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

搜索文档
蓝思科技荣获证券之星ESG供应链影响力奖及入选ESG投资价值榜
搜狐财经· 2025-07-30 10:00
奖项荣誉 - 公司荣获证券之星第三届ESG新标杆企业评选"供应链影响力奖"并入选"ESG投资价值榜" [1] - 该奖项由证券之星联合妙盈科技等专业机构设立 旨在表彰在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三大维度实现卓越实践的企业 [4] ESG环境实践 - 公司将绿色理念贯穿全产业链 推动清洁能源替代、资源循环利用与生产工艺革新 构建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的低碳管理体系 [4] - 2024年实施75项节能技改项目 累计节约水38.6万吨 节省电能8049万KWH [4] - 通过光伏发电、绿电采购、绿证购买等措施 全年实现清洁能源应用超24亿度 [4] - 通过45个节能减排方案 全年碳减排量达270万tCO2e [4] ESG社会贡献 - 公司聚焦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智能穿戴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 加大前沿技术研发投入 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5] - 通过开放技术生态与行业共享创新成果 助力提升产业能效标准 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 [5] - 积极践行公益理念 聚焦教育公平、乡村振兴、赈灾应急等社会议题 探索可持续公益模式 [5] - 持续优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构建多元包容职场环境 强化健康安全与技能提升保障 [5] ESG公司治理 - 持续优化董事会决策机制 强化风险管理与合规经营 确保公司战略与各方利益长期协同 [5] - 构建透明高效的信息披露体系 以更高标准的公司治理践行社会责任承诺 [5] 未来规划 - 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与社会责任结合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
全球500强“冰火局”:34家巨亏背后,中国民企靠这三招逆袭
搜狐财经· 2025-07-30 04:45
英伟达的崛起与AI算力需求 - 英伟达以145%的利润增速跃居《财富》世界500强利润榜第六位,排名从222位升至66位,创美国公司升幅纪录 [1] - 英伟达以超过55%的净利润率高居利润率榜首,年收入从600亿美元突破1300亿美元,反映全球对AI算力的疯狂需求 [1]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AI淘金铲"理论正在现实财富地图上凿出深痕 [1] 全球科技巨头的利润格局 - 科技七巨头(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Meta、英伟达、特斯拉)去年合力创造4840亿美元利润,占500强总利润的六分之一 [4] - 高技术企业平均利润增速达24%,远超500强整体0.4%的增长率 [5] - 半导体企业在利润率前十名中占据三席,包括台积电(第三)、SK海力士(第八)和英伟达(第一) [5] 中国科技企业的逆袭 - 拼多多排名飙升176位至266名,成为榜单跃升幅度最大的中国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超过36% [5] - 华为营收接近1200亿美元,排名上升20位至83名,重返百强阵营,在5.5G、鸿蒙生态和智能汽车领域持续突破 [5] - 小米集团排名飙升100位至297名,智能汽车业务贡献321亿元收入 [7] 半导体行业的冰火两重天 - 三星电子拿下特斯拉价值23万亿韩元(约16亿美元)的AI芯片大单,为2纳米制程技术赢得关键背书 [7] - 英特尔因187亿美元巨亏位列亏损榜第二位,市值萎缩至英伟达的2% [7] - 台积电以尖端制程优势占据利润率榜单第三位 [5] 消费电子市场的变革 - 海尔智家排名提升17位至390名,在北美市场增速达行业三倍 [7] - 中国品牌海信与TCL在高端电视市场份额合计飙升至39%,而三星与LG份额首次跌破50% [7] - 中国品牌通过MiniLED技术以更高性价比和快速迭代抢占高端显示市场份额 [7] 全球化布局与增长引擎 - 拼多多海外业务Temu在北美与欧洲快速渗透,支撑其排名跃升 [8] - 海尔智家在全球构建35个工业园和163个制造中心,在北美实现80%产品本土制造 [8] - 中国企业依托本地化制造与运营,在北美和西欧市场实现超行业增长 [8] 技术协作与资源整合 - 华为在5G、云计算、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突破依托全球研发网络 [9] - 英伟达主导AI芯片市场得益于台积电的先进制程支撑 [9] - 特斯拉将AI芯片订单分给三星与台积电以平衡风险,反映跨国技术协作的重要性 [9]
齐心协力唱好下半年消费大戏
证券日报· 2025-07-27 23:43
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旨在贯彻提振消费决策部署,为下半年消费增长助力 [1] -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二季度增速较一季度提升0.8个百分点,形成下半年发展基础 [1] - 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6.2%,需针对性措施提升消费贡献率 [1] 刺激消费政策效果 - 162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分两批下达,带动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增速高于去年全年1.5个百分点 [2] - 第三批690亿元国债资金已下达,剩余690亿元将于10月下达,需协同地方补贴、消费券等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2] 消费市场趋势 - 消费市场呈现"向新"趋势,智能汽车、智慧家电、数码产品等迭代升级,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成为新热点 [3] - 需优化供给结构,推出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持续吸引消费 [3] 消费环境改善 - 2023年3月提出"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2025-2027年方案强调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监管体系建设 [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计开展缺陷消费品召回6470次,涉及产品1.08亿件 [4] - 需系统清理不合理消费限制,实现"无障碍"消费以提升消费者信心 [4]
清华王建强:“聪明车”必是“安全车” “认知驱动”引领自动驾驶迈向安全可控
中国经营报· 2025-07-17 16:48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自动驾驶系统发展滞后于预期,面临"黑盒模型"不可解释性与泛化能力不足的难题,难以突破L3向L4/L5发展的瓶颈 [1] - 传统"数据喂养"模式无法满足复杂场景需求,系统在极端复杂交通情境下易陷入安全瓶颈 [1][2] - 低等级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高但高等级自动驾驶在长尾场景下事故频发,安全技术仍需突破 [2] 技术路线局限性分析 - 规则驱动路线结构清晰但适应场景有限,难以满足L4+级自动驾驶对泛化能力的要求 [3][4] - 数据驱动路线存在三大短板:决策过程黑箱化、依赖训练数据分布、模型推理速度慢 [3] - 现有技术路线均无法解决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规则驱动)与可解释性(数据驱动)矛盾 [4] 认知驱动新范式 - 提出"自主学习+先验知识"融合方案:大模型增强环境理解+人类知识反馈机制提升长尾场景安全性 [1] - 认知驱动融合规则驱动的可解释性与数据驱动的学习能力,实现系统"去黑箱化"和进化能力 [5] - 技术架构包含三层:规则与数据融合的感知层、统一风险评估的认知层、知识数据融合的决策层 [6] 技术演进趋势 - 1.0阶段规则驱动稳定性高但灵活性差 2.0阶段数据驱动自主性强但安全性弱 3.0阶段认知驱动实现泛化与安全平衡 [7] - 未来将构建"三纵三横"技术架构:纵向覆盖车辆/信息/基础技术,横向依托车载/交通/安全平台 [8] - 终极目标是实现"类脑认知架构",使智能汽车具备人类驾驶的认知、推理与持续学习能力 [9] 核心突破方向 - 环境感知采用"规则+数据"双路径融合,物理属性与语义理解并重 [6] - 风险认知通过"统一场"建模预测人-车-路行为动态演化规律 [6] - 决策机制结合人类直觉推理与大模型实时理解能力 [6][7]
探寻智能化发展新路径 多方协力共促新能源汽车提质向新
证券日报网· 2025-07-15 21:07
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 - 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 [1]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1] - 智能化体验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 [1] 智能化技术发展 - 智能汽车正从低等级辅助驾驶向高等级自动驾驶跨越,但复杂长尾场景下事故频发 [2] - 提出"认知驱动"技术路线,融合规则驱动与数据驱动的优势,构建"感知-认知-决策"闭环体系 [2] - AI操作系统将经历"AI in OS"、"AI for OS"、"AI as OS"三阶段演进 [3] - NeuSAR OS已支持80余款芯片适配,帮助车企1-2个月内完成新芯片迭代 [3] 芯片国产化进展 - 国内智能座舱芯片与车控芯片加速突破,芯驰X9系列座舱芯片覆盖50余款车型 [4] - E3系列车控MCU填补高端空白,累计出货超800万片,覆盖90%国内车企 [4] - 下一代4纳米工艺X10系列将支持7B规模AI大模型本地部署 [4] 产业生态变革 - 全球智能汽车竞争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生态能力较量" [5] - 中国L2辅助驾驶渗透率超50%,泊车辅助超20% [5] - 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形成"深度绑定"新模式,如华为、Momenta与车企联合定义产品 [5] - 2030年电动车电子硬件占比将达70%,软件成为差异化核心 [5] 全球化与技术输出 - 中国研发团队将智能大灯开发周期压缩至8-10个月 [6] - 20个技术平台在中国研发并首发,反向输出至全球市场 [6] - 岚图FREE+上市15分钟锁单破1.1万台,聚焦用户场景痛点 [6] - 江淮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上市首月大定破6500台 [7] - "十五五"期间计划投入超200亿元研发 [7]
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八成,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 2025-07-13 20:07
中国经济内需驱动增长 - 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 [1] - "十四五"前4年经济增速均值5.5%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 [1][2] -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56.2% 较"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2] 消费升级趋势 - 2024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 增速高于商品零售3个百分点 [4] -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 对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 [4] - 2013-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从2.5万亿元增至5.6万亿元 增长119% [4] - 2023-2024冰雪季旅游收入5247亿元 2024-2025预计达6300亿元 [5] 投资拉动效应 - 过去4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30.2% [3] - 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 [3] - 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 [3] - 2024年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达1281.8万台 [3] 基础设施进展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 覆盖80%以上县 [10] - 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 [10]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 2025年预计再节约3000亿元 [10] - "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 [9][11] 服务消费发展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46.1% 较发达国家仍有提升空间 [4] - 2013-2024年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从10.6%升至11.3% [5] - 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从6.9%升至9.0% [5]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8] 政策支持方向 - 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 [13] - 推进价格和工资联动改革 [13] -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3] - 制定中长期国有资本划转社保计划 [14]
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2:47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长三角或前三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总和[1] - 前四年经济平均增速5.5%,2024年目标5%,保持全球大型经济体罕见增速[1][5]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其中消费贡献率56.2%,资本形成贡献率30.2%[8] 核心指标进展 - 20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等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79岁,较2020年+1.7岁)、粮食能源产能等8项超预期[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4%(2020年7.8%),超2025年10%目标[5]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68%,规模3.6万亿元全球第二,企业研发占比超77%[9][10] 重大工程实施 - 102项重大工程进展显著: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祝融号"火星车、"嫦娥5号"月壤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等突破[5] - 民生领域: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宿舍床位50万张,"双一流"高校扩招[5] - 科技领域: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1900亿块),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10] 产业与创新 - 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手机/家居/汽车)、非遗文博IP等消费新增长点涌现[8] - 核电、铁路等领域引入民间投资,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11]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11] 区域与改革 - 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广88条创新举措[11] - "十五五"重点方向:市场化改革(国资国企、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科研破壁)、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民生保障(社保统筹)[12]
“十四五”冲刺!国家发改委在首场发布会为何提到荔枝和早茶
南方都市报· 2025-07-09 22:09
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实现"四连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1]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经济增速平均5.5%,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1]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其中最终消费贡献率56.2%,比"十三五"提高8.6个百分点 [3][4] 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90%,覆盖80%的县,服务90%经济人口 [7] - 2024年农村公路总里程464万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 [7]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冷链物流体系完善 [7]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46万亿千瓦时,为"十三五"末1.6倍,高速公路充电桩覆盖98.4%服务区 [8] 创新驱动与科技突破 -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1.2万亿元,研发强度2.68% [9]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运,C919商业飞行 [9] -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多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转变 [10] 民生与社会保障 - "十四五"规划民生指标占比超1/3,为历次五年规划最高 [13] - 城镇年新增就业稳定1200万人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比48.8% [15] - 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9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15] - 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64.6%,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覆盖300多地级市 [16] 治理效能与改革 - 民营企业达5800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29项 [11] - 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 [11] - 组织动员能力显著提升,如西藏地震后30分钟启动救援 [12] 五年规划机制 - 五年规划通过"四个注重"机制实施:制度优势、守正创新、社会合力、战略定力 [17][18] - 坚持"开门编规划",结合顶层设计与群众意见,形成社会共识 [18]
“十四五”GDP将升至140万亿元,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21:17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左右,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或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 [1] - 前四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5.5%,在风险挑战下保持这一增速对大体量经济体史无前例 [1]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4%,其中消费贡献率56.2%,资本形成贡献率30.2% [6] 规划指标进展 - 20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等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8项指标超预期 [3] - 前四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8%升至10.4%,超过2025年10%目标 [3] - 人均预期寿命从77.3岁增至79岁,超额完成5年增长1岁目标 [3] 重大工程项目 - 102项重大工程预计2024年底全部完成,包括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等交通设施,"祝融号"火星车等科技突破 [5] - 科技前沿领域7项工程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交通强国8项工程含高铁、战略通道 [4] - 民生领域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50万张学生床位,支持高校扩招 [5] 科技创新突破 - 2024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68%,规模3.6万亿元全球第二,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7] - 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达1900亿块,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 [8]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5][8] 改革与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 [9] - 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核电等基础设施引入民间投资 [9] - 上海浦东、深圳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广88条创新举措 [9]
“十四五”交出亮眼经济成绩单:5年GDP增量将超35万亿元,内需成为增长稳定锚|“十四五”成绩单
华夏时报· 2025-07-09 19:42
中国经济总量与增长 - 过去四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超过35万亿元 [2] - 中国经济增速平均为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2] - 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 [2] 内需与消费 - 过去四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 [3] - 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表现突出,如人工智能产品、国风国潮商品销量成倍增长 [3] 投资与基础设施 - 过去四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持续快于整体投资增速 [4] - 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780万套,解决2000多万人的住房问题 [4] - 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2025年预计再节约3000亿元 [4] 创新与高科技产业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5]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达3.6万亿元,占GDP比重2.68%,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5]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5] 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7%-30%,若提升至35%将使产业结构更合理 [6] - 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技术咨询等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手机硬件价值3000元,整机售价6000元主要来自软件和专利技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