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律控产
icon
搜索文档
中钢协: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好于预期 下半年仍需整治内卷控产量
新华财经· 2025-07-30 15:30
新华财经石家庄7月30日电(记者王小璐刘桃熊)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在国家政策调控和行业自 律的共同作用下,钢铁产量同比减少,行业利润合理回升。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 六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赵民革表示,在国家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的 背景下,若全行业进一步加强自律,钢铁行业的市场秩序、供求关系和发展活力将不断改善,效益向稳 向好、发展逐新逐绿的态势仍有望保持。 赵民革介绍,上半年,钢铁行业积极应对强供给、弱需求的挑战,加强行业自律,调整生产节奏,坚持 执行"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实现了粗钢产量稳中有降、经济效益同比改善、环保水平持续提升,行业 总体运行情况好于预期。 此外,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投资占比28.9%,同比提高4.3%;总能耗同比下降1.5%,环保 指标持续改善,绿色发展动能增强。 "自律控产稳运行是行业利润改善的核心原因,是实现行业效益逐步向可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合理盈利 水平回归所必需的。"赵民革指出,同时也要看到,强劲的供给能力与减弱的需求强度仍然是钢铁市场 当前的主要矛盾,钢铁行业利润有所修复但持续性仍显不足。 他进一步表示,钢铁行业当前 ...
中钢协:上半年钢铁行业总体运行情况好于预期 自律控产稳运行是行业利润改善的核心原因
新华财经· 2025-07-30 10:22
"企业自律控产较好,一方面保持了钢材库存低位、供需基本平衡、钢价相对平稳,一方面带来了原燃 料需求下降、成本重心下移。自律控产稳运行是行业利润改善的核心原因,是实现行业效益逐步向可以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合理盈利水平回归所必需的。"赵民革进一步表示,同时也要看到,强劲的供给能力 与减弱的需求强度仍然是钢铁市场当前的主要矛盾,钢铁行业利润有所修复但持续性仍显不足。 他指出,在国家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的背景下,只要全行业进一步加强自律,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 的良好互动、相互支撑下,钢铁行业的市场秩序将进一步规范、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发展活力将进 一步增强,效益向稳向好、发展逐新逐绿的态势仍有望保持。 展望下半年,赵民革表示,下半年,随着中央扩内需政策要求的进一步落实、为经济稳定运行发挥关键 支撑作用的政策相继落地,我国经济将保持稳中有进、向优向好的发展态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 潜力将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唐山7月30日电(记者王小璐、刘桃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赵民革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 届十一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表示,上半年钢铁行业积极应对强供给、弱需求的挑战,加强 ...
年中论道:钢市“下半场”棋局何解
宏观经济与行业背景 - 2025年我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外贸出口压力加大,经济复苏面临挑战 [1] - 钢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行业进入减量发展周期,钢铁企业需寻找突围路径 [1] - 7月11日-12日举办2025"我的钢铁"年中大会,聚焦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及市场前景,探讨高质量发展路径 [1] 行业运行与盈利分析 - 上半年钢铁行业盈利同比增长,核心原因是粗钢产量大幅下降和自律控产,印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的重要性 [2] - 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钢材直接出口冲击有限,但通过影响主要进口国可能间接威胁出口总量,并对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造成潜在影响 [2] 行业挑战与转型方向 - 钢铁行业面临三大挑战:传统需求收缩与高端用钢需求增长并存、美国关税战冲击全球市场、超低排放改造成本压力递增 [3] - 行业需通过降本攻坚(优化工艺流程、强化供应链)、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实现转型 [3] - 呼吁企业从单一产品供应向"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加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3] 需求结构与长期展望 - 钢材消费结构和总量变化是行业深度调整的根本因素,建筑用钢将减量趋稳,汽车/机械等制造业用钢占比提升 [4] - 短期下半年需求大概率下降,建筑业兜底作用减弱,制造业用钢增量存不利因素 [5] - 长期粗钢需求将维持峰值平台,预计2035年产量8-9亿吨,2050年稳定在8亿吨,保持全球最大内需市场地位 [5] - 东南亚/非洲/中东地区需求增长空间大,"两新"政策拉动作用暂未达千万吨级,房地产高品质住房和汽车保有量提升将带来新增需求 [5] 市场策略与政策预期 - 行业需摒弃规模扩张理念,严控产量、强化自律以反"内卷",避免恶性竞争 [6] - 下半年钢材市场面临"五难"(格局难改/机会难遇等),但"两稳"政策加码(稳房价/稳股价)可能带来转机 [6] - 工业品库存拐点将至叠加反"内卷"措施推进,价格或反弹且持续时间长于2024年下半年 [6] - 呼吁以数字化/智能化驱动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推动数字技术穿透生产-贸易-服务全流程 [6]
【财经分析】钢铁行业上半年利润“逆袭” 自律控产仍是下半年大棋局
新华财经· 2025-07-17 09:34
行业整体表现 - 上半年钢铁行业利润改善,多家上市钢企业绩预喜,核心因素包括成本回落、出口带动及行业自律控产 [1] - 1-5月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利润总额316.9亿元,高于2024年全年的291.9亿元 [4] - 行业呈现减量调结构、需求差异化特点,钢材价格弱势运行 [2] 公司业绩亮点 - 首钢股份预计归母净利润6.42亿至6.72亿元,同比增长62.62%-70.22% [2] - 五矿发展预计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11% [2] - 柳钢股份预计归母净利润3.4亿至4亿元,同比增长530%-641% [2] - 方大特钢预计归母净利润3.8亿至4.3亿元,同比增长133.33%-164.03% [2] - 新钢股份、山东钢铁等多家公司实现扭亏为盈,鞍钢股份、马钢股份等亏损减少 [2] 公司降本增效措施 - 首钢股份优化产品结构与客户结构,战略产品产销量增长 [3] - 方大特钢受益于重卡市场回暖,弹簧扁钢需求提升,优化品种结构推动业绩 [3] - 山东钢铁吨钢降本60元以上 [3] - 柳钢股份强化"产供销运"协同,原料采购与工序创新降本 [3] - 安阳钢铁突出物流、采购、能源降本,灵活经营能力提升 [3] 供需与市场分析 - 上半年粗钢产量同比下降1.7%,但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建筑用钢需求疲软,制造业用钢在汽车、家电领域表现亮眼 [4] - 出口支撑销量,双焦价格回落缓解成本压力 [4] - 行业进入长周期减量调结构阶段,需求格局多元化,存在结构性机遇 [5] 下半年展望 - 预计钢材出口增速放缓,国内需求疲软,钢价或低位盘整 [6] - 自律控产持续性为关键变量,若限产执行到位,产量或进一步下滑,供需基本面有望改善 [6][7] - 部分分析师预计价格阶段性反弹,但整体重心低于上半年 [7] - 首钢股份认为钢价震荡走强概率更大 [7] 长期发展建议 - 需通过市场化产能治理解决结构性过剩,推动高端化、绿色化、协同化转型 [7] - 企业应严控产量、提升质量效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7] - 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可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力 [7] - 行业需加大整合力度,提升集中度,推动低效产能退出,实现高质量发展 [8]
业内人士:钢铁行业应“严控产、强自律、增效益”
新华财经· 2025-07-12 20:13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钢铁行业进入减量发展阶段,总产量已达峰值,产业集中度提升[1] - 1至5月钢铁供给大于需求,社会库存和企业库存处于同期低位,钢材出口保持高位,原材料价格下降,钢材综合价格指数波动下降,行业利润稳定[1] - 未来国内粗钢消费量预计保持在8至9亿吨,品种结构逐步优化,钢铁需求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时间[1] 行业策略与建议 - 行业应"严控产、强自律、增效益",按照"三定三不要"原则组织生产(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2] - 需摆脱单纯依赖规模扩张的传统路径,注重提升企业效益和效率[2] - 通过供应链组织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优化流程、提升协同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3] 技术创新与数据应用 - 行业需借助数据分析、创新技术力量推动发展[1] - 上海钢联加大数据采集投入,推出生成式AI产品"小钢数字智能对话助手",提供价格查询、数据查询、市场分析等服务[2] - 推出钢联EBC系统,构建产业链全景图,监测市场动态并实现自动预警,提升市场敏感度[2]
自律控产缘何成为当下钢市“最优解”
行业现状与困境 - 钢铁行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但2023年起面临供给强于需求、价格低迷等多重压力,进入深度转型期 [1] - 行业"内卷"源于产量与需求严重失衡,2023年钢材价格持续低迷,企业大面积亏损,供大于求基本面未改变 [2] - 部分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亏损生产,导致"踩踏式恶性竞争",3月粗钢产量同比大增4.6%加剧供需失衡 [7][8] 问题根源分析 - 地方政府GDP导向导致隐性保护产能,企业以"技术升级"名义扩产,形成"产能越淘汰越多"怪圈 [2] - 行业集中度低(CR10不足40%)、产品同质化严重,跨区域重组受地方保护主义和债务问题阻碍 [3][4] - 产能利用率不足50%造成资源闲置与环境污染,低效企业僵而不退加剧金融风险 [3][6] 改革路径与措施 政策层面 - 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升级能耗/环保/质量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4] - 对亏损严重企业实施强制性行政限产+自律控产结合政策 [10] 行业整合 - 推动跨区域兼并重组(如宝武重组马钢、鞍钢重组本钢),优化区域布局提升集中度 [4] - 引导低端低效企业有序退出,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6] 企业转型 - 执行"三定三不要"原则(以销定产、以效定产、以现定销;无订单不生产、无利润不生产、无现金不销售) [7][9] - 转向精细化生产与供应链协同,通过氢冶金等技术实现绿色转型,高端产品出口消化产能 [5][8] 短期动态与警示 - 2023年Q1行业利润因控产回升,但3月盲目增产导致价格承压,重回"增产不增收"恶性循环 [7][8] - 需求淡季来临叠加出口承压,后期基本面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