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智能
搜索文档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小鹏、长安等瞄准万亿市场加速飞行汽车布局
新京报· 2025-09-30 22:14
中国车企飞行汽车布局动态 - 长安汽车董事会审议通过设立飞行汽车合资公司议案,计划2030年推出航线飞行汽车 [2] - 小鹏汽车计划在2026年量产并交付全球首台“汽车+飞机”组合折叠的飞行汽车 [2] - 一汽、广汽、吉利、奇瑞等多家车企积极拓展低空飞行领域,呈现多元化技术路径 [3][5][6] 飞行汽车市场前景预测 - 摩根士丹利预测飞行汽车行业到2030年将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2050年增至9万亿美元 [3] - 中国或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低空交通市场 [3] - 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市场规模近24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7] 主要车企商业化时间表与进展 - 小鹏汽车已投入数十亿元成本,研发7代原型机,计划2026年开始量产交付 [5] - 广汽自主研发的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b预定价格不超过168万元,计划2026年底开启交付,2024年启动示范运营 [5] -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力争在2026年完成适航认证 [5] - 一汽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计划于2024年内首飞 [6] - 长安汽车和奇瑞仍处于产品研发与测试验证阶段 [6] 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 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市场内卷,企业向低空领域拓展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和更高利润 [7] - 国家政策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力度加大 [7] - 低空出行赛道预计将形成低空主机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和低空运营服务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 [7] 飞行汽车的技术优势与研发趋势 - 电动飞行汽车相比直升机,在安全性、机动性和成本上能实现突破,并借助汽车产业链优势降低制造成本 [8] - 当前全球有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预计最终将收敛至少数几类主流构型 [8] - 通过虚实融合的孪生平台加快测试,未来有望将研发周期从五年以上缩短至两年 [8]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飞行汽车面临成本高企难题,智能终端处于样机阶段未形成规模效应,零部件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导致成本和售价居高不下 [10] - 地方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0]
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小鹏、长安等瞄准万亿市场加速飞行汽车布局
贝壳财经· 2025-09-30 22:12
中国车企飞行汽车布局提速 - 长安汽车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设立飞行汽车合资公司议案,计划2030年推出航线飞行汽车[1] - 小鹏汽车计划2026年量产并交付全球首台"汽车+飞机"组合折叠的飞行汽车[2] - 一汽、广汽等多家车企在2024年陆续公布飞行汽车领域新进展[2] 主要参与者技术路径与时间表 - 小鹏汽车已研发7代原型机,投入数十亿元成本,计划2026年开始量产交付飞行汽车[4] - 广汽自主研发的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b预定价格不超过168万元,计划2024年启动粤港澳示范运营,2026年底开启交付[4] -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力争2026年完成适航认证[4] - 一汽红旗天辇1号飞行汽车计划于2024年内首飞,长安汽车拟在深圳设立飞行汽车合资公司[5] 市场前景与驱动因素 - 摩根士丹利预测飞行汽车行业到2030年将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2050年将增至9万亿美元[2] - 中国或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低空交通市场[2] - 车百会报告显示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市场内卷,企业向低空领域拓展寻求第二增长曲线[7] - 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近24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7] 行业发展趋势与优势 - 国家已将低空经济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 - 低空出行赛道预计将形成低空主机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和低空运营服务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8] - 电动飞行汽车相比直升机,在安全性、机动性和成本上可实现突破,并借助汽车产业链优势降低制造成本[8] - 全球有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通过虚实融合平台有望将研发周期从五年以上缩短至两年[9] 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 - 飞行汽车融入日常生活面临成本、法规等难题[10] - 智能终端处于样机阶段,未形成大规模效应,核心零部件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导致成本和售价居高不下[10] - 地方尚未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是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2]
专论 || 张永伟:从出口“新三样”到聚合“三大件”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9 10:27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聚合思维特征 -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是聚合思维,表现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独立技术呈现融合趋势,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 [1] - 聚合思维的本质体现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个智能产业领域在技术、产业链和应用上存在深度耦合 [1] - 聚合思维与过去以单一产业思维谋划发展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可行路径 [1] 三大智能产业领域的聚合基础 - 三大领域技术同源,底层技术均趋向统一于人工智能,形成终端产业链 [2] - 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60%,产业链大幅相通,共用环节多于个性化环节 [2] - 应用领域出现融合趋势,催生了天地一体的融合终端及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 [2] 三大件的市场潜力与替代作用 - 智能汽车零部件(智驾、座舱相关硬件软件)全球市场规模今年预计突破千亿美元,中国市场至少达500亿美元 [3] - 到“十五五”末,智能驾驶部件和系统的全球市场规模将翻倍至2000多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接近或达到千亿美元 [3] - 智能机器人产业尚处发展初期但速度极快,低空经济处于启动阶段,未来“三大件”有望成为拉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 聚合智能共用产业链的构成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个领域的聚合效应关键支撑在于共用产业链,其中超过60%的部分属于共用产业链 [4] - 汽车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电驱动、通信等部件)、中游(系统或解决方案)和下游(终端器件或整机) [4] 感知领域的成本下降与通用性 - 感知领域是聚合领域最具通用性的产业环节,车用激光雷达价格从2019年的10万元降至如今的800元,性能成倍提升 [5] - 激光雷达计价标准从过去一束线束1万元降至一束4元,智能汽车有力推动了感知环节成本的工业化下降 [5] - 将汽车感知领域的制造体系延伸至机器人和低空经济领域,能实现新兴领域硬件成本持续降低和性能提升 [5] 计算领域的核心与趋同 - 计算领域核心是芯片和操作系统,搭载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汽车需要约300到400颗芯片,推动移动终端芯片创新 [6] - 汽车、机器人及低空领域使用的芯片在功能要求上存在差异,但应用方向一致,未来底层操作系统层面可能越来越通用 [6] 模型算法与执行部件的相通性 - 模型算法日益趋同,从规则式编程转向端到端模型,再转向视觉、语言加动作三合一融合的VLA模型 [7] - 近一半的机器人团队成员来自车企,表明三个领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完全相通 [7] - 执行部件企业从过去单一领域供应转变为一对多供应模式,产品线从1个领域拓展至2个或3个领域 [7] 动力电池、通信与材料的跨领域应用 - 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接近350Wh/kg,汽车行业为电池安全提供近20年技术验证,可拓展至低空和机器人领域 [8] - 不同终端采用类似的通信体系,材料应用相通,汽车行业在合金及高分子材料减重技术上的经验可跨领域应用 [8] 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与“电动汽车时刻” - 电动汽车行业5年内年销量从100万辆飙升至1000万辆,主要原因是零部件成本下降50%且每年有10%及以上下降空间 [9][10] - 机器人领域预计将迎来类似的“电动汽车时刻”,产品价格可能从百万元级降至10万、20万元级,且进程可能更快 [10] - 在制造环节构建全球竞争优势,技术与成本是核心竞争力来源 [10] 供应链企业的拓展与交叉合作 - 部件企业可跟随整车厂从汽车制造拓展至飞行器制造,特斯拉机器人70%的供应链与汽车供应链重合 [11] - 通过“交叉合作”,机器人企业与汽车部件企业可实现技术融合与渠道共享,快速打入不同领域,节省供应商验证时间 [11] - 国内电机电控领域有近千家企业,具备良好的拓展基础 [11] 国际化布局与产业协同推进机制 - 中国辅助与自动驾驶产业进入高速国际化阶段,智驾产品“出海”呈快速攀升态势,国际市场存在“蓝海”机遇 [12] - 需转变思维方式,从单一产业发展逻辑转向统筹聚合思维,打破产业、科技、政策和部门之间的隔阂 [12] - 需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空地一体”基础设施和算力设施),并实现政策突破以更快适配产业发展需求 [12]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6:01
聚合智能产业市场规模与前景 - 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近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1200亿美元 [1] - 低空经济市场预计2030年达万亿元规模 产业化需依靠家用飞行器普及实现突破 [10]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四年复合增长率或为23% 预计2028年达千亿美元规模 [12] 技术融合与产业链协同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具备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特征 可成为产业出海新引擎 [1] - 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设计 借助汽车产业链聚合优势降本增效 [4] -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 机器人重材料创新 新能源汽车重材料强度 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10] - 航空与汽车产业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复用性 汽车供应链优势助力低空飞行器降本 [11] - 智能汽车是Physical AI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压力测试场 需应对多模态融合、多场景整合、毫秒级响应等挑战 [5] 产业化路径与发展建议 - 推动制造环节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促进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跨越式发展 [3] - 通过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跨领域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3] -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 将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抢占全球蓝海机遇 [3] - 低空出行赛道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主机制造、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电动航空成为低空经济核心突破口 [6] - 具身智能落地需提升现有范式生产效率(如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循环)或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 [11] 技术创新与突破方向 - 全球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 通过虚实融合孪生平台可将研发周期从五年缩短至两年 [5] - 人形机器人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 通过标准任务验证技术能力 解决手部与腿部智能问题 [5] - 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间高度共通 智能驾驶技术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6] - 具身智能需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场景下"复杂场景精确物理建模难"和"未知变化应对能力弱"难题 [11] - 机器人通过VLA模型整合视觉、语言和行为多模态信息 实现复杂环境自主决策与执行 [13]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低空飞行器可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和应急救援三大场景 [6] - 智能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五年内拓展至C端家庭场景 [12] - 智能座舱是智能驾驶后直面用户体验的高商业价值场景 对接互联网AI生态 [5] - 具身智能消费级产品落地关键在于完成产品交付 通过商业化推动技术迭代与供应链优化 [12]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成功举办,聚合“三大件”成产业新焦点
中国经济网· 2025-09-22 15:49
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前景 - 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1] - 聚合智能三大件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特征 有望成为继出口新三样后中国产业出海新引擎 [1] - 光谷将全面布局聚合智能产业 构建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1] 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 - 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推动智能机器人等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跨越式发展 [2]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可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或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 [2] - 将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抢占全球蓝海机遇 [2] - 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 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 [2] 低空经济发展路径 - 低空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重要路径 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设计实现安全性机动性突破 [3] - 全球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 预计将收敛至少数主流构型 通过孪生平台研发周期可从5年缩短至2年 [3] - 低空出行赛道将形成三个万亿级细分领域:主机制造、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4] - 电动航空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核心突破口 应用于城市接驳低空文旅应急救援三大场景 [5] - 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或达万亿元 产业化需依靠家用飞行器普及实现市场突破 [6] 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 - 智能汽车是Physical AI核心载体与具身智能压力测试场 需应对多模态融合毫秒级响应等挑战 [4] - 智能座舱是智能驾驶后直面用户体验的高商业价值场景 对接互联网AI生态 [4] - AI算法和云端基础设施在汽车与机器人间高度共通 智能驾驶技术可加速机器人产业发展 [4] - 航空与汽车产业在感知计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上具备复用性 汽车供应链优势助力低空飞行器降本 [7] - 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 机器人重材料创新 新能源汽车重材料强度 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6] 具身智能发展路径 - 人形机器人需重视"腿足具身智能" 弥补对腿部智能忽视 与语言模型形成AI能力互补 [3] - 具身智能落地两大标准:提升现有范式生产效率(如18-24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向循环)或推动生产力体系重构 [8] - 多品种小批量场景下面临复杂场景精确物理建模难和未知变化应对能力弱难题 [8] - 具身智能消费级产品落地关键在于完成产品交付 推动技术市场化迭代 构建企业护城河 [8] - 供应链90%延续汽车产业链 软硬结合保障产品落地能力 [8] 产业化推进机制 - 研发需聚焦实际应用需求 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关键问题 而非追求广域覆盖技术叠加 [6] - 推动政产学研用与金融协同 发挥民间资本力量 通过跨界合作攻关 [6] - 选择易落地场景先行试点 同步总结创新制定标准完善法规 避免法规标准滞后 [6] - 强化跨学科教育与培训 解决人才专业割裂问题 培养复合型人才 [6] 市场应用前景 - 智能具身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物流零售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 五年内应用于C端家庭场景 [9] -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四年复合增长率或为23% 预计2028年达千亿美元规模 [9] - 机器人通过多传感器构建大脑和小脑系统 大脑整合视觉语言行为多模态信息实现自主决策 [9] - 语言理解能力增强机器人可控性和交互性 提供高级推理能力 为通用化机器人奠定基础 [10]
机器人走入大众消费为何难?他山科技CEO马扬:数据短缺制约了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9-21 00:38
行业发展趋势 - 智能产业正从单一条线向跨领域融合演进 以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 零部件供应 场景应用和监管政策上出现大量交叉 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1] - 产业端整合推动技术复用与规模化落地 对感知 控制与安全等底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复杂现实场景中实现高可靠 低成本的数据采集与训练成为大规模商用的关键[1] - 获得足够多高质量数据并完成有效训练 在特定领域将机器人技能优化到可替代人工水平并实现规模化落地应用 是突破关键瓶颈的核心要素[1] 公司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是人工智能触觉传感芯片及应用解决方案研发商 在触觉感知领域是行业内唯一覆盖底层感知芯片硬件 软硬件模组以及触觉前端模型的企业 市占率超过80%[3] - 公司聚焦机器人触觉感知层面 覆盖从底层芯片到前端触觉模型的完整链路 率先在MuJoCo与英伟达Isaac Sim上搭建并开源触觉仿真模型 通过仿真解决现实端数据稀缺与降本问题[2] -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提供触觉传感器和电子皮肤 在汽车 家电 消费电子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汽车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奔驰 宝马 比亚迪等企业[3] 触觉技术的重要性与应用 - 触觉作为与物理世界直接交互的唯一感知通道 在需要柔性操作和高可靠性场景中至关重要 是机器人能否真正替代人工的核心要素之一[2] - 触觉与视觉发展路径不同 触觉覆盖全身且双手是关键 前端决策通过手端神经回路和小脑完成快速调整 这些不过脑子的前端决策正是触觉要解决的问题[4] - 工业自动化设备擅长固定标准化作业 但在柔性和泛化场景尚未满足需求 例如汽车产线上90%以上工位工作可由设备完成 但取出零部件 去掉保护套等动作仍难以实现[4] 商业化路径与发展挑战 - 选择在酒店 物流等可快速学习 易复制场景切入 商用端对成功率要求高达约99.7% 工业端要求更高 通过阶段性落地推动具身智能向更大规模商业化迈进[2] - 最大瓶颈在于数据与训练成本 现实生活场景缺乏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和训练 数据短缺制约发展 需要通过付费或条件交换采集数据[5] - 重点开展数字仿真训练工作 在MuJoCo平台搭建触觉仿真训练框架 与英伟达合作借助Isaac Sim平台进行训练和数据获取 大幅降低数据采集与训练成本[6] 行业发展前景 - 行业乐观派认为机器人会在5-10年内实现通用泛化 保守估计需要20年 未来1-2年可预见在酒店等场景实现商用化应用[4][6] - 机器人将替代人类从事繁重 重复或危险工作 如养老 物流等领域 使人类更多从事创造性与想象力驱动的工作[7] - 公司去年获得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今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
“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成新引擎,超60%供应链可复用 车百会张永伟:要用聚合思维推动三大产业实现融合协同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9 20:52
全球聚合智能产业规模预测 - 预计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占比达50% [1] 产业链协同优势 - 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低空经济三者供应链复用率超过60% 涵盖感知、计算、电池、通信等核心环节 [1] - 电动航空与汽车产业技术理论基础相通 产业实践目标为复用汽车产业80%核心供应链 [3] - 激光雷达单价从2019年10万元降至当前约800元 性能成倍提升 体现智能汽车规模化对供应链成熟度的带动效应 [3] 产业发展现状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1] - 广汽、长安、小鹏汽车等车企已展开跨界布局 借助汽车供应链加速机器人与低空领域创新落地 [3] -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应用 为万亿级产业奠定基础 [1] 技术发展挑战与路径 - 人形机器人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人类级感知能力实现与高昂成本问题 [3] - 具身智能发展路径可借鉴汽车产业演进路线 从"人类智能主导"分阶段加入视觉感知与团队配合能力 最终实现高度自主 [4] - 三大产业因应用场景与发展阶段差异 需对共性技术进行领域特异性适配 [4] 产业发展策略 - 需建立跨产业协同发展理念 推进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统一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4] - 政策设计需先行先试 在法规制定与行业管理方面为融合创新提供制度支撑 [4]
汽车视点丨从智能车到聚合智能“三大件” 千亿美元市场蓄势“井喷”
新华财经· 2025-09-19 17:47
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三大领域加速融合,形成聚合智能"三大件"产业群 [2] - 新能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从分离走向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产业边界 [3] - 全球科技领头羊如英伟达和特斯拉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从虚拟走向物理应用 [4] 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不含整车制造)市场规模预计达2400亿美元 [1] - 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200亿美元 [1] 企业布局动态 - 小鹏汽车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IRON展示手冲咖啡技能并投入工厂实训 [2][6] - 奇瑞汽车部署人形机器人Mornine在4S店担任导购 [2] - 吉利旗下沃飞长空eVTOL飞行器取得生产许可证,预计2026年完成适航认证 [2] - 曹操出行与沃飞长空规划共享出行蓝图,实现地面Robotaxi与低空飞行器无缝换乘 [6] - 知行科技成立艾摩星机器人事业部,地平线分拆地瓜机器人公司聚焦具身智能 [2] - 宁德时代投资数亿美元成为eVTOL企业峰飞航空战略投资者 [2] - 富维集团与沃飞长空合作开发eVTOL智能座舱 [2] 技术协同优势 - 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技术链重合度达60%-70%,覆盖感知部件、计算芯片、算法模型及电池等共性零部件 [5] - 车规级控制器的高可靠性、实时性契合机器人"大小脑协同"需求 [4] - 低算力平台工程优化经验可复用至机器人环境 [4] 成本与产业化挑战 - 人形机器人当前成本区间30万-100万元,需降至10万-20万元 [7] - 低空飞行器价格约2000万元,距离百万元目标仍有差距 [7] - 行业初期供应链未规模化,缺乏工业化制造体系支撑降本 [7] 发展阶段类比 - 人形机器人和低空经济处于类似2007年移动互联网或2012年新能源汽车的早期阶段 [7] - 通用机器人市场类似智能辅助驾驶六七年前的"百花齐放"状态 [7] - 智能机器人有望5年内迎来类似电动汽车的产业爆发时刻 [7] 核心价值定位 - 特斯拉预测未来80%价值可能来自机器人业务 [4] - 英伟达内部孵化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项目,采用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 [4] - 聚合智能三大件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出海和增长的新引擎 [1][7]
军工含量第一的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直线拉升涨2.66%,机构:2025年或将是军工投资大年
新浪财经· 2025-09-19 10:18
航空航天ETF天弘(159241)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9日09:42 该ETF上涨2.66% 跟踪指数成分股国睿科技上涨9.92% 中航沈飞上涨7.47% 洪都航空上涨7.02% 中航成飞和华秦科技等个股跟涨[2] - 近2周累计上涨1.26% 涨幅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近1周规模增长163.45万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近3月份额增长2.34亿份 实现显著增长[2] - 近14个交易日合计资金流入2579.88万元[2] 产品特性 - 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 申万一级军工行业占比高达97.96% 为全市场军工纯度最高的指数[2] - 覆盖航空装备 航天装备 卫星导航 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环节 成分股精选军工领域头部企业[2] - 涵盖大飞机研制 低空经济 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2] 行业发展趋势 - 车智能汽车 智能机器人 低空飞行器被定义为聚合智能"三大件" 具有技术同源 链条相通 应用融合的特征[3] - 预计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达近2400亿美元 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3] - 军工行业2025年呈现景气反转+价值重估+事件催化特征 上游电子元器件2025Q2业绩明显改善标志行业拐点已现[4] 相关ETF产品 - 宽基ETF包括创业板ETF天弘(159977) 科创综指ETF天弘(589860) 中证A500ETF天弘(159360)[6] - 行业ETF涵盖计算机ETF(159998) 机器人ETF(159770) 芯片ETF天弘(159310) 创新药ETF天弘(517380)等[6] - 另包含食品饮料ETF天弘(159736) 光伏ETF(159857) 证券ETF(159841) 银行ETF天弘(515290)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6]
张永伟:聚合智能“三大件”将成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贝壳财经· 2025-09-18 20:37
行业融合趋势 - 智能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和低空出行呈现加速融合态势 技术同源、要素相通且应用关联 有望形成聚合智能产业[1] - 聚合智能"三大件"(智能汽车、低空飞行器、智能机器人)成为拉动出海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受到全球高度重视[1] 市场规模预测 - 2025年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500亿美元[1] - 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预计达近2400亿美元[1] - 2030年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1] 发展策略建议 - 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 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 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2] - 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 通过延伸供应链、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实现转型[2] - 同步布局国内外市场 将新兴产业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 抢占全球蓝海机遇[2] - 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 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 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2] 产业背景 -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光伏为代表的出海"新三样"曾为外向型产业经济贡献巨大力量 但近年出海趋势出现波动[1] - 聚合智能"三大件"作为替代性力量 将接续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