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通胀

搜索文档
国家发钱养娃,有奶粉连夜涨价40%?家长痛斥吃相难看,真相是……
凤凰网财经· 2025-08-14 22:14
核心观点 - 部分母婴用品商家被质疑利用国家育儿补贴政策涨价套利,消费者反映奶粉、纸尿裤等产品价格涨幅显著,如某款贝因美奶粉实付价格从191元涨至269元,涨幅超40% [1][10] - 奶粉品类成为涨价"重灾区",涉及飞鹤、贝因美、伊利等品牌,有消费者称飞鹤某六罐装奶粉合计涨价102元 [5][10] - 纸尿裤价格亦被诉上调,如baby care某款产品涨价43元,涨幅近16% [12] - 辅食和哺育工具如米粉、奶瓶等同样面临涨价质疑 [18] 市场现状与商家回应 - 实地调研显示北京部分实体门店暂未涨价,但销售人员表示未来可能根据厂家通知调整 [2][23][24] - 线上渠道存在价格变动现象,如爱他美某款奶粉从318元/罐调至338元/罐,客服解释为促销结束后的价格恢复 [23] - 伊利、飞鹤、贝因美等公司否认涨价传言,称促销政策调整和渠道价差可能导致消费者感知差异 [3][26][28]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954万人,较2023年增加52万人,为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预计将推动母婴市场进入新消费周期 [28] - 消费者对奶粉和纸尿裤的品牌忠诚度分别达85%和75%,高复购率可能增强商家定价权 [30] - 贝因美2025年Q1净利润4279.61万元,同比增长93.87%,显示行业盈利改善 [32] 价格争议本质 - 消费者质疑补贴政策红利被商家侵蚀,以新生儿月耗5罐奶粉计算,单罐60元的涨幅恰好抵消300元月补贴 [4][10] - 线上线下渠道价差和促销策略变化被指为价格不透明的主因,如飞鹤称无法确认经销商是否存在调价行为 [28]
猝不及防!“育儿通胀”要来了
商业洞察· 2025-08-11 17:23
育儿补贴政策与市场反应 - 国家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承诺向三岁以下婴儿发放育儿补贴并减免幼儿园大班保教费 [4] - 部分母婴商家在政策发布后迅速涨价,如贝因美婴儿奶粉从191元涨至269元,涨幅达40% [6] - babycare纸尿裤价格从257元上涨至318元,涨幅61元,其他母婴产品如辅食和奶瓶也出现不同程度涨价 [9] 商家套利行为分析 - 母婴产品涨价现象与零售商自主行为相关,品牌方未直接参与 [9] - 类似现象在历史政策中多次出现,如"汽车下乡"补贴导致微型客车价格上涨,抵消补贴效果 [12] - 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被商家利用,通过提高基准价使补贴失效,甚至有商家伪造交易记录套取补贴 [14] 国际案例与解决方案 - 韩国过去20年投入380万亿韩元应对少子化,但生育率仍全球最低,补贴引发"育儿通胀",如月子中心交易金额年均增长23.6% [16] - 建议构建"补贴-定价-监督"闭环体系,包括电商平台价保功能、价格波动预警机制和消费者举报渠道 [16] - 需全社会参与监管,防止补贴资金被投机链条截留,才能真正提升生育意愿 [17]
母婴产品偷偷涨价?须用监管守好百姓“奶粉钱”
南方都市报· 2025-08-11 09:13
母婴产品涨价风波 - 近期社交媒体反映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出现涨价现象,但多家品牌否认与育儿补贴政策相关,解释为"618大促结束恢复原价"或"平台活动差异"[1] - 消费者担忧政府育儿补贴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推出后,部分商家可能借机"哄抬物价",将民生补贴转化为企业利润[1] - 中消协曾于今年2月点名批评商家"涨价套取补贴"行为,类似韩国"育儿通胀"现象显示政府补贴常被价格上涨抵消[1] 涨价原因分析 - 奶粉行业过去几年陷入价格战导致价格普遍下行,当前市场处于价格体系修复阶段[2] - 母婴商品作为刚需品,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价格波动可能源于促销周期变化[2] - 母婴行业渠道分化严重,零售商和经销商拥有较大自主定价权,可能导致终端价格波动[2] 监管与行业规范 - 需要监管部门建立更健全的价格监测机制和综合监管行动,及时调查异常涨价行为[2] - 建议有关部门联合电商平台加强价格监控,对哄抬物价行为严格查处[2] - 母婴行业需规范价格体系,企业应加强渠道管理并实现价格统一透明[3] - 商家利用政策补贴牟利属于高风险行为,需严守商业道德底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