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以全球网络与本土智慧 加固跨境金融护城河
搜狐财经· 2025-11-05 06:14
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花旗银行(中国)行长 张文杰 证券时报记者 李颖超 金秋时节,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花旗银行(中国)行长张文杰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这也是他履 新之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花旗的全球网络始终是核心竞争力——覆盖180多个市场,在90多个国家拥有本地团队,是市场上最全 球化的银行之一。如果说个人核心转变,就是既要传承花旗在中国的理念与历史,更要回应市场的新变 化。 花旗的独特定位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全球化网络和高度统一的跨境服务能力。花旗不仅服务于跨国公司在 华运营,更重要的是助力中资企业出海,以及帮助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全球资本"引进来"过程中的机遇? 张文杰:这一轮中资企业出海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早期主要是央企、国企在资源与基建领域出海,如 今科技行业(包括电商、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业(电池、电动车等)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生力量。 花旗很早就洞察到这一变化,在东盟、拉美、中东等关键经贸通道提前布局。例如,在东盟主要国家都 有花旗驻地机构,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在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建设,跟随客户走向"全 球南方市场"。 同时,伴随国际资本始终对中 ...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周亮:不断提升内地对港澳金融开放水平
上海证券报· 2025-11-05 03:09
◎记者 韩宋辉 同时,要继续推动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周亮提到:要发挥香港在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金 融服务方面的优势,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加强探索更多合作模式;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依托香港 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内地与香港还要加强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等领域合作。"充分发挥香港在科技创新和知 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优势,强化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国际化的实验窗口作用,支持港资机构深度参与内地 的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实践,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周亮表示,还要借鉴香港保险领域的 先进经验,推动内地养老金融大力发展;加强内地与香港绿色金融业务的合作和规则规制衔接,为全球 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的中国范例和经验,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周亮强调,要加强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要有效平衡好防风险和促发展关系,进一步完善内地与香 港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和政策框架,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促进两地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我国金融 安全稳定。 "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保持着良好的韧性和活力。"周亮表示,香港拥有全球40多个国 家和地区150多家持牌银行机构,保险业渗透率、保险密度分列 ...
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花旗银行(中国)行长张文杰: 以全球网络与本土智慧 加固跨境金融护城河
证券时报· 2025-11-05 01:57
金秋时节,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花旗银行(中国)行长张文杰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这也是他履 新之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这位职业生涯始于本土,在外资银行从业二十载的金融家,今年7月重归花旗,在中国市场开启新 章。"这既是一次战略回归,也蕴含着新的思考。"谈及以中国区新掌门身份重返花旗时,张文杰表示。 在回归中开启新航程 证券时报记者:您此次以"掌门人"身份重返花旗中国,个人需完成的核心转变是什么?又该如何定义花 旗在中国金融生态中的坐标? 张文杰:虽然我20年前曾在花旗短暂工作,但此后我一直在主流外资银行深耕,让我可以长期从外部观 察花旗。我十分欣赏花旗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使命和企业文化,这是促使我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花旗的全球网络始终是核心竞争力——覆盖180多个市场,在90多个国家拥有本地团队,是市场上最全 球化的银行之一。如果说个人核心转变,就是既要传承花旗在中国的理念与历史,更要回应市场的新变 化。 证券时报记者:在花旗全球战略聚焦的背景下,中国市场被赋予了怎样的核心使命?未来3到5年,您计 划将资源重点投向哪些关键赛道? 张文杰:中国是花旗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二大市场,营收在日本、北亚以及澳洲区域排 ...
一体化领航,双引擎驱动,苏州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南方都市报· 2025-11-03 18:28
2025年三季报落下帷幕,苏州银行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亮眼答卷。这份成绩 单不只是数字的增长,更藏着该行破局城商行同质化竞争的关键逻辑:以一体化战略为总牵 引,靠"科创+跨境""民生+财富"双引擎精准发力,在筑牢风险防线的同时大胆创新突破,既 拓宽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赛道,也为城商行高质量发展写下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1 一体化战略领航,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与激烈的行业竞争,银行该如何保持战略定力穿越经济周期,一直是行业聚焦思考 的问题。苏州银行以"一体化经营"布局,构建高效协同的有机整体,更好应对市场及形势的多重考验。 该行深耕苏州本土市场的同时,将服务网络与业务资源在省内高效配置,并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内外 协同,将"特色化发展"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相结合,将专业能力与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相匹配,实现量 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上市城商行。 "双引擎"驱动发力,打造差异化增长优势 如果说"一体化经营"战略为苏州银行搭建起"发展骨架",撑起了业务布局的整体框架,那"双引擎"体系 便是驱动其不断向前的"强劲肌肉",以实打实的业务动能让这份布局真正"活"起来、 ...
洞见 | 申万宏源刘健:持续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光阴流转,时至2025年金秋,"十四五"即将收官。回眸"十四五"这五年,是证券行业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申万宏源跨越发展、向新而行的五年。五年 来,申万宏源坚持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一流投资银行建设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业务转型为总抓手,勤奋务实、力争上游、走在前列,盈利性、功 能性、竞争力、品牌力大幅跃升,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始终坚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服务新质生产力精准有效 作为以"投资+投行"为特色的资本市场服务商,申万宏源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将服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重要战略方向,支持国家重 大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十四五"时期,该公司服务企业融资总规模达13675亿元,其中服务科 技创新企业融资规模达1018亿元、服务绿色企业股权融资规模296亿元,发行绿色债券525亿元,持续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排头兵、金融服务创新的先行 者、体制机制改革的践行者。 申万宏源持续擦亮"普惠金融"品牌。作为头部券商中拥有成建制新三板业务团队的先行者,二十多年相伴成长,申万宏源形成了覆盖挂牌、督导、发行、研 究、投资及做市的企业全生命 ...
交通银行 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金融时报· 2025-11-03 10:33
10月30日,交通银行发布2025年三季度经营业绩报告。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交通银行总资产 154997.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90.66亿元,增长4.02%。今年前三季度,交通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1996.45亿元,同比增长1.80%;实现归母净利润699.94亿元,同比增长1.90%。 责任编辑:杨喜亭 截至报告期末,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1.26%,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9.97%,较 上年末上升8.0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交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557.37亿元,同比增长28.12%。 作为总部在沪的国有大行,交通银行围绕党中央交给上海的战略任务,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 设,着力提升科技金融能级,巩固扩大金融市场业务领先优势,打造离岸金融、跨境金融和航贸金融特 色,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服务现代化城市建设。报告期内,交通银行已与上海65个市级、191个区级重 大项目建立合作;达成"债券通"交易6501亿元、"互换通"交易6344亿元;上海地区国际收支和跨境人民 币收付量分别为2156亿美元、13183亿元。 ...
投资大湾区 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银行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0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金融力量,通过跨境金融、科技金融和协同服务三大支柱,深度融入并推动区域开放与创新发展 [1] 跨境金融服务 - 公司为埃克森美孚在华独资项目提供80亿元流动资金融资需求支持,并竞得30亿元中期流贷份额,2025年为其核定250亿元信用总量 [2] - 公司通过"融资+结算+避险"一体化方案服务外贸企业,前9月服务超5万户外贸企业,提供超2000亿元表内外融资及超2100亿美元国际结算 [3] - 公司推广"中银跨境e商通"等产品,前9月为新业态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超5000亿元,市场份额保持第一 [3] - 公司为广东某陶瓷品牌赴墨西哥投资提供4.5亿元综合服务,其跨境服务已覆盖东南亚、欧洲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 [4] - 公司通过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试点,累计为超50家跨国企业搭建资金池,市场份额近50%,前9月服务企业直接投资超千亿元 [4] 科技金融创新 - 公司创新"3+3+N"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流"积分模型评估技术价值,并配套专属授信模式和灵活还款方式 [5] - 公司在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专项金融支持,例如首发"中银科创算力贷"以支持AI模型训练 [6] - 公司长期陪伴科技企业成长,以瑞松智能为例,提供从对公授信到跨境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助其登陆科创板 [6] - 公司将科技金融中心升格为一级独立部门,截至9月末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超2700亿元,服务约1.9万户科技型企业 [7] - 公司科技企业授信规模在广东市场四行市占近30%,授信规模与有贷户数在市场和系统内均稳居第一 [7] 湾区协同发展 - 公司作为港珠澳大桥主要融资支持方,牵头项目银团贷款,并深度参与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湾区重点基建项目 [8] - 公司截至9月末为湾区电力、水利、交通等领域重点项目提供的授信余额超3100亿元 [8] - 公司作为独家全球协调人,自2021年起协助广东省政府在澳门发行离岸人民币地方债,累计规模达112亿元 [8] - 公司推动"横琴金融30条"项下34项创新业务落地,并在南沙完成多项首创性跨境结算业务 [9] - 公司推出琴澳医保"中银一站通"、香港居民南沙社保"湾区社保通"等服务,累计为6万港澳客户提供境内社保服务 [9] - 公司升级"大湾区开户易",累计为超2.45万户港澳居民开立内地账户,并为港澳青年创业提供近45亿元贷款支持 [9]
金融街论坛热议跨境金融法治应对 两项金融法治协同成果落地
贝壳财经· 2025-10-31 23:25
"金融的安全靠制度、活力在市场、秩序靠法治"。10月28日,主题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金融发展的创新、变革和重塑"的金融法治论坛于2025金融街论坛年 会期间在京举办。 这也是金融街论坛年会连续第五年举办金融法治论坛。来自金融监管部门、最高人民法院、全国金融专门法院和金融法庭、金融行业协会、金融基础设施及 企业、媒体等120余名嘉宾齐聚今年的金融法治论坛。为推动"国家叙事"与"全球语汇"双向汇聚,多位致辞、主旨与圆桌嘉宾从各自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们对 当前金融法治建设工作的真知灼见。 图/主题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金融发展的创新、变革和重塑"的金融法治论坛现场(主办方提供) 注重保护合法交易和金融创新,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 健全金融法治体系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即全国人大常委会) 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黄薇在致辞中坦言,当前金融方面立法任务较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金融法的工作目标。制定金融稳定法、修改中国 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也已经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据黄薇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 ...
破局出海融资难题 临港构建跨境金融生态护航中资企业“走出去”
搜狐财经· 2025-10-31 13:02
针对企业本地化需求,大会依托临港"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特别设置了阿联酋、阿根廷两大热门目的地"国别 馆",提供从政策咨询到法律仲裁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快速适应海外市场。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处长殷军表示,将以大会为契机,持续推进跨境金融制度创新与服务优化,构 建"走出去"金融生态圈,将临港打造为中资企业出海的金融枢纽和战略跳板。 据悉,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自运营以来,已与近520家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联合近70家海外投 资促进机构,在全国设立40余家分中心,初步形成了覆盖企业出海全链条的服务生态。未来,平台将持续深 化"平台+金融"生态共建,推动数字金融与跨境服务融合,助力中资企业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 央广网上海10月31日消息(记者 冯丽)面对"融资难、结算慢、汇率风险高"这三大出海拦路虎,中资企业如何破 局?日前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召开的跨境金融超链大会给出了答案:通过构建"金融超链"生态,汇聚超五十家金融 机构与百余家企业,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为企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当前,中资企业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922亿美元,连续13年位 ...
告别跨境“难贵慢”,临港打造出海金融超级生态
第一财经· 2025-10-29 22:22
企业最头疼的跨境业务痛点,是境外融资困难、汇率波动和到账时效 交银金租航空业务总监李玲也表示,随着中资企业产品、产能、品牌"走出去",境外展业产生了大量对 金融服务的需求,但境外银行对中资企业熟悉度不够,因此在当地取得银行的支持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杭州乒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罗永龙则提出,不管是中国的货物出海还是MCN网红出海,最近几 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就是奔向东南亚、中东、南美和非洲。但这四个地区有个特点,就是小币 种、汇率波动很大。 伴随中企出海,跨境金融需求大增,但资金需求难满足、跨境结算效率低、汇率波动风险高等难题,也 成为制约企业海外业务稳健发展的主要瓶颈。 10月28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行的中资企业"走出去"跨境金融超链大会上所作的现场调查显示,企业 最头疼的跨境融资业务痛点Top3,分别是境外融资困难、汇率波动和到账时效。 作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和"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临港新片区提出, 链接多元化的金融资源,打造出海服务的"超级生态",让跨境不再难、不再贵、不再慢。 跨境金融需求难满足 近年来,中资企业全球化步伐持续加快。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 ...