片创新 [6] - 汽车、机器人及低空领域使用的芯片在功能要求上存在差异,但应用方向一致,未来底层操作系统层面可能越来越通用 [6] 模型算法与执行部件的相通性 - 模型算法日益趋同,从规则式编程转向端到端模型,再转向视觉、语言加动作三合一融合的VLA模型 [7] - 近一半的机器人团队成员来自车企,表明三个领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完全相通 [7] - 执行部件企业从过去单一领域供应转变为一对多供应模式,产品线从1个领域拓展至2个或3个领域 [7] 动力电池、通信与材料的跨领域应用 - 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接近350Wh/kg,汽车行业为电池安全提供近20年技术验证,可拓展至低空和机器人领域 [8] - 不同终端采用类似的通信体系,材料应用相通,汽车行业在合金及高分子材料减重技术上的经验可跨领域应用 [8] 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与“电动汽车时刻” - 电动汽车行业5年内年销量从100万辆飙升至1000万辆,主要原因是零部件成本下降50%且每年有10%及以上下降空间 [9][10] - 机器人领域预计将迎来类似的“电动汽车时刻”,产品价格可能从百万元级降至10万、20万元级,且进程可能更快 [10] - 在制造环节构建全球竞争优势,技术与成本是核心竞争力来源 [10] 供应链企业的拓展与交叉合作 - 部件企业可跟随整车厂从汽车制造拓展至飞行器制造,特斯拉机器人70%的供应链与汽车供应链重合 [11] - 通过“交叉合作”,机器人企业与汽车部件企业可实现技术融合与渠道共享,快速打入不同领域,节省供应商验证时间 [11] - 国内电机电控领域有近千家企业,具备良好的拓展基础 [11] 国际化布局与产业协同推进机制 - 中国辅助与自动驾驶产业进入高速国际化阶段,智驾产品“出海”呈快速攀升态势,国际市场存在“蓝海”机遇 [12] - 需转变思维方式,从单一产业发展逻辑转向统筹聚合思维,打破产业、科技、政策和部门之间的隔阂 [12] - 需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空地一体”基础设施和算力设施),并实现政策突破以更快适配产业发展需求 [12]
车百会张永伟: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智能“三大件”
中国经济网· 2025-09-17 19:51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核心观点 -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提出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正替代出口"新三样"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出海的新引擎 [1][2] 聚合智能产业特征 - 聚合思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标志性特征 体现为技术同源(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支撑)、产业链相通(智能汽车与具身机器人供应链重合度超60%)、应用领域融合三大核心共性 [2] - 智能汽车零部件全球产值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超500亿美元 预计"十五五"末全球产值翻番至2000多亿美元 中国市场接近或达到1000亿美元 [2] 共用产业链支撑作用 - 感知领域成本大幅下降:激光雷达价格从2019年10万元降至800元 线束单价从每线万余元降至4元 性能成倍增长 [3] - 计算领域高度通用:L2级智能汽车需300-400颗芯片(传统车仅5-10颗) 车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芯片在信号处理与智驾操控方向一致 VLA模型成跨领域技术焦点 [3] - 执行器件/电池/材料协同加速:汇川从单一供应商转型跨领域服务商 汽车热管理系统向机器人延伸 宁德时代/比亚迪通过合资将动力电池技术赋能低空与机器人产业 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于无人机减重 [3] 产业发展路径 - 制造优势构建:借鉴电动汽车零部件成本年均降幅超10%的经验 机器人领域有望五年内实现百万级售价向十万级跨越 [4] - 供应链拓展与交叉合作:特斯拉机器人70%供应链源自汽车体系 通过跨领域技术融合与渠道共享可将供应商验证周期从五年缩短 [4] - 国际化布局:打破"先国内后国际"传统模式 实现双市场同步布局 尤其在机器人等蓝海领域借助先发优势构建全球地位 [4] - 机制创新:统筹规划空地一体设施与算力平台 加速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标准法规适配 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构建新质生产力管理体系 [5]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以 “聚合思维” 推动智能产业迈入 “三大件” 时代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16:28
聚合智能产业核心观点 - 聚合思维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驱动力 打破传统产业边界 推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 [2] - 智能汽车 具身机器人 低空经济构成"三大件" 技术同源且产业链重合度超60% 应用场景逐步交织 [2][3] - "三大件"接棒出口"新三样" 2025年全球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市场规模超1000亿美元 中国占比超50%达500亿美元 "十五五"末全球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将翻倍至2000多亿美元 [3] 产业链协同效应 - 三大领域60%以上产业链环节实现共用 涵盖感知 计算 执行器件 电池 通信 材料等领域 [3] - 智能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核心部件成本下降 L2级驾驶辅助汽车需300-400颗芯片 远超传统5-10颗 [4] - 操作系统底层通用化趋势显著 技术人才跨领域流动加速 北京机器人团队近半数核心成员来自车企 [4] 产业发展路径 - 通过制造体系优化实现成本革命 目标5年内将机器人价格从百万级降至10-20万元 [5] - 推动企业跨界拓展供应链 特斯拉机器人70%供应链源自汽车体系 鼓励交叉合作与渠道共享 [5] - 布局国际化市场 自动驾驶部件出海进入快速攀升期 机器人领域海外市场无贸易壁垒 [5] - 创新推进机制 统筹空地一体设施与算力设施 推动标准法规适配 构建新质生产力管理体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