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融协同
搜索文档
历时十年收购香港人寿 越秀集团跨境金融如何落子?
中国经营报· 2025-10-25 03:21
收购交易概述 - 越秀集团斥资17.68亿港元完成对香港人寿的收购,是2024年以来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保险收购交易 [1] - 此次收购历时近十年,越秀集团自2016年起开始竞购,最终于近期获得香港监管批准完成股权交割 [1] - 交易完成后,越秀集团通过越秀保险控股间接持有香港人寿83.33%股权,并通过全资控股的创兴保险持有剩余16.67%股权,成为百分百股权最终持有人 [2][3] 交易价格与条款 - 本次交易作价17.68亿港元,相比2017年71亿港元的出售价下降约75% [2][3] - 交易包含附加条件,需按1:1等额比率向香港人寿进行额外出资以维持最低监管资本水平 [3] - 越秀集团拟为香港人寿再注资10亿港元,为未来开拓产品和服务增添动力 [3] 目标公司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年底,香港人寿总资产约143亿港元,实现保费收入4.3亿港元,在香港50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8位 [4] - 香港人寿在2022年及2023年连续亏损,除税及非经常项目后亏损净额分别为5.12亿港元和4.88亿港元 [5] - 2024年公司扭亏为盈,税后利润盈利3158.11万港元,保险收入1.55亿港元 [5] 战略意义与牌照价值 - 收购使越秀集团正式构建完整的"银、保、证、投"综合金融格局,成为少数拥有金融全牌照的地方国企 [1] - 香港寿险牌照稀缺且价值高昂,港澳寿险牌照已停发15年,存量仅12张,通过收购可快速进入市场 [5] - 寿险牌照被视为打通跨境金融的"钥匙",有助于公司深耕香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1][6][9]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借助香港成熟的保险经验,在开发跨境保险产品、深化穗港养老医疗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 [7] - 结合"十五五"发展,越秀集团将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大健康等新质生产力集中赛道 [7] - 未来协同方向主要为"养老保险+康养社区"以及"保险资金+耐心资本",公司已运营21个康养项目覆盖4省7市 [7] 业务协同与生态构建 - 基于地产、康养基础,可推出"康养社区会员+养老保险保障"一体化产品,实现产融协同 [8] - 通过"保险公司—产业平台—资本市场"三者联动,形成融资—投资—运营一体化的生态 [8] - 香港人寿有望从单纯寿险公司转化为越秀集团跨境、跨产业、跨资本的金融枢纽节点 [9]
万亿集团越秀落子香港保险:康养社区+耐心资本,或成地产新护城河
华夏时报· 2025-10-13 01:05
收购事件概述 - 越秀集团于10月9日实现对香港人寿的全资控股,正式进入香港保险市场 [2][3] - 此次收购标志着公司金融板块完成“全牌照”拼图,形成以“银、保、证、投”为核心的综合跨境金融生态 [2][4] 公司战略与协同方向 - 公司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养老保险+康养社区”以及“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的产融协同、融融协同 [2][6] - 收购旨在利用香港成熟的保险经验,开发跨境保险产品并深化穗港养老医疗合作,助力大湾区金融一体化 [6] - 公司计划将保险资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大健康等新质生产力集中赛道,充当长期耐心资本 [7]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越秀集团是业务多元的综合性企业,以金融、房地产、交通基建、食品为四大主业,拥有6家上市平台 [4] - 2024年公司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385亿元,但利润总额降至66亿元,已不到2020年190亿元的一半 [4] - 地产业务贡献集团营收大半,2022年至2024年越秀地产营收分别为724.2亿元、802.2亿元、864亿元 [5] 市场机遇与业务布局 - 香港65岁以上老人数量超过170万,预计2046年增至275万人,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需求增长 [6] - 越秀集团在康养产业已达成“5城24项目近8000床位”的规模,在广州排名前列 [6] - 公司旗下越秀服务和越秀地产近期态度转向积极,越秀服务留意收并购,越秀地产以4.04亿元收购杭州滨德房地产50.5%股权 [5] 协同效应分析 - 公司的实力和信誉能为香港人寿增信,使其在资金募集方面更具优势 [2][7] - 越秀康养的专业积累与越秀地产的开发运营能力结合,可打造集居住、医疗、娱乐一体的综合性养老社区 [7] - 保险资金可为地产业务提供低成本资金,用于土地储备和项目开发,降低融资成本,形成金融与地产良性互动 [8]
深读|招商银行密集“调兵遣将”,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大棋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18:29
高管人事变动与人才培养路径 - 招商银行近期发生一系列高管变动,包括雷财华副行长任职资格获核准,副行长朱江涛辞任,以及副行长王小青被提名为执行董事候选人[2] - 公司高管团队呈现"一正四副一助理"格局,其中5人为"老将",行龄近30年,体现"内生型"和"专业化"特色[3] - 最新提拔的雷财华、徐明杰和周天虹均在核心业务部门深耕多年,具备深厚的专业经验[4][5] 多元化人才战略 - 副行长王小青是"多面手",具有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等多领域经验,2020年进入招商银行体系[7] - 公司将"多元化"作为人才培育第二大战略支点,着力建设"专业化、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人才体系[8] - 王小青的跨业态背景可能助力公司破解非息收入困局,尤其在财富管理业务上实现新突破[11] 业绩表现与挑战 - 2024年一季度营收837.51亿元同比下滑3.09%,净利润372.86亿元同比下滑2.08%[10] - 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0.64%,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2.51%,其他净收入同比下降22.19%[10] - 财富管理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连续下滑,2022-2024年降幅分别为0.18%、10.78%和14.28%[11] "招商系"金融协同 - 辞任的朱江涛或将任招商证券总裁,体现"招商系"金融板块间高管流动[13] - 此前已有江朝阳、李德林等高管调至招商金控任职[14] - 招商金控直接和间接持有招商银行13.28%股份,人事调动体现深化融融协同的战略意图[14][15]
中信银行(601998):深度研究报告:协同强化,发展均衡,零售突破
华创证券· 2025-03-12 08: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2][6][12][8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信银行业务发展更均衡、财务指标改善,股息率较高,具备较好投资价值 [10] - 中信银行背靠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增强,自带国际基因,清理包袱后战略布局更均衡,零售业务实力增强,息差及资产质量均边际改善 [8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信银行的禀赋:集团协同优势增强,跨境金融国际基因 - 中信银行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是中信集团旗下最大子公司,自成立便涉足海外业务,在跨境金融方面有先发优势 [17] - 中信银行对公业务起步,先天禀赋好,核心竞争力为“产融协同的跨境服务专家”,近五年对公贷款占比稳定在 60%,1H24 公司银行业务营收占比约 45%,税前利润占比约 60% [18] - 中信集团借壳上市,有金融和非金融五大业务板块,具备“金融全牌照 + 实业广覆盖”特点,中信银行作为最大金融子公司,1H24 占集团总资产近 80%,营收占比近 30%,净利润占比近 65% [24][26][27] - 中信银行在两个维度有竞争优势,“融融协同”在中信金控成立后强化,“产融协同”探索出风险化解新模式 [27] - 中信银行对公领域“跨境服务平台”综合金融服务增强企业客户粘性,零售领域打造“出国金融”王牌 [41][42] 中信银行的疗伤:把好风控命门,存量风险逐渐出清 - 2012 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中信银行制造业和批零业不良率大幅上扬,2015 - 2019 年加大房地产贷款投放,导致对公地产不良贷款率升高 [44][45] - 2019 年方合英履职行长后,中信银行开启变革,经过风控“纠治期”“调理期”“健体期”三个阶段,存量不良逐渐出清 [53] - 中信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仍有上升趋势,信用卡业务收紧审批门槛,调优获客模式,风险回落至疫情前水平 [61] 中信银行的进阶:战略布局更均衡,零售业务有突破 - 中信银行业务战略布局多元化、更均衡,对零售业务重视度逐步提升,2022 年明确“零售第一战略”,24 - 26 年将贯彻该战略 [65] - 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已过补短板期,在零售贷款、零售存款和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均有突破 [65] 财务表现:息差逆势回升,资产质量质地夯实改善 - 2023 年中信银行营收增速为近五年低谷,24 年营收增速改善,一是其他非息收入收益好,二是净息差回升,3Q24 净利息收入增速恢复正增长 [78] - 近三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下降,资产质量呈现改善趋势,3Q24 单季不良净生成率环比下降 41bp,2024 年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 1bp,拨备覆盖率上升 1.84pct [78] - 中信银行主动压缩票据,贷款增速放缓,24 年息差逐季回升,与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差距拉大,3Q24 其他非息收入高增支撑营收增速回升 [81]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预计 24 - 26 年中信银行营收增速分别为 3.8%、3.2%、4.8%,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 2.3%、2.9%、5.4% [11][88] - 给予公司 2025E 目标 PB 0.6X,对应目标价 7.95 元/6.63 港币,目前股息率较高,具备较好投资价值,维持“推荐”评级 [6][1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