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定律

搜索文档
军工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2025-08-18 23:10
军工行业研究框架与投资要点分析 行业概述与监管架构 - 军工行业受强监管和计划性影响 核心使命是保质保量交付装备[1] - 需求侧由中央军委及其下属三总部监管 供给侧由国防科工局负责规划和投资[4] - 十大军工集团负责具体执行 涉及海陆空天火箭、电子产品及核工业等所有领域[4] 行业运行机制与特点 - 军品定价采用成本加成模式 近年来推行目标价格管理 允许企业获得5%以上净利润[5] - 总装厂利润水平较低 可能通过提高成本获取利润 导致产品成本较高[1][5] - 科研由事业单位负责 生产由军工企业进行 存在"场所分离"现象[6] - 产业链条分割 下游总装主机厂集中于十大军工集团 中上游市场化竞争较为激烈[7] - 军品采用以销定产模式 产品型号生命周期直接影响企业景气程度[8] - 相比民品 军品交付周期较短 从早期科研期转入大批量生产再进入交付下降阶段[8][9] 成本控制与发展方向 - 低成本化是重要发展方向 不等于低质量 而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提高效率实现成本降低[12] - 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关键策略 需考虑生产阶段和维护使用阶段的整体成本[13] - 莱特定律对行业有显著影响 累计产量翻倍时单位成本下降固定百分比[14][15] - 随着累计产量增加 单位出厂成本显著下降 毛利率逐步提升[3][17] - 单一型号生命周期内毛利率会随交付数量呈现先下降后提升的特点[15] 市场机遇与全球竞争 - 2025年需求端天花板被打破 军贸出口成为主要驱动力[3][18] - 全球军贸市场规模可能达到数千亿美金 中国有望填补俄罗斯出口份额下降留下的空缺[18][19] - 中国武器装备从单一内需市场转向全球市场 军贸产品不受国内定价规则约束[18] - 自2010年以来 中国新式武器装备逐渐形成体系并进入世界军贸市场[20] - 无人机作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2028年中国国内无人机市场预计可达500亿元[20] - 雷达作为态势感知核心装备 中国部分雷达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21][22] 投资策略与关注方向 - 投资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以销定产、流水线PIPELINE模式、资质壁垒[9] - 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在科研导入阶段布局 抓住型号增长成长期带来的红利[11] - 短期聚焦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订单赶超模式[23] - 中期关注十五五建设及建军百年目标带来的进一步加码[23] - 关注元器件和原材料赛道 上游配套环节由于牛鞭效应和全局景气复苏将首先反应[23] - 具体关注领域包括:航天防务、无人装备、军事AI、水下攻防主题建设、下一代战机产业链[23] - 重点关注公司:中恒光电、中恒高科、菲利华、航天电子以及紫光国微等[23]
“木头姐”犀利点评AI三巨头,哪家掉队哪家引领?竞争的关键在哪?
36氪· 2025-07-20 17:05
投资逻辑 - 在AI领域采取"赢家通吃"策略,同时投资xAI、OpenAI和Anthropic三家领先公司,因数据、分发速度和专有数据构成核心壁垒 [2] - OpenAI通过提供更多token获取海量交互数据并快速迭代产品,但缺乏消费者分发渠道 [3] - xAI依托星链和X平台拥有无可比拟的分发优势,平台信息价值随模型优化持续提升 [3] - Anthropic在编码模型领域独树一帜,与Cursor深度整合 [3] 技术融合与数据价值 - 特斯拉运营全球最大AI项目,通过自动驾驶出租车收集数据,与机器人技术和能源存储形成闭环 [4] - X平台与xAI合并消除数据协议壁垒,提升模型训练效率和平台信息价值 [4] - Neuralink通过脑机接口构建大脑与机器的数据流通道,可能为AI带来革命性突破 [4] - SpaceX通过星链获取海量卫星数据,火星计划推动材料科学和机器人技术创新 [5] 莱特定律应用 - 电池生产每翻倍成本下降28%,推动电动汽车从高端走向大众市场 [6] - 工业机器人生产量翻倍时成本下降50% [6] - AI领域硬件与软件结合使成本下降48%,训练成本每年下降70%,推理成本可能达98% [6] AI驱动的经济重构 - ChatGPT短时间内突破1亿用户,预示AI技术进入爆发期 [7] - AI将提升知识工作者生产力数十倍甚至上百倍,2030年知识岗位工资支出预计超10万亿美元 [7] - AI与基因组学结合推动精准医疗,未来5-10年新药研发时间可能减半 [7] - AI等五大创新平台融合可能推动全球实际GDP增长率从3%跃升至7% [8] 自动驾驶与机器人 - 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成本有望降至每英里50美分以下,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率 [9] - 自动驾驶出租车将重塑出行方式,从汽车销售转向出行服务,每辆车年运营收入可达数万美元 [9] -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技术难度高,特斯拉利用自动驾驶数据和技术协同优势 [10] - 预计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5-10年达8-10万亿美元,人形机器人市场5-15年突破26万亿美元 [10] 前沿技术探索 - Neuralink帮助瘫痪患者控制光标,未来可能实现人类与AI实时交互,改变教育和认知边界 [11] - SpaceX星链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100美元以下,颠覆传统航天业 [11] - 火星计划将推动地球技术进步,形成"地球-火星"技术循环 [12]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么?
虎嗅APP· 2025-02-28 08:19
人形机器人行业分析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是AI介入物理世界的第一赛道,中美市场具备统一大市场和工程师红利优势,中国还有供应链和竞争冲动优势 [2] - 行业方向已无分歧,预计在0~1阶段可能形成史诗级泡沫,放量曲线将快于新能源车 [15][9] - 机器人硬件方案尚未完全收敛,特斯拉量产方案接近定型,手部工程占比50% [10] 行业驱动因素 - 技术突破: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推动行业曙光,AI大模型公司纷纷下场布局机器人项目 [2][13] - 需求场景:解决人类生老病死核心痛点,如护理40万失能老人(上海案例)、降低育儿成本 [7] - 成本规律:遵循莱特定律,规模每翻倍成本下降10%~20%,Model 3降本案例可参考 [5][6] 技术发展路径 - 硬件:特斯拉采用22自由度灵巧手(接近人手21自由度),上肢方案为关键 [10] - 软件:尚未到达"GPT3时刻",但Figure已实现快慢双系统(7B参数大脑+8000万参数小脑) [11][12] - 泛化能力:需建立理解物理因果关系的通用基础模型,如"开"动作的多场景应用 [10] 产业链格局 - 国际巨头:除微软/苹果外,Meta、谷歌、英伟达、亚马逊均布局,OpenAI已直接投资3家机器人公司 [13][14] - 国内企业:华为/字节/阿里等七巨头均有涉足,宇树科技地位提升可能加速行业紧迫性 [14] - 供应链特征:零部件数量介于手机与汽车之间(约上千个),与汽车供应链高度重合 [8][17] 商业化进程 - 量产预测:2025年全球1万台为基准,放量速度可能超越特斯拉汽车8年10倍的纪录 [8][9] - 产品定位:终极形态可能是超越iPhone年销量(2.2亿台)的超级AI终端 [14] - 竞争壁垒:复用性决定规模效应,人形设计便于遥操作和数据采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