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脱碳
搜索文档
“一带一路”俄罗斯电动船舶电池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及投资价值评估报告(2025版)
搜狐财经· 2025-10-23 09:59
电动船舶电池行业概况 - 电动船舶电池是为电动或混合动力船舶设计的大型储能系统,需满足船舶推进系统(功率需求≥500kW)、船上设备及辅助系统的持续供电需求 [3] - 当前主流技术路线为锂电池,市场份额占比82%,其能量密度达150-200Wh/kg,循环寿命超3000次,显著优于铅酸电池 [3] - 2024年6月,宁德时代推出的船用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80Wh/kg,并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应用于长江流域电动货船 [3] 市场规模与增长预测 - 2024年全球电动船舶电池市场销售额达11.96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攀升至17.45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6%(2025-2031)[3] - 全球电动船舶保有量预计在2025-2031年间年复合增长率为8.5%,其中内河船舶电动化率将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31年的35% [6] - 市场增长受国际海事组织2050年减排目标、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及港口岸电设施完善的综合影响 [3] 区域市场分析 - 2024年亚太地区占据全球65%的市场份额,其中中国因内河航运电动化政策推动,市场规模达3.2亿美元,预计2031年其占比将提升至70% [4] - 欧洲市场2024年市场份额达20%,凭借严格的环保标准及企业的高安全性电池系统占据高端市场,欧盟《绿色航运基金》计划在2025-2030年投入30亿欧元支持研发,预计2031年欧洲市场份额将提升至25% [4] - 2024年美国电动船舶电池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2%,但本地化生产不足导致进口依赖度高达65% [4] 竞争格局与技术发展 - 全球市场呈现“国际品牌主导高端,本土企业渗透中端”的格局,2024年由AKASOL、FurukawaBattery、EST-Floattech组成的第一梯队占据55%市场份额 [5] - 第二梯队企业占比30%,主要服务内河航运市场,中国厂商如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占比15%,通过“电池+系统集成”方案在特定流域实现突破 [5] - 技术差异化方面,液冷电池系统将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30℃至55℃,太阳能-电池混合系统可将船舶自给率提升至40% [5] 产业链与成本结构 - 锂电池原材料成本占电池总价的70%,其中锂资源价格受供需影响显著,2024年碳酸锂均价为25万元/吨 [5] - 钴资源因回收体系完善价格相对稳定,维持在35万元/吨 [5] - 下游驱动明确,中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2025年电动船舶电池产能达到10GWh,推动本土企业扩产 [6] 俄罗斯市场与投资分析 - 报告包含对俄罗斯电动船舶电池发展总体概况、行业总产值、市场收入及供需现状的趋势分析 [8][9] - 报告分析了中国与俄罗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政策环境、贸易环境及2025-2026年的投资环境评估 [10] - 报告对中国电动船舶电池优势企业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中国企业在俄罗斯投资的SWOT分析、投资壁垒及可行性建议 [10][14]
绿色甲醇行业深度汇报:新能源非电利用与航运业脱碳如何共振?
2025-10-15 22:57
行业与公司 * 绿色甲醇行业与航运业脱碳 [1] * 涉及公司包括嘉泽新能、金风科技、吉电股份、中集安瑞科、中国天楹、福然能源、航天工程、东华科技、太原重工等 [3][19][27][28]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驱动因素与需求 * 航运业通过推动低碳脱碳进程以提高行业壁垒并限制新运力供应 旨在打破强周期性 [1][4] * 国际海事组织可能通过2028年禁磷排放框架 加速全球低碳转型 刺激绿色甲醇需求 [1][7] * 欧盟2024年和2025年开始实施EU ETS和Fuel EU R法规 通过碳排放经济性惩罚及燃料绿色程度强制性要求推动脱碳 [9] * 全球航运业每年消耗约3亿吨重油 相当于10亿吨温室气体等效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合规船舶面临巨额罚金 [12] * 绿色甲醇主要需求来自全球航运行业的低碳转型需求 行业处于0~1的发展阶段 [2] * 绿色甲醇物理性质接近传统燃料油 改装成本较低 是未来5至15年内更具可行性的替代燃料 [13][14][15] 产品市场与价格 * 绿色甲醇与灰色甲醇分属不同市场 灰色甲醇价格维持在2,200~2,500元/吨区间 而绿色甲醇国际售价超1,000美元/吨 [1][6] * 价格差异源于需求端支撑 船运行业购买的是绿色甲醇的降碳价值而非其作为原料的价值 [6] 生产技术路线与成本 * 绿色甲醇主要有三种生产路线:生物质气化合成 成本约3,000~4,000元/吨;生物质耦合绿氢制 成本约3,000~4,000元/吨;电制 成本超5,000元/吨 [8] * 绿醇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低成本供应能力 主流路线成本控制在3,000~4,000元/吨区间 每吨盈利预计为1,500~2,000元 [18] 产能现状与规划 * 截至2024年底 全球绿醇产能约50万吨 预计2025年底不超过100万吨 其中国内产能约50万吨 [1][16] * 国内多个项目将在2026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产能 金风科技规划总产能达245万吨 吉电股份规划产能38万吨 [16][20][22] 政策与市场催化 * 2025年绿色甲醇市场热度受下游需求预期变化催化 包括金风科技190亿投资项目及国家领导人强调非电利用作为突破口 [5] * 中国预计将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可再生能源消费考核将非电利用纳入其中 [1][5] 投资逻辑与机会 * 投资思路一:切换到绿醇赛道 提升产能以快速获得业绩增长 化工项目建设周期约一年半 [17] * 投资思路二:受益于国家对绿醇支持力度加大 带动中游设备需求及EPC企业业绩增长 [17][27] * 国内每年新增300~500万吨绿醇产能 对应资本开支规模300亿至500亿元 [3][27] 其他重要内容 具体公司动态 * 金风科技是行业领军企业 风机利润率正处于恢复过程 [22] * 吉电股份是国家电投集团旗下唯一的氢基能源平台 与中原海运合作提供消纳保障 [21] * 中集安瑞科主营LNG装备 处于景气周期 其绿醇项目对业绩影响约4~5亿元 [25] * 中国天楹规划2026年具备20万吨产能 2030年达100万吨 [26] * 富杰环保与华东理工等合作开展生物制甲醇项目 获上海市政府支持 [23][24] 设备市场空间 * 设备端主要关注气化设备和工艺包 相关企业包括航天工程、东华科技、太原重工等 [3][27][28] * 在300亿资本开支规模下 相关设备及EPC业务可带来显著业绩增量 [27]
100亿英镑全球清洁能源计划启动!华光海运与NatPower Marine成立合资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9-05 09:28
合资公司成立与目标 - 香港华光海运与NatPower Marine成立合资公司WK NatPower 致力于在亚洲建设运营岸上供电网络 推动航运脱碳[1] - 合资公司专注于香港水域全面电气化建设 并逐步拓展至大中华区及亚洲多个主要港口[2] - 为船舶提供一体化岸电解决方案 包括靠港岸电供应及近海电动船舶充电服务[2] 项目规划与实施 - 首期项目计划2026年启动 重点布局亚洲轮渡枢纽 集装箱码头及邮轮市场[6] - 计划到2030年在超过30个港口建设岸电供应基础设施 打造亚洲首个海上清洁充电走廊[6] - 采用充电点一体化运营模式 负责从规划建设到持续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港口无需承担前期投资[6] 投资规模与技术方案 - NatPower Marine启动100亿英镑(约1040亿港元)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计划 目标2030年前在全球120个港口部署岸电系统[7] - 每个站点配备智能岸电系统 包括岸侧变电站 电池储能系统及智能电网连接设施[6]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合作整合华光海运航运资源与NatPower可再生能源经验 共同投资开发航运电气化基础设施网络[9] - 支持航运业应对国际海事组织碳强度指标及排放控制区等严格法规 助力港口污染治理[7] - 标志着航运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推动全球航运走向零碳绿色未来[9] 公司背景 - 华光海运成立于1952年 是香港知名船东 业务涵盖船东 船舶管理 干散货运营及能源领域[8] - 公司长期推动脱碳合作与技术创新[8]
GCMD完成首个航运业碳捕集应用试点项目
中国化工报· 2025-07-04 10:22
航运业碳捕集技术应用 - 全球海事脱碳中心(GCMD)在中国完成全球首个航运业二氧化碳捕集应用试点项目 [1] - 试点项目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由上海齐耀环保科技从"长顶"轮捕获25.44吨二氧化碳并通过船对船方式转运至"德锦26号"接收船 [1] - 第二阶段GCMD将二氧化碳运输至上海瀜矿科技与包钢合资工厂用于低碳碳酸钙生产 [1] 跨行业合作与技术创新 - 项目证明航运业捕获的二氧化碳可再用于工业应用,连接航运脱碳与陆地碳生态系统 [2] - GCMD作为中立协调者汇聚多行业利益相关方解决二氧化碳卸载与利用的技术操作挑战 [2] - 项目标志着将船上捕获二氧化碳纳入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进展 [2] 机构背景与支持 - GCMD由必和必拓、BW集团等6家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创立 [2] - 获得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资金支持用于符合条件的研发项目 [2]
全球首次船对船LCO2接卸完成
中国化工报· 2025-06-25 12:37
行业技术突破 - 中船集团七一一所与上港集团合作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LCO2)接卸回收工作,标志着中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完整生态闭环 [1] - 七一一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OCCS)系统运用有机胺循环吸附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综合捕集率超80%、捕集纯度达99.9% [1] - LCO2的高效安全转运是船舶碳捕集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船对船接卸方式突破港口基础设施限制,提升操作灵活性并降低综合运输成本 [2] 技术细节与优势 - 船对船接卸方式无需靠泊码头,可在锚地直接操作,大幅提升作业灵活性,尤其适合远洋船舶的中途卸载需求 [2] - 接卸作业涉及精密的船位控制、复杂的管道连接与压力管理,七一一所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完成全球首创性实践 [2] - 该技术方案为探索碳价值链奠定重要基础,是最具规模化潜力的卸载方案 [2] 行业影响与发展 - 此次实践为全球航运减排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对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的硬性约束,船舶碳捕集技术成为航运业脱碳的关键路径 [1] - 七一一所将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碳捕集与转运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 [3] - 此次船对船卸载的LCO2将通过转运船输送至封存和再利用终端,实质性削减船舶碳排放 [3]
2025双燃料船舶数据背后的绿色甲醇机会
势银能链· 2025-06-06 11:48
势银产业研究服务 - 宁波膜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势银(TrendBank)唯一工商注册实体及收款账户 [1] - 势银提供产业研究、数据产品和咨询顾问服务 [1] 2025年航运业替代燃料发展趋势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航运业2030年碳总排放量下降40%(与2008年对比),2040年减少至30% [2] - 2025年计划交付新造双燃料船舶285艘,改装双燃料船舶7艘,较2024年增长48% [2] - 甲醇动力船舶市场增长显著:集装箱船占比32.5%(39艘),汽车运输船1艘,油轮7艘,干散货船3艘 [2] - 2025年计划交付10艘双燃料邮轮,其中2艘为甲醇动力 [6] - 瑞典Stena集团即将接收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滚装船 [6] 绿色甲醇应用现状与挑战 - 绿色甲醇主要应用于航运燃料、化工原料及储氢储能载体 [3] - 航运业占全球贸易总量80%,当前燃料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3% [3] - 绿色甲醇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船用规范完善,发动机技术成熟 [3] - 主要挑战:生物甲醇售价820美元/吨(约5946元/吨),是普通甲醇3-5倍;电制甲醇预估达1000美元/吨 [3] - LNG仍是主流替代燃料,尤其在汽车运输船和油轮领域占据主导 [4] - 供应链存在供需错位,产能严重滞后需求 [5] 行业未来展望 - 绿色甲醇有望在2030年前后迎来规模化拐点 [5] - 需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加速发展 [5] - 燃料替代是航运业脱碳必由之路,2025年是规模化交付关键节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