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良种培育
icon
搜索文档
风雨之下稳粮仓——河南农业生产的“韧性密码”
河南日报· 2025-10-23 07:51
文章核心观点 - 河南通过推广抗逆良种、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迭代农机装备及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系统性提升农业抗灾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常态化挑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10][14] 良种创新与推广 - 郑麦1860小麦品种在春季干旱和初夏高温下表现优异,示范田平均亩产达766.4公斤,在获嘉、鹤壁、南乐等地亩产均超过820公斤 [6] - 玉米品种秋乐368具备三层“霸王根”增强抗倒伏能力,MY73凭借矮秆优势抗倒伏,郑单819抗病抗逆能力突出,在前期高温干旱和后期阴雨条件下结实良好 [7] - 抗逆高产新品种正规模化推广,逐步替代低密度、抗性差的传统品种,推动玉米产业更新换代 [8] 农田基础设施与智能管理 - 安阳县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智能灌溉,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并传输至调度中心,实现精准水肥管理 [11] - 为应对前8个月降水量偏少近三成及9月后降水量偏多2.6倍的旱涝急转,全省251处大中型灌区累计引水56.94亿立方米,灌溉补源面积达5567.09万亩次 [11] - 河南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808万亩,数量居全国第二,农田沟渠系统在春旱时保障灌溉、秋涝时快速排涝 [11][12][14] 农机装备升级与抗灾应用 - 为应对秋收连阴雨,河南调集7980台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其中7014台由谷物收获机换装割台并纳入补贴 [13] - 新一代纯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ET504-W采用分布式四轮驱动系统,实现多种转向模式,在泥泞地区作业效果优于普通机型 [13][14] -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1亿千瓦,位居全国第二,农机装备在抗灾抢收中发挥关键作用 [14] 科技服务与政策支持 - 针对湿涝导致的晚播,河南制定小麦抗湿晚播技术指导意见,推广“四补一促”应变栽培技术,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培训农户 [9] - 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省级小麦专家指导组下沉一线,组织种子企业做好晚播品种调剂供应 [9] - 省农业科学院常年选派500余名科技人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16] 产业体系现存短板与改进方向 - 尽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但针对高温、干旱、渍涝等极端天气的抗逆专项品种仍有缺口 [15] - 小农户对防灾技术接受度不高,全省通过发展19.6万家合作社、27.5万家家庭农场及12.7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带动小农户 [15][16] - 产后环节抗灾能力待加强,面对阴雨天气,全省5000多台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30多万吨,银行业累计发放秋粮相关贷款178.27亿元 [18]
良种良技成就绿水青山“共富金叶”
杭州日报· 2025-08-20 11:13
行业荣誉与认可 - 淳安茶叶在香港推选活动中斩获红茶类特别金奖和绿茶类金奖 另有3家茶企分获优秀奖及最受欢迎奖[1] - 获奖是对淳安茶叶品质的高度认可 也是对当地深耕良种培育、创新加工技术和锻造特色品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肯定[1] 种质资源与良种优势 - 淳安是国家级茶树良种鸠坑种的原产地 成功培育出鸠16和鸠坑早等优异新品种系 获奖茶样均源自这两个优质品种[1] - 已培育2家良种繁育龙头企业 年均出圃优质鸠坑系茶苗超600万株 县内外累计推广茶苗破亿株[1] - 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达2.6万亩 年新增产值超2亿元 为茶叶品质稳定与提升奠定坚实根基[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持续优化红茶制作工艺 推动品质提升 在国内外评比中屡获金奖并赢得市场高度认可[2] - 大力引进先进制茶设备 优化工艺 通过以赛代训提升茶农技能 在省市加工竞赛中屡创佳绩[2] - 数字化技术深入田间地头 应用微型气象站、无人机巡山和AI算法辅助管理等创新应用重塑传统茶产业[2] 产品多元化与市场拓展 - 为突破单一春茶依赖的产业瓶颈 积极拓展多茶类发展路径 推进茶园宜机化与生态化建设[2] - 引进红茶、白茶等多茶类生产线20余套 鼓励茶企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2] - 进军新茶饮基底茶等新兴市场[2] 品牌建设与价值提升 - 依托千岛湖生态优势大力推进茶叶品牌建设 千岛湖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连年攀升[2] - 品牌价值目前达32.58亿元 稳居浙江省前列 成为淳安闪亮的农业金名片[2]
内蒙古点亮绿色好物地图 蒙草生态创新草种科技助力产业振兴
全景网· 2025-05-31 12:23
草种科技创新 - 公司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300余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土壤165万份 [3] - 公司已选育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其中25个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 [3] - 公司研发的"草原3号杂花苜蓿""中苜10号紫花苜蓿"等20余个苜蓿品种具备优质高产、抗旱、抗寒性强等特性 [3] 生态修复应用 - 公司利用规范化精细管理及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应用于28万亩良种繁育、饲草基地 [4] - 公司选育的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等优质乡土草种成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3] - 牧民栽种华北驼绒藜修复草场成效明显 [5] 产品创新体系 - 公司创新产品体系覆盖生态治理、草种生产、经济生活各个领域 [7] - 公司研发的种子魔方、小草娃娃、植物水晶球、种子书等系列文创产品让用户亲手种出一片草原 [11] - 公司主张"生态科技生活化",让科技创新走进生活为每个人提供绿色方案 [12] 生态经济成效 - 公司修复的敕勒川草原、乌拉盖草原成为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带动周边设施农业、采摘经济、旅游产业发展 [9] - 公司利用沙地治理种子包、种子绳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带动沙漠经济发展 [9] - 公司利用北方小院种子包建植的呼和浩特小草公园满足人们观赏、休憩、运动、生态教育等多种需求 [9] 市场推广成果 - 公司"内蒙古好物蒙草童梦专场"直播带货节目全网曝光量突破3000万 [1] - 公司文创产品种子书、种子魔方获推荐 [13]
小蒜头、大经济,“金蒜5号”每亩增产达19.39%
齐鲁晚报· 2025-05-13 05:07
品种特性 - "金蒜5号"为紫皮早熟大蒜新品种 蒜头较大呈紫红色 直径最长达8厘米 植株最高可达99厘米 [2] - 实测折合鲜蒜亩产2199.3公斤 较常规品种增产19.39% [2] - 具备三重抗性体系(抗寒 抗病 抗早衰) 田间管理成本降低15%以上 [3] 种植效益 - 生育期仅223天 较常规品种提前5-10天完成蒜薹 蒜头双成熟周期 [2] - 破解套种模式共生期难题 实现机械化采收 每亩节本增效突破千元 [2] - 通过氮磷钾肥料配比优化试验构建精准营养供给模型 实现减肥增效 [3] 市场推广 - 2024年试推广后 2025年种植面积达2万亩 订单量已攀升至1500吨 [4] - 种植户反馈显示该品种大蒜个头好 长势旺 根系发达 蒜薹品质优良 [4] 研发历程 - 育种历时12年 从484份全球种质资源中筛选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创制 [4][5][6] - 建立包含484个大蒜品种的种质资源圃 覆盖黑龙江 新疆 大理 日本等地 [6] - 2024年5月完成1000亩外繁基地新品种种子上市 [6] 产业影响 - 品种有效解决传统自留种导致的种性退化问题 打破"代代种 代代劣"循环 [4] - 成为金乡大蒜产业升级新引擎 企业计划开展功能性大蒜新品种定向培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